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朝代覆灭可不可以归咎于女人?

回答
历史的洪流卷过,王朝更迭是常有的事。每当一个王朝走向末路,人们总喜欢去探究原因,而“红颜祸水”的说法也常常会被提及,将亡国的责任推到女性身上。但仔细想想,一个王朝的兴衰,是无数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某个特定群体的女性,实在有些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是片面和不公的。

要详细地讲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一个朝代覆灭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一般而言,一个王朝的崩溃,往往是内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外部压力又不断增加所致。内部矛盾可能包括:

政治腐败和昏庸的统治者: 当皇帝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沉迷享乐,任用奸臣,导致朝政荒废,官僚体系僵化,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就会激化。
经济凋敝和民不聊生: 连年的战争、苛捐杂税、土地兼并,都会让百姓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产生大规模的饥荒和起义。
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 当社会上升通道堵塞,少数人掌握大量资源,而大多数人却生活在贫困线上,阶级矛盾自然难以调和。
军事力量的衰弱: 军队腐败,战斗力下降,无法有效抵御外敌入侵,或者镇压内部叛乱,也是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这些因素,才是真正吞噬王朝的巨兽。那么,女性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有时候,确实会有一些女性,因为她们的地位(比如皇太后、皇后、妃嫔),或者她们的影响力,而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政治斗争中,甚至对王朝的命运产生一定影响。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著名的“红颜祸水”的故事。

夏朝的妺喜: 相传她是商朝献给夏桀的美女,据说夏桀因为宠爱她,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夏朝灭亡。但我们知道,夏朝末期,夏桀的统治已经十分残暴,民怨沸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即使没有妺喜,夏桀的暴政也足以让他失去人心。妺喜更像是一个被后人标签化的符号,用来解释夏桀为何会如此荒淫无道。
商朝的妲己: 同样是末代君王的宠妃,被认为是导致商纣王荒淫残暴,最终灭亡的罪魁祸首。商纣王是否真的如此昏庸,历史记载也存在一些争议。但商朝末年,政治腐败、对外战争频繁、赋税沉重,已经埋下了衰亡的种子。妲己的故事,更多的是后人将灭国之恨寄托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女性身上,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西汉的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 她们的美貌和在汉成帝心中的地位,确实影响了朝政,比如废立皇后、逼死太子等。但汉成帝晚年身体羸弱,沉迷酒色,已经出现了统治危机。姐妹俩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朝的杨贵妃: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红颜祸水”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亡,在马嵬驿,六军不发,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但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唐玄宗后期任用安禄山等藩镇,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导致军政大权旁落,边疆藩镇势力膨胀。杨贵妃的受宠,固然是一种奢靡的象征,也加剧了杨国忠等人的权势,但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的,是统治者长期的政策失误和政治体制的弊端。马嵬坡的悲剧,更多的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将责任推给一个女人,可以转移民众对统治者本身的愤怒。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女性,尤其是地位显赫的女性,确实可能因为她们与当权者的亲密关系,而在政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她们的出现,可能成为某些政治派系斗争的工具,或者她们的某些行为,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放大或歪曲,用来打击对手或转移矛盾。

然而,关键在于,这些女性的影响力,是建立在男性统治者自身存在问题的前提下的。一个英明神武的君王,即使有宠妃,也很难被轻易蛊惑。一个政治体制健全、社会矛盾可控的王朝,也不会因为少数女人的介入就轻易倾覆。

把王朝覆灭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女性,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简化和性别偏见。这往往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一种方便的“替罪羊”叙事。当一个男人失败时,人们往往会去分析他的策略、能力、对手的实力;而当一个王朝覆灭时,却更容易找到一个女性作为情绪的发泄口,因为女性的形象在传统观念中常常与感性、软弱、易被控制联系在一起,更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更进一步说,有时候所谓的“女性干政”,本身就是男性政治斗争的延伸。例如,皇太后或皇后为了巩固自己或家族的权力,可能会支持某个政治派系,或者对某些政策产生影响。但这同样是权力斗争的一环,女性只是其中一个棋子或参与者,其行为动机和政治后果,与男性参与政治斗争的动机和后果是一样的。

