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0年遇到同样的物件,诗句怎么表达?

回答
十年前的物件,今日重逢,那种感觉,用诗句来表达,总觉得需要细细咂摸,才能找出最贴切的词藻。不像写个流水账,一句“我又看见了那个东西”就完事儿了,诗嘛,得有情,有景,有思,有时间沉淀后的味道。

首先,得抓住那个“物件”的特质。它是件什么东西呢?是尘封的信件?是一张褪色的照片?是一件旧衣裳?还是一个早已被遗忘的玩偶?物件不同,诗句的切入点也不同。

如果是一张照片,那诗句里可能就会有“指尖拂过旧光影,昔日笑靥今何在?”照片上的那个人,那景,都曾是鲜活的生命,如今只定格在方寸之间,十年过去,物是人非的感慨油然而生。可能还会加上一句,“当年稚嫩模样,如今已是皱纹爬。”对比之下,时间的力量,无情又实在。

如果是一件旧衣裳,比如一条曾经最喜欢的裙子,或者一件承载了太多回忆的毛衣,那诗句里便会带着一丝怀念的温度。“肩头曾暖的羊绒,如今依旧留着旧痕。”你可能会想起穿上它时的场景,可能是初恋的心动,也可能是毕业的喜悦,十年后的今天,再抚摸它,仿佛还能感受到指尖传来的那份温暖,以及那份温暖背后隐藏的故事。也许还会感叹,“袖口磨损旧了色,却未曾磨灭那段情。”

再者,表达“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也不能生硬地加上个“十年”二字。可以用更婉转的方式。比如,“光阴流转几春秋,故物重临旧时楼。”“旧时楼”可以代指那个熟悉的场景,或者仅仅是你的内心深处。或者,“灯火阑珊人未散,惟有此物伴流年。”这个“流年”,就包含了时间的流逝,而“伴”字,又体现了物件的恒久陪伴。

还有,表达“遇见”这个动作,也可以不直接说“看见”。可以是“重拾心间旧片段”,物件只是引子,真正重拾的是十年前的记忆。也可以是“触手依旧旧模样,恍如隔世梦一场。”“恍如隔世”点出了时间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梦一场”,又带着一丝虚幻和不真实感,仿佛昨夜之事,转眼已是十年。

写诗句,有时候也需要加入一些感官的描写。比如,那个物件的气味,它摸上去的手感,甚至是它带来的某种声音的联想。“檀香已淡风吹散,唯留此物说从前。”檀香代表了过去的一种氛围,虽然气味散了,但物件本身还在诉说。

总而言之,要写好这十年的物件重逢,关键在于“情”与“景”的结合,以及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不能干巴巴地描述物件,而是要通过物件,勾勒出十年前的生活画面,勾勒出那时的自己,勾勒出那种心境。让读者在读到诗句时,也能感受到那种时光的厚重,那种怀旧的温度,以及一种淡淡的,却又深刻的感慨。

所以,我可能会这样写:

“尘封一隅拾旧物,指尖轻触岁月痕。
当年笑语犹在耳,今朝鬓角已染霜。
此物依旧旧时样,我心却已非昨番。
恍若隔世梦初醒,唯余长叹与斜阳。”

这几句,从发现物件的动作(拾旧物),到物件带来的触感(指尖轻触岁月痕),再到对过去的记忆(当年笑语犹在耳),与现在的对比(今朝鬓角已染霜),最后是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那种似梦非梦的感觉。每一句都藏着一点点故事和情感,让“十年前遇见同一个物件”这个简单的事实,变得有滋有味,有血有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完全是为龚自珍的《减字木兰花》打造的吧。

