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会得到别人的拥护?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

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

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大分裂、大混乱、大苦难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最渴望什么?是稳定,是秩序,是能够安居乐业的环境。

曹操恰恰在这个时候抓住了机遇。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一个普通的官僚起家,通过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一系列军事行动,逐渐积累了威望和实力。他没有像袁绍那样靠祖荫,也没有像刘备那样标榜仁义,但他做事却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个人能力与政治手腕:

曹操本人,是个极其聪明且能力出众的人。这首先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他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能打仗,能赢得胜利,自然就能保护一方百姓,这是最直接的拥护来源。

其次,是他的政治智慧。他并非一个简单的武夫,而是一个深谙政治之道的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策: 很多人诟病这一点,认为曹操篡位。但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高明操作。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毕竟是天子,代表着正统。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名义上是“辅佐”,实际上是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并且有了号令天下的大义名分。这使得他的行动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也让一部分忠于汉室的士人愿意追随他,因为他们认为曹操是“匡扶汉室”的希望。
唯才是举的用人观: 这是曹操最受称道的政策之一。当时讲究门第出身,很多有才华的人却因为家境不好而无法施展抱负。曹操打破了这个规矩,他不论出身、不论品德,只要有才,就可以任用。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的士人前来投奔。像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许褚、典韦等一大批文臣武将,都是在曹操手下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并且为他立下汗马功劳。这些人不仅自己拥护曹操,也带动了更多有才之人加入他的阵营。
发展经济,安抚民心: 曹操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在北方战乱之后,他大力推行屯田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例如,他在许都一带推行的屯田,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也让很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有了生存的依靠。这种务实的政策,直接改善了民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自然也就愿意拥护他。
恩威并施的领导风格: 曹操在对待臣子时,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宽厚的一面。对犯了错的臣子,他会进行严厉的惩罚,以儆效尤,例如鞭打孔融。但对于那些有功劳、有才能的,他也会给予重用和厚待。他甚至会主动向臣子认错,例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说法虽然有争议,但也反映了他愿意承担责任的一面。这种复杂而多面的领导风格,让他的团队既有凝聚力,又有战斗力。

个人魅力与人格特质:

抛开政治和军事,曹操这个人身上也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

雄才大略,气魄非凡: 曹操并非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有远大的抱负,有改变天下的决心。他写的诗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都充满了豪情壮志和人生感慨,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凡的胸襟和气魄。这种气魄,能够感染和鼓舞追随者。
坦荡真诚(某些方面): 虽然有权谋,但曹操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真诚。例如,他会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也会和部下开诚布公地谈论问题。他不会像一些虚伪的统治者那样,总是装腔作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种真诚,在乱世中反而显得尤为可贵。
敢于打破常规: 曹操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挑战当时的政治和道德规范。这种突破精神,使得他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让那些同样不甘平凡的人看到了希望。

总结来说,曹操能够得到拥护,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时代召唤: 他抓住了乱世中人们对秩序和稳定的渴望。
2. 军事实力: 他用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能保护一方百姓。
3. 政治手腕: 他以“挟天子”获取政治合法性,并用“唯才是举”吸引人才。
4. 民生政策: 他通过屯田等措施,改善了民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5. 个人魅力: 他的雄才大略、坦荡真诚和打破常规的精神,吸引并激励了追随者。

可以说,曹操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不是完美圣人,但他的能力、他的魄力、他在乱世中为百姓带来的实际利益,以及他吸引人才的机制,共同造就了他强大的拥护基础。人们拥护他,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能够结束乱世、重建秩序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倒希望曹操说过这话 为他添几分他人所无的魅力 可惜没有

【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毛宗岗批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
  • 回答
    曹植能获得谢灵运“才高八斗”这样的赞誉,绝非偶然。这背后既有曹植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有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一位极具鉴赏力的文学家,对他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要理解为何曹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以及他究竟有多厉害,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谢灵运的“才高八斗”之说从何而来?首先要明确,“才高八斗.............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德旺先生以及国内舆论对他在美国建厂时对待工会的态度为何普遍持肯定意见,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西方模式的认知差异,以及集体利益的考量等多个层面。首先,得理解曹德旺先生是谁。他不仅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并与工会打交道的经.............
  • 回答
    东吴没有占领淮河流域,却能与曹魏长期对峙且互有胜负,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占领淮河”这一单一地理坐标的执念,深入剖析东吴的战略眼光、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赋予的优势。一、 战略定力与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孙权的不凡之处孙权作为东吴的开.............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曹操创业早期,为何会遭遇兖州之变?这场剧变又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他日后的战略格局?这其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人性的考验,以及对权力本质的深刻领悟。创业的荆棘:为何曹操会在兖州遭遇变故?曹操在兖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一个敏感且充满风险的地位。兖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
  • 回答
    讲到张郃为什么会“投降”曹操,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节,甚至可以说,用“投降”这个词来形容张郃加入曹操的阵营,多少有些不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归顺”或者“被曹操招揽”。这里面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张郃个人的命运以及曹操高超的笼络人心的手段。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推一推,回到张郃最初效力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司马懿夺取曹魏天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成就。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汇聚,既有他自身的深谋远虑和隐忍布局,也有曹魏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时代变迁的裹挟。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追随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司马懿自身的过人之处:战略家的眼光与隐忍的功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司马懿这个人.............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叶县五品县衙的布局,尤其是后厅西侧那个“大仙祠”的设置。首先,您提到在大门两侧的土地庙和萧曹庙,这确实是官衙配置中比较常见的。土地庙是对地方神祇的尊崇,祈求地方安宁,是一种民间信仰与官方制度的结合。而萧曹庙,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汉初萧何和曹参这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丞相。萧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汉献帝刘协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理解刘协为何最终选择了“禅让”这条路,而不是奋起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他可能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献帝刘协在权力结构上,早已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从董卓进京开始,汉室的权威就已经名存实亡。.............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