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是不是小菜一碟?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

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 诸葛亮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巨大压力:

敌强我弱的战略格局: 当时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兵锋直指江东。孙权一方士气低落,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严重分歧。孙权年轻,尚未完全树立威信,摇摆不定。此时,刘备集团刚刚经历赤壁之战的惨败,实力弱小,急需孙权的支持才能求得一线生机。诸葛亮此行的任务极其艰巨,绝非轻松的任务。
孤身一人,缺乏援手: 诸葛亮独自一人前往东吴,面对的是东吴的君臣,更重要的是,他要面对的是东吴内部那些见多识广、口才辩才都不输于常人的名士。他没有后援,一旦辩论失利,不仅刘备集团的联盟希望破灭,他个人也可能陷入危险境地。
潜在的敌意与猜忌: 东吴虽然需要联合刘备抗曹,但对刘备集团的实力和诸葛亮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谋士,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猜忌和试探。他们并不希望一个外来者轻易影响东吴的决策,甚至可能有人存心刁难,想让诸葛亮难堪。
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隔阂(虽然在《演义》中被淡化): 尽管《三国演义》的叙事风格会让读者感觉他们沟通无碍,但实际上,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荆州和江东)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都可能存在差异。诸葛亮需要克服这些潜在的障碍来有效沟通。

二、 群儒的强大实力与策略:

名士的博学与深刻见解: 《三国演义》中所提及的几位名士,如张昭、虞翻、步骘、薛琮、陆绩、严畯等,都是历史上或演义中被塑造为有才华、有学问的人物。他们对时局的分析、对军事的见解,都有自己的道理,并非等闲之辈。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直指要害,意图在辩论中暴露诸葛亮的不足。
集体攻势与心理战: 这六位名士并非单独作战,而是形成了一个“群儒”的团体。他们轮番上阵,采取的是一种集体攻势。从开始的张昭的“大局观”的挑战,到虞翻的“曹操本是汉相”的诡辩,再到薛琮的“刘备无德”的攻击,他们试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质问和质疑,一点点消磨诸葛亮的锐气,让他陷入被动。
试图动摇孙权和东吴决策: 这些名士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说服孙权“主降”,或者至少让他们对联合刘备产生怀疑。他们的每一次发问,都是在为“主降论”寻找论据,或者在质疑“主战论”的可行性。

三、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妙之处与“不小菜一碟”的体现:

诸葛亮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精密的策划和高超的技艺:

1. 深入了解对手: 诸葛亮在出使前,无疑已经对东吴的名士们及其各自的性格特点、学识专长、政治倾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知道如何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策略。
2. 精准把握辩论主线: 诸葛亮的核心任务是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他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辩论,不被对手的旁枝末节所干扰。
3. 步步为营,以守为攻: 诸葛亮并没有一开始就锋芒毕露,而是采用了一种“以守为攻”的策略。他先是谦逊地倾听,然后巧妙地回应,将对手提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论证刘备主张的有利契机。
4. 针对性反驳,化解危机:
对张昭: 张昭以“曹操势大”为由劝孙权投降。诸葛亮没有直接反驳曹操的强大,而是先肯定了张昭的见识,然后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唇亡齿寒”的道理,强调江东的利害关系,让张昭难以反驳。
对虞翻: 虞翻提出“曹操本是汉相”,试图从道义上否定联合刘备的意义。诸葛亮则以“君举大事,非以寻仇为本”来回应,指出当下最重要的是战略目标,而非纠结于名义上的“汉相”。
对步骘: 步骘以“刘备兵败”质疑其能力。诸葛亮则以“刘备虽败犹兴”为由,强调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潜在的实力,并指出战败是暂时的。
对薛琮: 薛琮指责刘备“无德”,攻击其个人品行。诸葛亮则以“天道循环”和“德不孤,必有邻”来回应,暗指曹操的残暴是“无德”的表现,而刘备的仁德会赢得人心。
对陆绩: 陆绩搬出《论语》中“有颜回者好学”来试探诸葛亮,并暗示诸葛亮不如颜回。诸葛亮则引用《论语》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行动和实力,表示“言辞不如言事”。
对严畯: 严畯以“不事君”为由,质疑诸葛亮不事奉东吴。诸葛亮则以“海可枯,石可烂”明志,表明自己已然决定跟随刘备,不会轻易改变,并暗指严畯的言辞不过是“空谈”。

