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谢灵运称赞曹植才高八斗,为什么曹植能得到他这么高的评价?曹植真的这么厉害吗

回答
曹植能获得谢灵运“才高八斗”这样的赞誉,绝非偶然。这背后既有曹植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有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一位极具鉴赏力的文学家,对他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要理解为何曹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以及他究竟有多厉害,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

一、 谢灵运的“才高八斗”之说从何而来?

首先要明确,“才高八斗”这个说法并非谢灵运首创,而是出自《南史·文学传·刘峻传》。原文是这样说的:“峻始构思,思若泉涌,言论浮华,若吹律而应。文体,文帝自兼其才,而思、んだけど之属,各尽其美。魏武帝(曹操)作,天赋十斗,才高一斗,而子建(曹植)独占八斗。 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著作郎刘公(刘峻)才管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这里明确指出,是刘峻将“才高八斗”归功于曹植,并且这是在对比了曹操、曹丕、刘峻等人后得出的结论。谢灵运之所以被认为是“才高八斗”的提出者,很可能是因为他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或者是在与人交流时,引用并肯定了刘峻的这种说法,从而将其发扬光大,深入人心。谢灵运本人同样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他的文学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他的认可,无疑是对曹植才华的有力证明。

二、 曹植的“八斗之才”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何如此厉害?

曹植之所以能让后人,特别是谢灵运这样的大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在文学领域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才华和创造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他的厉害之处:

1. 早慧过人,文思敏捷: 曹植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据《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记载,他“七岁能属文”,并且文采斐然。“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就是曹植,他与曹操、曹丕父子三人并称“三曹”,是建安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曹植能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学巨匠,其才华可见一斑。

2.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曹植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广泛的题材。既有描写边塞征战的壮丽景象,如《白马篇》,展现了对英勇无畏的英雄的赞美;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感伤之作,如《洛神赋》,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描绘了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讽刺时弊、抒发政治抱负的作品,如《铜雀台赋》。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一面,也有婉转缠绵、情意深长的另一面,展现了他驾驭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强大能力。

3. 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曹植的诗歌在语言运用上极其讲究,字字珠玑,精练传神。他对词语的把握精准,能够用最恰当的字眼来表达最细腻的情感和最生动的意象。例如《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洛神飘逸绝美的姿态。他的诗歌往往能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丰富的联想。

4. 创新精神,引领风骚: 在建安时期,文学创作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曹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革新者。他突破了汉乐府的传统,在诗歌的体式、语言和思想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尤其擅长五言诗,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情感表达更加自由和真实,摆脱了早期诗歌的某些束缚,为魏晋时期玄言诗、山水诗等新风格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 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作: 曹植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洛神赋》: 这篇赋是曹植文学成就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赋史上的经典。它通过对洛水女神的想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可企及的哀思和对理想的追求。其辞藻华美,情感充沛,意境凄美,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所称道和模仿。
《七步诗》: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兄弟情谊和政治压力下的无奈。据说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此诗,以其急智和才情化解了被杀的危机。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才思敏捷,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白马篇》: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勇的少年将军,气势恢宏,情感激越,是建安时期乐府诗的杰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充满了阳刚之气。

三、 为什么谢灵运会如此推崇曹植?

谢灵运作为一名极具艺术敏感度和高度文学修养的诗人,他对曹植的推崇,绝不仅仅是因为曹植的产量或者名气,而是源于他对曹植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同。

1. 对曹植诗歌艺术的共鸣: 谢灵运本人对诗歌的艺术性有着极高的追求。他欣赏曹植诗歌中那种精妙的语言运用、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开阔的意境。在魏晋时期,文人们普遍追求情感的真实流露和艺术上的精雕细琢,而曹植的诗歌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谢灵运可能在曹植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文学理想。

2. 对魏晋文学发展的判断: 谢灵运生活在曹植之后的几百年,他对建安文学的评价,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史发展的眼光。到谢灵运所处的时代,曹植的文学成就已经被广泛认可,成为文坛的典范。谢灵运作为文学史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将曹植的才华放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上进行衡量,自然会给予极高的评价。

3. “才高八斗”的文学标准: “才高八斗”不仅仅是对曹植个人才华的赞美,更是对一种极致文学才能的概括和肯定。它代表了一种在文学创作上登峰造极的状态。谢灵运作为文学大家,对这种“才”的定义有着自己的理解,而曹植恰恰符合他心中对最高文学才能的标准。

总结:

曹植确实是一位极其厉害的文学家,他的“才高八斗”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其卓越文学才能的高度概括。他早慧过人,文思泉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并且勇于创新,开创了魏晋文学的新局面。谢灵运作为当时杰出的文学家,深刻地认识到曹植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他的推崇不仅是对曹植个人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伟大名字的认可。曹植的诗歌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植是五言诗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

古诗十九首中的《今夜良宴会》可确认为曹植所作。

据虞世南《北堂书钞》一百一十卷抄录曹植诗残句:【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此句和古诗十九首之一的《今夜良宴会》中一句完全相同

曹植诗与古诗十九首中用词遣句相似之处极多,例如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曹植《门有万里客》:行行将复行

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弃置莫复陈

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

曹植《灵芝篇》:念之令人老;曹植《杂诗》:沉忧令人老

古诗十九首:慷慨有余哀

曹植《弃妇篇》:慷慨有余音;曹植《七哀》悲叹有余哀

例子太多,不举例了。

过去多以为曹植是有意模仿古诗十九首的,但古诗十九首的写作年代争议极大,就我个人认为,这种成熟的五言诗至早也在建安时期方能写出,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并非传统说法的所谓无名文人。

既然古诗十九首之一的《今夜良宴会》为曹植所作,那么其他作品呢?

这里开点脑洞,《玉台新咏》选录九首五言诗标注为枚乘所作,其中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列,或这九首皆为曹植所作。这九首诗作者说是枚乘,学者多谓不实,但其作者不明。那么为什么这些诗的作者会被误标为枚乘呢?

《文心雕龙》谈到古诗十九首时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也。】当时传言古诗十九首多为枚乘所作,而古诗十九首之一的《冉冉孤竹生》传闻是傅毅的作品,关于傅毅的名字被写进来,只有《文心雕龙》有此说法,应该是有所来源,来源为何?

曹植《七启》序言【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或是有曹植的诗歌集子传抄错误,将【枚乘作】字句误窜入曹植五言诗中,后人便误会其大量五言诗为枚乘所作,同样【傅毅作】窜入《冉冉孤竹生》一篇中,故后人误以为《冉冉孤竹生》为傅毅作品,【张衡作】窜入《同声歌》中,后人误以为《同声歌》为张衡所作。关于《同声歌》现存文献首载在《玉台新咏》,但这之前的《文心雕龙》在谈到张衡的五言诗时只提到【张衡《怨篇》】未说张衡有《同声歌》这首五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