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什么好?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

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出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诸葛亮在奏章的开篇就明确指出,当前形势是“益州疲弊,民生困苦”,并且蜀汉政权面临曹魏的强大威胁。“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出师北伐的紧迫性,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延续。他并非好战之人,但深知在那个分裂的年代,不进则退,唯有北伐才能改变蜀汉偏安一隅的局面,争取统一天下的可能,也才能为兴复汉室、拯救黎民百姓做出努力。这种居安思危、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奠定了《出师表》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
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诸葛亮在文中不仅谈论了出师的战略,更深入地阐述了如何治理好蜀汉这个国家。他强调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如何继承先帝遗志,如何稳定内部,如何选贤任能,如何赏罚分明,如何励精图治。他提出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看似淡泊名利的话,实则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乱世百姓疾苦的悲悯,以及他肩负起的责任感。这种对国家治理的全面思考,使得《出师表》不仅仅是一篇军事动员,更是一部治国安邦的宝典。
忠诚与大义的典范: 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诚,是《出师表》最动人心魄的部分之一。他反复提及“先帝”、“陛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对后主刘禅的关怀与期许。他希望陛下“咨臣以当世之事,咨臣以治国之道”,希望他能虚心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种忠诚不是愚忠,而是建立在对汉室正统的认同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之上。他以身作则,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成为后世臣子效忠的楷模。

其次,从人格的魅力和情感的真挚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高尚的人格和深沉的情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从一个隐士成为辅佐刘备的丞相,这是何等的付出!而在北伐之前,他又一次向后主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种感激之情,以及“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自责,无不体现了他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深刻铭记和对国家责任的担当。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了蜀汉事业,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足以令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动容和景仰。
清廉和公正的品格: 诸葛亮在文中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他推举贤能,不避亲疏,只看才能和品德。“遂率子弟,以牙齿为号,出入于戎马之间,受策而还。”这句话更是突显了他早年为蜀汉奔走效劳时的勇毅和果敢。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苛:“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然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若有作奸犯科,及举贤不能退不肖者,则罪在臣一人。”他将自己摆在一个非常低的姿态,承担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功劳归于先帝和陛下。这种清廉、公正、严于律己的品格,使其在后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对后主的关怀和期望: 《出师表》不仅仅是向后主汇报工作,更包含了诸葛亮对刘禅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关怀。他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臣,远小人”,能够虚心听取意见,能够明辨是非。他没有直接批评刘禅,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进行劝诫和引导,体现了长者对晚辈的爱护和责任。这种情感上的联系,使得《出师表》更显人性化和真挚。

再者,从语言的艺术和表达的技巧来看,《出师表》堪称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情真意切,朴实无华: 诸葛亮的语言风格极其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诚。他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种直白的情感流露,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能打动人心。他并非文人墨客的卖弄文采,而是政治家在特殊时刻的肺腑之言。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出师表》的结构非常清晰。开篇点明出师的紧迫性,接着回顾先帝的知遇之恩,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后主的期望,最后再次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每一部分都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使得整个奏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用词精炼,意蕴深远: 诸葛亮善于使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含义。例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语,将当时的严峻形势概括得淋漓尽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短短几句话就将自己肩负的重担和时刻的警惕表达出来。“不违农时,郡国无事,则赏一人以劳;不空功,则罚一人以罪”,这种赏罚分明的原则,简洁明了。许多经典语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所引),虽然不是《出师表》原文,但其精神与《出师表》中“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都体现了舍小我、顾大局的胸怀。

最后,《出师表》的影响力与传承价值也是其“好”的重要体现。

忠臣孝子的标杆: 《出师表》被后世视为忠臣孝子的典范,许多人都将“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作为衡量忠诚的标准。这不仅仅是对诸葛亮个人的赞誉,更是对一种高尚政治品德的推崇。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思想史上的瑰宝,《出师表》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无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它所倡导的忠诚、责任、奉献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的见证和反思: 《出师表》不仅是一篇奏章,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艰难处境,也反映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通过阅读《出师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那个时代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出师表》之“好”,在于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在于其感人至深的奉献精神,在于其朴实真挚的语言艺术,更在于其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的道德光辉。它是一篇政论、一篇抒情、一篇人生哲理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感悟人生,体会那种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一切的崇高情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一言很难将这篇表文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说明白……以下就当同人姑且一看吧,具体史料有兴趣自己去查~


