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实际如何?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两位军事家,他们的军事能力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并存在着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实际军事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规划、战术运用、治军能力、对敌判断以及最终的战绩。

一、 战略层面:

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但受制于国力

《隆中对》的伟大之处与局限性: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中。这份战略规划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明确了“跨有荆益”、“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长期目标,最终实现“天下三分,然后可以为鼎足之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格局。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规划,更是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全面考量。
战略目标的实现难度: 然而,《隆中对》的成功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刘备集团能否掌握荆州和益州。失荆州是诸葛亮战略中最致命的打击,导致蜀汉失去了北伐的最重要战略基地,也断绝了东西夹击曹魏的可能性。此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虽然目标明确(复兴汉室,统一中原),但在国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消耗战。他并非没有战略,而是他的战略受制于蜀汉薄弱的国力和人才凋零的现实。
军事行动的战略考量: 诸葛亮的每次北伐,并非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与政治、外交紧密结合的。例如,他北伐前会安抚边疆民族,稳定后方;他也会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离间曹魏内部,争取主动。他并非不知道北伐的艰难,而是肩负着复兴汉室的政治使命,不得不为之。

司马懿:稳健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善于抓住战略机遇

顺应时势,固守为上: 司马懿的战略思想更为务实和保守。他深谙曹魏的强大国力和蜀汉的弱小,其战略核心是“保国安民”,优先保证曹魏政权的稳定和统治。他很少主动发起大规模、风险巨大的进攻,而是更倾向于防守反击,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对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应对: 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的应对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且诸葛亮善于阵法,不宜正面硬拼。因此,他采取了坚壁清野、避敌锐气、消耗战的策略。在多次面对诸葛亮时,他都选择了固守城池,不与蜀军进行大规模野战,而是以逸待劳,等待蜀军粮尽撤退。例如,他在街亭之战后准确判断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守卫关隘,成功阻挡了诸葛亮北伐的势头。
抓住战略机遇: 司马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例如,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祁山之战)中,他利用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而无法深入的局面,果断派兵阻击,并在诸葛亮撤退过程中伺机发动追击,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极大地挫伤了蜀军士气。
最终的“鹰视狼顾”: 司马懿最伟大的战略成就并非战场上的胜利,而是通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运营,最终攫取了曹魏的权力,为司马氏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战略博弈,他将军事实力作为政治筹码,最终实现了家族的权势巅峰。

二、 战术层面:

诸葛亮:精于运筹,擅长攻坚和奇谋

排兵布阵与阵法运用: 诸葛亮在战术上极为擅长排兵布阵和阵法运用。他发明了八阵图,据传威力无穷。在实际作战中,他能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运用兵力,调动部队。例如,他在街亭之战中,虽然最终因马谡的失误导致失败,但其战术设想(占据高地,切断水源)是符合军事逻辑的。
攻坚战与阵地战: 诸葛亮领导的蜀军擅长攻坚战和阵地战。在祁山之战、陈仓之战等战役中,蜀军面对坚固的城池,展现了强大的攻坚能力,但往往因为后勤和兵力不足而功亏一篑。他对曹魏的城池进行了多次有效的围攻,展现了其指挥攻坚部队的才能。
奇谋与创新: 诸葛亮也善于运用奇谋和创新战术。木牛流马的发明解决了蜀军远征粮草运输的难题,体现了其卓越的后勤组织和技术创新能力。他对战场信息的掌握和利用也十分出色,例如,他在渭水之战中,利用诸葛亮的命令,成功假扮成诸葛亮,引诱司马懿出兵,最终将其诱入埋伏,但被部将误杀,失去了战机。

