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雪芹会安排贾雨村这个反面人物作为林黛玉的老师?

回答
关于曹雪芹为何安排贾雨村这样一个“反面人物”来担任林黛玉的老师,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设定就能解释的,这其中包含着曹雪芹对世情洞察的深邃,对人物塑造的匠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叹息。与其说贾雨村是“反面人物”,不如说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非常普遍的“俗人”,他的存在,恰恰为黛玉的成长环境增添了许多复杂的色彩,也为我们理解黛玉的命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首先,我们得明确贾雨村的“反面”体现在哪里。他并非那种十恶不赦的坏人,但他的身上充斥着功名利禄的算计,虚伪圆滑的世故,以及关键时刻的趋利避害。比如他对待石呆子扇子案的翻云覆雨,为了自己的官运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他对薛蟠的巴结奉承,将自己的尊严丢在一边;他对黛玉的教导,虽然谈不上是歪理邪说,但更多的是强调世俗的生存之道,而非真正的人生哲理。他给黛玉讲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之类的道理,看似励志,实则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将人的价值寄托于外界的认可和时机的到来,这与黛玉那种超凡脱俗、追求真情实感的性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俗人”成为黛玉的启蒙者之一呢?

第一,这是为了凸显黛玉的独特性和悲剧性。

你想啊,贾雨村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生存法则。黛玉身处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免不了要接触和学习这些东西。但是,黛玉的灵魂是属于“诗与远方”的,她敏感、聪慧,对情谊和真挚有着近乎刻骨的需求。当她听着贾雨村这些“世俗的教诲”时,反而更能衬托出她内心对纯粹的向往,对那些虚伪和算计的排斥。

你想想,如果黛玉身边围绕的都是像宝玉那样清高脱俗、不谙世事的人物,那她的超凡脱俗或许就不会显得那么耀眼。而有了贾雨村这样的“照妖镜”,黛玉的独特气质才更加鲜明。她不屑于贾雨村的那些“进步之道”,反而更加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这既是她的可爱之处,也是她悲剧性的伏笔。因为在那个讲究“世俗成功”的社会里,黛玉这种追求精神契合的“不合时宜”,注定了她的道路会更加艰难。

第二,这是对世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警示。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它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入微,对社会现实的毫不留情。贾雨村的出现,就是曹雪芹笔下那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很多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心态,为了仕途可以八面玲珑,可以见风使舵。贾雨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给黛玉讲课,其实也是在给读者讲课。他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展示了什么是“实用主义”,什么是“官场之道”。而黛玉听着这些,或许心中也会有一丝困惑,一丝不解。她虽然聪明,但也毕竟是个孩子,她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无形中学习着辨别真伪,学习着如何不被世俗的洪流所裹挟。

曹雪芹安排这样的人物,不是为了教坏黛玉,而是通过黛玉与贾雨村的互动,来揭示那个时代教育的局限性,以及人在社会洪流中可能面临的诱惑和选择。这是一种深刻的现实主义,也是一种对年轻人成长的残酷写照。

第三,贾雨村的角色设定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

贾雨村字“时飞”,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时势造英雄”的意味,预示着他会抓住机会往上爬。他的教导也是围绕着如何“待时飞”。而他自己,虽然曾经也科举得意,但最终的结局,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他的升迁充满了钻营和算计,他的为人也终究不被真正欣赏。

反观黛玉,虽然不屑于贾雨村的“时飞之道”,但她却凭借自己的才情和真性情,赢得了宝玉的真心,赢得了读者长久的喜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时飞之道”的无声嘲讽。曹雪芹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如何钻营投机,而在于你内在的品格和真实的感情。

第四,可能也是对黛玉性格形成的一种“磨砺”。

黛玉自幼丧母,寄人篱下,本身就敏感多疑。她又天资聪颖,内心孤傲。如果周围全是顺从和赞美,她反而可能更加封闭自己。贾雨村那种看似“为你好”的世俗教导,反而可能激起她内心的反感和独立思考。她在接受贾雨村的教导时,也在暗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选择。

举个例子,当贾雨村讲那些关于名利的道理时,黛玉可能在心里会想:“这些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想要的,是与宝哥哥的真心相待,是诗酒唱和的雅趣。” 这种内心的反差,反而是她性格更加坚韧、更加独立的重要一环。

