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真的适当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争议?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1. 屯田制与农业恢复
背景:刘备入蜀后,益州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大量土地荒废,军需不足。
措施:诸葛亮推行“屯田制”,鼓励军民开垦荒地,实行“田畴垦辟,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政策。
效果:短期内恢复了农业生产,缓解了粮食危机,为蜀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长期来看,屯田依赖军屯,导致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

2. 法治与官僚体系改革
背景:刘备集团初期存在军阀割据的弊端,蜀汉需要建立规范的官僚体系。
措施:诸葛亮强调“法正、法理”并重,制定《蜀科》等法律,整顿吏治,抑制地方豪强。
效果:强化了中央集权,规范了行政秩序,但对地方势力的压制可能引发反弹。

3. 军事防御与边疆治理
背景:蜀汉地处西南,需防范曹魏和东吴的威胁。
措施:诸葛亮在汉中、陇右等地设防,巩固战略要地;同时治理南中(今云贵地区),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效果:有效遏制了曹魏南侵,但南中治理耗费大量资源,后期因“夷汉混居”问题引发反复。

4.北伐战略
背景: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多次北伐曹魏,试图恢复汉朝正统。
措施:通过“攻心为上”策略,联合羌、胡等民族,形成战略包围。
效果:北伐消耗了蜀汉国力,导致后期资源枯竭,成为蜀汉衰落的重要原因。



二、政策实施的成效与争议
1. 短期成效:稳定蜀汉政权
经济恢复:屯田制使益州经济逐渐复苏,人口恢复到刘备时期水平(约100万),为蜀汉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
政治稳定:通过法治和官僚改革,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军事防御:汉中防线和南中治理有效遏制了外部威胁,使蜀汉在三国中占据战略主动。

2. 长期争议:政策局限性
过度依赖屯田:屯田制以军屯为主,导致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战争。蜀汉后期因“田畴未辟,仓廪未实”,难以维持长期战争。
北伐消耗国力:诸葛亮多次北伐(5次),消耗了蜀汉有限的资源,导致后期“民穷财尽”。
南中治理困境:南中地区民族矛盾复杂,诸葛亮虽平定叛乱,但未能彻底解决“夷汉混居”问题,后期因少数民族反抗导致蜀汉在西南防线受挫。
政治保守性:诸葛亮的政策以“守成”为主,未积极发展经济或扩张领土,导致蜀汉在三国后期逐渐落后于曹魏和东吴。

3. 历史评价的分歧
支持观点:
诸葛亮的政策使蜀汉在刘备死后得以延续,为后主刘禅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屯田制和法治改革为蜀汉的“汉室正统”提供了合法性,巩固了政权。
战略防御确保了蜀汉的生存空间,为北伐创造了条件。

批评观点:
诸葛亮的政策过于保守,未能抓住机会扩张领土或发展经济,导致蜀汉在三国后期逐渐衰落。
北伐消耗了蜀汉的资源,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在诸葛亮死后,蜀汉迅速被魏国吞并。
诸葛亮的“守成”策略忽视了蜀汉的潜在发展机会,如与东吴结盟、开发西南资源等。



三、争议的深层原因
1. 历史环境的限制
蜀汉地处西南,资源匮乏,且面临曹魏的长期威胁,诸葛亮的政策必须优先考虑生存和防御,而非扩张。
诸葛亮的“兴复汉室”目标与现实的“汉室已亡”矛盾,导致政策难以彻底改变蜀汉的生存困境。

2. 政策执行的局限性
屯田制依赖军屯,但蜀汉军队规模有限,无法大规模开垦土地。
法治改革在基层执行中可能因腐败或地方势力反抗而失效,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

3. 后继无人的隐患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缺乏政治能力,导致蜀汉内部腐败加剧,进一步削弱了政策效果。
北伐战略的延续性依赖诸葛亮个人领导力,缺乏接班人导致政策难以延续。



四、现代史学的重新评价
正面评价:
诸葛亮的政策为蜀汉政权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础,使其在三国中得以延续近30年。
屯田制和法治改革是古代中国治理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批评与反思:
诸葛亮的政策过于依赖“守成”,未能抓住蜀汉的潜在发展机会(如与东吴联合、开发西南资源)。
北伐战略的持续消耗导致蜀汉国力下降,最终被魏国吞并。



结语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在当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核心目标是稳定政权、恢复经济、巩固边疆。然而,政策的长期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导致其在历史评价中存在争议。现代史学认为,诸葛亮的政策为蜀汉提供了生存空间,但其保守性与资源消耗最终成为蜀汉衰落的根源。这一争议反映了古代政治决策中“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的永恒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魏不说诸葛亮的坏话难道宣传诸葛亮吗?生怕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州郡投的不够快?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倘美帝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对,难道为啥会这样还能成了个困惑?

别说敌战之国,就是再完美的人也没可能得到所有认同与赞誉,负面声音是永远存在。遑论时代因素和客观条件等各种限制下,没人做得到完美。

同时期的魏国是啥情况?

