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得不到关羽,为什么不杀了他?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

想想看,当时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曹操对关羽那叫一个尽心竭力,封官加爵,赠金赐袍,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他,就是想让他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他明知道关羽心中装着刘备,但还是不死心,一次次地想收服他。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曹操看来,关羽这个人有巨大的价值,是那种放在哪里都能闪闪发光的人才。杀了关羽,那等于是毁掉了一件稀世珍宝,这不符合曹操一贯的用人原则。他需要的是能打仗、能镇场子的人,而不是只会逞一时之勇的莽夫。

而且,杀关羽还有一个更大的风险。当时曹操刚打败袁绍,虽然实力大增,但根基尚不稳固。如果他真的杀了关羽,那不仅会得罪刚投降过来的张辽(张辽与关羽有交情),更重要的是,这会给天下人留下一个“残暴不仁,杀害忠良”的恶名。曹操虽然是个枭雄,但他懂得“名声”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站稳脚跟。他需要的是收揽人心,而不是制造恐慌。杀了关羽,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者,曹操可能也在算计。他知道关羽忠心耿耿,一旦放他走,肯定会回到刘备那里,成为自己的一大劲敌。但他不杀,而是选择“优待”他,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瓦解关羽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策略。他可能觉得,既然留不住,不如放他走,让他回去和刘备汇合,到时候他就能更清楚刘备的底细,也能利用关羽的存在来牵制刘备。他并非不能杀,而是不屑于也无需这么做。相比之下,让他走,留下的“人情”和“后患”,或许比直接杀掉更有利于他长远的布局。

所以,曹操不杀关羽,是因为他看到了关羽的价值,更懂得权衡利弊。杀了他,固然能解一时之气,但失去了未来可能重用他的机会,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恶名。与其毁掉,不如留着,哪怕是成为一个潜在的对手,也比一个被自己亲手埋葬的天才要强得多。这种“爱才”和“智谋”的结合,才是曹操不杀关羽的真正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真谈不上什么逻辑,我觉得原因就是曹操爱惜关羽。曹操不仅爱关羽的才能,更爱关羽的性格。曹操为什么要去杀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
  • 回答
    如果赵云当年不是投奔刘备,而是落入了曹操的阵营,那他的命运轨迹,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截然不同的英雄悲歌。首先,要明确一点,赵云的忠诚度是他人格魅力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梗,虽然是在演义中,但却高度契合了赵云那种坚定的节操和对仁义的追求。如果他一开始就出现在曹.............
  • 回答
    (这段文字旨在探讨一个架空历史下的可能性,并非鼓励或认可任何不道德行为。)若曹操是高俅之子高衙内,而非历史上的曹操,并且目标是得到林娘子,那么他的手段必然会比史书上描绘的高衙内更为老辣、更加腹黑,毕竟他拥有“曹操”的基因,智谋与野心自然非凡。他不会像原著中那样仅仅依靠跋扈和权势去逼迫,而是会精心设计.............
  • 回答
    如果历史上没有曹操这个人,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将很难出现,天下大势的走向也会截然不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节点切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势力的情况。首先,要明确曹操在汉末乱世中的核心作用。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占据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备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军事才能以及超强的.............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谈论曹操是否得民心,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在那个乱世,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一方霸主的生死存亡。首先,我们得承认,曹操绝不是那种温文尔雅、与民同乐的圣贤形象。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实用主义和铁腕手段。打个比方,就像一个精明的管家,为了把家业撑下去,有时候难免要强硬一些,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是,.............
  • 回答
    这是一道颇有趣味的问题,但也需要我们先纠正一个事实——曹操与诸葛亮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前者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后者则是蜀汉的开国丞相。他们之间并没有交集。但如果,我们假设性地将诸葛亮“穿越”到曹操的阵营,来帮助曹操“夺天下”,那么这出“三国演义”的走向无疑会变得更加波澜壮阔,也充满无数的变数。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足以让历史的爱好者们茶余饭后好好琢磨一番。我们不妨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若是曹操或是孙权,在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号和才能,他们会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情拉扯清楚。曹操:雄才大略的鹰视狼顾者曹操.............
  • 回答
    曹植能获得谢灵运“才高八斗”这样的赞誉,绝非偶然。这背后既有曹植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有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一位极具鉴赏力的文学家,对他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要理解为何曹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以及他究竟有多厉害,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谢灵运的“才高八斗”之说从何而来?首先要明确,“才高八斗.............
  • 回答
    司马懿是否算得上曹操口中的“英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曹操的政治立场、他对“英雄”的定义,以及司马懿在曹操眼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极富政治手腕的乱世枭雄。他所推崇的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无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曹操没有封王的话能进得了武庙吗?”,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的评选标准,以及曹操的功绩和历史地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武庙以及其评选标准。武庙,顾名思义,是祭祀武将和军事功勋卓著人物的庙宇。在中国历史上,武庙的设立和祭祀对象并非一成不变,但总的来说,其核.............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德旺先生以及国内舆论对他在美国建厂时对待工会的态度为何普遍持肯定意见,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西方模式的认知差异,以及集体利益的考量等多个层面。首先,得理解曹德旺先生是谁。他不仅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并与工会打交道的经.............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对三国时期两位核心人物曹操和刘备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观点。为何会出现“曹操洗白,刘备诋毁”的倾向,以及“忽略曹操残暴,忽视刘备得民心”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官方评价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
  • 回答
    这三位演员都曾精彩演绎过曹操,他们各有千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说谁“更好”,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取决于观众个人的偏好、对曹操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对演员表演风格的欣赏。为了更详细地对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形象气质与年龄段的契合度: 鲍国安(《三国演义》1994版)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