总而言之,曹雪芹安排贾雨村来做林黛玉的老师,绝非偶然。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它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深化了主题的内涵,更展现了曹雪芹对人性、社会以及命运的深刻理解。贾雨村的存在,就像是黛玉生命中的一抹世俗的阴影,衬托出她心灵的纯净,也预示着她在这复杂世道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悲剧。这是曹雪芹在用最真实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纯粹灵魂如何在污浊尘世中挣扎与燃烧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我倒觉得这个安排妙极了。一般的作者是真写不出来。


题主亲说贾雨村是反面角色,确然。任凭谁读完八十回,都没法指着他说:这是个好人。可我总觉得,他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你如果抛开一切后来的滤镜与上帝视角,只读《红楼梦》前三回,恐怕并不能在贾雨村身上找到什么黑点。恰恰相反,那么多笔墨都围绕他展开,讲给不知道的人听,只怕还以为他拿的才是男主角剧本——才思敏捷,胸怀壮阔,相貌伟岸;穷困经年,仍矢志不渝;位居人下,仍不卑不亢;为官后不忘跑回来探问恩公,娶了妻不忘收留当年多看他几眼的丫头……也都算是重情重义了。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甄士隐的岳父,封肃所述)「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


当然,他很快被革职,被一脚踢出光荣的公务员队伍。而对这一段经历,书中是这样写的:

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这短短一两百字,实在很值得玩味。才学是真的,不然考试入职不会这样顺利;锐意进取、不随波逐流也是真的,不然不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抱团攻击。最有意思的是,这一群人要搞他,最终落定的罪名是「生情狡猾,擅纂礼仪」——非常模糊;且换个方式讲,也可以是「聪明,有头脑,有能力,但锋芒太露。不懂察言观色,不守规矩,对领导也不够尊重」。

至于「贪酷之弊」,相比他的同僚,似乎根本不足一提。


到这里,贾雨村的履历都没啥原则性错误:出身清白,奋发读书,考取功名,又被罢免,一腔才学抱负无路可去——历史上多少文豪都是这么个人生轨迹。你能看到他仍持有某些原则与追求,一个细节是源自与冷子兴的对话:

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这巡盐御史林家做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

若是真正的沽名钓誉之辈,只怕巴结甄家还来不及。可年轻的贾雨村好像并不乐意这么做……

林如海碰上的,正是这样一个贾雨村。


他必须非常聪明,敏锐,细致,不然根本hold不住年幼体弱却敏感早慧的黛玉。他也必须足够靠谱,不然无法应付林如海这样一个秉性清正、见过大世面、对孤女疼爱如掌上明珠的家长。事实证明贾雨村做的可能确实不错——黛玉嘴下从不饶人,八十回下来,却并未对这个男老师有过丝毫负面言论;林如海托孤女之际,更直接叫他做随行监护人,还顺带帮他谋了职位……个中信任与肯定,可见一斑。

林氏父女的倚重,与其说是与贾雨村的「坏」相悖,倒不如说,是对他人格中闪光部分的最后一番见证与作保:他是野心勃勃的、不甘寂寞的、争强好胜的,却也是才华横溢的、懂得进退的、曾有过清明理想与鸿鹄之志的。


至于贾雨村完成黑化的关键点,其实非常明显,就是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过程中。须知他最初听了案情梗概,反应是这样的: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

门子解释了一回之后:

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

转折发生在这里:

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

低头的这半日过去,那个有为青年贾雨村便彻底消失不见了。我起先觉得突兀,后来想想,倒也觉得很好理解:时至如今,利害关系已非常清楚,他终于也到了必须要做选择的最后关头。毕竟之前吃过老大的亏,而他与生俱来的求胜欲和功利心到底是胜过了所谓了文人节操一筹。

胜过就是胜过。说起来我挺佩服贾雨村先生这一点:杀伐决断,毫不含糊。须知他当年拿了甄士隐的钱去赶考,也是这么个作风:说走就走,目的性极强,一旦确定就立刻上路。

而后我们再见到他手上第二桩命案,已是四十八回——那个被抢走全部家当,「不知是死是活」的石呆子。两个案子放一起,对比何其鲜明:

