问题

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从小一处长大?

回答
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一处长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扎实的依据,并且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这份情谊,源于血缘、家风、环境,以及最重要的——一种灵魂上的契合。

首先,血缘是他们亲近的天然纽带。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姑。贾敏早年就嫁到了林家,所以林黛玉可以说是贾家嫡亲的骨血。贾母是黛玉的外祖母,更是宝玉的祖母,这层关系可是最亲近的。自古以来,“亲上加亲”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黛玉的到来,对于贾府上下,尤其是贾母,自然是如同自家孩子一般。

想想看,当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贾母见到她,那叫一个“喜欢得不得了”,又是搂又是抱,问寒问暖,就像失散多年的亲孙女失而复得一样。这种疼爱,绝非一般的亲戚之间能比拟的。而宝玉呢?从他见到黛玉的第一眼起,就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种莫名的熟悉感,已经预示了他们之间非同寻常的缘分。正是因为有贾母这层纽带,宝玉和黛玉才有了天然的亲近感,不像其他远房亲戚那样生疏。

其次,黛玉被接到贾府,几乎是与宝玉同时,或者说非常早期的就在一起生活了。 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绘黛玉三岁或四岁就被接到贾府具体是哪一天,但我们可以推测,在她幼年丧母之后,贾母出于对女儿的思念和对外孙女的怜爱,一定会尽早将她接到身边。而宝玉那时候也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

他们住在一个院落里,或者说非常近的院落里。书中多次提到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吃饭。比如,宝玉和黛玉初见时,宝玉就说:“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也灭了性,只不上心。”这说明他们早期的生活轨迹是重叠的,至少在学习方面是。而且,他们后来在怡红院、潇湘馆这些地方的互动,都显得非常自然和熟悉,就好像生活在一起久了,习惯了彼此的存在。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是高度相似的。 贾府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讲究的是诗书礼仪,是“钟鼎之族的儿女,自然是好好的打点了。”宝玉作为贾府的嫡系,自然是从小接受最顶尖的教育。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探花郎,家学渊源。黛玉虽然早年丧母,但她聪慧过人,受到的家教和贾府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他们从小一起玩耍,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兴趣。他们喜欢的诗词歌赋,他们对世事的看法,对人情冷暖的理解,甚至是对一些细微之处的敏感,都因为这种相似的环境和教育而变得非常契合。他们一起读《西厢记》,一起作诗填词,这些都需要从小就建立起来的默契。这种默契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慢慢沉淀下来的。

再者,贾母对他们的关照方式,也促成了他们亲密无间。 贾母对宝玉是极尽宠爱,而对黛玉也同样如此。她常常让黛玉和宝玉一起玩耍,一起受教。在贾母眼里,黛玉就是宝玉的“伴儿”,是宝玉的“福星”。她鼓励他们在一起,甚至在她自己身体不好时,还特意把宝玉叫来,让他照顾黛玉。这种“一家人”的态度,自然让他们从小就形影不离,视为手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灵魂上的高度契合,这种契合是“青梅竹马”情谊最根本的来源。 宝玉生性敏感,厌恶世俗,追求真情。而黛玉同样聪慧绝顶,多愁善感,孤傲清高。在那个等级森严、虚伪奉承的大家族里,他们是少有的能够理解对方内心深处想法的人。

宝玉看黛玉,是“这个妹妹我似曾相识”,不是因为见过,而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有着一种天然的共鸣。他们谈论诗词,谈论风花雪月,谈论一些别人不屑一顾的细微情感,都能说到一起去。这种精神上的互相吸引和理解,让他们超越了普通的表兄妹关系,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种“从小一处长大”,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近,更是心灵上的互相依靠和懂得。