司马懿:善于防守反击,洞察人心

坚守与消耗: 司马懿的战术核心是“守”,即坚守城池、据城而守。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曹魏的强大国力和后勤补给,以及蜀军远征的劣势。因此,他通过构建坚固的防御工事,避免与蜀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而是利用优势兵力和后勤,一点一点地消耗蜀军的锐气和补给。
“坚守不动,以逸待劳”: 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最典型的战术就是“坚守不动,以逸待劳”。在诸葛亮最强盛的几次北伐中,如第一次北伐的雍州之战,诸葛亮一度占优,但司马懿坚守不出,避其锋芒,迫使诸葛亮因粮尽而退兵。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祁山之战)中,司马懿再次成功地利用诸葛亮的粮草问题,通过坚守策略,逼退了诸葛亮。
阵前对峙与心理战: 司马懿也非常擅长在阵前对峙和心理战。他知道诸葛亮的性格,知道他肩负着复兴汉室的使命,会不顾一切地北伐。因此,他会通过一些姿态来激怒诸葛亮,试图让他冒进。例如,在诸葛亮提出要求司马懿出来决战时,司马懿不回应,而是送女人衣服给诸葛亮,激得诸葛亮写信向后主刘禅辞去丞相职务,希望能出战。虽然事后诸葛亮并没有真的因这事而被罢官,但司马懿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诸葛亮。
机会主义的战术运用: 司马懿也并非死守一成不变。当他判断出有利时机时,也会果断出击。例如,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他利用诸葛亮粮草不济的危机,出兵主动攻击,虽然最终未能全歼蜀军,但也迫使诸葛亮损失惨重。

三、 治军能力:

诸葛亮:严明军纪,以身作则,善于激励

严厉的军法: 诸葛亮以治军严明著称。他曾以挥泪斩马谡为例,强调军法无情,即使是关系亲近的将领,只要犯了军规,也绝不姑息。这使得蜀军的纪律性极高,令行禁止。
以身作则: 诸葛亮在治军上以身作则,他自己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赢得了军队的爱戴和尊敬。
激励士气: 他也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士气,例如,他会亲自慰问士兵,分享军情,增强士兵的凝聚力和作战信心。在北伐期间,他能够维持一支远征部队的士气,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司马懿:恩威并施,笼络人心,善于利用人才

恩威并施: 司马懿在治军上更倾向于恩威并施。他一方面严厉惩罚违抗命令的士兵和将领,另一方面也善于笼络人心,对有功之臣进行奖赏,让士兵们感受到被重视。
利用人才: 司马懿非常懂得如何使用和栽培人才。他能够识别并重用有能力的将领,例如他非常看重郭淮、邓艾、钟会等将领,并将他们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将才。他也能根据不同将领的特点安排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注重后勤保障: 司马懿在治军上非常注重后勤保障。他深知后勤是军队的生命线,因此会投入大量精力确保粮草、军需的供应,这使得曹魏军队能够持续作战。

四、 对敌判断:

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但因国力受限

精准洞察: 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军事风格有着非常精准的洞察。他知道司马懿善于防守,不轻易出战,并以此制定了多次北伐的策略。
受制于形势: 然而,即使诸葛亮看透了司马懿的意图,也受制于蜀汉的国力和人才匮乏。他即使有再好的战术,也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执行。
错失良机: 诸葛亮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最著名的就是街亭之战中,他没有完全掌控好副将的行动,导致了马谡的失误。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利用其弱点

洞悉蜀军弱点: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也非常深刻,他深知蜀军兵少将寡,粮草运输困难,以及诸葛亮肩负的复兴汉室的政治压力。
抓住诸葛亮弱点: 他能够准确抓住这些弱点,并加以利用。例如,他知道诸葛亮不容许士兵逃亡,所以他会用士兵作为诱饵,逼迫诸葛亮出战。
对诸葛亮心理的把握: 司马懿也善于利用诸葛亮的心理。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政治抱负的人。通过一些策略,他可以激怒诸葛亮,让他做出不理智的判断。

五、 战绩分析:

诸葛亮:虽有败绩,但北伐的战略意义重大

正面战绩: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并非一无是处。例如,他在街亭之战后,虽然战败,但成功地组织了有序的撤退,保全了大部分兵力。在渭水之战中,他虽未全歼司马懿,但也逼得司马懿退兵。
战略意义: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军事上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在战略上牵制了曹魏的大量兵力,为蜀汉的存续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如果诸葛亮不北伐,曹魏可能会集中力量进攻蜀汉,蜀汉可能早早灭亡。他通过“攻心为上”的策略,也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曹魏内部对蜀汉的轻视。
个人能力: 在国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够数次发动对曹魏的进攻,并能让曹魏最高指挥官司马懿如此忌惮,足以证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司马懿:以守为攻,最终获胜,奠定晋朝基业

守势战绩: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北伐时,几乎都是以守势为主,并取得了成功。他成功地阻挡了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消耗了蜀军的实力,为曹魏政权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终的胜利: 司马懿最大的战绩并非战场上的战术胜利,而是通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运营,最终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为司马氏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胜利。
实力体现: 司马懿能够在与诸葛亮长期的对峙中不落下风,甚至最终压倒蜀汉,本身就足以说明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结论:

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但他们的风格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他们的军事能力也各有侧重:

诸葛亮是一位战略眼光远大、战术精妙、治军严明的将领。 他虽然因为国力限制和一些战术失误(如街亭之战)未能实现北伐统一的宏伟目标,但他对蜀汉的稳定和对曹魏的牵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军事才能更多体现在其战略规划、阵法运用和对大局的把握上。
司马懿是一位稳健务实、善于防守反击、洞察人心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高超的战略和战术技巧,成功地抵御了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并最终为司马氏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才能更多体现在其审时度势、以逸待劳、消耗敌人和政治博弈上。

两者对比:

战略: 诸葛亮更具开创性和理想性,但受制于现实;司马懿更具现实性和守成性,且能抓住机遇实现政治目标。
战术: 诸葛亮更擅长进攻和阵法,但有时过于谨慎;司马懿更擅长防守和消耗,且能抓住对手的心理弱点。
治军: 诸葛亮治军严明,以身作则,深受将士拥戴;司马懿治军恩威并施,善于用人,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对敌: 两人都对对方有深刻的了解,但司马懿更能抓住诸葛亮的弱点,而诸葛亮受制于自身国力,难以实现其战略意图。

总而言之,诸葛亮如同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军事才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受制于现实的牢笼;而司马懿则是一位冷静沉着的现实主义者,他用稳健的步伐和精明的手段,最终赢得了胜利。他们的对决,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智慧、策略和政治的博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三国演义》讨论武力时,许褚是这么个角色:

没胜过名将,但平过典韦与赵云,与吕布斗过几十合后被曹操叫人围攻,裸衣战过马超,唯一败北是醉酒被张飞刺了。一般公认他是顶尖名将。

哪位会说:裸衣战马超、打吕布二十合后叫队友,也挺被动的,干嘛也当个许褚的战绩呢?

答:因为马超和吕布本来就是超一流存在啊。

同理:司马懿堪堪没输给诸葛亮,干嘛算个战绩呢?

——因为司马懿的确挺能耐,但诸葛亮却是,更超卓的存在啊!


———————————————————————————————————————————


司马宣王的战绩是有的,风格也卓著。《晋书》为了帮他洗白篡权夺位的事,哪怕没战绩,也很爱吹他的言论,显得宣王神机妙算。比如,劝曹操别迁都啦,猜孙权不敢来伐啦,之类。如此就显得宣王格外聪明。

司马懿的几次名战,包括平孟达、破公孙、擒王凌,归纳一下:

——破孟达,乃是孟达要反,猜司马懿要一个月到;司马懿急行军,八日赶到,出其不意,围住,导致孟达部内乱,解决。

——破公孙渊,宣王声东击西,佯攻围堑,渡过辽水,直取襄平,围点打援,围了襄平,解决。

——破王凌,王凌诈称吴人塞涂水,要求发兵征讨,司马懿看穿了一切;于是司马懿九天赶到甘城,王凌解决。

——也包括杀曹爽的高平陵之变。装病卖萌,忽然发难,再让蒋济们去骗曹爽说只要兵权。

所以司马宣王的风格?

是快,是迅疾,是声东击西,是惊人的判断力“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


———————————————————————————————————————————


好了,回到正题:诸葛亮vs司马懿。

他俩的对局,一共两次。


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当时麾下包括: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建威将军郭淮。这阵容够漂亮了吧?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晋书》说:

張郃勸帝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守,司马懿认为不能分军;于是进军。

诸葛亮听说大军到了,自己带人去上邽割麦子。

诸将害怕。司马懿说我两天就能赶到,赶来了,诸葛亮逃走了。司马懿又说了,诸葛亮好对付。于是到汉阳去跟诸葛亮相遇。之后诸葛亮后退,司马懿攻击,诸葛亮逃走,司马懿斩俘上万。

哇看起来司马懿无敌了!好威风啊!

那么问题来了:这战绩是真的吗?

《三国志》说得极简略: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没说诸葛亮败北的事;还射杀了魏国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的张郃。嘻嘻,为什么《晋书》不提张郃死了呢?是因为这样显得司马懿无能吗?