冯渊案里,贾雨村自始至终是被动的。石呆子案里,却是他主动出手,谋财害命。

冯渊案之所以冤屈,乃是如门子所说,不这么判,他贾雨村必仕途不保,甚至性命堪虞。而石呆子案,并没有谁因此伤筋动骨,动机只因为贾赦爱石呆子那几把扇子——用贾琏的话说,「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这便是后来的贾雨村:愈发贪酷,愈发嚣张,愈发不择手段,聪明才智都用在了这里头。你看似与当初判若两人,可仔细想想,一切又似乎都是情理之中。


五十三回里,贾雨村已官至大司马(曹雪芹老师再次把当朝官场黑了个遍)。这么坏,还步步高升,大家讨厌他也不奇怪。不过我倒是由此很想再回到题主的问题,有关「贾雨村给黛玉当老师」的另一层安排——

《红》越往后,贾雨村的「坏」越图穷匕见,许多人(包括我)都有这样一种推测:八十回后,贾府被抄、多人被定罪、甚至宝黛姻缘被破坏,极可能都有贾雨村从中作祟。

我无意细究这里面的种种具体情节。但可以肯定的是,贾雨村这个男人,顶着「假语存」的标签,被刻画得如此复杂又隐晦,注定要成为一个串联全书诸多命运线索的关键人物。他后来一次次的出场,看似都与主线不相干,却总不会是闲笔,背后必然都埋伏着些什么。

黛玉的人生,也许不仅仅是「最初」有他的参与,而在「最后」,也是一样的。教书启蒙,不过只是个开场,以曹雪芹惯爱的宿命式写法,我总忍不住想象最后的戏剧张力会拉到多大——也许到那时候,「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的情节会重现:同样是恩公之女,同样是曾有过郑重承诺的命运交集,同样是两情相悦却被硬生生拆散的姻缘。届时,贾雨村是为了野心,还是为了自保,不得而知,但他的疯狂、邪恶、乃至手腕权势,想必已不可与当年那个小小的知府同日而语。这个男人至善与至恶的一面,都被交与黛玉与香菱(英莲)见证,想想该是多么令人唏嘘的一件事啊。


顺便一提,不记得是哪一处批注里,将贾雨村称为「奸雄」。我觉得这个词真真再适合他不过。可奸雄并非生来就是奸雄——从《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到《冰与火之歌》里的泰温·兰尼斯特,他们会成长成后来的样子,董卓与泰陀斯功不可没。何况曹操爱才,泰温爱老婆,放在他们的人设里,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同理,作为奸雄队列中的一员,贾雨村的性格与经历有如此丰富的层次,我倒觉得才是更见功夫的。

最后想说,我写这些,绝无兴趣为贾雨村洗白——他坏,是真的坏,可他复杂,也是真的复杂。亦舒曾借笔下女主角说过这么一句话:「知识分子势利起来,确是又厉害了三分。」——放眼人间,这确是个无解的遗憾:读书之多、才学之高、情感之丰沛、眼光之敏锐,未必就一定指向足够端正高洁、从一而终的人格。远有秦桧洪承畴,近有胡兰成,读书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跑偏千里的,从来不在少数。更不用说你我在新闻里都曾见到过的大毒枭或杀人犯——心机是真的深,胆量和行动力也是真的过人。若叫贾雨村看见,或许他要会心一笑,再度拾起他那套「正邪二气」的理论,由人及己,慷慨演说一番。

这算是诡辩么?我不敢说。

只是,气节这样的东西,正是因为太难太稀缺,才会加倍地叫人敬重啊。


P.S. 谈到宝黛婚事的破坏,评论区大家开始cue北静王了(此处应有神秘微笑)。

这里附赠一个好久之前写过的长答案:

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user avatar

我们现代的人可能觉得贾雨村是个俗人。在对香菱的事情上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但仔细阅读贾雨村和冷子兴评论历史人物的那段话,你会觉得这人可是很犀利的一个人,有种骨子里的轻狂或者潇洒 。86版贾雨村在这一点上就表现的很好,这个演员的眼神非常让人难忘,那种傲慢奸诈和对俗人俗事的不屑,过目难忘。

这样的一个人,来做林黛玉的老师。也不算辱没了林妹妹。有一个当朝大司马来做背景板,对林黛玉的形象绝对加分。

话说回来,如果他来主持林黛玉的终身大事。就算主要是为了自己捞好处,也肯定会办得风风光光,大方得体,公私两便。绝不可能会做出送给什么王爷当姬妾这种脑残的行为。

当然贾雨村绝对不会支持把林黛玉嫁给贾宝玉,这妥妥的属于浪费社交资源的内卷行为。黛玉不愿见他,应该是心里有数的。青梅竹马美好是美好,古往今来得到过什么长辈的祝福吗?

