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个朝代建立之初经得起动荡时局,但末期却不行?

回答
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能够开创盛世,经历风雨,到走向衰亡,最终崩塌,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为什么初期能“经得起动荡”,而末期却“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结果。

一、 开国之初:新生力量与奠基优势

朝代建立之初,往往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革命或统一战争。这时期的“动荡”与末期的“动荡”性质不同。初期的动荡,是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必然阵痛,其核心是力量的重组和权力的再分配。

1. 新生的政治合法性与凝聚力:
“天命所归”的叙事: 新王朝的建立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政治博弈,以及善于制造和利用“天命所归”的宣传,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人民经历了旧王朝的腐败和动荡,对新政权抱有希望,愿意接受新的领导者。
共同的敌人与奋斗目标: 建国者及其核心团队往往是经历了长期斗争的军事将领、政治家。他们共同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有着共同的敌人(旧朝廷、叛乱势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统一天下、结束战乱)。这种共同的经历和目标,造就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精英阶层的重组与忠诚: 新王朝的建立,必然伴随着旧精英阶层的清洗和新精英阶层的提拔。新提拔的官员和将领,往往是跟随开国君主打拼出来的功臣,他们对新政权有着深厚的个人感情和强烈的忠诚度。他们的能力也经过了实战检验。

2. 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有效的统治手段:
战功卓著的军队: 开国时的军队,是历经百战的精锐,其战斗意志、士气和忠诚度都处于巅峰状态。将领们也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奇才。
相对高效的行政体系: 新政权会根据新的统治需要,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和调整,去除旧制度的弊端。初期的统治者往往精力充沛,能够亲自过问政事,对官僚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官僚的效率相对较高。
土地改革与经济恢复: 很多朝代建立之初,都伴随着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将战争中造成的土地荒芜重新分配,鼓励农民生产,恢复经济。这能快速提升民生,巩固统治基础。例如,汉朝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3.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能力与魄力兼备的君主: 开国君主往往是能力出众、胸怀大志、手段强硬的人物。他们能够驾驭群臣,抵御内外部的挑战,并具备开创性的政治智慧。
“老臣”的制衡与辅佐: 早期朝廷往往有一批为新王朝鞠躬尽瘁的元老重臣,他们经验丰富,既能辅佐君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君主,防止其走向极端。

在初期,“动荡”往往是外部的、是挑战,而朝廷内部则相对统一、有活力,能够集中力量应对这些挑战。 比如,唐朝初年,虽然有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有突厥的威胁,但唐太宗李世民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能够有效应对,开创了“贞观之治”。

二、 末期衰败:内部腐朽与应对失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制度、社会结构、政治生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末期的“动荡”则更像是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积累,朝廷已经失去了应对这些矛盾的能力。

1. 政治的腐败与失能: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滥用: 几代君主之后,权力往往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而皇帝本人可能缺乏早期的创业精神和卓越能力。决策过程可能变得迟缓、随意,甚至被宦官、外戚、宠臣等非正常渠道所左右。
官僚体系的僵化与腐化: 官僚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选官制度可能从重视能力转向重视出身、关系或金钱。官员贪污腐败,效率低下,对上阳奉阴违,对下横征暴敛。这导致政令不通,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党争的恶性循环: 朝廷内部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无休止的党争。党争不仅消耗了国家的政治资源,更使得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充满阻碍,甚至互相掣肘,导致国家治理陷入瘫痪。
君主能力的衰退: 经历了“守成之主”的世代交替,君主可能逐渐变得奢侈、怠政、沉迷享乐,或者性格残暴、猜忌多疑。他们缺乏对国家大事的敏锐洞察和果断决策能力,无法有效驾驭复杂的局面。

2. 经济的危机与民生凋敝:
土地兼并的加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权贵、士族等不断扩张其土地所有权,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或流民。土地的集中化不仅加剧了贫富差距,也削弱了国家的税基。
财政的枯竭与税赋的加重: 官僚机构的膨胀、皇室的奢靡开支、长期的边境战事,都会导致国家财政的枯竭。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统治者往往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税赋,甚至实行一些饮鸩止渴的政策(如盐铁专卖、滥发纸币),这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商业发展的受阻: 腐败的官僚体系、不稳定的社会环境、过重的税负,都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市场经济难以繁荣。

3. 军事力量的衰弱:
军队的腐化与战斗力下降: 军人不再像开国时期那样忠诚勇猛。军饷的拖欠、粮草的克扣,使得士兵士气低落。军官的选拔可能不再注重实际能力,而是通过买官卖官产生。军队内部腐败丛生,甚至出现拥兵自重、军阀割据的苗头。
边防的松懈: 随着中央力量的衰弱,对边疆的控制也逐渐减弱,边疆的防御力量薄弱,容易受到外部侵略者的威胁。

4.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动乱的频发: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贫富差距的拉大、农民失去土地、赋税的压迫,导致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对统治阶层产生强烈的怨恨。
思想与文化上的困境: 统治意识形态的僵化,社会价值的扭曲,人们对现实的绝望,都可能导致社会思潮的混乱和不满的蔓延。
群体性事件与起义: 当上述各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遇到导火索(如一次严重的饥荒、一次残暴的镇压),就容易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地方叛乱。

