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什么不强攻司马懿营垒?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必胜的条件”。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1. 司马懿营垒的坚固性与防御优势:

地理位置的选择: 司马懿通常会选择易守难攻的地形作为营垒的依托,例如依山傍水,或者占据高地。这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防御优势,限制蜀汉军队的进攻方向和机动性。
工事的严密性: 司马懿并非简单的扎营,而是会构建坚固的营垒。这可能包括:
环壕与城墙: 挖深壕沟,堆筑高墙,加固城楼和箭楼。这能有效抵挡步兵的冲击,并提供良好的射击平台。
营内结构: 营垒内部可能设有层层防御,即使突破第一道防线,也会面临更严密的阻击。
外围工事: 可能还会设置鹿角、拒马、木栅等障碍物,进一步迟滞敌军的进攻速度和冲击力。
兵力集中与优势: 司马懿通过“敛众不战”,将魏军兵力集中于营垒之内,形成一个强大的防御集团。相比于在开阔地带与蜀军野战,在坚固营垒内作战,魏军可以将数量上的优势转化为防御上的优势,特别是弓弩等远程兵器的杀伤力会大大增强。
后勤保障: 魏国拥有比蜀国更强大的国力和后勤体系,司马懿能够确保营垒内的粮草充足,补给线相对稳定。这使得他能够承受长期对峙,而蜀军的补给线则更加漫长和脆弱。

2. 强攻营垒的巨大风险与代价:

高伤亡率: 攻打坚固的营垒,特别是仰攻或正面强攻,往往是战争中最惨烈、伤亡最惨重的战术之一。蜀军如果强行攻打,很可能会遭受魏军箭雨、滚石檑木等火力以及出营突击的沉重打击。
攻坚效率低下: 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未必能一举攻破坚固的营垒。攻坚战需要大量的攻城器械(如云梯、冲车、井阑等),而蜀军的后勤和制造能力相对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高强度的攻坚作战。
兵力损耗过快: 蜀汉作为军事力量较弱的一方,每次战争的损耗都极其宝贵。如果因为强攻营垒而导致大量精锐部队损失,将严重削弱其整体军事实力,甚至可能导致灭顶之灾。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更倾向于寻找速战速决或以最小代价获胜的机会。
被反击的风险: 一旦蜀军发起强攻,魏军可能会抓住机会从营垒中出兵反击。司马懿非常擅长抓住战机,他可以将蜀军攻势的间隙转化为其反击的绝佳时机,将围攻者变为被围攻者。

3. 诸葛亮“攻心为上”与战略考量:

政治与战略目标: 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并非仅仅是消灭司马懿的部队,而是要收复中原,恢复汉室。强攻营垒虽然可能能消灭一部分敌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消耗蜀汉的实力,为后续战略的实施带来困难。
消耗战的劣势: 蜀汉的国力、兵力和经济都无法与曹魏抗衡,因此诸葛亮不希望陷入与司马懿的长期消耗战。司马懿深谙此道,他的“敛众不战”正是为了将蜀军拖入泥潭,使其兵力、士气和粮草逐渐枯竭。
寻找战机而非强攻: 诸葛亮更擅长抓住敌人暴露出来的破绽,通过精妙的计谋和战术来取胜,而不是依靠蛮力硬拼。他一直在寻找司马懿出营作战的机会,或者利用其内部矛盾、粮草问题等来瓦解敌人。
威慑与心理战: 诸葛亮多次北伐本身就对曹魏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和心理震慑。他通过频繁的军事行动,消耗曹魏的国力,同时也在瓦解其内部的士气。即使未能直接攻破营垒,其战略意图也达到了部分目的。
“智取”而非“力敌”: 诸葛亮一生推崇智谋,他的战例中更多的是通过计策诱敌、分化敌人、出奇制胜。直接强攻坚固营垒,不符合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军事理念。

4. 司马懿的应对策略:

坚壁清野: 司马懿深知蜀军补给困难,因此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不让蜀军获得任何补给。
利用天时地利: 司马懿善于利用地形和天气来限制蜀军的行动。例如在渭水之畔与诸葛亮对峙时,他会选择对己方有利的地形,并避免在蜀军擅长的地形作战。
等待时机: 司马懿的战术核心是“忍”,他愿意付出短期内被动挨打的代价,来等待蜀军出现失误、内部分裂、粮草断绝或者天气不利等时机,然后进行致命的反击。

总结

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并非是因为他无计可施或勇武不足,而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对战争规律的遵循。

风险与回报不成正比: 强攻坚固营垒的风险过高,付出的代价巨大,而获胜的概率却不高。
兵力与国力限制: 蜀汉国力弱小,兵力有限,每一次战役的损失都极其宝贵,无法承担大规模的攻坚战。
战略目标考量: 诸葛亮追求的是战略上的胜利,而不是单纯的战术胜利。他需要的是通过北伐消耗魏国,为蜀汉争取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光复汉室的目标。
寻找更优解: 诸葛亮始终在寻找能够以最小代价、最高效率击败司马懿的机会,而不是通过血腥的攻坚战来解决问题。

司马懿的“敛众不战”战术,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施展空间。而诸葛亮在面对这种“乌龟战术”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和战略远见,他没有因为一时气盛而贸然出兵,而是坚守战略底线,等待更有利的战机。尽管如此,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诸葛亮也曾尝试用计策(如空城计、激怒司马懿出战等)来打破僵局,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种战略层面的对决,也正是三国时期军事斗争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司马懿自己都能解答。

帝(司马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

司马懿具备攻其必救,迫使辽东军野战的客观条件,而五丈原的蜀军却并不具备实施这种方法的条件,但思路是一样的,诸葛亮怎么做?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一是各种挑战,一是分兵屯田,明摆着告诉魏人,甭惦记啥蜀军利在急战,因此玩消耗对峙,等粮尽退兵,这算盘打不响。要解决问题咱们还是得干一架,你不出来,那就憋着,这次蜀军不缺粮。