======

在古代的明清通俗小说里,贾雨村可是一个妥妥的男主角人设。落魄书生,科举发迹,念念不忘当年萍水相逢的美人,最后终成眷属。但是之后呢?尤其是步步高升了,结婚生子了,过的是什么日子?所思所想的又是什么?如何行为处事?如何安身立命?

曹雪芹就是想通过贾雨村这样一个锚,把红楼梦这样一本奇书,衔接到古代世态人情小说的普遍感知范围内。这样的一个人当然应该跟女主角男主角有一些关联。

这给了普罗大众一个很好的阅读视角,当然也可以顺便把才子佳人的小说嘲讽一番。

=======

另外我来掰一掰判断葫芦案这件事。这件事情怎么说呢,确实是非常的心机。因为这件事情办完之后,薛蟠在法律上已经是个见不得光的死人了。如果再次犯事,那么他首先就是诈死潜逃的犯人。贾雨村在贾政和王子腾面前得了一个天大的人情,却只承担了一个非常轻微的失察之责。这里也可以看出薛家真的是没落。一个有见识肯负责的长辈都没有。

当然从此之后,贾雨村也就不能和薛家有什么明面上的往来,英莲的事就更是避而远之了。感觉这也少了很多麻烦。

如果贾雨村最后真的娶了薛宝钗,那肯定是在改朝换代之后。

user avatar

首先,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并不是一个单纯且两袖清风的兰台寺大夫。他是钦点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能坐稳“巡盐御史”这个位置的人,是不可能做清正廉明的于成龙的。

在《红楼梦》的时代,盐是国家统一管理的特殊商品,巡盐御史是绝对的肥缺。民间有不少非法贩私盐的(比如程咬金),就是看中了这其中的巨大利润。曹雪芹祖父曹寅和祖母的兄弟李煦都做过巡盐御史(这两人同时又是江宁和苏州织造),可见其官阶之高。清代乾隆年间爆发过两淮盐引案(正是《红楼梦》写作期间上下)震动了朝野,奏折上说“历任盐政等,均有营私侵蚀等弊”。

盐商藉称办公名色,以提引应交官帑冒称乐输报效,滥邀褒奖。又将支用所余应输运库之项亦乾没不交,纲引应交官帑,各商未交余利六百数十余万两。乾隆帝命将原任盐政普福、高恒,盐运使卢见曾革职,解赴扬州交彰宝等按款查究。

曹雪芹对前辈做巡盐御史,以及获罪抄家等事的前因后果肯定是了解的。他自然明白做巡盐御史的人必须对官场潜规则非常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收受贿赂是显而易见的。曹雪芹给林如海一个“巡盐御史”的职务,耐人寻味。再想想扬扬赫赫的贾府居然肯把老太太最心疼的小女儿、千金万金的小姐贾敏嫁给巡盐御史林如海,其背后的动机不言而喻。

如果说林如海、贾敏夫妇担心雇佣贾雨村这种人给女儿当家教可能会导致女儿被官场弊病所染,倒不如先考虑一下林如海这个父亲是否以身作则吧。再说贾雨村的底细,浸淫官场多年的林如海夫妇是一清二楚的。他们毕竟也是书香钟鼎之家,不会不弄清楚贾雨村的来历就把他介绍给黛玉当老师。再说贾雨村其人的学问和才识,做家教绰绰有余。黛玉是个女孩子,将来不进官场。贾雨村毛病再多,也是官场积弊,和给黛玉教书不产生任何关联。如果黛玉是男孩,林如海又希望儿子将来做个堂堂正正的清官,他才会考虑换个品行端正的教师(就像给皇帝找帝师就要考察品德)。可是黛玉是个六七岁的小姐,她不需要走仕途,只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封建淑女就可以了。

林如海对贾雨村其人,甚至是肯定的态度,至少表面上是肯定的。不需要贾雨村开口,他就提前写下荐书委托内兄贾政给贾雨村周全职位,甚至连官场中必要的打点银两,都替贾雨村备好了。这就说明,林如海至少和贾政是一路人,愿意和这些为官做宰的来往。远一点说,他可能和婚姻上的远亲王子腾都是一路人。所以林如海雇佣贾雨村,多少也有活动官场的浅用意。毕竟连甄士隐和娇杏这一流都知道贾雨村不是久在池中之鱼,林如海又如何不知呢?