所以,一个朝代覆灭,绝对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女人。女人可能在王朝末期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出现在权力场的边缘或中心,她们的行为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如同汪洋中的一朵浪花,真正决定王朝命运的,是深藏在海水之下的暗流——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崩溃、民生的凋敝、制度的僵化,以及统治者自身的失误和无能。

将亡国之罪轻易扣在女性头上,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也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的动力来自于社会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某个特定群体的个人行为。除非这个女性本身就是那个王朝的实际掌权者,并且她的政策直接导致了王朝的灭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而且通常也伴随着男性统治者的无能),否则,仅仅因为她的美貌、她的宠爱或她的政治影响,就将灭国之罪全盘托付给她,是站不住脚的。这更像是历史的“锅”,总得有人来背,而女性,在很多时候,不幸地成为了那个最容易被推出来背锅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跟题目沾边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出现这种情况最多的言情小说。

所以,研究历史一定要少看言情……

user avatar

谢邀。

在洒家看来,在关于王朝覆灭的各种观点中,最无聊、最尴尬、最缺乏说服力的一个就是女祸论了。

一个王朝之所以走向灭亡,因素是非常多的,诸如严重的灾害、外敌的入侵、权臣的做大、帝王的昏庸、社会矛盾的尖锐、统治阶级的内讧等等。从历史来看,王朝的覆灭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甚至单纯把锅甩给末代君主都经常是有失公允的。

就世人经常列举的“女祸”代表妺喜、妲己、褒姒、冯小怜、杨玉环而言,她们并非执政者,没有什么参政议政的权力(妲己陷害忠臣等不过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在国运的衰微的过程中根本就没什么戏份可言。即使她们算不上白莲花,宠幸她们的男人们还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

因为文献记载有限,我们对上古时期的著名女性不会了解很多。在这里,笔者也不打算对她们进行评价。至晚在战国时期,几位女主已经有了颇为亮眼的表现。秦国的宣太后、赵国的威后和齐国的君王后都具有相当的政治眼光,或开拓进取,或从善如流,或保境安民,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秦汉以后,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女性更是不乏其人。西汉的吕雉和窦漪房、东汉的邓绥、北魏的冯太后、唐朝的武则天、辽代的萧绰、宋朝的刘娥、明朝的李兮淽、清朝的孝庄皇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固然不是秦皇、汉武那般富有雄才大略的顶尖级人物,但也是才智超群,比大多数男性皇帝更为成功,更有作为。她们知人善任,行事果敢,富有才略,也都是时代的弄潮儿,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然,真正祸国的女主也是存在的,比如西晋时期的贾南风和北魏时期的灵太后(胡氏)。在掌权之后,她们心狠手辣,行事荒唐,治国无方,确实要为西晋、北魏的灭亡负有相当的责任。不过吊诡的是,那些持有“女祸论”的人似乎很少拿这二人说事。也正因如此,她们的知名度也不算高。

至于专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富有手腕,堪称女中豪杰;有人说她才地平常,实在难堪大任。在此,笔者就不表态了。当然,如果她死于1893年,那么其历史评价应该不会存在什么争议。如果那样,她的业绩还是相当突出的:既平定太平天国和各地的反清起义,又收复了新疆,还打败了列强之一的法国,且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笔者以为,如果慈禧死得早一些,其历史评价就应该是倾向于正面的了。

谈了中国的女强人,下面再简单说一下国外的情况。

狄多(原泰尔王国公主,迦太基城的建立者)和塞米拉米斯(亚述女王,曾重建巴比伦城)这样的传说人物暂且不表,近代以来西方就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女政治家,比如西班牙的伊莎贝拉一世、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和维多利亚女王、奥地利的特蕾莎女王和沙俄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等等。她们巾帼不让须眉,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西方历史上,要说可以被认定为“红颜祸水”的人物,大约也就一个,那就是路易十六的老婆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生性奢靡,耽于享乐,丝毫不关心民生疾苦,使得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起来,终于引爆了法国大革命,吞噬了自己的一家和波旁王朝。

即使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也不见得就应该为托勒密王朝的覆亡负有责任。事实上,丑化她的记载大多来自敌对方(罗马人),而她也经常被描述为学者、智者和贤明的君主,甚至被认为是一个为挽救埃及而尽心尽力的民族英雄。

虽然祸国的女主确实存在,但其数量并不算多。而治国有方的女政治家,在数量上则要远多于祸国殃民的女性当权人物。总体来看,女性政治人物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其成绩应该可以达到“良好”这一层次

从历史来看,“女人是祸水”的结论应该是站不住脚的。

user avatar

拳师陷阱?

