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重复吗?

回答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在职责上并不完全重复,但存在一定的关联和重叠。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录尚书事”和“尚书令”这两个官职的职能和历史背景。

一、 尚书令(Shangshu Ling)

官职起源与演变: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尚书”,负责掌管国家政事,特别是皇帝的文书、命令和奏章的起草、传递与执行。在汉代,尚书成为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即为尚书令。
核心职能:
总管中央事务: 尚书令是尚书台的长官,尚书台则是汉代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最高机构。因此,尚书令最核心的职责是总管全国的政务,主持尚书台的工作。
审议奏章与起草诏令: 尚书令负责审阅各地、各部门的奏章,并根据皇帝的旨意起草诏令、命令等。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长”和“总管家”。
管理百官: 尚书台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分别掌管人事、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工程等具体事务。尚书令通过这六曹来管理和调度全国的官僚体系。
地位极高: 尚书令的地位非常崇高,往往是宰相或位列三公的重要大臣担任。在某些时期,尚书令甚至可以被视为事实上的宰相。

刘巴担任尚书令的背景: 刘巴在三国时期(蜀汉)担任过尚书令。当时蜀汉的尚书台同样是处理国家政务的核心机构,刘巴作为尚书令,自然承担了总管蜀汉政务、审议奏章、起草诏令、管理百官等重要职责。

二、 录尚书事(Lu Shangshu Shi)

官职起源与演变: “录尚书事”并非一个独立的、固定的官职名称,而是一种特殊的职权或加衔。它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某些特殊情况,例如当尚书令(或其他主管官员)因故无法完全履行职责,或者皇帝希望赋予某个重臣更大的权力来处理尚书台的事务时,会授予“录尚书事”的头衔。
核心职能:
参与或代理尚书事务: “录尚书事”的本意是“记录尚书事务”,但其含义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意味着拥有参与、协助或代理尚书台事务的权力。
辅佐尚书令: 多数情况下,“录尚书事”是作为尚书令的副手或协助者,参与到尚书台的各项工作之中。他们可以审阅奏章、参与决策、起草文件等。
有时凌驾于尚书令之上: 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当国家出现重大危机,或者皇帝对某位大臣特别信任时,“录尚书事”的权力可能会非常大,甚至能够独立地处理尚书台的事务,有时甚至会超越名义上的尚书令。这种情况下,“录尚书事”可以被视为一种“事实上的宰相”或具有极高权力的大臣。

诸葛亮担任录尚书事的背景: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长期担任过尚书令(他的最高正式官职是丞相),但他确实长期拥有“录尚书事”的权力。这通常是在他担任丞相的同时获得的,或者是在特定时期被赋予的。作为丞相,诸葛亮本身就已经是蜀汉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录尚书事”的头衔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尚书台事务的直接参与和掌控。

三、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与刘巴的“尚书令”是否重复?

1. 概念上的区别:
尚书令是正式的官职名称,是尚书台的长官。
录尚书事是一种职权或加衔,表明可以参与或代理尚书事务,其具体权力大小和性质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皇帝的授权而定。

2. 在蜀汉的实际情况:
刘巴担任尚书令: 在刘巴担任尚书令期间,他理应是蜀汉尚书台的最高负责人,总管全国政务。
诸葛亮拥有录尚书事: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权力本身就已经非常大了。当他被授予“录尚书事”的头衔时,这通常意味着他获得了直接参与和处理尚书台具体事务的权力。在诸葛亮掌权时期,尚书台的所有重要奏章和政务,最终都需要经过他的批准和处理。

3. 是否重复,关键在于“谁是名义上的尚书令,谁拥有录尚书事的实际权力”:
如果刘巴是名义上的尚书令,而诸葛亮是录尚书事: 理论上,刘巴是尚书台的长官,但诸葛亮通过“录尚书事”的职权,能够直接介入和处理尚书台的各项事务,甚至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拥有比刘巴更高的决定权。
在诸葛亮时代,并不存在刘巴作为尚书令与诸葛亮作为录尚书事同时并存的情况(至少在我检索的史料中如此)。 诸葛亮是在刘备去世后,尤其是在其主持朝政期间,才更明确地拥有“录尚书事”的权力,以辅助其丞相之职,并更有效地处理繁杂的政务。他作为丞相,其权柄已经很大,授予录尚书事只是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尚书台事务的掌控。
如果一个时期内,既有尚书令又有录尚书事,那么录尚书事往往是为了辅佐或加强尚书令的权力,尤其是在丞相缺位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但在诸葛亮作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者时,他的“录尚书事”就意味着他已经将尚书台的事务揽于一身,或者至少是绝对的主导者。

