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朝代最大的是太祖,晋朝为什么太祖是司马昭,司马懿的功劳不够大么,他去哪里了?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

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

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

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

晋朝(266年—420年)并非由一个人直接建立,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曹魏末期权力斗争逐渐过渡到司马氏掌握实权,最终由司马炎称帝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位司马家族的核心人物至关重要:

1. 司马懿(179年—251年):
身份与地位: 司马懿是曹魏时期的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六位魏帝,是曹魏政权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功劳与贡献:
军事才能卓越: 他在诸葛亮北伐时,成功抵御了蜀汉的进攻,特别是著名的街亭之战(虽然街亭本身是马谡的失误,但司马懿抓住了机会扭转了战局)和卤城之战,为曹魏守住了西北边疆。
政治手腕老辣: 他善于政治斗争,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排挤和清除异己,巩固了家族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最著名的就是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249年): 这是司马懿一生中最关键的政治操作。他抓住机会,在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祀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诛杀了以大将军曹爽为首的权臣集团。这次政变彻底将司马氏推上了曹魏的权力巅峰,为日后建立晋朝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去向与地位: 司马懿在251年去世,享年72岁。他去世时,虽然已经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但名义上仍然是曹魏的臣子。他没有亲自称帝。

2. 司马师(208年—255年):
身份与地位: 司马懿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
功劳与贡献:
在司马懿死后,他继续掌握曹魏大权,镇压了数次针对司马氏的反对势力,如毌丘俭、文钦之乱。
进一步削弱了曹魏皇室的权力,巩固了司马氏的专权地位。
去向与地位: 司马师在镇压叛乱过程中因病去世,同样没有称帝。

3. 司马昭(211年—265年):
身份与地位: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
功劳与贡献:
继承父兄遗志: 在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接过大权,继续掌控曹魏朝政。
平定钟会、邓艾灭蜀之功: 最重要的贡献是派遣钟会、邓艾率军灭亡了蜀汉,完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终结。虽然邓艾是实际灭蜀的功臣,但司马昭是这场战略部署的总指挥。
篡夺魏权: 司马昭利用灭蜀的威望,进一步压制曹魏皇室,最终在263年,魏帝曹髦试图讨伐司马昭时,被司马昭的亲信杀害。之后,司马昭拥立曹奂为帝,自己则位居相国,封为“晋王”。
去向与地位: 司马昭在265年去世,享年54岁。他在去世前,已经做好了称帝的准备,并且 his son 司马炎已经获得了他父亲的权力传承。

4. 司马炎(236年—290年):
身份与地位: 司马昭的长子。
功劳与贡献:
继承父位: 司马炎继承了司马昭的权力。
正式建国称帝: 司马炎在265年,受禅让于魏元帝曹奂,正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他随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步伐,于280年灭亡东吴,结束了三国归晋的历史。
去向与地位: 司马炎是晋朝的第一位皇帝。

回答您的核心问题:晋朝为什么太祖是司马昭,司马懿的功劳不够大么,他去哪里了?

1. 司马懿的功劳非常大,他是司马氏崛起的奠基者。 如果没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氏不可能掌握曹魏实权,更谈不上建立晋朝。他完全具备成为“太祖”的功绩。

2. 晋朝的“太祖”之所以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懿,主要原因在于“称帝”的这个最终环节。
历史惯例: 传统上,“太祖”的称号是授予第一个成功建立并统治国家(朝代)的开国皇帝。虽然司马懿是司马氏权力能够逐步过渡到称帝的“幕后推手”和“关键人物”,但他本人在世时,并没有完成“称帝”这一历史性的跨越。
历史定论: 司马懿去世于251年,而晋朝(西晋)建立于265年。期间经过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努力。司马昭是实际掌握曹魏政权,并为最终接受曹魏禅让、建立晋朝铺平道路的关键人物。
司马昭的功绩: 司马昭完成了“九锡”的加身(这是皇帝禅让前的一种特殊礼遇,象征着君权已经转移),并被封为“晋王”,这相当于一个实际上的“准皇帝”。他对结束三国时代、统一天下(灭蜀)也居于主导地位。
称谓的追溯: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尊他的祖父司马懿为皇帝,谥号为宣皇帝(有时也称晋宣帝)。追尊他的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谥号为文皇帝(有时也称晋文帝)。
“太祖”的封号: 司马炎作为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享有“太祖”的称谓。然而,在中国古代,开国皇帝通常会被追尊其父、祖等对建国功勋卓著的先辈,并赋予他们“太宗”、“世祖”、“太祖”等封号。
为何不是司马懿的“太祖”? 在司马炎的追尊体系中,他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追尊为“太祖”。这意味着,在司马炎看来,他的父亲司马昭是那位最直接、最有力地将司马氏推向皇位的关键人物,是更符合“开国之基”的实际拥有者。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司马昭在接受封王“晋王”并拥有“九锡”等一系列象征权力转移的举动后,虽然在政治实践上已是准皇帝,但他似乎并没有正式登基称帝,便已去世。而他的儿子司马炎,是第一个真正坐上龙椅、登基称帝的司马氏君主。因此,将“太祖”的称号给予这位最接近实际开国者、并且是完成最后一步的人,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安排。