看注引:

汉晋春秋曰:……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与《晋书》一样的是,张郃要求分兵,司马懿没听。诸葛亮来割麦。

与《晋书》不一样的是……诸葛亮击破郭淮费曜,割了麦;然后司马懿不听张郃的话,非要贴着诸葛亮,然后被诸将念叨“畏蜀如虎”,于是司马懿出战,被大破之:所谓甲首三千、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

之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追杀,在木门道膝盖中了一箭。


那么《晋书》与《汉晋春秋》,我们信哪个呢?

《晋书》里也无法否认的是:张郃劝司马懿分兵,司马懿不听,结果诸葛亮确实晃过了司马懿,声东击西,到了上邽割麦。

《晋书》里只好让司马懿吹牛,说我两天就能赶到了!——赶到有鸟用,诸葛亮麦子都割走了。

《晋书》里吹说司马懿在卤城一带击破诸葛亮。但是:

——街亭马谡败后,诸葛亮自贬;这次之后,诸葛亮却没自贬。

——司马懿此战后一直避免再战,怎么看都不像是赢了的样子。他老人家那可是侵略如火落井下石的打法呀。

——最关键的:张郃是在追击时死在木门道的,木门道在卤城东北;蜀汉在西南,退军该是往西南走,张郃怎么追着追着追到东北去了呢?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咯:诸葛亮在卤城胜了;战线向东北大幅推进;司马懿于是龟缩不出;等诸葛亮粮尽,张郃追击,死在卤城东北的木门道。

这一战好笑在于,《晋书》拼命为司马懿为尊者讳,但他西向被诸葛亮晃过、被诸葛亮割了麦子、赢了上邽一战,都还是漏出来了;最后还遮盖了张郃之死与甲首三千,遮得实在不太像样。

最后诸葛亮安然退军,还捡了个五子良将张郃,嘻嘻。


好了,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晋书》都没法为司马懿涂脂抹粉了。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诸葛亮挑战,司马懿不出。

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司马懿于是“怒”,千里请战。天子专门派使节辛毗来不让出战。

诸葛亮神吐槽:“他本来就不敢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得过我,何必千里请战?”

但架不住司马懿嘴硬啊: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巳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诸葛亮已经中了我的计,一定能破之!

——结果就是死守不出,熬到诸葛亮死了。真是妙计,嘻嘻。

好了,最搞笑的地方来了: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诸葛亮死,司马懿出兵追杀。

杨仪反旗鸣鼓,司马懿忽然决定“穷寇莫追”,就眼看着杨仪走了。

——等等,如果穷寇莫追,你干嘛追过来?!神经病啊!?

——所以死诸葛走生仲达。当地百姓一下子真相了。司马懿只好自嘲了事。



所以了,一目了然了吧?

《晋书》已经努力帮司马懿吹了。但事实是:

——231年北伐,诸葛亮晃过司马懿,声东击西,到上邽割了麦子;司马懿贴到卤城,先被手下吐槽畏蜀如虎,然后发生会战,然后战线后撤;之后诸葛亮粮尽,司马懿追啊,丧了五子良将最后一个张郃。

——234年北伐,司马懿死守不出,还玩出千里求战、巾帼衣服之类大梗。虽然牛吹得很大,“破之必矣”,结果还是熬死了诸葛亮;要追杀时,看见杨仪军队集体转身,忽然决定“穷寇莫追”了。

——结合司马懿此前擅长声东击西、预判准确的风格,两次作战,都多次判断错误,也算是被诸葛亮给玩了;连《晋书》这种歌功颂德文字都遮盖不住的尴尬呀。



更过分的事:

诸葛亮玩儿司马懿,还不是他专长的部分。

《三国志》里,陈寿说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诸葛亮的才华,治戎是长处,奇谋是短处。

——等等,他的奇谋是短处,怎么还能晃过司马懿,去上邽割麦的?

——大概因为,他的治戎是100分,奇谋是95分?

陈寿还说,诸葛亮所以未能有克,是因为他的对手“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

这是告诉司马懿:“您是人杰,加上人多,加上您防守诸葛亮进攻,所以他没能攻克”。

——这真是夸司马懿人杰?还是骂他呢?!