结论: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尚书令是尚书台的正式长官,而录尚书事是一种职权或加衔。

然而,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尤其是在诸葛亮执政时期,他拥有“录尚书事”的权力,意味着他能够直接、深入地处理和主导尚书台的各项政务。这种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甚至超越了“尚书令”的职权范围。

可以这样理解:

刘巴的尚书令是作为一个国家机构的法定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具体运营尚书台。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是一种“权力附加项”,表明他有权直接进入尚书台的核心运作,并对其政务拥有最终的拍板权,无论名义上的尚书令是谁(如果当时存在的话)。在诸葛亮时期,他的录尚书事权力的实际效用和覆盖范围,已经使得这个头衔的意义变得非常重大,足以与最高的行政权力画等号。

因此,它们并非完全相同的官职,但诸葛亮的“录尚书事”赋予了他处理尚书事务的极高权力,这在实际效用上与“尚书令”这一最高行政官职的职责有很大的重叠和交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普通的尚书令。 它们重复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录尚书事”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赋予的具体权力边界,以及当时名义上的尚书令是否还保持着实质性的权力。在诸葛亮辅政时期,他的“录尚书事”已经代表了对国家政务的绝对主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简单的回答是不重复。但是深究起来,在「录尚书事」之后,类似的「动宾结构」的差遣设置在历史上一再发生,而「录尚书事」可以说是开启了这一滥觞。


一个理想的朝廷,每个人各安其位,高官的职位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这种职位一般是名词:比如太傅、太师、太尉、国相等等。这个时候,君权——不管是天子还是后来的皇帝,本质上是把权力都代理出去,不进行微操作的。皇帝只管用人和平衡,而让自己用的人去处理各种具体的事务。这也是儒家所向往的三代之治,所谓帝王垂拱而天下治。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在现代,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都一直是个问题,古代的皇帝到哪里去找那么理想的下属呢?而皇帝是靠血缘传下去的,又如何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识人用人平衡朝堂呢?


故事要从西汉中期说起。汉武帝是毫无疑问的雄才大略之主,一般这样的君主继位之后,都会觉得官僚体系「用的不顺手」,无论是从效率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都不让人满意,所以君主要「乾纲独断」。原因很简单,西汉宰相权重,皇帝想要做事情都要通过宰相为首的外廷来过问,这一来二去,不算讨价还价,就是通过这层层的中间人处理和批复,汉武帝就受不了。于是汉武帝在宰相之外,用「尚书」来侵夺了宰相的奏议之权。



「尚书」本来地位是非常低的。看宫斗片的多少都知道「尚衣院」、「尚食局」之类的后宫职位。其实「尚书」开始和他们地位差不多,都是在皇帝后宫里面的仆役,只不过刚好「尚」的是书而已。



但是既然存在这个职位,汉武帝就拿过来委以重任,直接和自己沟通,称为内朝。相当于皇帝可以亲自对具体的政务进行决策。而尚书的班子既然扩大了,总要有人来管,这个统领也是现成的「尚书令」。于是在汉武帝的直接指挥下,尚书令和手下的四曹尚书直接接受大臣的奏本,由皇帝居中乾纲独断。既然皇帝不需要丞相就能看到奏本了,宰相的权力自然就被侵夺了。


但是汉武帝不是长生不死的。汉武帝之后,留下年幼的汉昭帝。这一套体系就有点要崩盘了。因为宰相之权被尚书侵夺,而尚书直接和皇帝沟通,而皇帝又年幼,怎么办呢?以前托孤可以直接托孤给丞相,因为丞相就是一国的行政最高首脑,皇帝如果小,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都可以。而现在难道托孤给尚书令么?尚书令曾经是少府的属官,而托孤重臣往往已经是丞相、太傅、大将军、大司马之类,总不能让这些高官去屈就当尚书令吧?这样托孤反而是贬斥了。再说,尚书令职位低,正面朝堂对抗,也压不住很多职位更高的大臣。


于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差遣「领尚书事」就被造出来了,这样可以让重臣带着原有的官职去统领尚书台。第一个领尚书事,就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霍光。霍光通过尚书台的控制,帮助汉昭帝来打理朝政。后来宣帝亲政,宣帝自己「省尚书事」,其实就是这个职位不给别人了,恢复到汉武帝时期皇帝自领的情况。


