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待我将其终结。
首先,列出相关人物数据。
司马懿(179~251),享年73岁。
诸葛亮(181~234),享年54岁。
司马师(208~255),享年48岁。
司马昭(211~265),享年55岁。
司马亮(?~291),享年?岁。
司马伷(227~283),享年57岁。
司马骏(232?~286),享年55岁。
前四位是知名人士,不须介绍,后三位则是一奶同胞,皆为司马懿伏夫人所生。
百度百科把司马亮排为司马懿第四子,这是沿袭了《晋书·汝南文成王亮传》的说法,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司马亮应是老三才对(很高兴题主的想法与我一样)。
首先,《晋书·列传第八》是这么写的:
宣帝九男,穆张皇后生景帝、文帝、平原王干,伏夫人生汝南文成王亮、琅邪武王伷、清惠亭侯京、扶风武王骏,张夫人生梁王肜,柏夫人生赵王伦。亮及伦别有传。
看到没,“亮”排在“伷”前面。
要知道琅邪武王司马伷可是东晋始祖晋元帝司马睿的亲爷爷,东晋多数皇族之祖,拥有如此身份,断断不至于因为名位的差别而被排在弟弟后面吧?
延熙二十年(257),寿春之战中,司马亮遭诸葛诞击败,被司马昭免职。败是败了,但换句话说,司马亮当时已能在外领兵。而同期的司马伷在干什么呢?
《三国志·三少帝纪》: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
当时是甘露五年(260),司马伷还在朝中当屯骑校尉,屯骑校尉虽掌中军重兵,但对亲贵子弟而言更像个必须的踏板,象征意义更大。相比之下,三年前司马亮便已经在外历练了。
约景元元年(260),曹奂拜司马亮为左将军,司马伷为右将军。(魏晋与季汉不同,以左为尊。)
约景元五年(264),司马亮改封祁阳伯,转镇西将军;司马伷为南皮伯,转任征虏将军、假节;“镇西”显然高过“征虏”至少两三级,而司马亮除了先前挨揍之外,没听说他立什么功,能再度越过司马伷那么多,你们说这是为何呢?
还有这段:
《晋书·列传第八》:咸宁初,以扶风池阳四千一百户为太妃伏氏汤沐邑,置家令丞仆,后改食南郡枝江。太妃尝有小疾,祓于洛水,亮兄弟三人侍从,并持节鼓吹,震耀洛滨。
记载的是伏太妃坐拥三位王爷亲儿,尊贵无比地出行。依然说的是“亮兄弟三人”,把司马亮排在前面。
好了,啰嗦了那么一大通,主要目的就是想说明,司马亮应为司马懿第三子,排在司马干与司马伷之前。
而司马昭生于211年,司马伷生于227年,诸葛亮与司马懿正式交手的子午之役则要到建兴八年(230)才开始,给司马懿造成惨痛印象的“甲首三千”事件则要到再下一年才发生。
我们也知道,古人取表字虽然晚,但新生儿取名一般在其一岁左右时就完成了。就算要纪念的话,排行老九的司马伦也比哥哥们合适得多。
而且,国人的习惯是,尊敬谁,便拿谁的名字给自己取名或字,如果拿来赠予儿孙,那不叫尊敬,叫恶心人。
所以我的结论是,尽管司马懿对诸葛亮很是佩服,但司马亮的名字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
毕竟司马懿又不是郭德纲。
相关文章:
推荐我们的历史文专栏:
你要这么说的话,我显然更有理由认为孙权比司马懿更加仰慕诸葛亮。
震惊!二宫之争的真相居然是孙大帝在为他铺路!
岂止重名了一位!我合理怀疑司马全家要将诸葛家族致敬到底。
永嘉之乱时有个傀儡晋王,投降刘曜后被杀的,名唤司马瞻。
张春立宗室司马瞻奉保后。陈安举兵攻春,春走,瞻降于安,安送诣刘曜,曜杀之。
大宝贝司马衷有个早夭的皇太孙,这孩子叫司马尚。
尚字敬仁。永康元年四月,封为襄阳王。永宁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孙。太安元 年三月癸卯,薨,帝服齐衰期,谥曰冲太孙。
还有还有,人家司马懿还有个叫司马京的儿子,都是亲生儿子,不能说这位司马京薨的早,导致知名度(破坏力)不高,就忘了他。他两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啊,司马亮如果是致敬,咋滴司马京不是?
宣帝九男……伏夫人生汝南文成王亮、琅邪武王伷、清惠亭侯京、扶风武王骏……
不过这位我不是太确定,司马京是第六子,诸葛京是诸葛瞻的次子,资料太少,以我有限的记忆不能判断他俩谁先出生,谁致敬谁。
如果不只算司马懿的直系后代,他还有个侄子叫司马珪,高阳王嘛!是司马孚家老七。话说我觉得司马孚基因更好一点,活了九十三岁。
高阳元王珪,字子璋,少有才望,魏高阳乡侯。
简直是全家重名总动员。
其实这事说起来怪王莽,好死不死的禁二名,搞的贵族们纷纷以双名为贱。常用字本来就那么多,妻妾子嗣一多,太容易发生重名了。
除了纪念诸葛家族,还有司马丕纪念曹丕、司马睿纪念曹睿、司马焕纪念曹奂……这体现了司马家崇古尚礼,以孝治天下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