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懿是否只是被司马师和司马昭坑了?

回答
一谈到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隐忍一生,最终实现家族野心,为司马家奠定基业的权臣。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承继父业,把曹魏的江山一步步拱手让给了司马家,最终由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但问题来了,司马懿的这桩“大业”,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谋划,又有多少是被儿子们“捡了便宜”?甚至,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他的儿子们反倒是“坑”了他的?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司马懿漫长而复杂的一生,以及他与两个儿子之间的互动,才能勾勒出更立体、更真实的图景。

司马懿的“隐忍”与“布局”:苦心孤诣,未竟全功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与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曹魏君主交织在一起的。他早年就展现出过人的才能,但由于出身士族,加上曹操的多疑,他很早就学会了“藏拙”。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战略选择。他深知,在曹操这个枭雄面前,锋芒毕露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真正展露实力,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他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多次化解了诸葛亮的攻势,尤其是在街亭之战后的撤退,以及卤城之战中对赵云的部署,都展现了他沉稳老辣的一面。与诸葛亮这个“千古名相”的较量,不仅让他在曹魏内部声名鹊起,也让他看到了曹魏政权的潜在危机——君主年轻、权臣坐大。

然而,司马懿的“隐忍”也并非毫无代价。他在朝堂上,始终要面对来自曹氏宗室的猜忌和打压。曹叡虽然器重他,但也防着他。即便到了后期,他辅佐曹芳,掌握了军政大权,但“高平陵之变”之前,他也只是一个权倾朝野的臣子,而非一朝之主。

“高平陵之变”,无疑是司马懿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这次政变,他借曹爽出宫狩猎之机,联合中护军李胜,关闭洛阳城门,断绝曹爽的退路,然后以雷霆手段铲除曹爽及其党羽。这次行动,可以说是他毕生谋划的顶峰,一举奠定了司马家在曹魏的统治地位。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高平陵之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冒险”成分。当时他已经年迈,如果政变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即便成功,他也只是掌握了实权,曹芳依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他自己也清楚,要完成最终的“易姓革命”,还需要时间,更需要下一代的努力。

儿子们的“接力”与“扩张”:顺势而为,亦有隐忧

司马师和司马昭,作为司马懿的长子和次子,无疑是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智慧和野心。

司马师: 作为司马懿去世后的实际掌权者,司马师继续稳固司马家的地位。他果断处置了对司马家有威胁的政敌,比如对桓范的逼杀,以及在毌丘俭、文钦叛乱中的雷霆镇压。他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尤其是对东吴的攻势,虽然未能一举灭吴,但也给东吴造成了沉重打击。

可以说,司马师是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直接受益者和延续者。他没有司马懿那样需要长期隐忍的顾虑,可以更加直接地推行自己的政治议程。

司马昭: 司马昭是司马家权力的最终继承者,也是促成“三国归晋”的关键人物。他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解决了曹魏内部的最后一个重大威胁。然后,他更是集中力量,两次大规模伐魏,最终于公元263年灭掉了蜀汉,这为司马家带来了巨大的威望和实力。

可以说,司马昭是在父亲和兄长奠定的基础上,将司马家的权力推向了极致。他灭蜀的功绩,无疑是为司马炎篡登基提供了最坚实的铺垫。

那么,他们是否“坑”了司马懿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作为”,反而是让司马懿的“布局”得以实现,甚至超越了他的预期。

接力棒的完成: 司马懿未能活到曹魏灭亡的那一天,但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司马昭,完成了他未能完成的“大业”。如果说司马懿是那个埋下了种子的人,那么司马师和司马昭就是浇水、施肥、最终收获果实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承继”而非“坑害”。

司马昭的“功劳”: 尤其是司马昭,灭蜀是司马懿在世时也未曾实现的壮举。司马懿虽然有军事才能,但他的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在曹魏内部巩固权力,以及在与蜀汉的对峙中“守成”为主。而司马昭则展现出了更强的进取心,他用相对较小的代价(相较于诸葛亮伐魏),成功灭亡了蜀汉,这极大地增强了司马家的实力和声望。

