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种问题也不想答,只不过看见底下一群没有干货的人在底下强答误人子弟,我实在是于心不忍。我决定还是把这些错误纠正出来,让大家别被误导了。
不会有人因为仁德而追随他。
《三国志先主传》: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
《三国志刘馥传》: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先贤行状》:迁(陈)登为东城太守。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
刘备封将军的时候漏掉了赵云就等于不重用不公平。哥们,你知道黄忠斩杀夏侯渊是个什么概念吗?我不妨换种说法吧,假设有人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斩杀了夏侯楙、曹真、司马懿其中任意一人,那么他该怎样定功劳?你先搞清楚夏侯渊的身份再说好不好?夏侯渊是一方都督,一个统帅,不是什么普通的将军!你知道夏侯渊一死差点给曹魏带来什么后果吗?夏侯渊一死就直接让天平更加向季汉倾斜(扭转战局是从先主不畏艰险翻越定军山获得敌营视野开始),没有郭淮和杜袭,只怕曹军撑不到曹操亲自来好不好! @碇真嗣
《三国志杜袭传》: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郃、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郃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
《三国志郭淮传》: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至于马超,他一直都是我军在东汉朝廷任职的最高官员,威望甚高,上表我主为汉中王马超的名字还是写在第一位呢!上表总有功劳吧?更兼有迫降刘璋之功,排名高地位高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对了,忘了告诉大家刘璋一开始并不打算投降,马超一来刘璋就拿定主意了。
《华阳国志》昭仪,繁张氏女,广汉朱叔贤妻也。贤为郡督邮。建安十九年,刘主围刘璋于成都,贤坐谋外降【诛】。璋以昭仪配兵将,见逼,昭仪自杀。三军莫不哀叹。
《三国志马超传》: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典略》曰: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讲个笑话,魏、晋会让蜀人治蜀。
《华阳国志大同志》:魏咸熙元年,蜀破之明年也,以【东郡】袁邵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安平】牵弘为蜀郡,金城太守【天水】杨欣为犍为太守。
《华阳国志大同志》:十年,汶山白马胡恣纵,掠诸种。夏,刺史皇甫晏表出讨之……诏书因以(王)濬为益州刺史,加轻车将军。濬斩弘等,益州平。
《世语》曰:(张)就子(张)斅,字祖文,弘毅有幹正,晋武帝世为广汉太守。
巴蜀之地从州刺史到郡守都是外地人,怎么就成了蜀人治蜀?莫非王浚他们一辈子待在蜀地不会走了?再讲个笑话,益州土著需要熬死关张诸葛亮才能有出头之日。我不知道这个出头之日怎么定义的,反正我只知道张飞还活着的时候益州人王谋就已经坐到了九卿之一的少府;而诸葛亮北伐前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是由益州人秦宓担任。感觉在他眼中不是丞相不是大司马就不算重用。
《三国志先主传》: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
《三国志杨戏传》:王元泰名谋,汉嘉人也。有容止操行。刘璋时,为巴郡太守,还为州治中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别驾。先主为汉中王,用荆楚宿士零陵赖恭为太常,南阳黄柱为光禄勋,谋为【少府】;建兴初,赐爵关内侯,后代赖恭为【太常】。
“季汉统治没有得到益州土著的支持,所以早早暴毙”。不好意思,在你眼中的渣蜀只比曹魏统治短两年。如果从公元214年先主定蜀开始算起的话,季汉在益州统治了整整50年,264年还搞了一次复国,268年有人冒充诸葛瞻起兵居然还有人信了!
《华阳国志大同志》:四年,故中军士王富有罪逃匿,密结亡命刑徒,得数百人,自称诸葛都护,起临邛,转侵江原。江原方略吏李高、闾术缚富送州,刺史童策斩之。初,诸葛瞻与邓艾战于绵竹也,时身死失丧,或言生走深逃。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
你以为整个益州都是带路党,实际上仅仅是你以为而已,目前已知的益州籍带路党只有谯周,请把《三国志谯周传》认真读一遍再来说话。蒋舒马邈连籍贯都搞不清。
《 三国志谯周传》: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
益州人黄崇表示:吾父子为国尽忠,吾为国捐躯,一世忠臣竟成带路党!
益州人李球也有同样的困惑:我为国捐躯,我伯父李恢也差点为国捐躯(被南蛮所困),我们一家子怎么成了带路党?
李恢:我可没从了这些叛军,没跟着他们一起去投东吴。(注:南中叛乱和东吴有联系),我姑父爨习也是。
王伉、吕凯、龚禄:你给我闭嘴!
王平:我可没投降曹爽。
张裔:孙权想留我,我得赶紧走。
柳隐、常勖: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张翼:合着姜维复国这种事都不和我这车骑将军商量的?