这时就看魏军将帅的忍耐条有多长,司马懿扛不住,只能和魏帝唱双簧,让辛毗来当工具人。若等辛毗也压不住,那就是蜀军得计之时。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说实话,当时魏军已经很尴尬,吃相非常难看。幸运的是,蜀军这次虽然不短粮,但主帅诸葛亮不幸病逝,所以这种难看的姿势只维持了百余日就结束。

倘诸葛多活一年半载,魏国上下能这种姿势跟着憋一年半载么?怕是曹睿本人也要坐不住,进度条再长也有个头不是。

user avatar

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大军压境,驻扎在曹魏的地盘不动弹。司马懿作为曹魏西线主将,却不敢与诸葛亮决战,被诸葛亮用巾帼羞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是否有篡位之心,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晚年的行为等等。一、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的权力真空与乱世的诱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
  • 回答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权力更迭事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节点。这次政变不仅让司马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为日后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要详细讲述高平陵之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政变前的背景:曹魏.............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司马懿前期是否为忠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司马懿前期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氏政权,但其行为和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忠诚”于曹魏的君主,或者说他的忠诚是有限度的,并且最终目标是为司马氏家族谋取更大.............
  • 回答
    司马懿这个人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他的人生轨迹跟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不太一样,不像曹操那样霸气外露,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才华横溢到被写进故事里千古流传。司马懿呢,更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智者,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少年时代:被低估的天才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
  • 回答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以及两位统帅谁的军事才能更优秀,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学术界都极具争议和研究价值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当时的战略背景、双方的优劣势,以及两位将领各自的战术思想和风格。一、 司马懿坚守不战:无奈之举还是耗敌之策?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中的“坚守不战”策略,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
  • 回答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于景初二年(238年)对辽东公孙氏的征伐,虽然在历史上被称作“百日平辽东”,并且在当时取得了速战速决的胜利,但将其称为“军事奇迹”则需要更审慎地考量。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司马懿平辽东的背景与目标 辽东的战略地位: 辽东地区地处东部边疆,与曹魏.............
  • 回答
    司马懿,这位魏国中期的智囊,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深沉的谋略和隐忍的性情著称,即便在兵败如山倒之际,也能屡屡绝处逢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谨慎著称的军事家,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却被诸葛亮一个孤身老者安坐城头吟诗的把戏给唬住了,从而错失了擒杀诸葛亮的绝佳机会。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并.............
  • 回答
    要说司马家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山,这事儿可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句“夺”字了事,里面门道深着呢。这中间的权力交接,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心策划的“接盘”,中间充满了政治斗争、时势造英雄,还有那么点儿玄妙的“天命所归”。咱就从头说起。一、 曹操的帝国:一个坚固的基石,也埋下了隐患曹操是谁?那可是东汉末年的梟.............
  • 回答
    司马懿是否算得上曹操口中的“英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曹操的政治立场、他对“英雄”的定义,以及司马懿在曹操眼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极富政治手腕的乱世枭雄。他所推崇的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无双.............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司马懿出现在刘备的阵营,并且像历史上那样,他的儿子司马昭策划了“禅让”给魏晋,那么关于阿斗(刘禅)的命运,确实会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如果”的前提。司马懿虽然是曹魏的核心人物,但他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在历史上是死对头,斗了几十年。如果他“投靠”.............
  • 回答
    一谈到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隐忍一生,最终实现家族野心,为司马家奠定基业的权臣。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承继父业,把曹魏的江山一步步拱手让给了司马家,最终由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问题来了,司马懿的这桩“大业”,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谋划,又有多少是被儿子们“捡了便宜”?甚至,有没有可能,在.............
  • 回答
    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司马亮,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关于司马亮的名字是否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且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能够确凿地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1. 时间线上的关联: 诸葛亮去世时间: 诸葛亮于公.............
  • 回答
    要回答“司马懿是否见过大海”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历史资料,并结合当时的地理、政治和军事背景来分析。结论先行:有证据表明司马懿极有可能见过大海,但没有明确的史书记载他“亲自”站在海边观看大海的场景。接下来,我们详细展开分析:1. 司马懿的生平与活动范围: 生卒年: 司马懿(179年-251年.............
  • 回答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去世后,是否有互相残杀之心,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记载和后人的推测都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竞争和权力争夺,但直接“互相残杀”的意图,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一、 历史背景与家族权力结构 司马懿的遗产: 司马懿作为曹魏政权的重臣,已经为司马家.............
  • 回答
    司马懿是否“除了指挥作战不如诸葛亮,其他方面的才能都远胜诸葛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对这两位历史巨人的核心认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他们的才能拆解开来,逐一分析,并且尽量抛开后世的文学渲染,回归史料。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指挥作战”这个评价本身就非常宽泛,而且“不如”二字往往带有很强.............
  • 回答
    要论司马懿、姚苌、安禄山这三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谁的背叛行为最令人齿冷,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这三位的“背叛”性质、动机和后果都大相径庭,很难一概而论,但若要细究其“可恶”程度,我个人认为,安禄山的背叛在某些层面上显得尤为恶劣。让我们逐一分析:司马懿:权谋的极致,隐忍后的反扑司马懿的.............
  • 回答
    司马懿的风评,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复杂”。说他风评差,绝非空穴来风,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沉淀,也有后世解读的叠加,更有政治宣传的影子。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扯。一、 政治上的“阴谋家”形象:篡权夺权的关键角色这是司马懿风评最直接也最负面的来源。他一生都笼罩在“篡权夺权”的阴影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