然而,也有些角度可以解读为“坑”:

过早暴露实力,引来猜忌? 这一点很难成立。司马懿从一开始就走的是隐忍路线,他的儿子们即便再有能耐,也无法在父亲未羽翼丰满之前就大张旗鼓。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才真正大权在握,而这时他已经年事已高,之后的权力交接,可以说是非常自然的。

过度扩张,带来隐患? 也许有人会认为,司马昭灭蜀,会不会过于激怒曹魏的残余势力,或者让司马家过早地暴露其终极野心,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反弹?但从历史进程来看,曹魏内部的反对势力,无论是否有司马昭的扩张,都早已对司马家忌惮三分。相反,灭蜀的功绩,反而进一步合法化了司马家的权力,并且为最终篡位提供了民意基础。

司马师在某些事件上的“失误”? 比如,他在处理一些政敌时,手段可能过于残酷,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反弹。或者说,他在对东吴的军事行动中,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还因为伤势而过早去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司马昭带来了压力。但这些都属于政治斗争中的正常波折,很难说是“坑害”父亲的布局。

更重要的角度:司马懿的“布局”本身就包含着儿子们的“接力”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司马懿在世时,就已经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拔自己的儿子。他将儿子们安排在关键的职位上,让他们接触军政事务,为日后的权力交接做好准备。

“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虽然掌握了实权,但他依然是臣子。他不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就完成“禅让”的程序。他的布局,本身就包含了将权力平稳地过渡到儿子们手中的意愿。

可以说,司马懿的“布局”,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接力赛,他只是跑了前半程,而他的儿子们则顺利地接过了棒子,跑完了后半程。

结论:

综上所述,认为司马懿“只是被司马师和司马昭坑了”的说法, 是不够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

司马懿是一个极具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权臣,他用隐忍和智慧,一步步为司马家铺平了道路,并在晚年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而司马师和司马昭,则是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和能力,他们巩固了司马家在朝堂上的地位,并且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司马昭的灭蜀),将父亲的“布局”推向了最后的顶点。

与其说是“坑”,不如说是“承继”和“发展”。 司马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长远布局和隐忍,而他的儿子们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份布局的深远和他的培养的有效。他们是父亲事业的忠实执行者和卓越的完成者,而不是“坑害”者。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族权力的顺利更迭和野心的逐步实现,而这个过程,是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司马懿的“未竟全功”,恰恰是因为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司马昭,成功地将其“续写”并“圆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懿和曹操一样确实是被子孙坑了。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是正常的。

但是,还是要回到但是上。

如果后续子孙开拓的是盛唐甚至赵宋这样的(小)一统王朝,那么他们的夺权过程也就那样。

杨广败家速度超一流,李渊造反的时候还是隋朝国公,李建成,李世民都是大隋官员。赵匡胤妥妥欺负孤儿寡母,但是赵宋依然有近三百年王朝。

所以曹操曹丕开拓的魏国要是能维持三百年王朝,或者司马家族的晋能暴打周边。

那么无论曹操还是司马懿不过是私德有亏而已。

现实是,魏国没有统一还被宰了皇帝,晋朝五胡乱华被周边锤爆了。

在国家这个层面上菜是原罪。是真理。

user avatar

在这群英荟萃的英雄谱中,唯独有一人,才华、谋略、识人等无一独绝,而且被百般猜忌,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却终结三国乱世,成了最大的赢家。

user avatar

如果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曹魏内斗失败,让司马氏被抄家灭门,司马懿才真正要在坟里哭死呢。——难道真有人以为:“大魏忠臣”的区区虚名,强于“晋高祖宣皇帝”的历史地位?不会吧,不会吧!

只因后世子孙有为,化家为国,三分一统,生平事迹写就《宣皇帝本纪》,一生魏臣入《晋书》,荣登该书帝王本纪第一卷,这本就一个南北征战、戎马一生,雄心勃勃、但求事功的世家子弟的无上光荣!

