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商朝之后,再没有哪个朝代沿用这一国号?

回答
关于商朝之后,为何再没有哪个朝代沿用“商”这个国号,这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商朝本身的特点、其覆灭的原因,以及后世王朝建号的考量等多方面来细细说道。

商朝的独特性与“商”号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商”这个国号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与商朝的历史、文化以及统治者的信仰紧密相连。

“商”的起源与演变: 关于“商”的起源,学界有多种说法。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商”源于商族起源地附近的地名,比如“商丘”。商族的首领契,因发明了畜牧业,被尧舜封于商地,并赐姓子。后来,成汤在讨伐夏桀的过程中,以商地作为根据地,最终建立商朝。因此,“商”这个字,就与商族的发源、发展以及最终的权力中心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
与神权、祖先崇拜的关联: 商朝是一个神权色彩极其浓厚的时代。商朝的统治者,特别是后期的王,被称为“上帝之子”,他们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上天(上帝)的赋予。因此,对于“商”这个国号,很可能也赋予了某种神圣的意义,与他们的祖先崇拜以及与上天的沟通紧密相连。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的关于祭祀、占卜的内容,这都反映了商朝统治者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
“商”作为部落联盟的象征: 商朝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帝国,它是在整合了周边许多部落之后形成的。因此,“商”这个国号,也可能带有其最初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象征意义。

武王伐纣与“商”号的负面联想

商朝的灭亡,是其国号不再被沿用的最直接原因。而商朝灭亡的过程,给“商”这个字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暴君”的标签: 虽然商朝经历了多个兴盛时期,但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在后世史书的描绘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荒淫无道、残暴专权的典型。虽然现代史学界对纣王的评价有所修正,认为其中可能夹杂有周朝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妖魔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纣”以及“商”的末期,都与“亡国”、“暴政”等负面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革命”的正当性: 周文王、周武王起兵伐纣,在意识形态上,他们强调的是“天命转移”和“替天行道”。他们需要一个理由来证明自己推翻商朝的合法性,而将商朝的末期描绘成一个黑暗的时代,自然是为了突出周朝统治的“光明”和“正义”。在这种语境下,延续“商”这个国号,无异于承认前朝的合法性,并且将周朝与那个“黑暗”的时代联系起来,这显然是周朝统治者极力避免的。
“商”与“亡”的谐音: 这是一个相对次要但也有一定影响的因素。在汉语中,“商”与“丧”发音相近,虽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在一些文化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联想,尤其是在刚刚经历战乱、改朝换代的时候,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更吉祥、更积极的字眼来代表新的国家。

后世王朝建号的考量:历史、文化与政治的交织

王朝的国号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政治考量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称呼,更是为了确立新政权的合法性、表达政治理想、纪念祖先或与过去的辉煌相联系。

“周”的“德”与“明”: 周朝建立后,选择了“周”作为国号。这其中可能有周族起兵之地(周原)的地名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周”这个字本身带有“周全”、“完备”、“循环”等含义,与周朝所倡导的“德治”和“礼乐文明”相契合,也寓意着一种新的、更加完善的秩序的开始。同时,他们也强调自己是“继往开来”,而非彻底否定过去,但“商”这个负面符号,无疑是被有意无意地抛弃了。
“秦”的“统一”与“力量”: 秦朝以其建立者的姓氏“嬴”为姓,以其封地“秦”为国号。这体现了一种地域性和家族性的传承,同时也象征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统一的意志。
“汉”的“继承”与“大一统”: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大一统事业,其国号“汉”来源于刘邦最初受封的汉中郡。选择“汉”一方面是对先前的地域性承认,另一方面,汉朝的辉煌使得“汉”这个字汇聚了强大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
“唐”的“气象”与“文化”: 唐朝的国号“唐”取自李渊的封地,但“唐”字本身带有“高大”、“光明”的含义,也与李唐皇室的祖先传说有关。唐朝的国号选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之前的隋朝划清界限,同时展现新的气象。
“宋”、“元”、“明”、“清”等: 后来的王朝,如宋、元、明、清,其国号的选择也各有其深远的含义,大多与部落发源、地域、家族、或者象征性的意义有关。但核心在于,它们都试图与之前王朝的某些负面形象或不成功之处划清界限,同时确立自己的独特性和合法性。