5. 充分运用智慧和学识: 诸葛亮的回应,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历史、对经典、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他不仅能言善辩,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用最恰当的语言和逻辑进行反驳。
6. 最终目的达成: 诸葛亮通过这场辩论,不仅驳倒了群儒,更重要的是,他以其非凡的口才和远见卓识,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和敬佩,坚定了孙权联合抗曹的决心。可以说,这是他此行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四、 为何说“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

“小菜一碟”通常用来形容事情简单容易,毫不费力。但“舌战群儒”恰恰相反:

耗费心力: 诸葛亮面对的是多位名士,每一次回应都需要迅速调动知识储备,组织语言,思考对方的言外之意,并制定反击策略。这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强大的智力输出。
风险极高: 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这并非轻松的对答,而是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展现的是深厚的内功: 诸葛亮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他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对时局的洞察、对人心的把握,以及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这并非临时抱佛脚就能做到的。

总结:

“舌战群儒”绝非诸葛亮“小菜一碟”的表演,而是一场极其艰难、风险极高、但又被他以超凡的智慧和口才完美完成的战略性外交辩论。它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卧龙”之名并非浪得虚名,是他深厚学识、敏锐洞察力和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为之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其比作“小菜一碟”,是对诸葛亮当时所处困境、所面临压力以及他所付出努力的严重轻视。他赢得的不是轻松的胜利,而是通过艰苦的智力较量换来的战略转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诸葛亮而言,舌战群儒与其说小菜一碟,不如说是降维打击。

且看江东英俊们的必杀技:

  • 张昭:诸葛亮,刘备得到你的辅佐就越来越差了,你在侮辱你的理想!
  • 虞翻:诸葛亮,刘备都被曹操打爆了!
  • 步骘:诸葛亮,你要学苏秦、张仪做说客!
  • 薛综:诸葛亮,曹操势大,不降必败!
  • 陆绩:诸葛亮,曹操出身高贵,刘备出身低贱!
  • 严畯:诸葛亮,你治何经典!
  • 程秉:诸葛亮,你在吹牛,我们都笑话你!

不知诸位看完之后是何感想,有没有似曾相识的味道,有没有恍然大悟的赶脚?咱们不妨对号入座。


1.张昭:诸葛亮,刘备得到你的辅佐就越来越差了,你在侮辱你的理想!

2.虞翻:诸葛亮,刘备都被曹操打爆了!


3.步骘:诸葛亮,你要学苏秦、张仪做说客!

4.薛综:诸葛亮,曹操势大,不降必败!

5.陆绩:诸葛亮,曹操出身高贵,刘备出身低贱!

6.严畯:诸葛亮,你治何经典!

7.程秉:诸葛亮,你在吹牛,我们都笑话你!


你看,孙权告诉鲁肃,让诸葛亮明天先见识江东英俊,然后再升堂议事。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程秉等七位江东英俊果不负众望的向诸葛亮发难。杯具在于,上述这些问题就是你我都能一个怼十个还嫌少,更别提诸葛亮本尊了对吧,这不是降维打击还能是啥呢。

张昭等江东七俊采取的战术放到今天就是体力流,一堆没营养的问题,走马灯似的问。他们不是想讲道理,而是想磨个体力不济,精力衰退,等你言多必失。

一百件事里,有九十九件事你都引经据典,条条是道,他们也不会觉得如何。只要有那么一件事你说错,那就是恶犬扑食,先前哑口无言,掩面羞愧的纷纷复活加入争抢,虽然积分上你领先98分,但结果肯定众口一词的说你输,因为你有一条说错了。