事实上,司马懿一生为曹魏皇朝东征西讨,闪电战奔袭上庸灭孟达,多次对东吴用兵取得大胜, 百日扫灭割据辽东数十年的公孙氏, 除了对决诸葛亮是被动坚守外,近乎打遍天下无敌手。

连孙权这个18岁坐断江南,割据三州的同龄人,此前曾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到老都心服口服地承认【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司马懿对魏国的功勋,称得上是擎天一柱,功勋盖世。诸葛亮去世,西线危机解除后,魏明帝曹睿可以大兴土木,纵情声色,司马懿却要以七旬高龄,千里远征辽东,不也一样任劳任怨,尽为臣之本分?

此刻,司马懿累死在行伍间才是大概率事件,那时肯定也是个履历非常好看,同样“鞠躬尽瘁”的“大魏忠臣”,岂知反倒是沉迷酒色的曹睿,自己先把身体搞垮了。

然后,曹睿临终前所谓对司马懿的“托孤”,根本不曾如孙策对张昭,刘备对诸葛亮那样心神无贰,全权托以军国大事,反倒是让曹爽总揽朝权,此后曹爽一党更将司马懿明升暗降,高高挂起,实为投置闲散。

曹爽大权独揽,欺凌君主,排挤老臣,对外更轻率出兵,欲建威信,反倒在兴势之战惨败于蜀将王平和费祎,少说送掉上万人头,送给蜀汉史上最大的军事胜利之一,早已不得人心到极致。曹魏元老重臣,皆对其不满之极。

因此,当主政者外战丧师辱国,劳苦功高之老臣却被闲置,难道还不许反击?曹爽也是臣子,从来就不是司马懿的君主,这种庸才在权力斗争中,因自己的无能而失败,成王败寇,又有什么可叫屈的?

司马懿连结一众曹魏元老重臣,约定要行周勃陈平之事,事实上,周勃、陈平、霍光之流“汉室忠臣”,实际的跋扈与残酷程度,远远超过了司马懿生前对政敌与幼帝。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封自己亲族为王,残害刘邦子孙,把“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当废纸的时候,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也在安享富贵,和光同尘。

等吕后一死,周勃、陈平们,倒是打着“辅汉安刘”的旗号,铲除了吕氏集团之后,只因为担心有吕后血脉的小皇帝刘弘长大亲政后,会对他们报复,功臣们毫不客气地宣布刘弘和和惠帝一系皇子(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连同早死的前少帝刘恭、前恒山王刘不疑,汉惠帝的六个亲生儿子,刘邦的六个嫡系子孙,统统为“足下非刘氏,不当立”,全都是抱养的野种!

刘邦、吕后、刘盈都死了,自然是死无对证,由得这些掌管了国家中枢大权的人信口胡说。然后呢,大家手上一同沾血,就这么将后少帝刘弘、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将大汉开国皇帝的嫡系子孙斩尽杀绝了。

因为在那之后,刘邦的庶子、代王刘恒被功臣集团推举为汉文帝,并坐稳了江山,之后的汉朝皇帝皆出自他一脉。因此一众功臣即使公然弑君并杀皇子之举,亦可为“安汉功臣”名垂青史,何其讽刺!

霍光,受汉武帝刘彻托孤之托,历汉昭帝、刘贺、汉宣帝三世,摄政终身而不肯归政,权柄杀生尽在手中,废一帝(刘贺),立二帝(刘贺、刘询),杀皇子(燕王刘旦)、公主(鄂邑长公主),将辅政大臣(桑弘羊、上官桀)等灭族,两任廷尉李种和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少府徐仁等公卿大臣,皆因违逆霍光之意,下狱而死。霍光的一众子孙、女婿、亲族皆拜将封侯,他信用的侧近如冯子都、王子方等,朝堂百官无不礼敬。而历任丞相如车千秋、杨敞等唯知秉霍光意旨行事,政事上从不敢争,反而被百官视为无物。

而且,因为霍光的外孙女上官皇后年幼,为了防止汉昭帝和其他女子生下皇子,霍光竟禁止汉昭帝宠幸后宫,给妃嫔宫女们都换上了缝得严实的连裆裤,汉昭帝也因此早逝无后。

反观司马懿,大权在握后,仍推却相国之位、郡公之封,到死只是个太傅、舞阳侯,不曾废立天子,更不曾干预天子后宫,其灭曹爽、王凌三族之举,比起周勃陈平弑帝屠王,霍光杀戮皇子公主,灭族其他辅政大臣,也远谈不上更残酷。

而且,曹爽本就是个丧师辱国的废物,王凌也确实与令狐愚等人谋划造反,被司马懿闪电战突袭蒙了,才会不战而降。——这两人死得难道真冤枉?