多说一句,诸葛亮的治戎,真是古今罕有。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这是和岳飞“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类似的境界了。

所以诸葛亮每次回师,都帅气得不得了:二伐回师,回马枪斩王双;四伐回师,回马枪斩张郃;他死了,回师,司马懿忽然决定“穷寇莫追”,不敢追了。诸葛亮治军的军纪军容,强到匪夷所思。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高下,《三国志》后来裴注引的一段,更直白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诸葛亮的战士人民,只有魏国1/9。司马懿踞天下十倍之地,手握精锐,城池牢固,根本没敢去对付诸葛亮,只能自己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散步。搞得魏国不敢解甲,被诸葛亮牵制得很被动。

他俩的胜负,很明白了吧?

——————————————————————————————————————————


总括一下: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很卓越,有判断力,擅长声东击西,善于揣测对方心理,善于出其不意,善于急速进军。

可是啊,就是在判断力、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方面,他输给了诸葛亮,被割了麦、甲首三千、一个张郃。搞得一向打速度流的司马懿,忽然变成了龟缩流。

可怕的是,这些奇谋,还不是诸葛亮最擅长的。

终于司马懿优势兵力、优势地位,却只好玩些千里请战的事,来避免跟诸葛亮打。

真不是司马懿不够厉害——打打其他人,那还是很有本事的——只是,诸葛亮实在是,太强了啊。

user avatar

数量少的步兵打得数量多的骑兵龟缩。

类比一下的话,就是萨达姆狂攻美军数月,弹药耗尽撤退,美军竟不敢追。。。。。。。

user avatar

单拎出来不看两人互相交锋战绩,司马懿还是不错的,而且圈粉众多



但是一看交锋记录嘛…………



诸葛亮,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先有隆中对,再有一系列小规模交锋的指挥能力,再有治理蜀地之能。他的军事才能是建立在战略才能之上的,所谓谋定而后动。以隆中对为例,三国时期在长期战略上无人能出其右。联吴抗魏,夺取荆州这两个大方向定下来,可以说跟本朝太祖的“我们要和工人,和农民站在一起,建立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革命队伍”,有的一拼。都是在自身条件极其恶劣的前提下为将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同时他的局部战斗指挥能力也很出众,就算在初期有关张等猛将的光环加持能让他无往不利,后期蜀中无大将的情况下仍然能治军北伐也是足够凸显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能打天下也能守天下更会打天下的全才。



反观司马懿,他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就是出生的晚,相对年龄较小(谢评论勘误,此处应该是出山比较晚),曹魏打天下的过程中是荀家叔侄作为有宗亲势力的谋士在出谋划策。打袁绍也有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到了他司马懿出手,真的恶仗已经没多少了。魏国占据北方的广大平原,适宜耕种和休养生息,人口数量大幅提升。军队调动便捷,粮草支援也比跨江北伐的东吴和翻山北伐的蜀汉要舒服的多。司马懿对曹魏的忠贞程度也没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程度高。所以司马懿才不会为了曹家去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就是划划水,带带兵,慢慢的把权力拿到手之后发展其司马家的势力而已。说白了是个阴谋家和政治家。你非要拿他的军事能力说话,他第一没有打天下的动力,第二没有打天下的机遇,第三家大业大守都守不过来。怎么凸显军事才能?大家都看不到他的军事才能,拿什么和武侯比?

user avatar

谢题主邀。

如果从历史角度看,西拒诸葛是司马懿军事生涯中难得的黯淡岁月,坐拥天时地利,内线作战,又有兵力、兵种甚至兵源优势,捎带碾压级国力加持,居然在战场上被孔明全方位压制。譬如四次北伐,简直被调动得着三不着两,末了不但会战大败,更因补给基地遭袭,在主场闹起了断粮。

正如李世民所评: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也因为场面太难看,到了西晋修国史,不得不伪造战绩,替老祖宗遮羞,即《史通》曲笔篇吐槽的: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

倘若有宣王粉拿拒诸葛说事,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不折不扣的大黑似蜜。

以上表过。题主提到只谈逻辑,那恐怕只有一个逻辑可谈了:

【因为诸葛亮军事才能异常出色,

又因为司马懿竟然能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入侵,

所以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亦很杰出。】

虽然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路子,但怎么看只有这一个解释了。换了唐太宗,那就是这么个画风:

【因为司马懿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无限,

又因为坐拥所有客观优势的司马懿居然被孔明吊打,

所以司马懿你丫是不是见了孔明就脑残啊!】

有段毛批司马宣王受巾帼一出,大略可解太宗之疑:却不想受了他巾帼女衣,是竟为孔明之妇矣。

功业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为孔明故,智商皆可抛。

奈何奈何╮(╯▽╰)╭

user avatar

诸葛强,不多说。

司马懿?给我曹魏的国力,我也能摆平诸葛,而且能比司马守的更漂亮。如果司马的龟缩战术耗死孔明能让宣粉们引以为荣,我想我也能办到。我又不是不比诸葛亮能活?关键宣粉闭上你们的上帝视角看看,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命数将近吗?