总结来说:

司马懿是司马氏掌握曹魏权力的奠基者,功劳至关重要,被追尊为晋宣皇帝。
司马昭是司马氏成功迈向建国的关键推动者,完成了权力过渡和统一的前期准备,被追尊为晋文皇帝。而司马炎将“太祖”的称号授予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这可能与司马昭在政治上完成了“称帝”的最后阶段准备,并且是司马炎的直接继承者有关。

因此,虽然司马懿的功劳不可磨灭,但从“开国皇帝”的实际操作和历史定论来看,完成最后一步、并且是司马炎的直系先祖、且在历史传承中占据了更接近“开国者”地位的司马昭,被尊为“太祖”。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封号体系非常复杂,不同时期和不同皇帝的追尊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但司马昭作为晋朝的“太祖”是历史上的定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晋朝祭祀的冷猪肉到底谁有资格吃,有吃着吃着要和其他人合座位的,有吃着吃着要搬出去没资格了,过几年又杀回来的。争议贯彻晋朝始终。


我在2017年写过一篇关于庙号的文章,[1]是大体上一个宏观的解读,但是并不适用于每个朝代。具体到朝代,其实多少有一些对庙号的明争暗斗,背后隐藏的都是在位皇帝的利益。


这事要从郑玄和王肃说起。这两位经学大师,对于天子七庙,祭祀祖先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曹魏亲郑玄,立庙用的是「一祖二祧四亲庙」,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太祖,另外两个有突出贡献的随便什么祖什么宗,总共三个人是在太庙里面永远有位子的,然后另外四个位置就从现任皇帝往上数四个,亲尽则庙毁,冷猪肉吃不到了。太祖是曹操,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剩下两个位子竞争很激烈,所以曹叡才在活着的时候,忙不迭的给自己立了一个庙号「烈祖」,百世不毁——不过后来证明显然他显然多心了,做了一个无用功。因为曹魏压根没有传几代,满打满算也毁不到曹叡。


司马炎应天改命之后,为了显示新朝气象,选择了更加先进的王肃的观点——「一祖六亲宗无数」。就一个太祖,剩下的是六个亲庙,可以往上祭祀六辈,再多就毁掉。当然,王肃的女儿是王元姬,王元姬是司马昭的老婆,司马炎的娘,可能这是王肃观点的先进性来源吧。


王肃的观点里面,太祖至关重要,是唯一一个可以保证世代祭祀传承的——说句公道话,于情于理,这个位子都「该」是司马懿的,如果没有司马懿的创业艰辛,九死一生,司马师和司马昭不过就是普通的权贵子弟罢了。司马懿感觉很兴奋,要摸到太祖的边了。


但是,从司马炎的角度来说,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是次子,司马师是长子。而司马师的长子——尽管是过继的司马昭的——齐王司马攸尚在人间。司马昭生前就拍着自己的座位说这个位子应该是司马攸的。如果立司马懿为太祖,那么这一个世系传承下来,必然正统就在司马师,这会给司马攸更多的大义名分,再考虑到自己的傻儿子……等司马炎百年之后,群臣拥护谁,反对谁呢?

