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副将领兵取其首级?

回答
关于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名副将带兵去取其首级,这确实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司马懿当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

首先,要明白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有多危险。他刚经历了与诸葛亮多次的交锋,虽然兵力占优,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心有余悸。特别是诸葛亮这次突然“空城”示弱,这本身就极不寻常。司马懿不是傻瓜,他深知诸葛亮有多狡猾,所谓“兵者诡道也”,空城计正是这种诡道的极致运用。

极度的谨慎与多疑: 经过多年的斗智斗勇,司马懿对诸葛亮已经形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他知道诸葛亮“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也知道诸葛亮“慎之又慎”。诸葛亮突然把城门大开,而且在城墙上吹拉弹唱,仿佛毫不设防,这在司马懿看来,绝对是陷阱的征兆。
对“空城”的解读: 司马懿没有简单地把这看作是诸葛亮胆怯,而是极力去揣测其背后的意图。他可能想,诸葛亮是在诱敌深入,想要在城外某个埋伏点,将我军一网打尽。或者,诸葛亮是真的兵力空虚,但他故意摆出这个样子,就是为了让我军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为自己的撤退争取时间。
对诸葛亮性格的了解: 司马懿太了解诸葛亮了。他知道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用兵之道,即便兵少,也必有部署。绝不会像表面上那样,完全暴露在自己面前。

二、 军事上的风险考量

即使司马懿当时确实认为诸葛亮兵力不足,派遣副将领兵进攻也存在极大的军事风险:

诱敌深入的可能性: 这是最直接的顾虑。如果诸葛亮真的在城外或城内设下了埋伏,那么派出一支“偏师”去试探,无疑会成为被各个击破的目标。一旦被歼灭,不仅损失了兵力,更重要的是丢失了战略主动权,给了诸葛亮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空城计”的威力恰恰在于其“不战而屈人之兵”: 诸葛亮玩的是心理战,是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和对自己的恐惧。如果司马懿真的派兵进去,那诸葛亮的目的就达成了——让司马懿因为恐惧而退兵。但如果司马懿派兵去进攻,那就等于打破了诸葛亮精心布置的心理僵局,反而让诸葛亮有了应对“明面”攻击的手段。
无法确定兵力虚实: 即便诸葛亮城门洞开,谁能百分之百确定城里就没有隐藏的兵力?如果没有事先侦察到确切的情报,贸然派兵进入一座看似空虚却由诸葛亮坐镇的城池,风险太高了。

三、 政治与战略层面的考量

除了军事上的直接风险,司马懿还有更深远的战略考量:

避免承担失败的责任: 司马懿当时虽然手握重兵,但他的地位并不像诸葛亮那样稳固。一旦派遣副将去攻城,结果却是全军覆没,那这个责任谁来负?尤其是在和诸葛亮这种级别的对手交手时,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他因为冒进导致了重大损失,这对他自己在曹魏内部的政治地位会有极大的影响。
保存实力以待后图: 司马懿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而不是在每一次与诸葛亮的交锋中都冒死一搏。诸葛亮虽然厉害,但毕竟是蜀汉的砥柱。司马懿更希望看到的是诸葛亮因年老体衰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战斗力,或者蜀汉内部出现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冒进一座城池,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去追击一个疑似设下陷阱的对手,是不符合他保存实力的战略需求的。
“名声”与“体面”的考量: 即使是敌对双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一种“道义”或“体面”的考量。如果司马懿真的抓住诸葛亮一个“破绽”而派兵去围剿,一旦诸葛亮真的成功脱身,甚至反击,司马懿的“名声”会受到打击。而他现在选择退兵,反而可以解读为“不与病夫争”,是战术上的明智选择,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名将”形象。

四、 权衡利弊后的最优选择

综合以上因素,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时,他进行了如下权衡:

风险: 派兵进去,最大的风险是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导致全军覆没。其次是即使没中埋伏,也可能损失部分兵力,而且很可能被诸葛亮逃脱,白白消耗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收益: 最大的收益是活捉诸葛亮,一举奠定胜局。但这种收益的可能性极低,因为诸葛亮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即使真的攻下城池,如果诸葛亮已经逃走,那也只是一个空壳,收益微乎其微。

在司马懿看来,派兵进去的潜在收益太小,而潜在风险太大了。相反,退兵虽然会让他被许多人嘲笑为“怯懦”,但至少可以保全主力部队,避免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而且,他可以带着“诸葛亮疑心太重,设下空城计也无法迷惑我”的理由回去,在政治上也能说得过去。

总结一下,司马懿不派副将领兵取诸葛亮首级,不是因为他没有副将,更不是因为他不想要诸葛亮的首级。而是因为他对诸葛亮有着极深的了解和敬畏,他判断出这很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任何冒然的进攻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他看来,保存实力,避免重大损失,才是当时最符合他战略利益的选择。与其冒险去赌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胜利,不如选择一个看似保守但更稳妥的退兵策略。 这就像是下棋,在明知对手可能设下陷阱的情况下,贸然丢一个子去“吃”,风险远大于收益。他宁愿放弃这个“吃子”的机会,也不愿因此而导致整个棋局的崩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是讲演义,咱就按比演义更演义的路子来。

事实上,早就有人替诸葛亮考虑过这种风险了,而且也让诸葛亮完美地预先解决了。这个人,就是张国良先生,就是他说的苏州评话《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城楼下边,司马懿疑心有诈要退兵,司马昭说莫不是诸葛村夫阴咱们呢,进去试试?被司马懿拦住,乖乖走了。