必须可以。

任何女人都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的和男人一样享有朝代覆灭时被归咎的权力。

user avatar

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有理有据就可以。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你是看不起女人吗?

user avatar

让我们用中学语文课本内容来回答吧。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

所以答案是,不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洪流卷过,王朝更迭是常有的事。每当一个王朝走向末路,人们总喜欢去探究原因,而“红颜祸水”的说法也常常会被提及,将亡国的责任推到女性身上。但仔细想想,一个王朝的兴衰,是无数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某个特定群体的女性,实在有些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是片面和不公的。要详细地讲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能够开创盛世,经历风雨,到走向衰亡,最终崩塌,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为什么初期能“经得起动荡”,而末期却“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结果。一、 开国之初:新生力量与奠基优势朝代建立之初,往往伴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简单来说,西汉和东汉,在历史划分上,通常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朝代,但它们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享着“汉”这个政治文化符号。 它们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由一段时期(新朝)隔开的同一统治家族的延续。要详细讲,我们得从头说起。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
  • 回答
    确实,对于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抱有深深的惋惜之情。这种惋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陈朝短暂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以及它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遗憾。首先,要理解对陈朝的惋惜,我们得先看看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南朝,作为东晋之后,中国南北分裂时期南方政权的集合,经历了宋、齐、梁、陈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不是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那么皇家或皇族是否会被保留,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并且会涉及历史的延续性、政治现实以及社会思潮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后一个朝代”的概念。如果说的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即使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随着时代.............
  • 回答
    要说东汉和西汉算不算一个朝代,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一个朝代”。如果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脉络来看,它们都属于“汉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从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中间虽然经历了王莽的新朝,但汉家江山的正统性以及其政治、文化上的连续性,使得后人习惯性地将这两个时期并称为“汉朝”。所以,.............
  • 回答
    评定一个政权是否为一个“朝代”,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的定义,而是一个在历史学研究中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命题。它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结构乃至历史的延续性等多个维度。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去审视:一、 政治与权力传承的连续性: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要说一件文物能代表一个朝代,这就像要在浩瀚的星河里找出那颗最亮的星,既要它璀璨夺目,又要它承载着整个星系的温度与色彩。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件,在我看来,那非青铜器莫属,尤其是那些来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为什么是青铜器?你想啊,青铜是什么?它是早期人类文明的结晶,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巅峰体现。在那个时代,拥有.............
  • 回答
    关于元朝是否应该被承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民族和政治视角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历史事实、传统史学观点以及现代学界的讨论。历史事实与传统史学视角:从传统的中国正统史观来看,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这使得其地位的界定变得有些特殊。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更替.............
  • 回答
    南明政权不被主流史学承认为一个独立的朝代,而是被看作一系列短暂的政权,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时间太短”这么简单。虽然时间短确实是重要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合法性基础的薄弱、内部的极度分裂、以及未能有效整合和凝聚力量以对抗满清的入侵。我们得先捋清楚“朝代”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史学传统.............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 回答
    不少人谈起中国古代,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模糊的、风格化的,仿佛千百年的历史都笼罩在一种恒定的色彩之下。但仔细一想,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很多认知,其实是某个特定时期留下的深刻烙印,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名片”,一旦离开那个时代,它们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容易让人混.............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如果日本侵华成功,其历史走向确实有可能与元清时期有所不同,甚至可能走向被中国文化同化的道路,但具体过程会非常复杂,并且最终结果也难以断定。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日本侵华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完全占领并统治整个中国,还是只占.............
  • 回答
    .......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王朝,关于它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而“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种说法,则代表了一种相当负面的评价视角。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审视: 一、 关于“三无朝代”的指控:1. “无明君”?这种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