三国乱世,有一位徐州琅琊世家出身的少年。当时曹操攻打徐州,为报私仇所过之处皆大举屠城,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少年也因此被迫举家逃难流离失所。而在这时,有一个、也仅有这一个英雄,仅带着五千士卒舍生忘死前来救徐州于水火。

这位少年就是《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而那位英雄就是他未来的主君刘备。

时光荏苒,乱世仍在继续。当时少年成长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俊逸青年,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乐,默默关注天下大势;当时英雄已近中年,仍在征战四方,但也许是因为时运不济、也许是因为缺少方向,始终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日子。

刘备帐下的谋臣徐庶向他举荐了诸葛亮。求贤若渴的英雄三顾茅庐终与青年相遇,向他描绘出一片仁德之世的梦想;青年也终与主君相遇,为他勾划出一片仁德之世的蓝图。鱼水遇合,风云际会,隆中一对已知三分天下;解带写诚,委质定分,共守一个兴复汉室、还天下太平的心愿。

随后青年便随他的主君走了,这一走就是一生,他再也没能回到那间草庐。诸葛亮出山这年也是刘备的嫡子、未来的少主刘禅出生这年,后话暂置一旁。

青年出山后他的主君对他情好日密、言听计从,而他也用自己的天纵奇才回报了主君的真诚。曹操大军挥师南下,刘备携民渡江以至于陷入抛妻弃女的危急境地,青年帮助他的主君站稳脚跟,出使江东联合孙吴,东风骤起赤壁炎上、断送数十万曹军,终使他的主君有了立足之地。

之后,主君在外征战,军师坐镇后方主持政务,君臣二人无间配合,取荆州、入西川、争夺汉中,一步步建立起名为季汉的国度,理想似乎触手可及。青年亦渐渐不再年轻,从署左将军府事,到以丞相录尚书事,他的主君始终给予他人臣之极的待遇、让他尽展长才,而他始终运筹帷幄、保他的主君前后无忧。他也接下了教导年幼少主的工作,一字一句手抄加注申、韩、管子等著作,期盼将少主培养成才。

然而天意不佑季汉。在讨伐曹魏进取中原的关键时刻东吴背叛了同盟、袭取荆州并杀害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另一位义弟张飞也因急于复仇被手下谋害。悲愤的主君怒举大半个国家的军力起兵伐吴要为兄弟讨回公道,丞相没有劝阻,也许是因为知道劝不回他,也许是因为夺回荆州本身亦是实现隆中对的必要条件。

主君失败了,夷陵一场大火烧尽了他的毕生心血、断送了季汉的国运。但季汉的神魂未断,忧愤成疾的主君一病不起、却仍在最后的时光中天子守国门将东吴拦在蜀地之外,丞相夙兴夜寐协调上下、稳定季汉风雨飘摇的内部形势,连未及弱冠的少主亦放手将身边亲兵交予能者去平叛、在丞相东行时守护国都的安定。

章武三年,水失鱼。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少主刘禅、将整个季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告诉他的丞相“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丞相含泪拜伏于他的主君榻前,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年轻的少主继承了皇位,但他太过年轻、没有能力应对季汉彼时内忧外患濒临崩溃的局面。所幸少主亦继承了主君的仁爱宽怀,告诉丞相“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给予丞相彻底的信赖和支持,让他可以代君行事而国人不疑。

丞相挑起了荷国的重担。他设计阻退了意图来犯的魏军,修复了与东吴的盟约,平定了南中三郡的叛乱,整顿了季汉国内的经济和秩序,改进了一系列生产设施,发掘培养了满朝贤良,一度风雨飘摇的季汉在他的治理下竟焕发出一片路不拾遗、强不侵弱、国以富饶的中兴气象。