所以从司马炎的角度,那肯定是钦定司马昭来做太祖更合适。并且让司马昭做太祖,也不无道理:因为始封晋王的司马昭,为诸侯始受封,晋朝的国号也是司马昭的封号。

所以在司马炎权力稳固之后,就暗搓搓的把自己的爹司马昭立为了太祖,「追尊宣帝庙曰高祖,景帝曰世宗,文帝曰太祖」,实打实的坑了自己的爷爷一把。


不过这个时候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昭,都在司马炎的六代之内,所以立庙的时候「太祖」之位是虚的——一个神主不能占据两个位子,要等六代之后,才能「升」为太祖。

在当下,祭天的时候用谁配,谁就是太祖了。平常司马昭和司马懿都在太祖牌位两边的三昭三穆之内。

后来司马炎才死不久,冷不丁来了八王之乱,这也没有传几代,西晋就完了。

到了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继承大统的时候,情形又变了。确切的说,风水轮流转了: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是司马昭弟弟司马伷的孙子、琅邪恭王司马觐的儿子。说重点,这一支其实和司马昭、司马师都没有关系。

如果这个时候认司马昭为太祖,那就是把自己摆到了小宗的位置,白白的给了司马昭子孙大宗的名分。于是这个太祖的位置,就要重新商量了,司马懿感觉:好像又有希望了?曾孙子加油!

这个时候司马睿面临一个局面:自己是司马伷的儿子,要不要追尊司马伷?他不敢。东晋孱弱的皇权,让司马睿必须要承认晋武帝一系,于是他只能在边边角角上下功夫,不敢像明世宗那样公然追尊自己的爹。

这个时候,东晋的礼官提出了「兄弟同昭穆」的说法,就是一个爹的兄弟合用太庙的一个位子。于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合成了一个位子;司马衷和司马炽合成一个位子;这样倒是帮助解决了东晋太多兄终弟及的故事——不然如果一个皇帝一个位子,那么必然需要弟弟「父事」兄。这样一来,司马昭和司马师一个位子,影响力倒是削弱了……但是有一个新的问题!

太庙的位子又突然省出来俩个,太祖还是虚位!

好在东晋国祚不短,一代一代来呗。总有太祖不虚的时候,到时候太祖在中间,六亲序昭穆在两边,这才是一个宗庙的完全体。

但是东晋的这个帝位传承啊,也是一言难尽。

晋穆帝即位,司马懿是其六世祖,再传一代,司马懿就可以当太祖了。然而——晋穆帝、晋哀帝、晋废帝,连续三个平辈的,然后就莫名其妙的到了晋简文帝——这是司马睿的儿子,废帝的皇叔祖父!!传着传着升了两辈,司马懿都摸着太祖牌位的边了,又生生的被拽了下来。刚刚被迁走的司马俊和司马防,神主又迁回来了继续吃冷猪肉。

无话可说,接着传呗。司马懿觉得,自己都已经是个牌位了,还熬不过活人?

简文帝传孝武帝,孝武帝时期,什么「宣皇未在六世之上,须前世既迁,乃太祖位定耳」,「武皇帝建庙六世,祖三昭三穆。宣皇帝创基之主,实惟太祖,亲则王考。」各种风开始吹起来了!孝武帝传晋安帝司马德宗。传了两代,司马懿终于从简文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又摸到了太祖的牌位边上。

这时候刘裕已经渐渐的获得了大权,东晋眼看要完,太祖的位子还依然是虚的。此时未来的晋恭帝,现在的相国司马德文提议,让司马懿正位太祖。其实这个时候司马懿依然只是六世祖……如果按照前面的规矩来,依然当不上太祖。

无论如何,在大晋就要亡国的前夕,晋朝的宗庙展现出了完全体[2]

司马懿为太祖

三昭为:景帝司马师和文帝司马昭;惠帝司马衷和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明帝司马绍和简文帝司马昱;

三穆为:武帝司马炎,元帝司马睿,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和孝武帝司马曜。

(晋朝的三昭三穆,史无明文,上为根据制度的复原)


可惜还没来得及实现,晋安帝就死了。六年后,晋亡,刘裕即皇帝位。终于不用讨论「谁有资格吃冷猪肉,和谁一起共用一个座位」的问题了。


看到这里,可以参考一下 @dongshanyinzhe 的回答,他的回答很不错也挺专业,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晋朝宗庙里面序昭穆的那个太祖,和庙号太祖可能是不同的。

不过对这一点,我还没有被完全说服,我觉得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一方面,庙号和宗庙本身就是有很关联的。庙号太祖在祭祀中不配天,这个是存在的。唐太祖是李虎,但是前期在郊祀的时候都是用李渊配天[3]——也就是李渊是「礼制太祖」。但是,唐朝太祖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李虎,只是一开始李虎「不重要」,所以用高祖配天,后来慢慢的名正言顺了,但是庙号叫太祖的,始终没有变过。