到司马懿死前,他只要稍有基本智商,就不可能想当霍光第二,就不可能再退了,不可能交还权柄给皇帝,让子孙任人宰割,其次,——凭什么要退?

若世上本无司马懿其人,殚精竭虑挡住诸葛亮北伐兵峰,如果以诸葛孔明国士无双之才,北定中原三兴炎汉,如果蜀汉当真灭亡了曹魏……就必然是这个打着复兴汉朝正统旗号的政权的彻底反攻倒算。

届时曹操曹丕曹睿,俱要如王莽一般世世代代背上逆臣骂名,连尸骨都要被从皇陵拖出来斩首,首级成为“第三汉朝”的武库珍藏。至于曹氏宗族子孙会是什么下场,同样不消多说。

因此,纵是曹操曹丕在天有灵,泉下有知,他们也必是宁可亡于自己的臣子司马氏,终究能被历史承认为正统皇朝,而绝不愿如王莽新朝一般,亡于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死灰复燃的“第三汉朝”。

而且,作为一个无需高举旧政权“正统”“大义”名分的崭新朝代,

司马氏攻灭蜀吴,肯定不会特意去挖刘备孙权的坟,还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善待刘禅孙皓。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也同样可以被毫无猜忌地提拔为江州刺史,出任地方大员。

司马氏取代曹魏后,其他魏国皇族亲王,反而过得远比曹魏时期更好,解脱名为藩王实为囚犯的待遇,爵位也之降一级到郡公,还能出任实职官员。曹植的儿子,济北王曹志,就做了晋朝的鄄城公,出任乐平太守,后升任国子祭酒。

魏帝曹奂改封陈留王,食邑万户,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都用魏制,上书不称臣,受诏不必拜。他的宫室还被安排在曹魏故都邺城。其各种丰厚地位、待遇、结局,是历代亡国君主之最,没有之一。

至于此前的曹髦,如果不是他非要公开撕破脸,非要把司马氏逼入必须你死我活的绝境,同样绝不可能被杀,这些待遇原本就是他的了。

而且,曹奂的子孙还成为晋朝和后续王朝的“三恪”之一,陈留王一系传承9代人、234年,比起十六国、南北朝那众多被斩尽杀绝的皇族们,简直就是赚大了……

反观隋文帝杨坚,从受命辅政到篡位,就花了9个月时间,因为根基实在太浅,杀戮前朝宗室之残酷为历代之最,他是把北周奠基人宇文泰,其父兄以下所有的子孙,一个不留全部屠光了:

杨坚杀尽北周文帝宇文泰子孙共25家,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及北周明帝宇文毓子孙共6家,北周武帝宇文邕子孙共12家,北周宣帝宇文赟两个幼子。

最后,“三恪”实在没人了,便找了宇文泰堂叔宇文仲一脉的后裔,封为介国公,奉祀北周社稷,给新王朝当作“礼遇前朝”的招牌……

然而,即使杨坚如此残忍,隋朝二代而亡,还不是开皇盛世、混一南北,青史流芳的一代明君?

