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司马师和司马昭一直都没有过相互争斗的想法。
这倒不是说司马师和司马昭有多么的兄友弟恭,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他们两个人这么做。
第一:司马家的权势尚不稳固,面对的敌人仍旧十分强大
虽然他们的父亲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族得到了最高权利,但是他们也与许多曹爽余党与魏国忠臣彻底决裂,这些人后来发动的叛乱包括且不限于:淮南三叛、曹芳政变(失败被废)、曹髦政变(失败被杀)。面对接二连三的政治攻势,司马家一个不小心就会由权利的顶峰落入万丈深渊,全家被杀。内斗除了增加他们被族诛的概率以外,没有任何好处。
第二:司马师死的很早而且很巧,没有任何的儿子,唯一的继嗣还是司马昭过继给他的司马攸。
之所以说他死的很巧就是在于他刚好死在了继承人尚未成年,族中仅有司马昭有足够的资历掌舵的时候。(本来司马孚也可以,但是他无心如此。)这样一来司马昭就必须接过他大哥手中的权力,领着司马家继续走下去。所以他根本没必要去争一个一半已经在自己手上的位子。
第三:他们兄弟之间也算是和睦
司马师继任之初,想要借用战功巩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就发动了东兴之战。结果被诸葛恪收拾的很惨,那些反对司马师的魏臣趁此输出,司马昭就主动把锅背到了自己的身上,被削去了侯爵。而在司马昭继任掌权之后,也多次表示他只是在替司马师管理天下,司马师的过继子司马攸才应该是正统的继承人。如果司马昭有心,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可以看得出来他们还是有一些真情实感的。
综上,兄弟最终感情=兄弟基础感情*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一起来,仇人也能变父子,客观条件一下来,父子终究是仇人。他们二人的儿子司马攸,司马炎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司马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群臣的劝阻,放弃了司马攸,选择了司马炎作为晋朝的继承人,因为他的举棋不定,就给这对亲兄弟制造了十分恶劣的客观条件。
虽然司马炎贵为天子,但司马攸也是齐王,甚至之前还承袭了舞阳侯的爵位,舞阳侯是魏明帝曹叡赐给司马懿的爵位。这样就给司马炎制造了一个相当碍眼的存在。不会有任何皇帝会容忍一个威胁到自己皇权家伙的存在,更何况这个家伙又能治国,又能打仗,名声不低于自己。
司马攸越是想要兄友弟恭,越是想要拯救苍生,就越是逼得司马炎对他动手,矛盾的最后他罢黜了一群司马攸的支持者,把司马攸逼死。结束了这场闹剧。
值得一提的是,266年司马炎称帝,267年就急忙立了一个二货太子司马衷,其中也有借皇太子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抗司马攸的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