晋朝则有点不一样,司马昭庙号本身是太祖,可以说他不重要,在配天的时候继续用司马懿,这个可以理解;但是要说就存在两个太祖,一个专门在祭祀的时候,三昭三穆中间夹的一个是太祖,另一个作为庙号,这还需要更多的文献——因为中间可能存在一些反复,并且这么别扭的事情本身可能就是司马炎搞出来的,而非王肃的本意——司马懿创业之主,按照王肃的解释,本意难道不应该是他做实至名归的庙号太祖么?司马昭能做太祖,能拿得出来的凭据就是他是家族里第一个被封为晋王加九锡的,而司马炎化家为国的朝代也是晋。

二月丁丑,郊礼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晋初以文帝配,后复以宣帝,寻复还以文帝配,其馀无所变革。是则郊与明堂,同配异配,参差不同矣。

而晋书中的:

是时宣皇未升,太祖虚位,所以祠六世,与景帝为七庙,其礼则据王肃说也。

这个是史官记录和评论的话,而史官是知道东晋司马懿已经在宗庙里为太祖了。不是像:

宣帝以神武创业,既已配天,复以先帝配天,于义亦所不安。其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这样引用的圣旨。

所以在司马炎心目中,到底想把谁推到宗庙里太祖的那个位子上,我觉得是可以讨论的。目前知道的就是东晋基本上清一色的认为太祖就是司马懿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个问题,居然细究起来如此复杂,确实是在写这个贴之前预料不到的。这也是在知乎答题的时候莫名的惊喜。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309169/answer/198541326
  2. ^ 邹远志. "论两晋天子宗庙迁毁议题." 北方论丛 6 (2009): 51-54.
  3. ^ 冯茜. "中晚唐郊庙礼制新变中的儒学色彩——礼制意义上的 “太祖” 在唐代郊庙中的出现及其地位的凸显." 文史 3 (2014): 241-254.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讲起来其实蛮复杂的……

《礼记》里面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关于这个“天子七庙”,郑玄和王肃的看法则不同,《礼记集解》进行过总结:“天子七庙,郑氏与王肃为二说:郑谓文武在七庙之中……王谓文武在七庙之外……”简单来说就是郑玄认为七庙是四亲庙加始祖及文武庙,王肃认为七庙是四亲庙加高祖之父祖以及太祖。以这个为基础来看,曹魏是依郑玄说而两晋则是依王肃说。

但是宗庙本身是一个为政治服务的制度,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遵循古礼,曹魏的宗庙制度就多次改动,曹操获封魏公时“自以诸侯礼立五庙也。后虽进爵为王,无所改易。”但曹操所立的五庙和《礼记》中的诸侯五庙又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曹操的五庙实际只有曹节、曹腾、曹嵩三庙,这可能是由于曹操家庭背景比较特殊,家世无法考证;最大的区别则是古礼的诸侯五庙是由始封之君开始往下排列的,也就是说应当以曹操本人为太祖,往下置二昭二穆,只有开国皇帝立庙才是由始封之君向上追封的,那么曹操如此立庙的用意也就十分明显了,这种名义上为诸侯,实际上是天子之庙的做法也给后世的篡位者们树立了榜样。

曹丕称帝后,尊曹嵩为太皇帝,曹操为武皇帝,与曾祖曹腾,高祖曹节合祭,其中只有太祖武皇帝一庙万世不毁,其他三庙亲次尽毁。此时曹魏也并未实行七庙制,而是四庙制。明帝即位之初仍是沿用的四庙制,太和三年“持节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于邺。”其中是没有曹节的,这是由于文帝神主入庙,曹节庙“以亲尽毁也”

明帝自太和三年起,开始着手建立七庙制度:“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明帝制定的七庙制度同样也是不符合古礼的,按照传统,庙号是身故之后为了进入宗庙而被后人所加,而明帝却自己给自己加了庙号,这主要是因为明帝此前给生母甄氏立庙,而他又没有亲生儿子,他担心自己死后的继承人不会保住甄氏之庙,甚至改变皇统,所以在世时给自己加庙号,并且让大臣上奏:“文昭皇后膺天灵符 , 诞育明圣 , 功济生民 , 德盈宇宙 , 开诸后嗣 , 乃道化之所兴也。寝庙特祀 , 亦姜之宫也 , 而未著不毁之制 , 惧论功报德之义 , 万世或阙焉 , 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 , 与祖庙同 , 永著不毁之典 , 以播圣善之风。”确保甄后地位的稳固。