之后,丞相决心兴师北伐,去贯彻他和他的主君的毕生理想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临行之时,丞相写下了这篇《出师表》。在表文中他传达了对故去主君的追念、对少主的嘱托、对这个国家的期盼和他的毕生夙愿,字字啼血,句句含泪。

丞相前后五度北伐,凭借他杰出的才能和全季汉近乎上下一心的支持,以一州之力硬撼曹魏中原九州,逼得魏军节节后退军资匮乏、以至于畏蜀如虎。但季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亦或天意真的不容汉祚延续,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大意失街亭功败垂成,第二、三次北伐资源不足仅为小规模扰敌,第四次北伐因李严误军再次功败垂成。

最后一次北伐,丞相与魏军相持百余日,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中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旧都长安终究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

直到临终前,丞相仍安排了妥善的撤军计划,为少主选好接任的人才。在去世之时,这位执掌一国大权的老臣家中仅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别无余财。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丞相去世后季汉举国哀悼,少主素服三日,废除了“丞相”一职、让他的相父成为这个国家唯一的丞相。有个叫李邈的官员上疏诋毁丞相“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云云,平日性情温柔几乎不动杀伐的少主大发雷霆,将此人下狱诛杀。

之后,少主延续了丞相所构建的政治体系,信赖重用丞相留下的贤良们、将他们一一安排至恰当的位置,亦继续稳步支持着北伐事业。蒋琬荷国持重,费祎理政安民,董允匡正朝纲,姜维力战克敌,还有许许多多的忠良们焚膏继晷,共同支撑着季汉延续了近三十年。在这近三十年中季汉始终是后三国内政最稳定的国家,自始至终没发生过一起君臣不和或血腥政变。

只是一州对九州的严酷局势、被诅咒一般的恶劣国运仍然持续,世间却再也没有丞相这样能够内外兼顾力挽狂澜的奇才了。季汉兹制渐亏,形势一日不如一日,北伐进取和内政修理之间日渐顾此失彼,丞相选拔的那些贤良们也一个接一个耗尽心血倒在征途之中。曾经年轻的少主也渐渐变成了鬓发花白的老皇帝,苍生离乱的世道却依然望不到尽头。

蒋琬持政的时期,对外已现疲软,他意图造舟东下和招安羌胡助力北伐却中途病倒;费祎持政的时期,专心内务、治理出一片承平之景,却错过了曹魏内乱最激烈的时期;之后费祎遇刺身亡,连能够维持内政治平的人都没有了,姜维倾国之力连年北伐试图搏一条出路,却劳而无功、又因胡济临阵失约遭遇惨败。

后主终究不是先主、丞相那样的大英雄,没有那般杰出的才能和坚强的心灵。他陷入了绝望,也信任了错误的人,以至于在季汉的最后数年中荒废朝政。没有了丞相,没有了那些贤良们,他什么也做不了了。

他还是没有忘记他的相父和那些曾经支撑起季汉的英烈们,尽管这些回忆已变成了折磨。在季汉最后的数年中,他为故人们追封谥号,并抛下君臣伦常和自己的身后名、逾制为丞相立了庙。上下两千多年封建帝王史再没有第二个君主对自己的臣子这样做过。

最终,魏国结束内乱大军压境,后主征信鬼巫没有积极布防。兵临城下之际他没有选择和姜维等人、和丞相的子嗣那样殊死一搏以身殉国,而是选择投降装傻演出了“乐不思蜀”这样一出滑稽戏。他究竟只是单纯的自我放逐,还是想保全性命,还是想保护臣民们、还一方太平,直至他孤独终老于洛阳亦无人知晓。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丞相和先主的故事、季汉群英的故事,包括这篇《出师表》,皆由季汉旧臣陈寿记录在了史书《三国志》中,随后又由裴松之参阅众家进行了增补。后主的故事亡佚较多,但亦有大致记录。

这些故事也为百姓们口口相传,并为包括晋朝在内的历代统治者们铭记称颂。丞相的名字长驻武庙十哲,百姓纪念,文人歌思,与其他季汉英烈一同在历朝历代的追念崇敬中逐渐神化。