我跟司马没有交手过,跟孔明也没交手过。然而我以弱胜强过,孔明亦然,宣王?恕我读书不精,以弱胜强的战例举一个我看看?

石亭之战宣王和曹休是计划水陆两路进击灭掉我吴的,曹休被我干趴下以后司马的计划也就搁浅了,而且看宣王彼时的论断,怕是也要学大耳朵的送人头之举。我可否认为自己间接战胜过司马?(严格来讲没有这么对比的,当然我也只是在这里抖个机灵)

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余则死与降而已。这是司马懿自己说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能战,打不过诸葛亮,打不过还不能守吗?受挫了,当然能守,但是之前打不过的记录已经定格下来了,也没见司马懿后来扳回一局,宣王粉们替宣王本人兴高采烈的高呼耗死了孔明,有没有想过宣王此时老脸正啪啪作响呢?

我要是在夷陵主动撤退(原因当然也有磕不过士气高涨的蜀军)但是后来无法翻盘的话,那我就是输了,我就是乳臭未干的小子,没什么好说的。我以退为进让出地形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待机而发干趴刘备,我就是名将。看官们不会不懂其中的区别吧?

user avatar

汉景帝说过一句话: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字面意思就是,吃马肉不吃马肝,不算不会吃;学者不讨论汤武受命,不算无知。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句话来自『汉书.辕固传』。

说辕固和黄生在汉景帝面前争论汤武受命,辕固说汤武受命是顺天应人,黄生不同意,说上下有别,帽子旧了也是帽子要戴在头上,鞋子再新也是鞋子,要穿在脚下。辕固于是开始耍赖,说本朝的高皇帝代秦,又怎么解释?

于是汉景帝坐不住了,就说了上面这段话,相当于划定了学术禁区——汤武受命这个问题,大家心里有数,就不要再讨论了!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因为我想在这句话后面补上一句:为将者畏诸葛亮,不损其名。


诸葛亮是进武庙十哲的人,历朝历代的武庙多有调整,但是诸葛亮稳稳坐在里面从来没有变过,所以诸葛亮无论是军事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的地位,是历朝历代公认的。那么对诸葛亮避而不战,并不能成为污点。有答案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避而不战,但是守而不战,司马懿能把诸葛亮挡在五丈原,让他无法长驱直入,攻取长安,已经是良将之风了。因为以优势兵力防守而翻车的例子,历史上太多了,比如李世民虎牢关之战,李靖平萧铣之战等等。


现在很多人提到曹魏,都说占据天下十分之八,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这才是“何不食肉糜”的说法。曹魏家大业大诚然不错,但是曹魏也是要面临蜀汉、东吴和北方鲜卑人三个方面的进攻。有一边守不住,另外两个边都会趁火打劫。再者古代的综合国力和人数从来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将领本身的统率力和个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将无能,不小心把精锐葬送了,国家要缓过来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敌人是不是给你这么多的时间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司马懿的军事生涯,真心的说还是可圈可点的。千里袭辽东,尽管从势上讲是占优的,但是能够在军营泛洪水,将士思归的时候约束住军队不乱,牢牢的包围直到拿下公孙渊,这还不算良将之风么?克日擒孟达,得益于对孟达心理的精准把握,算是为将者的庙算功力。唯有西拒诸葛,虽然场面不好看,但是好歹是完成了战略任务,即没有让诸葛亮长驱入长安,也没有让他蚕食雍凉的策略有很大进展。


说到武庙,武庙只有臣没有君,就这一点司马懿不够格。所以也没有必要嘲讽司马懿进不去武庙,是规则不允许,不代表水平不够。如果司马懿不是宣帝的话,就以他的战绩和对军事理论的贡献来说,十哲可能是真不够格,他没什么兵书传世,但是也不至于连七十二贤的边沾不上。七十二贤里面的三国人物有张辽、周瑜、陆逊、羊祜、邓艾、关羽、张飞和吕蒙。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怎么着也可以是和这里面的人相提并论的吧。