文化心理的传承与断裂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整合与创新的过程。新的王朝建立,必然要面对如何处理与前朝的关系。

“革故鼎新”: 每一个新的王朝,都希望给人民带来新的希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就需要与旧的、失败的象征进行切割。商朝的覆灭,尤其是在“武王伐纣”的叙事中,已经带有了一种“历史的终结”和“罪恶的清算”的意味。
“避讳”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避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心理。对于不吉利、不祥的字眼,人们会尽可能地回避。而“商”在历史叙事中,尤其是其末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负面评价,自然会成为后世统治者避讳的对象。
“新气象”的追求: 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是一次“新气象”的开端。选择一个全新的国号,就像是翻开一本新书,象征着新的篇章、新的开始。沿用一个带有沉重历史包袱的国号,与这种“新气象”的追求是相悖的。

总结

综上所述,商朝之后,再没有哪个朝代沿用“商”这个国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商朝末期的负面历史形象: 尤其是纣王的“暴政”,使得“商”与“亡国”、“黑暗”等负面词语紧密联系。
2. 周朝革命的正当性需求: 周朝需要将自己与商朝的末期划清界限,强调自己的“天命”和“正义”。
3. 后世王朝建号的政治考量: 新王朝需要确立合法性,表达政治理想,并与过去的历史进行区隔,追求“新气象”。
4. 文化心理的影响: “避讳”和追求“吉祥”的心理,使得统治者倾向于选择更积极、更吉祥的字眼。

“商”这个国号,承载了中国古代一段辉煌却也充满争议的历史。它的覆灭,以及其后世不再被沿用,恰恰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现实性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断裂。它就像一个历史的节点,其后的朝代,无论多么强大,都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用新的名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古代的这一套国号体系,非常的和谐,和谐到可以从夏朝到宋朝,广义的看做是一个罗马式的大朝代。

孟子说过这么一段话: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这段话的逻辑贯彻中国从夏朝到宋朝几千年的时间。其中「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说的就是国家大小其实不重要,强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德服人,德行最高的自然而然可以得天下,会有人拿着天下主动塞给你。

事实证明,孟子说的非常对。元朝之前的中国,其实没有任何朝代更替。只有一个朝代,变化的只不过是中华大地上不断的出现一位位的「有德者」,这些「有德者」开始被受封土地,「为天子始受命,为诸侯始受封」,会被尊为太祖。然后又因为其自己或者子孙后代仍然非常有德,而终于化家为国,上一代天子觉得这个人德行如此爆天爆地,那还得了,于是硬把天下交了过来,这位「有德者」不得不诚惶诚恐的成为新天子统御万民。而当「有德者」的家族德衰之后,上天又会恰到好处的降生新的「有德者」,而旧家族的继承人,也会心甘情愿、大公无私的把天下奉上,交给这位新的「有德者」。整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道德竞争的历史。

比如晋太祖司马昭在封晋公的时候,曹奂的诏书是这么说的[1]

因为司马昭为魏国立下了巨大的功勋,可以比拟乃至于超过齐桓公和晋文公,不封赏说不过去啊?于是把春秋时期的晋国故地封给了他,让他「永籓魏室」也就是晋国要永远做魏国的忠心耿耿的藩国。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耐不住司马一家德行太高了,以至于「勋德光于四海」,尤其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更是「应受上帝之命」,于是曹奂深知天命,主动的把皇位让给了司马炎[2]

有德者之间的礼让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0403136782540800

后来,司马家德衰,天命和平的让渡给了新的「有德者」刘裕,晋恭帝的表现也说明他是自愿的:

