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懿算得上曹操口中的英雄吗?

回答
司马懿是否算得上曹操口中的“英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曹操的政治立场、他对“英雄”的定义,以及司马懿在曹操眼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对“英雄”的定义。

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极富政治手腕的乱世枭雄。他所推崇的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无双,更重要的是具备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忠诚度(至少表面上)、以及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人。 曹操自己就是集这些特质于一身的“乱世之奸雄”。

能力与才干: 这是曹操最看重的。谁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谁就能获得他的赏识。
政治敏锐度与权谋: 曹操本人就是权谋大师,他自然会欣赏那些能够理解政治局势、懂得运用权术的人。
忠诚与归顺: 曹操虽然多疑,但他更希望身边的人能真心为他效力,而非阳奉阴违。
战略眼光与大局观: 能够看到长远,并为曹魏集团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是曹操非常重视的。
勇于担当与决断: 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做出艰难的决定。

其次,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在曹操时期的表现,以及曹操对他的看法。

司马懿在曹操麾下期间,主要扮演的是一个谋臣和管理者的角色。他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 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辅佐曹丕夺嫡: 这是司马懿为曹操集团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在曹操晚年,曹操对曹植和曹丕的继承权摇摆不定。司马懿(与陈群、吴质等人)深谋远虑,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支持曹丕,最终帮助曹丕成功继位。这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眼光和操作能力,也直接解决了曹操最为关心的“江山社稷”问题。
处理政务与内政: 司马懿在魏国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御史中丞、东曹掾、尚书等,在处理国家政务、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例如,他曾奉命治理黄河,在水利方面有所建树。
军事方面: 虽然在曹操在世时,司马懿的军事生涯相对起步较晚,但他也参与了一些军事活动,并展现出其军事才能,例如在对蜀汉的战争中,他曾提出过正确的建议。

2. 深沉的城府与隐忍:
司马懿为人深沉,极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才能。他不像某些名士那样锋芒毕露,而是选择在恰当的时机出手。这种性格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曹操面前,司马懿表现得非常谦恭和谨慎,极少犯错,也很少引起曹操的猜忌。

3. “鹰视狼顾”的隐忧:
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曾评价司马懿“鹰视狼顾,司马懿非人臣也”。这句话是理解曹操对司马懿看法的关键。这里的“鹰视”指的是眼神锐利,有野心;“狼顾”则是指回头时脖子会转动很大角度,被认为不臣之相,有反骨。
这说明曹操看到了司马懿身上潜在的巨大野心和能力。 他不是不承认司马懿的才干,而是看到了这种才干如果不受控制,可能会对自己及曹魏政权构成威胁。曹操是一个极度敏感且权力欲极强的人,他当然会警惕任何可能挑战他权威的人。

那么,司马懿算不算曹操口中的“英雄”呢?

从曹操的实际赏识和对其才能的运用来看,司马懿无疑是曹操看重的、非常有价值的“能臣”和“干将”。 曹操将重要的政治任务交给他,并且信任他处理国家大事,这足以说明曹操认可他的能力和才干,这些都是他认为的“英雄”所应具备的品质。

然而,如果我们从“臣子对君主绝对忠诚,并且真心拥护其政权”这个层面去理解“英雄”,那么司马懿的“英雄”定位就变得复杂了。

曹操的疑虑是真实的: 曹操的“鹰视狼顾”并非空穴来风,司马懿确实有其独立的政治抱负,并在后期逐渐显露。虽然他的最终目标不是推翻曹魏,而是通过掌握大权来巩固其家族的地位,但这本身就与曹操期望的“绝对忠诚”有所区别。
曹操更看重的是“工具”而非“伙伴”: 曹操需要的是能帮助他成就霸业的工具,而他最希望这个工具是绝对可控的。司马懿的能力让他成为了一个极其出色的工具,但他的潜在野心也让他成为了一个让曹操不安的工具。

结论: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能力和对曹魏集团的贡献来说,司马懿绝对是曹操所倚重、所看重的杰出人才,具备曹操眼中很多“英雄”的特质(才干、智慧、政治手腕)。 如果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更侧重于“能够为我所用,解决问题,成就大业的人”,那么司马懿符合。
但从曹操晚年对司马懿“鹰视狼顾”的警惕来看,曹操并未将其视为一个完全可以放心託付的“英雄”,他看到了司马懿身上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和野心。 曹操心目中理想的“英雄”可能还会加上“绝对忠诚于我及我的继承人”这一层更深的含义,而司马懿在这方面让曹操有所保留。

因此,与其说司马懿是曹操口中的“英雄”,不如说他是曹操高度认可的政治军事才能卓越、但又让曹操心存戒备的顶尖人才。 曹操利用了他的才能,也警惕了他的野心,并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压制住了这种野心,但最终未能完全消除隐患。