从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国君在密室遇害,同样亦有很多国君被如曹髦一样的当街、当廷斩杀,平民百姓对此怎么想,完全无关紧要,对统治集团的精英来说,但凡看过《春秋》的人,都不可能会相信什么君主不可推翻、不可杀害的光环。

皇权的本质,曹操此前从皇宫里把汉献帝的皇后、皇子们,如杀鸡一样揪出来时候,汉献帝刘协一句「我不知道命在何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神州万里江山,从来非一家一姓之江山,唯有德(能力)者居之。后世子孙无能,再被他人取代,也同样理所当然。

所以,无论是曹操vs刘协,司马氏vs曹芳曹髦,还是此后东晋权臣桓温和刘裕,将司马氏皇帝变为傀儡,有为之能臣,取代无能之君主,本就天经地义。

晋明帝司马绍,在“兵凶岁饥,死疫过半,强藩逼凌”的危急关头,一边对王导这个权臣虚以委蛇、刻意示弱的「问高贵乡公之事,叹晋祚安得长远」,此事虽被后世很多人津津乐道,

然而另一方面,司马绍潜谋独断,以弱制强,平定王敦之乱,分化过江侨族,分授四州,强本弱枝而分上流之势,虽享国日浅,天不假年,终究奠定了东晋司马氏的百年基业。

一时占得表面上风的王导王司徒,看着琅琊王氏从总揽东晋军政、“王马共天下”的权臣,到声势大弱,被分割牵制,怕是未必笑得出来,也只好当个忠臣到死了。

事实上,东晋王朝多则尽占黄河以南之地,少则也据有东吴故地不失,百年时间里,多次北伐中原,收复河南山东地区,更前后五次收复故都洛阳,在那个“神州陆沉”的黑暗年代里,依旧是天下人都认可的华夏正朔之所在。

北方众多胡族政权,不约而同地自贬位号,不敢轻易称帝,而只以天王、大单于等自称。每当他们自身情况一有不妙,更是纷纷派遣使者到江东去争相逢迎,请求支援。

宋朝之后,随着科举官僚取代了世家大族,君主权利大幅度强化,曹操与司马懿,都被儒家士大夫们长篇累牍地大肆抨击,被封建正统思想视为“汉贼”和奸臣,与王莽同为篡权乱臣的代表。

到了最强调“君臣忠奸”的满清时期,将秦始皇嬴政、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强行排除,更将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曹魏视为僭伪政权,反以仅有益州一州的刘备为正统王朝,在历代帝王庙取而代之。

