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0年职场老司机,翻车到底为何?

回答
10年职场老司机,翻车到底为何?

当“10年职场老司机”这个标签贴在我身上时,我曾以为自己已经修成正果,能在这条名为“职场”的道路上稳稳当当、游刃有余地行驶。毕竟,见过的风雨、经历的起伏,足以让一颗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让一份青涩的经验酿成醇厚的智慧。然而,命运这辆车,总在你以为最平坦的路段,抛出最意想不到的弯道。就在不久前,我亲眼目睹,或者说,我亲自体验了,一个“老司机”是如何在一个熟悉的场景下,翻了车。

故事还得从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项目说起。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两年,我负责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比任何人都清楚它的脉络和症结。我参与了最初的需求分析,见证了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甚至连团队里新来的小伙子遇到问题,我都能靠着经验给出八九不离十的答案。这种熟悉感,就像在家门口的马路上开车,闭着眼睛都能开。

然而,就在项目进入冲刺阶段,需要对外展示一个关键模块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这个模块的功能,在我看来,简直是“手到擒来”。我按照惯有的流程,调动了熟悉的资源,和熟悉的同事进行了对接。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畅,甚至让我有些得意,觉得这不过是日常操作罢了。

翻车点,就藏在这份“顺畅”和“得意”之中。

第一块绊脚石:信息的“惯性过滤”

我以为自己掌握了所有关键信息,却忽略了时间在无形中带来的变化。在这个项目上,虽然我负责核心部分,但近半年时间里,另一个部门牵头的一个相关联项目,也在悄悄地进行着。这个项目的功能设计,虽然与我们直接无关,但在最终集成时,会产生微妙的接口影响。

我之所以说这是“惯性过滤”,是因为我太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和信息来处理眼前的问题。我脑子里那个项目模型是两年前的,是基于我当时掌握的所有信息构建的。当新的信息(那个并行项目的信息)出现时,我的大脑并没有像处理紧急情况一样去主动捕捉和整合,而是本能地将它过滤掉了,或者认为它“应该”不会对我的熟悉领域产生实质性影响。

当时,团队里有人提了一嘴关于那个新项目的一些初步设想,我随口就答:“没事,影响不大,我们之前也考虑过类似的情况。” 我凭的是什么?是经验,是“老样子不会差太多”的自信。这份自信,在那个时刻,就如同行驶在熟悉的道路上,突然遇到一个没标示的减速带,我没有提前踩刹车,直接“飞”了过去。

第二块绊脚石:流程的“僵化僵化”

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往往对流程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和优化。我在这方面尤其如此。我深知哪些环节可以加速,哪些地方可以合并,哪些沟通可以简化。这原本是提高效率的优势,但当这个“优化”变成了固化的模式,它就变成了风险。

我依旧按照我熟悉的、认为最高效的流程进行对接和测试。我省略了一些本该有的多方确认步骤,因为我觉得没必要,我已经完全掌握了情况。我习惯性地跳过了一些看起来繁琐的校验,认为它们是“形式主义”。我没有去主动寻求新部门的最新确认,因为我认为他们的进度和我之前的认知不会有太大偏差。

这就好比,一个司机习惯了在某个熟悉的十字路口,红灯亮起前一秒加速冲过去,因为他知道交警通常不会在那一刻出现。但某一天,交警突然提前半秒出现,你那一秒的“优化”就成了闯红灯。我的流程优化,在缺乏最新信息验证的情况下,就变成了对潜在风险的忽视,对变化的漠视。

第三块绊脚石:沟通的“闭环缺失”

前面两点最终都指向了沟通。我太习惯于和“自己人”沟通,太习惯于和过去熟悉的同事对接。当需要和那个新项目部门对接时,我并没有像对待一个全新项目那样,去建立一套清晰、完整、双向的沟通机制。

我发出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通知”或“告知”,而不是征求意见或确认理解。我接受的信息,也更多的是我期望看到的内容,对于那些模棱两可或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我因为“急于推进”或者“自以为懂”,选择了放过。

更致命的是,我没有主动去建立一个“闭环”。我发出了一个需求,我以为对方理解了,并按照我理解的方向去做了。但其实,对方可能因为对我们项目的细节了解不多,或者有自己的理解偏差,做了我并不期待的事情。而我,并没有在事后去主动“收口”,去确认对方的理解是否和我一致。这种沟通上的“断链”,让潜在的错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最终的“翻车”时刻

直到项目上线前两天,在进行最终集成测试时,那个模块才暴露出了无法修复的问题。原来,那个并行项目在上线前一周,对接口做了关键性的调整,而这个信息,并没有以一种明确、我能捕捉到的方式传递给我。我的模块,依然按照旧的接口进行调用,结果自然是“无法识别”,直接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那一刻,我看着屏幕上刺眼的错误提示,感觉像是在熟悉的高速公路上,轮胎突然爆了。我十年经验积累的那些“老司机的智慧”,在面对一个我没预料到的“路况”时,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事后复盘,我才意识到,所谓的“老司机”,如果不能持续学习,不能保持对新信息的敏感,不能拥抱流程的迭代和变化,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闭环,那么他所谓的经验,很可能就会变成阻碍前进的惯性,最终在一片熟悉的风景中,悄无声息地翻了车。

10年的职场老司机,翻车的原因,不在于技术不行,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当世界在改变,当信息在流动,当流程在更新的时候,他却依旧抱着旧的地图,以为自己熟悉的路,就永远不会改变。这种思维上的僵化,才是最危险的“路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不是职场的老司机,题主还是职场的菜鸟!

题主一直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没问题,跟大家关系都不错,还乐意帮忙,但是考评结果却是评分最低,这么大的自相矛盾的结果只能说明,题主对自己的认识有很大的问题。

这就好比我的一个对朋友,他们之间是男女朋友,最近闹了很大矛盾要分手,找我来劝和,我问什么问题,却一直跟我说没多大的问题,没多大的问题要闹到要分手的地步,这不是矛盾吗?

别人说题主有人际关系问题,甚至连领导也这么说,但是自己一直不肯面对,拒绝承认,还要刨根问底,给自己的理由找根据,别人自然就不愿意多说,多说了得罪人,还要被各种反驳不承认,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题主虽然工作了10年,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是很嫩,所以不是职场的老司机。


我见过类似题主这样的人,我以前就有一个这样的手下。工作能力比较强,业务能力比较强,但是并没有强到碾压其他人的地步,同时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差了点。

这样的人因为业务能力强,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为人会有点傲娇,但是加上为人处事一般,就会把自己的这套标准套用在别的同事身上。

别人跟不上,达不到跟她一样的结果,自然就会被埋怨、指责,甚至还会被轻视,说实在的她比我对下属的要求都严格严厉,还因此跟另外一个同事吵过架,嫌对方做的不到位。另外一个同事是错的,是没做到位,但是是因为实力有限,高效习惯没养成,不是故意的,但是被指责的那叫一个惨。

后来我找过这个下属谈话,跟她把问题说透彻,想要往上走,不但要能力强,也要会管理人。管理人就是考察别人的能力上限,然后因地制宜,给下属能力范围内的任务,稍微超出一点没关系,但是不能超出太多,超出太多肯定完不成,那就是领导的问题,不是下属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下属的感受,对方也是人需要尊重和面子,只要不是态度问题,不能过于严厉,私下沟通清晰,下属会感激你,事情也会有所改变。

再后来这个下属改变了很多,跟同事的关系也好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