季汉灭亡了,但季汉之魂仍长盛不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施仁布泽、还天下太平的愿景,指引着一代代华夏人砥砺前行。杜工部,范文正公,岳武穆……丞相的身影仿佛藉历代英烈之躯一次次地复苏,成为整个民族的脊梁。

再后来,元末明初士人罗贯中写下《三国演义》,令季汉的故事家喻户晓广布天下,乃至名扬海外、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之一。

只是直到清朝灭亡、封建帝王史终结,世间再无如丞相和刘氏父子这般美好的君臣际遇,再也没有人能够复制季汉两朝的千古绝唱。或许这也是后世人追念青史时经常有意无意将后主遗忘、排除出这段羁绊的原因和结果之一吧。

一千八百多年时光过去。曹操墓已成被忘却多年的废墟,孙权墓成了明孝陵的一角,司马家的陵寝更是湮灭于时光中无迹可寻。但先主的惠陵、季汉的太庙历经风霜,先主和丞相君臣合祀,以成都武侯祠闻名于世,至今仍门庭若市香火不绝;后主为丞相修建的祠庙,勉县武侯祠,亦得以穿越千年光阴长存至今。时至今日能够对作为“胜利者”的晋朝历史说出一二的人并不多、大多也就能说一句五胡乱华和“何不食肉糜”,却几乎人人都知道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单骑救主、赤壁大火、白帝托孤、六出祁山……然后顺带吐槽一句“扶不起的阿斗”。

丞相、先主、后主、季汉群英们今日仍然还活着,活在民族记忆和人们的心里,活在一篇篇史料、文献、小说、杂文、影视剧作、游戏、漫画、同人小作等等之中,仍在不断演绎新的故事。

有形之物终将消逝,而无形之物可以永生不朽。


在这个故事最后,丞相这篇《出师表》亦穿越千年光阴,出现在了题主的课本上。

要好好对待这篇课文哟,题主(´▽`)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
  •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出山前没有工作经验,这其实是个有点想当然的说法,毕竟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出山”前到底在做什么,但从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测来看,他并非是个完全与世隔绝、两手空空的普通农夫。首先,诸葛亮虽然隐居于隆中,但他的生活并非全然的“无所事事”。他并非是那种完全埋头苦读,与世隔绝的书呆子。相反,史书中有描.............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句诗,道出了多少人为诸葛亮而扼腕叹息。而在这众多令人扼腕之处,马谡失街亭,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其《出师表》中举荐贤才,几乎个个都堪称栋梁,唯独马谡一人,却似乎成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难以磨灭的污点。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要.............
  • 回答
    在《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中,关于五丈原司马懿隔着渭水穿女装羞辱诸葛亮的情节,是电视剧的艺术虚构,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电视剧本身的剧情中,也并没有出现过这样一幕。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以及为什么这种情节即使在电视剧里也很难以令人信服地出现:一、 历史事实层面:1. 司马懿的性格与策略: 司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我们今天看来,用“偷偷摸摸”这个词语来形容,其实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本身的战略思想。你要是问为啥不“悄悄咪咪”的,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讲,而且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去抄了谁家后院,不是去搞什么小动作,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进攻时,选择坚守不出而非决战退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战略选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慧和对当时局势的深刻理解。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司马懿这一策略的合理性与高明之处:一、 司马懿的优势与诸葛亮的劣势分析首先,理解司马懿选择坚守的原因,需要先分析当时双方的客观态势: 司马懿.............
  • 回答
    说起郭靖对襄阳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会提到诸葛亮而非刘秀,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的笔下。咱们得结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还有金庸老爷子的一些创作思路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雕侠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末年,此时的襄阳正面临着蒙元的巨大威胁.............
  • 回答
    当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将我们熟悉的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的严谨性,来一场纯粹的“假如”,看看这个“不死机枪”的诸葛亮,能否扭转北伐的乾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台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现代机枪,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说诸葛亮在隆中时,出于感性还是理性才跟着刘备下山,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事儿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感性”或“理性”就能概括得了的。人呐,哪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咱先从“理性”这头说起。你想啊,诸葛亮那时候在隆中,那是“隐居”,不是“流放”。他饱读诗书,胸怀天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