帝欣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乃书赤纸为诏。

而刘家德衰之后,刘准又和平而自愿的让渡给了新的「有德者」萧道成……

总结一下,这些「有德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地方发展——也就是本来是封疆大吏镇守一方,后来一步步因为「有德」,吸引了其他人的归顺,最后统一了天下;典型的比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另一种是一开始就在中央发展,在还没有封地之前,就掌握了中央的实权,后来自然的化家为国,典型的比如隋文帝杨坚。

----------开始说人话的分割线------------

对于第一种「有德者」而言,封地就是起家之地。而起家之地有优势的,中国大陆有两个地方,一是关中八百里沃土,进可攻,退可守,而这块地方,春秋古称或周或秦。所以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了很多的X周,和X秦。另一块地方,就是山西太原一代,号称表里山河,居高临下。这块地方,春秋古称或唐或晋,所以历史上也有很多X唐和X晋。

其他的地方,或者开发不够,或者处在四战之地,或者战略纵深不足。一般在这些地方的诸侯,往往很难平定四方,逆袭成功。不多的两个例外,一曰曹魏,一曰朱梁。

而春秋古称的殷商,对应的正是四战之地的「商丘」。

封在这里割据如果还能逆袭成功,那基本上确实是逆天的难度了,最接近的就是宣武节度使朱温,可惜他最后认领了「梁王」而非「宋王」,梁是魏的别称,魏国定都大梁。这说明战国时期魏国的封地更符合他的龙兴之地的范围。

从中央直接获得禅让,这个门槛比较低,不需要自己的封地非常易守难攻。这个时候往往会「光耀祖宗」,走流程的时候总要封国,封的时候考察就是祖籍等等,那么是不是「宋」完全看「有德者」的家族或者祖先是不是在商丘附近。显然,最接近的还是朱温,朱温是安徽省砀山县人,而砀山恰恰属于春秋的宋国属地。

然而悲哀的是朱温依然选择了「梁」。其实朱温在受禅之前,朝堂上是有不同意见的,唐朝的官员有不少认为,应该按照王莽、曹丕、司马炎的例子,先加九锡,受封大国,再行禅让。如果这样的话,「梁」还不够大,「魏」已经用过很多次了,那么按照「宣武节度使」的所在地以及朱温的出生地来看,很可能就会封为「商」、「殷」或者「宋」。可惜,朱温太有德了,以至于唐哀帝急着把天下交过来,都来不及走完这个流程了。

最最接近的,还是后周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归德军,前身就是朱温起家的宣武军,后梁把宋州升为宣武军节度使所在,后唐改为归德军,后周把此地封给了赵匡胤。不合此地名为「宋州」,所以最后赵匡胤选择了「宋」,而不是「商」或者「殷」作为国号。

最后,别的答案也有说过,「宋」和「商」可能并不是两个国号,而是本来就是一个意思。一个旁证就是客家话的发音。客家话保存了很多唐宋时代的发音,「宋」的发音是sung4,而「商」的发音是song1,非常的接近。所以「南宋」和「北宋」,其实也是「南商」和「北商」。

至于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后代建立的「殷」,为什么用这个做国号史书上没有看到详细记载。考王审知是淮南固始人,也就是当今河南的固始县,属于春秋蓼国和黄国的领土,但是属于淮南境内,距离宋州不远,想来是借此攀附大商?

