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懿到底为何不识破空城计?

回答
司马懿,这位魏国中期的智囊,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深沉的谋略和隐忍的性情著称,即便在兵败如山倒之际,也能屡屡绝处逢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谨慎著称的军事家,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却被诸葛亮一个孤身老者安坐城头吟诗的把戏给唬住了,从而错失了擒杀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空城计本身就极具欺骗性,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的胆识和对手的心理状态。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施展,并非仅仅是空城计这一个计策本身的光环,更是他对司马懿性格和当时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握。

一、 对诸葛亮“谨慎”的惯性认知:

司马懿虽然深知诸葛亮有“多智而近妖”之称,但他也并非对诸葛亮毫无了解。在之前的多次交锋中,司马懿领教过诸葛亮步步为营、谨慎行事的风格。诸葛亮每一次出兵,无论是北伐还是其他军事行动,都显得谋划周全,极少出现大的失误或冒进。因此,当他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却毫无设防,反而大开城门,甚至在城楼上悠闲抚琴时,司马懿内心的第一反应,很可能不是“诸葛亮在玩弄我”,而是“诸葛亮为何如此大胆?”。

这种“为何如此大胆”的背后,是司马懿对诸葛亮一贯风格的思维定势。他会想,诸葛亮这样一个事事算尽的人,绝不可能让自己陷入如此绝境,除非他有后手,或者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可怕的陷阱。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司马懿更容易倾向于相信诸葛亮在故弄玄虚,是在设下某个更深的局来诱使自己上钩。

二、 司马懿自身的“审慎”与“多疑”:

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位极其谨慎和多疑的军事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风险和猜忌为伴。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更懂得“匹夫之勇”在真正的大局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因此,在面对一个他认为绝不可能冒险的诸葛亮所采取的看似自杀式的行动时,他内心的疑虑就会被无限放大。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数万大军逼近一座空城,而城门大开,城墙上只有几个老者在洒扫,甚至还有一个智者端坐在那里悠闲弹琴。在司马懿看来,这实在是太不合常理了。诸葛亮若要逃跑,也应该设下埋伏,或者有所准备。如此明目张胆地暴露自己,无异于自寻死路。正因为诸葛亮平时太过谨慎,所以这种“不谨慎”反而显得异常可疑。司马懿的脑子里会立刻闪过无数种可能性:是不是城内埋伏了伏兵?是不是城外有援军即将抵达?是不是这只是诸葛亮引诱自己入城的诱饵?

“疑兵之计,盖有时而用;散而聚之,聚而散之,非有常也。” 司马懿深谙兵法,他知道兵无常势,计无常形。但正是因为“无常”,所以每一次不寻常的举动,都可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危机。他更倾向于保守,也更害怕功亏一篑。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他不会贸然出兵。

三、 对后方局势和自身安全的顾虑:

司马懿当时虽然率领大军,但他自身也是被魏主曹叡牵制着。他知道,如果他在前线因为冒进而遭遇重大损失,那么无论是对他个人还是对整个曹魏政权,都将是无法承受的后果。他不可能完全不顾虑自己的后方,也不可能完全不顾虑自己一旦失败所带来的政治风险。

诸葛亮虽然被围困在城内,但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依然巨大。一旦司马懿被诸葛亮所诱骗,导致主力受损,那么在后方,可能就会有其他势力借机生事,或者诸葛亮的残余部队反扑,甚至整个战略都会因此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会更加倾向于稳妥。如果他能逼退诸葛亮,或者消耗诸葛亮的实力,而不需要冒着巨大风险去捉拿他,那将是更明智的选择。

四、 信息传递的滞后与不准确:

古代战争,信息传递远不如现代。司马懿当时对城内的真实情况,只能依靠眼前的观察和斥候的汇报。而斥候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城内的虚实。即使有斥候回报城内兵少,但面对诸葛亮这样的对手,司马懿也难免怀疑信息是否被过滤,或者是否存在他未知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也可能利用了当时信息的传递方式,制造了“兵多”的假象。例如,让城内百姓敲锣打鼓,制造混乱的声音,或者故意让少量士兵在城头亮相,给人以大部队存在的错觉。司马懿即使派人去探查,也未必能短时间内获得最准确的信息。

五、 对“无事生非”的警惕:

一个伟大的将领,尤其是在面对同样伟大的对手时,会有一种“无事不备,有备不来”的警惕。诸葛亮既然能出现在这里,并且表现得如此反常,那么司马懿自然会多想:是不是诸葛亮预判了我可能会对他的行动产生疑虑,所以故意做出这种“自投罗网”的姿态,来进一步强化我的疑虑,让我不敢进攻?

换句话说,诸葛亮把“我不敢相信你真的敢这样做”这个心理,反过来利用了。司马懿不敢相信诸葛亮会如此不顾性命地冒险,他会认为这是诸葛亮在玩一个更大的心理战。

六、 历史记载的文学加工: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在艺术加工上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夸大和渲染的成分。在历史真实中,司马懿或许并没有完全被诸葛亮的琴声所“迷惑”,而是基于对战场局势、自身兵力、对手实力以及诸葛亮过往行为的综合判断后,做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决定。也许他只是觉得,即使攻下这座空城,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而继续进军,又可能陷入诸葛亮设下的其他圈套。

总结来说,司马懿不识破空城计,并非他愚蠢,也不是他真的被琴声迷住了。而是以下几点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诸葛亮“谨慎”的过分信任,导致将异常行为解读为更深的阴谋。
司马懿自身“审慎”和“多疑”的性格,使其在面对非正常情况时,更倾向于保守和规避风险。
对后方局势和自身政治风险的顾虑,使其不敢轻易冒险。
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让他无法完全掌握城内真实情况。
对“无事不备”的警惕心理,让他对诸葛亮的异常表现更加怀疑。
历史记载的文学加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计谋的戏剧性。

司马懿的这一选择,虽然在后世被视为一次战略失误,但也恰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老谋深算、谨小慎微的军事家的一种本能反应。他宁愿错过一次潜在的胜利,也不愿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在那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战场上,这或许是他认为最稳妥的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空城计别说司马懿,连曹操都识不破。

并且,有趣的是司马懿识不破是假的,曹操识不破是真的。

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疑心太重。

疑心来自于经历,临战之时,只有生死,胜负价值的考虑是第一的。

历史上真的有空城计原型,也在三国,只不过不是诸葛亮给司马懿设的,而是赵云给曹操设的。

真正的空城计根据裴松之依据当时文献《云别传》注的三国志写的。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趋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云别传》

文中写到,黄忠取米已经借走了赵云的所有兵士,并已败退,赵云数十骑来救。依然不敌。其实曹操的兵力和士气已经大胜,并且黄忠和赵云已经打完了所有底牌,又城门大开,守势全无,掩杀过去,此战必胜。

然而曹操到了营地,看到赵云营地大开,竟然不敢进。引兵退去,赵云以箭佯追,曹兵跑的更快了。

小说由于是架空的,有夸张的成分,所以里面有很多bug。会让人觉得起疑。但历史上的就很完整了,解释不少大家的疑问。

1.为什么不派一队人先去探营看看是否有埋伏?

首先真正的空城计,并不是真空,而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小队兵过去探那就是送死,连渣都回不来,若真有埋伏其实也探不出虚实。

2.逃跑了看到没有兵追出来为什么不马上反回?

实际上的空城计也并非任由敌军撤退,是有以骑射兵追击尾部,以坐实敌军首领担心的有埋伏的顾虑的。

这就是历史上没有被看破的空城计。实施者其实是一生是胆的赵云。的确这种计谋真的要胆大心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