司马懿掌权之后于洛阳立庙,此时立庙之制不可考。司马炎建国后,依王肃之学说建七庙,西晋的七庙仅上溯到六世祖司马钧,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景帝与文帝为同辈,而这一举动同样也是不符合昭穆异世的古礼,只不过由于司马师对晋朝的建立贡献巨大,不给他立庙不但不符合儒家伦常,更难以对司马氏集团交待。这一举措也给后来的东晋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麻烦,东晋时期兄终弟及的情况多次出现,元帝即位后沿袭旧制并且采纳了刁协的兄弟异世说,迎惠帝、怀帝神主,迁毁司马量、司马俊神主,惠帝怀帝为兄弟,此时晋朝七庙虽然仍有七人,但只剩二昭二穆了,从礼法上来看已经降到了诸侯的级别,而愍帝死后入庙,元帝与怀帝又是同辈,这样下去宗庙只会更加混乱。于是元帝采纳了贺循的建议:“至尊于惠怀俱是兄弟,自上後世祖,不继二帝,则二帝之神行应别出,不为庙中恒有八室也。又武帝初成太庙时,正神止七,而杨元后之神亦权立一室。永熙元年,告世祖谥于太庙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拘于七之旧例也。又议者以景帝俱已在庙,则惠怀一例。景帝盛德元功,王基之本,义著祖宗,百世不毁,故所以特在本庙,且亦世代尚近,数得相容,安神而已,无逼上祖,如王氏昭穆既满,终应别庙也。以今方之,既轻重义异,又七庙七世之亲;昭穆,父子位也。若当兄弟旁满,辄毁上祖,则祖位空悬,世数不足,何足于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然後成七哉!今七庙之义,出于王氏。从祢以上至于高祖,亲庙四世,高祖以上复有五世六世无服之祖,故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也。故世祖郊定庙礼,京兆、颍川曾、高之亲,豫章五世,征西六世,以应此义。今至尊继统,亦宜有五六世之祖,豫章六世,颍川五世,俱不应毁。今既云豫章先毁,又当重毁颍川,此为庙中之亲惟从高祖已下,无复高祖以上二世之祖,于王氏之义,三昭三穆废阙其二,甚非宗庙之本所据承,又违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于一王定礼所阙不少。”也就是说,天子七庙的七应当是昭穆之数,昭穆世数为七,但具体到每一世则不限人数,皇帝神主的数量可以在七个以上,所以司马量、司马俊的神主重新迁回,惠、怀、愍帝三人的神主世数不足时就不迁毁,元帝、明帝死后毁司马量、司马俊神主,此时七庙中实际上供奉有十人,成帝死后康帝即位,成康二帝为兄弟,所以无需登除,此时七庙中供奉十一人,穆帝、哀帝、海西王均为兄弟,无所登除,直到简文帝时才迁出了元帝的神主。

至于五世而斩,君子怎么能和天子相提并论。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两晋宗庙制度的:

一、相比曹魏,晋朝的宗庙制度要规范很多,在正常情况下基本都是严格遵循制度的,晋朝的宗庙制度是严格维系皇室大宗的,愍帝是吴王司马晏之子,愍帝即位后,司徒梁芬建议追尊司马晏为皇考,索綝等人坚持反对,最后仅追赠司马晏为太保;元帝登基后,也有人进言说可以追封司马觐为皇考,贺循等人也反对,元帝也表示认同。

二、依周制,诸侯、公卿、大夫、士均可立宗庙。汉初郡国并行,宗庙泛滥,给国家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到汉元帝时才彻底罢除郡国庙。而晋朝恢复了五等爵制,有封爵的皇子、公卿均可立庙。