可以说,司马懿是一位极其优秀、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华是曹操无法否认的。但曹操对他复杂的情感,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代雄主,对权力稳固和潜在威胁的极致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曹老板的一句诗来评价司马懿吧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user avatar

不算。

曹操刘备说的都是决战沙场,争雄天下的人。司马懿不过是曹操统帅下的一个部属。

无论曹操刘备如何自谦也不会认为自己在和高顺,徐晃,黄盖,潘凤之流对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懿是否算得上曹操口中的“英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曹操的政治立场、他对“英雄”的定义,以及司马懿在曹操眼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极富政治手腕的乱世枭雄。他所推崇的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无双.............
  • 回答
    关于快播CEO王欣能否被判无罪,以及这是否能算作中国司法进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王欣案的定性与争议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王欣案件的核心事实。王欣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刑。检方和法院认定的关键在于,快播作为一款网络视听平台,其服务器托管了大量用户上传的淫秽视频,并通过“快播资源.............
  • 回答
    要论司马懿、姚苌、安禄山这三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谁的背叛行为最令人齿冷,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这三位的“背叛”性质、动机和后果都大相径庭,很难一概而论,但若要细究其“可恶”程度,我个人认为,安禄山的背叛在某些层面上显得尤为恶劣。让我们逐一分析:司马懿:权谋的极致,隐忍后的反扑司马懿的.............
  •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
  • 回答
    明朝时期,宣慰使司、军民元帅府以及各类都司,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明朝国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性质和效力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土”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分层治理和不同程度纳入中央管辖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看宣慰使司。明朝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川一带,继承了元朝的羁縻政策,设立了许多宣慰使司。.............
  • 回答
    这事儿真挺有意思的,公交车到终点站,按理说乘客就该下车了,可这位女士倒好,不仅不下,还跟司机杠上了,甚至出了“我不下车关你什么事,你算老几?”这种话,还脚踩椅背,这动作本身就够劲爆的了。我个人怎么看呢?首先,从基本常识和规则层面来说,公交车到终点站,驾驶员的工作就是将乘客安全送达并完成运营。乘客按时.............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是否有篡位之心,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晚年的行为等等。一、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的权力真空与乱世的诱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
  • 回答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权力更迭事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节点。这次政变不仅让司马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为日后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要详细讲述高平陵之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政变前的背景:曹魏.............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司马懿前期是否为忠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司马懿前期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氏政权,但其行为和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忠诚”于曹魏的君主,或者说他的忠诚是有限度的,并且最终目标是为司马氏家族谋取更大.............
  • 回答
    司马懿这个人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他的人生轨迹跟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不太一样,不像曹操那样霸气外露,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才华横溢到被写进故事里千古流传。司马懿呢,更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智者,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少年时代:被低估的天才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以及两位统帅谁的军事才能更优秀,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学术界都极具争议和研究价值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当时的战略背景、双方的优劣势,以及两位将领各自的战术思想和风格。一、 司马懿坚守不战:无奈之举还是耗敌之策?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中的“坚守不战”策略,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
  • 回答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于景初二年(238年)对辽东公孙氏的征伐,虽然在历史上被称作“百日平辽东”,并且在当时取得了速战速决的胜利,但将其称为“军事奇迹”则需要更审慎地考量。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司马懿平辽东的背景与目标 辽东的战略地位: 辽东地区地处东部边疆,与曹魏.............
  • 回答
    司马懿,这位魏国中期的智囊,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深沉的谋略和隐忍的性情著称,即便在兵败如山倒之际,也能屡屡绝处逢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谨慎著称的军事家,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却被诸葛亮一个孤身老者安坐城头吟诗的把戏给唬住了,从而错失了擒杀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并.............
  • 回答
    要说司马家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山,这事儿可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句“夺”字了事,里面门道深着呢。这中间的权力交接,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心策划的“接盘”,中间充满了政治斗争、时势造英雄,还有那么点儿玄妙的“天命所归”。咱就从头说起。一、 曹操的帝国:一个坚固的基石,也埋下了隐患曹操是谁?那可是东汉末年的梟.............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司马懿出现在刘备的阵营,并且像历史上那样,他的儿子司马昭策划了“禅让”给魏晋,那么关于阿斗(刘禅)的命运,确实会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如果”的前提。司马懿虽然是曹魏的核心人物,但他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在历史上是死对头,斗了几十年。如果他“投靠”.............
  • 回答
    一谈到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隐忍一生,最终实现家族野心,为司马家奠定基业的权臣。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承继父业,把曹魏的江山一步步拱手让给了司马家,最终由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问题来了,司马懿的这桩“大业”,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谋划,又有多少是被儿子们“捡了便宜”?甚至,有没有可能,在.............
  • 回答
    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司马亮,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关于司马亮的名字是否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且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能够确凿地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1. 时间线上的关联: 诸葛亮去世时间: 诸葛亮于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