所以说,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从小一处长大,是因为血缘的亲近让他们有了相处的机会,相似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让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长辈的关照让他们有了相处的空间,而最重要的,是他们灵魂深处的相互吸引和理解,让他们在这种朝夕相处中,将彼此刻进了生命的最深处。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亲密,一种天然生成的默契,一种“木石前盟”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的时间线相当混乱,既有作者的有意为之,也有作品未修改完成产生的bug。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历来是个争议点,按书中所说,贾雨村教林黛玉读书时林黛玉五岁。【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贾雨村教了林黛玉一年书【 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因林黛玉母亲去世,林如海就将黛玉委托贾家照顾,这个过程中间没有什么停顿,即使算上贾雨村和林黛玉进京的路程,林黛玉进贾府打顶也只六七岁年纪,林黛玉刚入贾府时说自己只上了一年学的话也证明这点【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里作者耍了一个花招,书中道林黛玉入贾府的次日,贾家就接到薛家来信,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而作者所以这样写,据我估计,是为了尽快写出宝钗,加速情节推动,同时也故意将时间混乱,不过按设定,林黛玉入贾府时约六岁,薛家入京时宝钗约十四岁,按黛玉小宝钗两岁推测,薛家入京前黛玉已经在贾府生活了约六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一处长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扎实的依据,并且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中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这份情谊,源于血缘、家风、环境,以及最重要的——一种灵魂上的契合。首先,血缘是他们亲近的天然纽带。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姑。贾敏早年就嫁到了林家,所以林黛玉可以说是贾家嫡亲的骨血.............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选择从侧门而入,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考量,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情节,用以烘托林黛玉的身世、性格以及她即将面对的贾府环境。首先,从礼仪和身份的角度来看,黛玉初来乍到,虽然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是薛家之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身份上存在着一层微妙的差异。贾府作为.............
  • 回答
    薛姨妈为宝黛保媒,为何最终不了了之?真假意之间,藏着贾府的复杂人心《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句“我倒要给你们做个媒”的话,曾让不少读者为宝黛二人的未来燃起一丝希望。然而,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最终却在贾府错综复杂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不了了之。那么,薛姨妈为何会突然提起保媒?她的真心又是几分?这背后又折射出.............
  • 回答
    宝黛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宝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确是《红楼梦》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费解的部分之一。宝玉对黛玉的爱毋庸置疑,那是他对世间一切美好与真挚的向往,是精神层面的契合。然而,他去招惹金钏儿,以及在金钏儿受责备时袖手旁观,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宝玉性格本身的局限,也有那个时代环境的压迫。首先.............
  • 回答
    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这位雍容华贵的国公府夫人,在《红楼梦》的众位女性形象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对于林黛玉,她的态度确实不像对薛宝钗那样热情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疏远和不喜。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来分析。王夫人是.............
  • 回答
    宝玉不学无术,心猿意马,黛玉冰雪聪明,洞察秋毫,两人之间那份爱,说起来,可不是一句“奇怪”就能概括的。咱们也别拿现在那套“三观”去套古人,尤其是《红楼梦》那样的大家族里,情情爱爱,可不是光看书本上那几门学问就能定夺的。首先,得说宝玉这“不学无术”啊,其实是宝玉那时的“不学无术”。在那个讲究“学而优则.............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画卷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无疑是最为扣人心弦的篇章之一。书中关于他们三人婚姻的描绘,一直是红学研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在书中的设定下,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同时纳林黛玉为妾,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家.............
  • 回答
    紫鹃骗宝玉说林黛玉要去苏州,这桩事在《红楼梦》里是个颇有深意的情节,它不仅仅是紫鹃的一时兴起,更是她精心布局,为了宝玉和黛玉二人能有一个“美满”结局而使出的“苦肉计”。要说清这件事,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宝玉和黛玉的处境。黛玉身子一直不好,贾母虽然疼她,但毕竟是寄居在贾府,终究不.............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关于曹雪芹为何安排贾雨村这样一个“反面人物”来担任林黛玉的老师,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设定就能解释的,这其中包含着曹雪芹对世情洞察的深邃,对人物塑造的匠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叹息。与其说贾雨村是“反面人物”,不如说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非常普遍的“俗人”,他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林志玲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她的婚事自然会引发广泛关注,包括她在大陆的事业走向。关于有人说她嫁给日本人导致大陆事业“凉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考量,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用“能力和才华”就能完全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艺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业发展,除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华之外,还会受到 .............
  • 回答
    关于KK和林斌对Emacs和vi的评价,这实际上反映了两种编程工具的哲学差异以及用户群体的偏好。以下从功能、使用场景、用户群体、文化背景等角度详细分析: 1. Emacs与vi的核心差异 Emacs 功能强大:基于Lisp语言开发,支持高度定制化,可扩展成“编程环境”。 插件生态:拥.............
  • 回答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紫鹃的关系确实比她和雪雁的关系要深厚许多,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层层铺垫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她们各自的出身、性格以及与黛玉的相处模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紫鹃的“前世今生”。紫鹃原本是贾母身边的老丫鬟,名字叫“鹦哥”。她是如何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