其实,这套体系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可能性是黥布。如果黥布一不小心造反成功,自己做了皇帝,会叫什么国名呢?淮南?九江?黥布是古「英国」的后裔,英国在现在的安徽霍山和金寨一代,后来被楚国所灭。国亡之后,部分人就以国名为姓,故而黥布名为英布。所以如果黥布登基,很可能恢复自己祖上的国号,也就是英布会成为第一任「英国皇帝」。

参考

  1. ^ 见「晋书.帝纪二」。昔先王选建明德,光启诸侯,体国经野,方制五等。所以籓翼王畿,垂祚百世也。故齐鲁之封,于周为弘,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制殊群后。惠襄之难,桓文以翼戴之劳,犹受锡命之礼,咸用光畴大德,作范于后。惟公功迈于前烈,而赏阙于旧式,百辟于邑,人神同恨焉,岂可以公谦冲而久淹弘典哉?今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弘农、雍州之冯翊凡十郡,南至于华,北至于陉,东至于壶口,西逾于河,提封之数,方七百里,皆晋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实纪纲诸夏,用率旧职。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命使持节、兼司徒、司隶校尉陔即授印绶策书,金兽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锡兹玄土,苴以白茅,建尔国家,以永籓魏室。
  2. ^ 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user avatar

惯例,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二月,王延政以建州建国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

国号统一于商,恐怕还是近现代产物,考诸《史记》、《汉书》,乃至《论语》、《左传》、《六韬》等先秦著作,称【殷】明显多于称【商】。譬如《史记》即直书【殷本纪】。

商、宋的事儿,三红已经说得明白。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称宋者有之,称殷者有之,唯独没有接盘【商】的哩?