在末期,“动荡”则主要来自内部的腐朽和失能,已经失去了早期那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去应对。 就像一个生病的老人,即使是小小的风寒,也可能要了他的命,因为他自身的抵抗力已经大大下降。

核心的对比在于:

生命力: 初期是“年轻力壮”,充满生命力,能够自我修复和适应。末期则是“老态龙钟”,生命力枯竭,无法应对任何挑战。
制度的有效性: 初期制度是为新秩序服务的,相对有效。末期制度已经变成僵化的枷锁,阻碍了发展,滋生了腐败。
社会共识: 初期有推翻旧秩序、建设新国家的共同愿景,社会相对统一。末期社会共识瓦解,阶级对立严重,人人自危。

总而言之,一个朝代的兴衰,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自然历史规律。初期能够“经得起动荡”,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新生力量、相对健康的制度和高昂的士气;而末期“不行”,则是由于内部的腐朽、制度的僵化、力量的耗竭,使得其在面对同样的甚至更小的动荡时,已经失去了应对的能力,最终走向灭亡。这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初期根深蒂固,能够抵御狂风暴雨,但一旦根部腐烂,即使微风也会让它倾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一个原因,是幸存者偏差。

李自成的大顺朝刚建立就被干掉了。

王莽新朝刚建立就被干掉了。

袁术称帝仲家立起朝廷,很快被曹操们按住了。

夏王窦建德、洛阳王世充都是立了小朝廷的,被李世民拍死了。

安禄山称帝号称燕国,马上就被拍死。

南明本来有可能形成如南宋的时代,划江而治,但也很快被拍死了。

你看,他们立国之初,都没经得起折腾。

但因为被灭得早,于是没形成朝代,而已。

经不住折腾的都死了,形不成朝代。

另一个原因,是内部原因。

朝代初期最后归到统一(无数潜在的小朝代被扼杀了),必然是有一个相对严谨的军权核心

这个军权核心是最后幸存下来的最强者,于是有实力陆续发动各类削藩(或者杀功臣)来统一

到朝代末期,军权已经被各类诸侯(东汉)、节度使(唐)、封疆大吏(清)分得差不多了,稍一动荡,就碎了。

所以中国历史,其实是个上头不断集权,而下头不断尝试分权的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能够开创盛世,经历风雨,到走向衰亡,最终崩塌,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为什么初期能“经得起动荡”,而末期却“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结果。一、 开国之初:新生力量与奠基优势朝代建立之初,往往伴随.............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 回答
    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代中国王朝中,士兵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社会阶层结构与身份认同的固化1. 士农工商学的等级体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士农工商学”为基本秩序,其中“士”(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关于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被提及”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其影响深远,并且在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有相当程度的讨论和研究。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很少被提及”的 错觉,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元朝的 独特性和被理解的复杂性 导致了它在某些语境下显得不那么“主流”或“融.............
  • 回答
    关于清朝“啥也不是”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非主流的观点或情绪化的表达中可能存在,但如果真正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评价是 极其不准确、片面且带有误导性的。相反,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即使这种说法站.............
  • 回答
    为什么王朝中期和后期鲜有赫赫名将?——一个多维度深入剖析王朝的兴衰如同一场宏大的史诗,而名将则是这史诗中最耀眼的角色之一。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历史的进程,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相比于王朝的开创初期,中期和后期往往鲜有能够名垂青史的将帅之才涌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在做饭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习惯,但未必能说清楚为什么。其实,这个“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不少学问,尤其是在烹饪和制作食品方面,它能影响到最终的质地和口感。咱们就从打麻酱和打鸡蛋这两个最典型的例子说起,把这个“朝着一个方向”的秘密给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打麻酱.............
  • 回答
    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其末代实权皇帝常常被描绘成昏君,这并非巧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王朝末期的系统性衰败与弊病积累王朝的生命周期并非一成不变,通常会经历兴盛、繁荣、衰落和灭亡的过程。当王朝进入末期,往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问题,为君主的“昏庸”.............
  • 回答
    关于商朝之后,为何再没有哪个朝代沿用“商”这个国号,这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商朝本身的特点、其覆灭的原因,以及后世王朝建号的考量等多方面来细细说道。商朝的独特性与“商”号的深层含义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商”这个国号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与商朝的历史、文化以及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以及东亚与西方历史发展路径的一些差异。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看看为何中国王朝多数寿命不长,而日本和欧洲却能维持更长的稳定。中国历代王朝为何“短命”?——系统性的原因分析“朝代不过三百年”并非绝对的规律,但中国历史上的确呈现出一种王朝周期性的更替现象.............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被归入中国历史朝代,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朝代”、“外族入侵”以及“耻辱”等概念的定义和历史解读。这背后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耻辱”二字可以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关于“中国”的界定:历史的演变与主体的多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
  • 回答
    南明政权不被主流史学承认为一个独立的朝代,而是被看作一系列短暂的政权,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时间太短”这么简单。虽然时间短确实是重要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合法性基础的薄弱、内部的极度分裂、以及未能有效整合和凝聚力量以对抗满清的入侵。我们得先捋清楚“朝代”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史学传统.............
  • 回答
    朝鲜的拥核之路,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算计和无奈的历史。要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执着于核武器,需要从他们的生存逻辑、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历史经验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一、 生存是第一位的:对外部威胁的极度敏感朝鲜领导层最核心的生存逻辑,就是确保政权的存续。自建国以来,他们就生活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中。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