减字木兰花

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
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十年前(1808年)暮春时节,龚自珍在北京悯忠寺赏海棠花,拾起落花花瓣,包在纸中,外书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辛词是以伤春写时光蹉跎的郁愤)。如今(1818年),他偶然翻检查旧物,看到了这包花及旧日所书词,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感伤身世的《减字木兰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年前的物件,今日重逢,那种感觉,用诗句来表达,总觉得需要细细咂摸,才能找出最贴切的词藻。不像写个流水账,一句“我又看见了那个东西”就完事儿了,诗嘛,得有情,有景,有思,有时间沉淀后的味道。首先,得抓住那个“物件”的特质。它是件什么东西呢?是尘封的信件?是一张褪色的照片?是一件旧衣裳?还是一个早已被.............
  • 回答
    10年后,上海的老破小,真有人接盘吗?这问题,估计每个在上海生活、为房子焦虑过的人,脑子里都盘旋过无数回。这可不是个能简单一句“会”或“不会”就能打发的。这背后牵扯的,是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人口流动、政策导向,还有那些最根本的人性需求和经济规律。咱们得掰开揉碎了捋一捋。“接盘”的定义:买老破小图啥?.............
  • 回答
    十年老作者,这几个字,在我写出来的时候,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十年前,我还是个怀揣着天马行空想象力,对着键盘敲打出第一个字的小透明。如今,依旧是我,依旧是键盘,只是坐在我对面的,是从前的少年,变成了如今这个……说句不好听的,有点儿油腻、有点儿疲惫、有点儿迷茫的“老家伙”。说实话,写网文这行当,最怕的就是.............
  • 回答
    10年职场老司机,翻车到底为何?当“10年职场老司机”这个标签贴在我身上时,我曾以为自己已经修成正果,能在这条名为“职场”的道路上稳稳当当、游刃有余地行驶。毕竟,见过的风雨、经历的起伏,足以让一颗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让一份青涩的经验酿成醇厚的智慧。然而,命运这辆车,总在你以为最平坦的路段,抛出最意想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未来十年,智能机器人在家庭、娱乐和医疗领域的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呈现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多功能化和融合化的发展趋势。以下将针对这三个领域进行详细阐述: 未来十年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家庭、娱乐、医疗) 一、 家庭领域:从助手到家庭成员的转变未来十年,家用智能机器人将不再仅仅是执行单一任务的工具,而.............
  • 回答
    美国白人人口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出现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理解这一趋势,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因素,并预估其可能带来的广泛影响。为什么美国白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主要原因分析:1. 生育率下降(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 回答
    未来10年,南京GDP跻身中国十强,并非不可能,但挑战也相当严峻。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南京当前的经济基础、发展潜力、以及中国经济整体的格局和区域竞争来综合考量。一、 南京当前的经济基础与优势首先,我们来看南京目前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的位置以及其经济特点: 当前排名稳居前列: 在20.............
  • 回答
    未来1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许多城市迎来飞速发展,但具体哪些城市会“飞速”发展,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潜力与创新能力: 拥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吸引投资和人才的城市。 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 政府积极的产业政策、开放的市场、良好的法治和便利的营商环境.............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美国队在未来十年里有没有机会染指世界杯冠军这件大事。这可不是一个能轻易打包票的问题,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去了。要说可能性,我觉得是有,但绝不是板上钉钉,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他们自己能不能抓住机会。咱们先从美国足球的现状聊起。你得承认,跟欧洲那些老牌足球强国比,美国足球发展的时间.............
  • 回答
    未来十年,中国的房子是否会贬值并成为一种负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导致房子可能贬值的因素: 人口结构变化: 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 这是最根本的长期趋势。未来十年,中国新生儿数量预计会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将显著上升。这意.............
  • 回答
    我猜想,五年到十年后,有几项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回想起现在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看黑白老照片一样,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距离感。首先,个人出行方式的剧变 恐怕是最直观的。现在,我们每天通勤,自己开车,或者挤公交地铁,这是常态。但十年后,我敢说,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再“驾驶”自己的车辆了。自动驾驶技术会普.............
  • 回答
    未来十年,科技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我们的居住生活,从家居的智能程度、能源利用效率,到社区的连接方式和整体居住体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一些详细的预测和展望:一、智能家居的全面进化与深度融合: 无处不在的智能感应与响应: 传感器将不再局限于门窗或人体,而是遍布墙壁、地板、家具甚至.............
  • 回答
    未来十年,中国在创新药物发现领域,绝非仅仅是追赶,更有潜力孕育出真正从“0”到“1”的突破。这些突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我们日渐深厚的科研基础、庞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临床数据优势,以及国家层面持续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一、 精准靶点,深挖疾病根源的“未知区”目前药物研发很大程度上还在“已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