司马懿为什么这么怕诸葛亮?司马昭怎么这么好劝?《三国演义》里没详细交代,张国良评话里可是讲得清清楚楚。

咱们从头说起。

《三国演义》里空城计的时候应该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照面,但评话里,却把这对相爱相杀一生宿敌的初遇提前到草船借箭的时候。

话说周瑜要害诸葛亮,让他造十万支箭,问他需要多少天。鲁肃好心要帮诸葛亮,在一旁连打手势说要三十天,诸葛亮装傻充愣,说只要三天。立了军令状后,回来还反咬一口,说鲁肃没比划清楚,这才说了只要三天,得,鲁肃又做了好事还落埋怨,内疚去吧。

要了三天期限,工匠们知道诸葛亮是好人,都想拼命加班加点,多造一支是一支,可就诸葛亮不着急,连着请工匠们吃了三天酒,第一天开工宴,第二天完工宴,第三天庆功宴……合着三天一支箭也没造。

鲁肃见了,心说这是知道要死,临死想做个饱死鬼呀,我这罪孽可大喽……诸葛亮一看把这呆子撩得差不多了,啥忙都肯定帮,才让他悄悄准备了二十只船还有其他……这段《三国演义》都有,就不细说了。

单说诸葛亮见一切都准备好了,开始出幺蛾子了。上了他的那条船,转悠了半天,让人把后艄锯了,说看着别扭。锯完了,又说看着更别扭(可不吗?),让再给钉上吧。

然后就是草船借箭了,跟《三国演义》大同小异,就是增添了很多有趣的细节。

比如曹操一开始不知道江上黑乎乎的是什么东西,寻思着派人开船围上去看看。徐庶一看基友有难,我得出马,就冤曹操说那是长江卧鱼(嗯,卧龙降了一辈,也不算完全说谎),可别让它冲过来,只能射箭阻拦,而且这玩意还是神物,还得焚香跪拜,虔诚许愿……

(没错,张国良比罗贯中还要拥刘反曹,曹操在评话里净做冤大头了)

但是曹营里除了徐庶,还有一个人看出来这是诸葛亮来借箭,这人就是司马懿。但这时候司马懿不受曹操待见,位卑言轻,说丞相你上当了,曹操不听,还把他臭骂了一顿,快跟我一块好好磕头。

等天亮雾散,箭也借得差不多了,诸葛亮还贱不兮兮地让众人大喊谢曹丞相箭,咣咣打脸,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但这时候,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司马昭,爷儿仨架着一只小船就追出去了。小船人少轻便,快,草船扎满了箭,它吃水啊,这么着就追上了。

诸葛亮也不慌,出来和司马懿斗了几句嘴。司马昭年轻人急性子,心说哪这么多废话,提着刀噌就跳诸葛亮船上去了。

别忘了,那后艄是锯下来又钉上去的啊,看着结实,就俩钉子撑着,一百多斤跳上去,那还有好?“扑隆通”一声,司马昭连人带艄掉河里了。司马懿这一救人,再追就追不上了。

所以啊,司马懿和诸葛亮打过交道,知道这家伙心眼多,吃过亏,看着空城,怕诸葛亮还有后手,所以不敢进去。司马昭还是急性子,说甭跟他废话,提刀冲进去不就完了吗?司马懿冲他一瞪眼:忘了当年“扑隆通”的事啦?

得,一句话提了醒了,司马昭瞬间条件反射,浑身一阵冰凉(草船借箭那可是大冬天啊,这掉到河里得多酸爽?),不言语了。

撤吧,爷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么?


可惜啊,张先生的评话三国只出了十四本,2013年张先生仙逝,这评话三国,怕是成绝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名副将带兵去取其首级,这确实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司马懿当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首先,要明白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有多危险。他刚经历了与诸葛亮多次的交锋,虽然兵力占优,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心有余悸。特别是诸葛亮这次突然.............
  • 回答
    吾乃诸葛孔明,字孔明。今奉汉室,兴复汉业,乃吾之天命。然如今势孤力弱,魏军压境,若不审慎,则前功尽弃,汉室危矣。时值吾退兵至西城,兵少,仅带文官五千,并无战将。而魏军司马懿,号称智绝,兵多将广,此番来袭,必是灭此朝食。若以死相搏,恐不敌。吾熟知司马懿多疑谨慎,此乃吾破敌之道。吾焚香操琴,镇定自若,以.............
  • 回答
    外国网友这么说,其实是抓住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出他们从一个比较“抽离”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他们认为“空城计”最“棒”或者说最“绝妙”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而更像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策略游戏。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以及这其中有什么值.............
  • 回答
    “空城计”,这出三国时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究竟是谁赢了?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迷,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要我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从诸葛亮的角度看:他赢了“面子”,也赢了“里子”。首先,从直接结果上说,诸葛亮确实达到了他的目的。当时他孤身.............
  • 回答
    空城计之所以成了千古流传的计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司马懿最终选择了“不放一箭”离开,而不是选择杀死诸葛亮。这其中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权谋和对局势的精妙判断,绝非简单的一时疏忽或心慈手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司马懿的冷静判断与对诸葛亮的深刻认知: 诸葛亮的声望与能力: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武都、阴平两郡,而魏国反应相对平淡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战果辉煌”与“魏国反应不大”对立起来,而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大致经过。第三次北伐的背景与过程:公元228年秋,诸葛亮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虽然在.............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