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曹丕)。

是有吴国使者回江东,说一句“魏国经其野民皆菜色”都丝毫不为过的情况。

同时期的吴国又是啥情况?

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

是连“经其野民皆菜色”都不如的情况。

同时期的蜀汉又是什么情况?

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

是吴人使蜀,回来后称美蜀汉德政,吹到孙权都暗自怀恨的情况。

再看葛氏治国到底是啥景象: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现在有人告诉你,说魏国指责蜀汉施政有问题,你觉得这玩意能有道理么。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却指责别人做得不够完美,这是啥心态可想而知。

时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司马炎的意思是诸葛亮比自己更会虐待百姓?

百姓辛苦是一定的,这个谁也改变不了,但能吃饱饭,有比较公平的社会和司法环境,一个封建社会你还要求啥。

此类争议便好似董卓和曹操去挑剔刘备在道德方面的瑕疵,仿佛如此,刘备就和自己同等道德水平一般。

user avatar

昏古七了。

喷诸葛亮虐待蜀人的出处在哪儿?

魏略载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曰:……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

一篇写来就是为了喷敌国的政宣,不骂诸葛亮虐民,难道还夸蜀汉治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那还抵抗个什么劲儿?大伙儿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这玩意儿叫争议?相较而言,魏明帝的御用小作文还算委婉的很,瞅瞅果党的宣传文告,那可刺激多了,是不是还要争议争议共产共妻问题?

抛开官样文章,敌国大佬们私下对诸葛亮治国如何评价?

贾诩: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

相爱相杀的“盟友”孙权更是直接把诸葛亮夸成了贤臣天花板:

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当然,拍诸葛亮彩虹屁是吴王殿下的专属权益,臣下若敢染指,一双小鞋没商量:

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

至于诸葛亮身后,称美其治国功绩的言论更是车载斗量,单单两晋南北朝就可以鼓捣出一篇论文,在此就不必无谓罗列了。

一言以蔽之,关于诸葛亮的治国实绩,在现代强行争议之前,压根就是个延绵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共识。在古典时代,喷诸葛亮“不知兵”会被作为妄人的典型记入史册:

王守信者,本一村夫,敢为大言,以诸葛亮为不知兵,完颜寓荐于朝,诏署行军都统。

否定诸葛亮的用兵才能都会青史留名,为天下笑,这要是在当年喷诸葛亮治国无方,史书会如何记载,我都不敢想╮(╯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两汉时期,诸侯王及其统治下的官员体系,尤其是县一级,有着一套相对成熟但也经历演变的制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来谈谈诸侯王治下县的县长官。在汉朝,诸侯王虽然拥有自己的封国,但其封国在行政层级上,与中央直辖的郡县有着区别,同时又受到中央的监察。诸侯王封国的核心单位就.............
  •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重要视角:言论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评价一个统治者功过时需要考虑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诸葛亮这两句话的语境。在“未治益州”之前,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判断和美好的愿景。当时.............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但别忘了,他更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大儒。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崛起,又以其非凡的才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诸葛亮所治的经典,绝非寻常书本,而是那些真正关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安邦定国的智慧之源。要细致地讲,诸葛亮治的经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母亲的记载,史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线索,但要明确地说“章氏”这个姓氏是哪本史籍明确记载的,则需要仔细辨析。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诸葛亮母亲的姓氏为“章氏”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非正史记载,其中以一些笔记、野史、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影响较大。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母亲姓氏的记载: 《三国志》:这是关于.............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荀彧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同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谁“五五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各自在三国那片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仔细掰扯,得从他们擅长的领域、为政的理念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来分析。先说说荀彧。这位曹魏的“王佐之才”,他的厉.............
  • 回答
    谈论诸葛亮与曹操的文学造诣,这实在是一个颇有意思且值得细细咀嚼的话题。两位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闻名于世,另一个则以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著称。但抛开政治军事上的光环,单就文学而言,他们究竟谁能与谁比肩?这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以及历史影响来细细.............
  • 回答
    说到诸葛亮,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提到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神机妙算”,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那么,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神化,也不能被后世的演义和误读所掩盖。咱.............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人们往往将其智慧与忠诚的光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的一生完美无瑕,如同神话人物。然而,若我们褪去滤镜,以更审慎、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位近乎完美的丞相,其人生抉择和行事也并非没有重大失误或败笔。这些瑕疵,或许正是他作为凡人,在那个复杂乱世中,面对无数艰难抉择时.............
  • 回答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在职责上并不完全重复,但存在一定的关联和重叠。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录尚书事”和“尚书令”这两个官职的职能和历史背景。一、 尚书令(Shangshu Ling) 官职起源与演变: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武乡侯”封号,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简而言之,诸葛亮的“武乡侯”是县侯,而非乡侯。为了将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我们要理解“乡”与“县”在古代的行政区划概念。在汉代,行政层级大致是:郡——国——县——乡——亭——里。 县 是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