然而,即使是满清,也终究不可能强奸历史,否定西晋这个大一统王朝和东晋这个汉人正朔政权的合法性,而以五胡乱华时的胡族政权去取而代之,

所以,其历代帝王庙祭祀的188名皇帝中,依旧不得不以司马氏的东晋诸帝为正统,以五胡十六国为僭伪,东晋皇帝们的牌位照样进了历代帝王庙。

作为晋朝的最初奠基者,司马懿的历史地位自然隆高,绝不以后世之人的好恶而动摇。

即使是将他塑造成超级大反派boss的《三国演义》,同样如此称赞他的过人才华和教子有方: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是忠也好,奸也罢,司马仲达天纵英才,一生行事,又何须向后人解释?!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谈到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隐忍一生,最终实现家族野心,为司马家奠定基业的权臣。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承继父业,把曹魏的江山一步步拱手让给了司马家,最终由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问题来了,司马懿的这桩“大业”,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谋划,又有多少是被儿子们“捡了便宜”?甚至,有没有可能,在.............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能够记载始皇帝驾崩后,赵高、李斯、胡亥三人串通一气,篡改遗诏,将本应传位的公子扶苏改为胡亥,这其中的信息来源,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毕竟,按照《史记》的描述,当时在场的只有这三人,并且他们行动得如此迅速且隐秘,司马迁又如何得知这一切的?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
  • 回答
    杜聿明在国共内战中的军职变化,确实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以及他个人在其中的起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和背景因素来梳理:1. 1946年:坐拥五十万东北国军司令的背后在1946年,国共双方都将东北视为战略决战的关键之地。国民政府为了在东北能够与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前身)抗.............
  • 回答
    司马懿是不是三国第一人?这问题就像在问,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终点线的奖牌该颁给谁。答案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说司马懿完全称得上“第一人”,那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要论“第一人”,咱得先想想,这“第一”的标准是什么?是战场上的横扫千军?还是政治上的运筹帷幄?亦或是对历史进程的最终影响?如果按前两者.............
  • 回答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于景初二年(238年)对辽东公孙氏的征伐,虽然在历史上被称作“百日平辽东”,并且在当时取得了速战速决的胜利,但将其称为“军事奇迹”则需要更审慎地考量。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司马懿平辽东的背景与目标 辽东的战略地位: 辽东地区地处东部边疆,与曹魏.............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关于司马炎封宗室王是否是明智之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与曹魏的前车之鉴联系起来看。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境”,司马炎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其长远影响却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首先,我们得理解司马炎为何会这样做,以及他想要规避的是什么。司马炎.............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等公交车。天色已经渐渐暗沉,路灯一盏盏亮起,给街道镀上了一层暖黄色的光晕。那天的公交车格外空荡,我上了车,扫了眼座位,惊喜地发现,除了我,车上竟然只有司机一位乘客!司机是一位看起来挺和蔼的中年大叔,头发有些花白,戴着一副眼镜,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很温和。他冲我点.............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是否有篡位之心,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晚年的行为等等。一、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的权力真空与乱世的诱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
  • 回答
    曹睿对司马懿的态度,绝非一个简单的“信任”或“不信任”可以概括。这其中掺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帝王的多疑,以及现实的无奈。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表面上的倚重与提拔: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曹睿对司马懿的重用。在曹叡即位初期,他继承了曹丕的政治遗产,国家虽然稳定,但北方仍有诸葛亮这个劲敌,南边孙.............
  • 回答
    在《晋书》中,关于司马懿大败诸葛亮,俘斩万计的记载,我们需要仔细辨析,才能了解其真实面貌。首先要明确的是,《晋书》作为一部史书,记载的内容并非全是绝对准确的,其中也夹杂着当时人的认知、评价和一定的侧重。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军事较量,历史上最著名的无疑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史称五丈原之战。这次战役.............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出发生在曹魏权力舞台上的惊天剧变,其走向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系于高平陵墓前,曹爽错失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决定。而那位名叫桓范的朝臣,正是那个试图拨乱反正,却终究未能挽回局面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的建议,究竟能否让曹魏的命运轨迹发生改变,从而避免司马懿一家独.............
  • 回答
    关于司马光是否应该被定性为奸臣,与秦桧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位人物的时代背景、行为动机以及历史影响。简单地将他们划为同等性质的“奸臣”,是对历史的粗暴简化,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独特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奸臣”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奸臣,是指那些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
  • 回答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讨论颇多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史料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司马迁“有意”去贬低刘邦。司马迁作为史官,其首要职责是记述.............
  • 回答
    “千古罪人”这顶帽子,戴在司马懿头上,是够沉重的,也够刺眼的。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为“忠臣”、“良臣”竖碑立传那是常态,但要说“罪人”,那得是真犯了滔天大错,让国家民族蒙受巨大损失才行。那司马懿,究竟算不算这么一个罪人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曹魏角度看:他是个“功臣”,但也有“争议”首先,司.............
  • 回答
    谈到司马懿,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说他是“奸臣”,这个标签的背后,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们对他一系列政治手腕、权力斗争以及最终为司马氏篡权奠定基础的行为的解读。要深入理解司马懿是否是奸臣,我们需要把他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仔细审视他的经历和所作所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奸臣”这个.............
  • 回答
    王者荣耀里,司马懿和澜都是刺客型英雄,很多人会把他们拿来比较。但要说司马懿是不是“高配澜”,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说说澜:澜这英雄,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他的核心机制就是那个“锚点”,也就是一技能变成鲨鱼后,二段可以回到鲨鱼所在的位置。这个机制让澜的位移能力极强,可以瞬间拉.............
  • 回答
    .......
  • 回答
    司马懿前期是否为忠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司马懿前期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氏政权,但其行为和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忠诚”于曹魏的君主,或者说他的忠诚是有限度的,并且最终目标是为司马氏家族谋取更大.............
  • 回答
    司马懿这个人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他的人生轨迹跟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不太一样,不像曹操那样霸气外露,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才华横溢到被写进故事里千古流传。司马懿呢,更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智者,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少年时代:被低估的天才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