相关链接:

中短篇小说集

雲绯【文学名著评析】

文学影视公众号:芳绯文学(fangfeiwenxu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雪芹为何安排贾雨村这样一个“反面人物”来担任林黛玉的老师,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设定就能解释的,这其中包含着曹雪芹对世情洞察的深邃,对人物塑造的匠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叹息。与其说贾雨村是“反面人物”,不如说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非常普遍的“俗人”,他的.............
  • 回答
    《红楼梦》里,金钏儿的死,无疑是贾宝玉人生轨迹中一个极其浓墨重彩的“污点”。对于这位衔玉而生、被寄予厚望的贵公子来说,这出“害死”佳人的戏码,绝非简单的狗血剧情,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用以层层剥茧、揭示人物复杂性和时代悲剧的利器。首先,我们得承认,“害死”二字,在这里是有其沉重含义的,但它并非贾宝玉.............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插“甄宝玉”这一角色,绝非偶然的笔墨添设,其背后隐藏着作者多层面的匠心与深意。这枚棋子,看似独立,实则与全书的结构、主题乃至作者的创作意图息息相关,其作用之复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层目的,便是构筑一个镜像世界,进行艺术的映照与对比。甄宝玉,字宝善,又名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讲到张郃为什么会“投降”曹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节,甚至可以说,用“投降”这个词来形容张郃加入曹操的阵营,多少有些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归顺”或者“被曹操招揽”。这里面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张郃个人的命运以及曹操高超的笼络人心的手段。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推,回到张郃最初效力的是.............
  • 回答
    司马懿夺取曹魏天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成就。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汇聚,既有他自身的深谋远虑和隐忍布局,也有曹魏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时代变迁的裹挟。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追随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司马懿自身的过人之处:战略家的眼光与隐忍的功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司马懿这个人.............
  • 回答
    曹操创业早期,为何会遭遇兖州之变?这场剧变又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他日后的战略格局?这其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人性的考验,以及对权力本质的深刻领悟。创业的荆棘:为何曹操会在兖州遭遇变故?曹操在兖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一个敏感且充满风险的地位。兖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汉献帝刘协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理解刘协为何最终选择了“禅让”这条路,而不是奋起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他可能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献帝刘协在权力结构上,早已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从董卓进京开始,汉室的权威就已经名存实亡。.............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要是有幸穿越到那个年代,能见着曹雪芹先生一面,那可是比中状元还激动的事儿!毕竟,他笔下的《红楼梦》就像一座挖不完的金矿,怎么也琢磨不透。若真给了我三个提问的机会,我得好好想想,问点儿最实在、最有滋味的。第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先生,您写《红楼梦》时,那些人物的命运,是真的有所依据,还是先生笔下天马.............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叶县五品县衙的布局,尤其是后厅西侧那个“大仙祠”的设置。首先,您提到在大门两侧的土地庙和萧曹庙,这确实是官衙配置中比较常见的。土地庙是对地方神祇的尊崇,祈求地方安宁,是一种民间信仰与官方制度的结合。而萧曹庙,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汉初萧何和曹参这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丞相。萧何的.............
  • 回答
    关于曹雪芹为何未遭文字狱迫害,这个问题颇值得玩味。毕竟,他身处的时代——乾隆朝,恰是文字狱最猖獗的时期之一。然而,我们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关于曹雪芹因《红楼梦》或其他著作而受到朝廷审查、定罪的记录。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红楼梦》的创作时间与传播方式,巧妙地避开了朝廷的锐.............
  • 回答
    说起曹雪芹的家,那真是名门望族,显赫一时。他的祖父曹寅,那是康熙皇帝的亲信,何等风光!曹家在江宁(今天的南京)那是如日中天,光绪二十年(1711年)那会儿,江南织造局就归他们家管,富可敌国。可到了雍正皇帝手里,这风光就没那么顺当了。关于雍正抄曹家的原因,史书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就像是被一层薄雾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