人家的目的只是想要个口实,找个突破口在主子面前邀功请赏,证明自己是对的。

双方的立场分歧很明白,张昭等主降,诸葛亮主战,然后辩题都是你们集团不行,你们领导出身不好,你没水平,你们太弱了云云,这是辩论么,这是解决问题么,这分明想把带来问题的人给解决掉好吧。

所以,谈正经事的时候,若有人拉你去小集体里讨论,多少留个心眼。道理从来都是摆在明处的,就算桌下交易那也要找对人,和一群与你立场分明,千方百计找茬的人讲道理,与对牛弹琴何异?

诸葛亮不会把对孙权的说辞,拿来和张昭等江东七俊讲,就是这个道理。他要说服的是孙权,而不是张昭等江东英俊,刀刃用在该用的地方,无意义的嘴仗并没有必要亮出真功夫。

若不是有求于江东,若不是两家还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友善,就凭张昭等人卖主求荣,支持汉贼的态度,多几个王司徒又有何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确实妙语连珠,其中一句“此公莫非是,盗橘子的陆郎陆公纪”是用来“点拨”东吴名士陆绩。至于这算不算嘲笑,咱们得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句“盗橘子”的典故出自哪里。陆绩,字子患,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名。当时正值寒冬,橘子已经下市了,非常珍贵。他随父.............
  • 回答
    在诸葛亮那场名垂千古的舌战群儒的壮举中,东吴方面可不是只有三两个无名小卒来充场面。那可是一群名士俊彦,个个身怀绝技,才思敏捷,摆明了要给这位蜀汉来的年轻军师一个下马威。首先,站在最前头、气势最盛的,无疑是张昭。这位东吴的老臣,资历深厚,在江东一带那可是德高望重。他一开口,就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威严,.............
  • 回答
    诸葛亮舌战群儒,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确实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社交牛逼症”特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交牛逼症”,更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动机以及诸葛亮个人能力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现代语境下的“社交牛逼症”:“社交牛逼症”通常指那些在社交场合中,能够自信、从.............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母亲的记载,史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线索,但要明确地说“章氏”这个姓氏是哪本史籍明确记载的,则需要仔细辨析。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诸葛亮母亲的姓氏为“章氏”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非正史记载,其中以一些笔记、野史、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影响较大。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母亲姓氏的记载: 《三国志》:这是关于.............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荀彧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同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谁“五五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各自在三国那片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仔细掰扯,得从他们擅长的领域、为政的理念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来分析。先说说荀彧。这位曹魏的“王佐之才”,他的厉.............
  • 回答
    谈论诸葛亮与曹操的文学造诣,这实在是一个颇有意思且值得细细咀嚼的话题。两位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闻名于世,另一个则以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著称。但抛开政治军事上的光环,单就文学而言,他们究竟谁能与谁比肩?这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以及历史影响来细细.............
  • 回答
    说到诸葛亮,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提到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神机妙算”,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那么,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神化,也不能被后世的演义和误读所掩盖。咱.............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人们往往将其智慧与忠诚的光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的一生完美无瑕,如同神话人物。然而,若我们褪去滤镜,以更审慎、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位近乎完美的丞相,其人生抉择和行事也并非没有重大失误或败笔。这些瑕疵,或许正是他作为凡人,在那个复杂乱世中,面对无数艰难抉择时.............
  • 回答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在职责上并不完全重复,但存在一定的关联和重叠。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录尚书事”和“尚书令”这两个官职的职能和历史背景。一、 尚书令(Shangshu Ling) 官职起源与演变: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武乡侯”封号,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简而言之,诸葛亮的“武乡侯”是县侯,而非乡侯。为了将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我们要理解“乡”与“县”在古代的行政区划概念。在汉代,行政层级大致是:郡——国——县——乡——亭——里。 县 是比.............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尤其是诸葛亮、管仲、乐毅这三位对各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局面、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超越”的判断,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若论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与历史地位的深远影响,诸葛亮无疑达到了足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