到东汉开国,汉光武帝刘秀,既是一个雄主,又是一个喜欢管事「好吏事」的。于是刘秀把尚书的职能更加的细化,所谓「六部尚书」就是从光武帝开始的。这个时候真的宰相——太尉、司马、司空等等,反而要退居二线,成为具体的官员,而非总览朝纲的宰相。然而刘秀和刘庄去世之后,东汉开启了幼主临朝的时代。于是「尚书」又需要人代理,像跋扈将军梁冀,就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所以能够大权独揽。至于后来的董卓、王允、曹操,个个都在其执政期间挂着「录尚书事」的帽子,不如此,无以明正言顺的干预朝政。


现在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蜀汉也是用的汉朝制度,刘巴的尚书令,说明他是尚书台的长官,负责统领诸尚书,算是秘书长;而诸葛亮的丞相加「录尚书事」,是名正言顺的国务总理。两者并无重复,只是君主制下皇帝能力波动的锅。


当君主热衷于亲自管理国家的时候,往往喜欢单搞一套班子绕开外朝,而绕开外朝的这一套系统逐渐的就获得了权力;等继任的君主没有能力作为内朝的行政核心处理政务的时候,就不得不由外朝的大臣挂内朝官来处理政务,于是这套班子开始外朝化,等着一个英主再开辟一套班子……


这种类似的事情,在汉代之后还发生过很多次。到了唐朝,尚书令、中书令彻底脱离了内朝,成为位高权重的官职名称,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这样诡异的差遣应运而生,作为真宰相,和皇帝共同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政,而尚书令、中书令则只是作为荣衔。到了五代,职位变动频繁,于是连各个地方的长官也都逐渐差遣化,成为「知XX州府事」,「权发遣XX州府事」…… 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些其实都可以看做是君主「用人的灵活性」和君主本人能力在历史的天平两端来回变换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在职责上并不完全重复,但存在一定的关联和重叠。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录尚书事”和“尚书令”这两个官职的职能和历史背景。一、 尚书令(Shangshu Ling) 官职起源与演变: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母亲的记载,史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线索,但要明确地说“章氏”这个姓氏是哪本史籍明确记载的,则需要仔细辨析。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诸葛亮母亲的姓氏为“章氏”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非正史记载,其中以一些笔记、野史、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影响较大。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母亲姓氏的记载: 《三国志》:这是关于.............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荀彧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同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谁“五五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各自在三国那片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仔细掰扯,得从他们擅长的领域、为政的理念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来分析。先说说荀彧。这位曹魏的“王佐之才”,他的厉.............
  • 回答
    谈论诸葛亮与曹操的文学造诣,这实在是一个颇有意思且值得细细咀嚼的话题。两位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闻名于世,另一个则以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著称。但抛开政治军事上的光环,单就文学而言,他们究竟谁能与谁比肩?这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以及历史影响来细细.............
  • 回答
    说到诸葛亮,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提到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神机妙算”,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那么,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神化,也不能被后世的演义和误读所掩盖。咱.............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人们往往将其智慧与忠诚的光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的一生完美无瑕,如同神话人物。然而,若我们褪去滤镜,以更审慎、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位近乎完美的丞相,其人生抉择和行事也并非没有重大失误或败笔。这些瑕疵,或许正是他作为凡人,在那个复杂乱世中,面对无数艰难抉择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武乡侯”封号,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简而言之,诸葛亮的“武乡侯”是县侯,而非乡侯。为了将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我们要理解“乡”与“县”在古代的行政区划概念。在汉代,行政层级大致是:郡——国——县——乡——亭——里。 县 是比.............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尤其是诸葛亮、管仲、乐毅这三位对各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局面、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超越”的判断,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若论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与历史地位的深远影响,诸葛亮无疑达到了足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甚.............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说到诸葛亮的“八阵图”,这玩意儿在人们心中那可是神乎其神的存在,仿佛能呼风唤雨,搅动乾坤。那么,它到底有多厉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要评价八阵图,咱们得先知道它是个啥。简单说,八阵图是一种军事阵法,是中国古代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战术应用。它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阵法摆出去,就直接能像“变形金刚.............
  • 回答
    诸葛亮的结衔,其实就是他在出仕之后,随着功勋卓著而获得的各种官职头衔的叠加。想要详细了解,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来看他这些名号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各自意味着什么。一、 初出茅庐,还是“卧龙”:一开始,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这会儿还不是官衔,而是个响当当的江湖名号——“卧龙”。这名号本身就很有讲究,所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