底下放个我文章的链接,这篇文章是专门为了抽荆州派益州派之争的文章。有些东西我不想重复啰嗦。
@小迪 你的言论仅仅是自作聪明罢了。笑死我了,还裹挟人口,我就问一句江陵人口难道还没有10万吗?刘玄德控制了江陵,再和江夏刘琦联手,就等于控制了长江和洞庭湖,然后荆南4郡唾手可得,荆南的长沙郡和零陵郡在东汉都是人口破百万的郡,即便是隐户多的汉末,那么按照比例去算人口也不在少数,裹挟这10万人,然后差点连命都丢了,请问这是在黑刘备的手下还是在黑曹操?曹操都知道江陵有军实好吗!你们备黑是连数都不会算吗?连命都快没了还征兵?为了这些兵源要冒着全军覆没的威胁?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
军实是什么?还不是人口?有了人口就能够有足够的财源兵源,有足够的军需物资。
东汉南郡、长沙郡、零陵郡人口的史料如下:
《后汉书郡国志》:长沙郡:秦置。雒阳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
《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郡:武帝置。雒阳南三千三百里。十三城,户二十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万一千五百七十八。
《后汉书郡国志》:南郡:秦置。雒阳南一千五百里。十七城,户十六万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万七千六百四。
虽然襄阳等县属于南郡,曹操得到荆州后分出了个襄阳郡,但是这依旧不影响江陵人口数,江陵可是紧贴故楚国都城郢城,这一带原本是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地带。这块地方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杰能人异士在此吃瘪的?
《左传》曰:‘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县北十余里有纪南城,楚王所都。东南有郢城,子囊所城。”
下面再给个链接详细破解阴谋论!
@查无此人 您确定曹操大刀砍下去掉脑袋的只有兖豫的世家大族吗?还有,能不能把字给打对?
屠徐州:(初平四年)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屠雍丘:(兴平二年)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屠彭城:(建安三年)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屠柳城:《三国志公孙康传》:(建安)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屠太原:《三国志夏侯渊传》: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屠兴国:(建安十九年)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屠河池:(建安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郃、朱灵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屠宛城:(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北海之泉 刺激刺激,曹粉为了洗白曹操居然还发明了袁尚虏略幽、冀吏民10万户的历史。感觉你对古代运输迁民存在什么误解。
《潜夫论实边》: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如果是什么强迁十万户百姓,那么需要很多时间,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而当时袁尚是个什么情况呢?袁尚军内部将领焦触、张南叛袁归曹,袁尚连焦触、张南都管不了,怎么可能有心思去迁移那么多人口?
《三国志袁绍传》:熙、尚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丸。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陈兵数万】,杀白马盟,令曰:"违命者斩!"众莫敢语,各以次歃。
袁尚要想迁移10万户百姓,最起码得先过焦触、张南这关,焦、张可是陈兵数万,袁尚要有裹挟10万户人口的本事干嘛不把叛徒给击败?还被打得跑路去投辽西?请重点看紫色划线部分,我是不懂什么叫做乌桓趁机接纳了十万户吏民?乌桓连鲜于辅都没摆平,连赵犊、霍奴都管不了,是怎么在短时间内把10万户吏民接走的?
《三国志武帝纪》:十年(205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是月】,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触等举其县降,封为列侯。【初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臣松之以为讨谭时,川渠水冻,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惮役】而亡。)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馀万降,封为列侯。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乌丸攻鲜于辅於犷平。【秋八月】,公征之,斩犊等,乃渡潞河救犷平,乌丸奔走出塞。
不用看了,幽州冀州10万户吏民是因为害怕徭役而逃亡的,说乌桓和袁尚裹挟百姓逃亡的,和说刘玄德裹挟荆州百姓逃亡的估计是一拨人。还有,别发明什么历史说三郡乌桓养活不了几十万百姓。
《后汉书刘虞传》:【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给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
曹操把柳城给屠了都能在柳城得到20万人口,更何况没屠城前呢?更何况3个郡的人口呢?而且胡人应该是占少数,汉人占多数,很多胡人趁机逃跑了好吗!
《三国志武帝纪》: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三国志公孙康传》: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三国志乌桓传》: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走辽东,辽东【悉斩,传送其首。其馀遗迸皆降】。
《三国志毌丘俭传》: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等,昔随袁尚奔辽东者,率众五千馀人降。寇娄敦遣弟阿罗槃等诣阙朝贡,封其渠率二十馀人为侯、王,赐舆马缯彩各有差。
《后汉书乌桓传》: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斩之,首虏二十余万人。袁尚与楼班、乌延等皆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并斩送之。其余觿万余落,悉徙居中国云。
作为一个曹粉,我觉得你《郭嘉传》还是有必要看看吧?
《三国志郭嘉传》: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郭嘉都说了河北四州的百姓只是因为害怕曹操之威,说曹操还没有对河北百姓施加恩惠,百姓不会拥护(也是,毕竟民亡冰锥),假设袁尚和乌桓打来,河北的百姓和夷狄都会响应,您要是选择南征刘表刘备只怕青州冀州都保不住。这不就更加实锤了幽州冀州百姓是自己跑到乌桓去的?郭嘉的话你怎么回避?这怎么洗你告诉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