-----------------------------

想来司马懿也是挺郁闷,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以来,做了几百年的绿叶来衬托诸葛亮的神武,好容易最近咸鱼翻身,有了一部以自己为主角的电视剧,结果几个月之内知乎瞬间多了一大波类似的问题……不提了,满满都是心酸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两位军事家,他们的军事能力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并存在着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实际军事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规划、战术运用、治军能力、对敌判断以及最终的战绩。一、 战略层面: 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但受制于国力 《隆中.............
  • 回答
    要论司马懿、诸葛亮、陆逊这三国时期三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谁的能力最强,其实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对手、采取的策略都有所不同。硬要比个高下,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失之偏颇。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番,力求客观,也避免那些让人一眼看穿的 AI 式套话。首先,我.............
  • 回答
    要探讨司马懿携杨修能否在军事和谋略上胜过诸葛亮,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一块巨石,激起阵阵涟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能”或“不能”,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这三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星辰,从他们的过往、性格、以及各自的优势劣势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一位坚韧不拔的战略大师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司马懿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在无数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他常被与智慧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抛开这位“卧龙”,司马懿自身的军事造诣足以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与耐心等待的时机:司马懿并.............
  • 回答
    要评价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能简单地用“谁更厉害”来概括,而是要放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来分析。这两位都是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军事大家,但他们的风格和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战略家与战术家,但受制于蜀汉国力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军.............
  • 回答
    司马懿的坚守不战,以及两位统帅谁的军事才能更优秀,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学术界都极具争议和研究价值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当时的战略背景、双方的优劣势,以及两位将领各自的战术思想和风格。一、 司马懿坚守不战:无奈之举还是耗敌之策?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中的“坚守不战”策略,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里那场诸葛亮被司马懿“三气”的戏码,着实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了。你说得对,它拍得特别有意思,而且处理得相当细腻,不像那种老套的“主角光环”或者“反派智商下线”来推动剧情,而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彼此的较量,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无奈都给揉碎了,一点点喂给我们看。咱.............
  • 回答
    想要深入理解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精彩对话”,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你来我往,而是要走进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体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智慧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哲学、军事思想,甚至是人生态度的碰撞。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对话”,很多时候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赋予他们的。虽.............
  • 回答
    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争论,也是很多三国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这俩人可以说是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活”,要硬分个高下,还真得从不少方面掰开了揉碎了去看。咱们先说说诸葛亮。提到诸葛亮,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绕不开。他的厉害,绝大多数体现在他那颗忠心耿耿、为了蜀汉鞠躬尽瘁的心。军事.............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在司马懿的简介中将诸葛亮评价为“臭名昭著”,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表述,也引发了许多玩家和历史爱好者的讨论。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游戏内的设定与历史叙事的平衡:首先,《全面战争:三国》作为一款游戏,它需要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加入游戏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游戏.............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进攻时,选择坚守不出而非决战退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战略选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慧和对当时局势的深刻理解。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司马懿这一策略的合理性与高明之处:一、 司马懿的优势与诸葛亮的劣势分析首先,理解司马懿选择坚守的原因,需要先分析当时双方的客观态势: 司马懿.............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名副将带兵去取其首级,这确实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司马懿当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首先,要明白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有多危险。他刚经历了与诸葛亮多次的交锋,虽然兵力占优,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心有余悸。特别是诸葛亮这次突然.............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要说司马懿当年在诸葛亮北伐时挡住他的难度,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棘手的挑战。咱们抛开那些演义里的夸张成分,单看史书上记载的那些细节,就能明白其中的分量。首先,得从诸葛亮的优势说起。诸葛亮这个人,咱们都知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他领导的蜀汉虽然国力不比曹魏强盛,但军事组织和士气都相当不.............
  • 回答
    关于司马懿穿上诸葛亮送的女装,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历史段子,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它更像是民间传说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通常是基于《三国演义》或其他民间演绎。我们不妨就从这个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来细说。故事的起因,通常是为了描绘诸葛亮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在《三国演义》中.............
  • 回答
    司马懿是否“除了指挥作战不如诸葛亮,其他方面的才能都远胜诸葛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对这两位历史巨人的核心认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他们的才能拆解开来,逐一分析,并且尽量抛开后世的文学渲染,回归史料。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指挥作战”这个评价本身就非常宽泛,而且“不如”二字往往带有很强.............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