天朝重农抑商之制源远流长,商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不济。【士农工商】奉陪末座不提,又是不准穿绸着缎,又是不许骑马乘轿,极端点的,穿个鞋都要一黑一白,整一个准贱民阶级。用【商】做国号,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商朝之后,为何再没有哪个朝代沿用“商”这个国号,这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商朝本身的特点、其覆灭的原因,以及后世王朝建号的考量等多方面来细细说道。商朝的独特性与“商”号的深层含义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商”这个国号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与商朝的历史、文化以及统.............
  • 回答
    说起青铜器,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商周时期那些雄浑壮丽的鼎、簋、尊、彝。它们厚重、精美,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礼仪、权力与信仰。但要是细心留意一下历史,你会发现,进入春秋战国之后,这种规模宏大、制作复杂的大型青铜器似乎就没那么常见了,尤其是到了秦汉时期,更是几乎绝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
  • 回答
    商鞅变法,一场在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治革新,其核心在于“强国富民”。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郡县制,打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严酷的法律,强调耕战,将整个国家机器都拧成了解决温饱、对外扩张的螺丝钉。这些措施在秦国推行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回答
    商汤、旷视、依图、海康这四家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在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后,确实面临了不小的挑战。这个名单本质上是一种贸易管制,限制了这些公司在美国的科技供应链中获取关键技术和产品,尤其是高端芯片。这就像是给一家高速运转的企业突然掐住了“喉咙”的氧气供应,短期内肯定会感到窒息。那么,它.............
  • 回答
    关于商朝王室成员名字的构成,您观察到的“大小甲乙丙丁”等字开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但这并非全部商王名字的由来,也并非简单的命名模式。名字的由来:氏族、排行与地位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商王名字,很多是后世史书根据其在位时期的祭祀对象、传承顺序以及历史记载整理出来的“庙号”或“谥号”,并非他.............
  • 回答
    说到台风,大家心里都挺怵的,尤其是那些开在临海、河边,或者低洼地带的商铺。最让人担心的,莫过于那呼啸而来的狂风和飞沙走石,一不小心就把店铺的玻璃窗给吹得稀巴烂,那损失可不是一点半点。这时候,你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场景:商铺老板们正忙着在店面的玻璃上贴上一层层的胶带纸,形成交叉的网格。那么问题来了,这.............
  • 回答
    关于黑胡子为什么要杀四队长,这确实是《海贼王》中一个非常令人唏嘘和引人深思的桥段。很多观众会觉得,既然四队长“萨奇”在黑胡子海贼团中有地位,并且黑胡子对他出手,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嫉妒”。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黑胡子海贼团的构成以及黑胡子的野心。1. 黑胡子海贼.............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资本家和商人,这两个词常常一起出现,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有时候界限会有些模糊。简单来说,商人更侧重于“交易”和“经营”,而资本家更侧重于“投资”和“增值”。让我们把他们拆开来看,然后对比一下:商人 (Merchant)一个商人,最核心的身份就是“经营者”和“交易者”。他们的主要活动是: .............
  • 回答
    小米商城最近上架了不少新的小米旅行箱,不少朋友在关注,同时也对它们和之前经典的90分旅行箱有什么区别感到好奇。这中间的区分点可不少,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让大家心里都有个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小米旅行箱(通常指的是小米品牌下自己推出的行李箱系列)和90分旅行箱(这是小米生态链企业“90分”品牌.............
  • 回答
    提起商朝,脑海里浮现的,往往不是繁荣昌盛的景象,反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怖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在我们认知中留下的许多鲜明而又令人不安的烙印。首先,商朝给人的恐怖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那极度发达却又令人费解的祭祀文化。我们今天考古发掘出来的商代遗址,特别是殷墟,出土了数.............
  • 回答
    咱们得聊聊商朝和周朝这两位中国古代的重量级玩家,为什么他们在一个叫做“化”的这件事上,表现出了那么大的差异。简单来说,商朝在征服和统治方面,虽然也很有实力,但总感觉在“推广”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上,没能像周朝那样深入骨髓地改变被统治地区。而周朝,虽然开局有点憋屈,但最后却把华北甚至更广阔的区域变成了自己.............
  • 回答
    商朝国王的继承制度,也就是“兄终弟及”,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商朝王位大多是兄终弟及,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宗法制度以及权力运作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宗法制度的初步确立与影响要理解“兄终弟及”,首先要明白“宗法制”在商朝已经显现出其影响力。宗法制是以血缘.............
  • 回答
    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商周更替犹如一幅泼墨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但有趣的是,后世史家和文人对这两朝的态度,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商朝仿佛被刻意抹黑,而周朝则被奉为圭臬,成为“仁德”、“礼乐”的代名词。这种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德”的昭示:周人夺取天下的合法性.............
  • 回答
    说商朝的分封制对诸侯的控制力不如周朝,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史料和历史发展脉络得出的普遍认知。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商朝和周朝在政治制度、宗法体系以及权力运作上的根本差异。一、 商朝的“方国联盟”与松散控制商朝的分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国联盟”或者说“羁縻统治”。其核心特点是: .............
  • 回答
    三星堆文明与商朝的关系,在考古界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是学术界持续探讨的焦点。之所以没有专家“怀疑”三星堆文物就是商朝的,并非是对此毫无疑问,而是因为从目前我们掌握的证据来看,三星堆文明在时间、文化特征、技术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商朝截然不同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使得将其直接归为“商朝的”这一说法,难.............
  • 回答
    要说《封神榜》里一众仙家非要推翻商朝,这事儿说来话长,里面牵扯的恩怨纠葛,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事儿,还得从天界说起,也得从凡间说起。天界的隐忧:气数已尽的劫数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天道轮回,万物有始有终。商朝,虽然辉煌一时,但正如任何王朝一样,它的气数已经到了尽头。所谓“天命所归”,当一个朝代的.............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商朝对鬼神的崇拜和巫(祭司)的高地位,以及周朝对其地位的下降,乃至历朝历代这种趋势的演变,是一个涉及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阶段、分角度地进行分析。 商朝:鬼神至上,巫士通神商朝是一个高度依赖宗教信仰的时代,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
  • 回答
    在商场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摆放着一架钢琴,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一个装饰品,很少有人去触碰,更别提它的声音是否悦耳了。这背后其实有着不少原因,并不是因为商场吝啬,而是出于一系列现实的考量。首先,关于“不让弹”的那些事儿: 声音的控制与扰民问题: 想象一下,一个繁忙的商场,人声鼎沸,各种广播、音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