三、遵循一庙异室制度,就是说一座庙内以不同的房间供奉神主,此制度从东汉明帝起延续,泰始二年有人提议七庙七室,武帝认为工程繁重,权立一庙;太康六年由于宗庙塌陷,又有人提出这个建议,这次武帝直接表示:“古虽七庙 , 自近代以来皆一庙七室 , 于礼无废 , 于情为叙 , 亦随时之
宜也。”
此后两晋南北朝皆沿用此制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说到中国历史上最可惜的朝代,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个疆域辽阔、赫赫有名的汉唐,也不是那个文化璀璨、经济发达的宋朝,而是那个常常被遗忘,却又饱含着无数“如果”的——南宋。很多人提起南宋,脑海中浮现的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但只要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个朝代身上背负的,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未竟的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一场有趣的“如果”推演。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兴衰并非一蹴而就,天灾人祸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绝非唯一的稻草。不过,如果我们剥离掉“天灾”这个变量,将所有王朝的末代皇帝都置于一个风调雨顺的理想环境中,那么哪些朝代更有可能凭借其内在的稳定性和统治力得以延续呢?这需要.............
  • 回答
    要是我的马三真能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发动机一轰,仪表盘数字飞转,直接进入时空穿梭模式,那乐子可就大了!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一开始脑子里闪过好多画面:唐朝长安城的繁华热闹,宋朝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甚至还有清朝末年那种风起云涌的变革期。不过,如果只能选一个,我心里的首选,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北宋.............
  • 回答
    东汉末年,朝廷的禁军主体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最终并没有完全落入某一个汉末军阀的独占手中,而是随着政权的瓦解、离散和重组,逐渐被多个势力所瓜分和影响。要梳理这个脉络,我们需要从东汉末年朝廷权威的衰落开始,一步步看禁军是如何从皇权的核心机构,沦为军阀争夺的工具的。一、东汉末年朝廷禁军的现状:表面强大,内里.............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不是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那么皇家或皇族是否会被保留,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并且会涉及历史的延续性、政治现实以及社会思潮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后一个朝代”的概念。如果说的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即使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随着时代.............
  • 回答
    确实,对于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抱有深深的惋惜之情。这种惋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陈朝短暂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以及它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遗憾。首先,要理解对陈朝的惋惜,我们得先看看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南朝,作为东晋之后,中国南北分裂时期南方政权的集合,经历了宋、齐、梁、陈四.............
  • 回答
    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其末代实权皇帝常常被描绘成昏君,这并非巧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王朝末期的系统性衰败与弊病积累王朝的生命周期并非一成不变,通常会经历兴盛、繁荣、衰落和灭亡的过程。当王朝进入末期,往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问题,为君主的“昏庸”.............
  • 回答
    历史的洪流卷过,王朝更迭是常有的事。每当一个王朝走向末路,人们总喜欢去探究原因,而“红颜祸水”的说法也常常会被提及,将亡国的责任推到女性身上。但仔细想想,一个王朝的兴衰,是无数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某个特定群体的女性,实在有些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是片面和不公的。要详细地讲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能够开创盛世,经历风雨,到走向衰亡,最终崩塌,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为什么初期能“经得起动荡”,而末期却“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结果。一、 开国之初:新生力量与奠基优势朝代建立之初,往往伴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简单来说,西汉和东汉,在历史划分上,通常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朝代,但它们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享着“汉”这个政治文化符号。 它们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由一段时期(新朝)隔开的同一统治家族的延续。要详细讲,我们得从头说起。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
  • 回答
    要说东汉和西汉算不算一个朝代,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一个朝代”。如果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脉络来看,它们都属于“汉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从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中间虽然经历了王莽的新朝,但汉家江山的正统性以及其政治、文化上的连续性,使得后人习惯性地将这两个时期并称为“汉朝”。所以,.............
  • 回答
    评定一个政权是否为一个“朝代”,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的定义,而是一个在历史学研究中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命题。它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结构乃至历史的延续性等多个维度。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去审视:一、 政治与权力传承的连续性: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要说一件文物能代表一个朝代,这就像要在浩瀚的星河里找出那颗最亮的星,既要它璀璨夺目,又要它承载着整个星系的温度与色彩。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件,在我看来,那非青铜器莫属,尤其是那些来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为什么是青铜器?你想啊,青铜是什么?它是早期人类文明的结晶,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巅峰体现。在那个时代,拥有.............
  • 回答
    关于元朝是否应该被承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民族和政治视角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历史事实、传统史学观点以及现代学界的讨论。历史事实与传统史学视角:从传统的中国正统史观来看,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这使得其地位的界定变得有些特殊。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更替.............
  • 回答
    南明政权不被主流史学承认为一个独立的朝代,而是被看作一系列短暂的政权,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时间太短”这么简单。虽然时间短确实是重要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合法性基础的薄弱、内部的极度分裂、以及未能有效整合和凝聚力量以对抗满清的入侵。我们得先捋清楚“朝代”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史学传统.............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