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一言很难将这篇表文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说明白……以下就当同人姑且一看吧,具体史料有兴趣自己去查~
三国乱世,有一位徐州琅琊世家出身的少年。当时曹操攻打徐州,为报私仇所过之处皆大举屠城,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少年也因此被迫举家逃难流离失所。而在这时,有一个、也仅有这一个英雄,仅带着五千士卒舍生忘死前来救徐州于水火。
这位少年就是《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而那位英雄就是他未来的主君刘备。
时光荏苒,乱世仍在继续。当时少年成长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俊逸青年,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乐,默默关注天下大势;当时英雄已近中年,仍在征战四方,但也许是因为时运不济、也许是因为缺少方向,始终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日子。
刘备帐下的谋臣徐庶向他举荐了诸葛亮。求贤若渴的英雄三顾茅庐终与青年相遇,向他描绘出一片仁德之世的梦想;青年也终与主君相遇,为他勾划出一片仁德之世的蓝图。鱼水遇合,风云际会,隆中一对已知三分天下;解带写诚,委质定分,共守一个兴复汉室、还天下太平的心愿。
随后青年便随他的主君走了,这一走就是一生,他再也没能回到那间草庐。诸葛亮出山这年也是刘备的嫡子、未来的少主刘禅出生这年,后话暂置一旁。
青年出山后他的主君对他情好日密、言听计从,而他也用自己的天纵奇才回报了主君的真诚。曹操大军挥师南下,刘备携民渡江以至于陷入抛妻弃女的危急境地,青年帮助他的主君站稳脚跟,出使江东联合孙吴,东风骤起赤壁炎上、断送数十万曹军,终使他的主君有了立足之地。
之后,主君在外征战,军师坐镇后方主持政务,君臣二人无间配合,取荆州、入西川、争夺汉中,一步步建立起名为季汉的国度,理想似乎触手可及。青年亦渐渐不再年轻,从署左将军府事,到以丞相录尚书事,他的主君始终给予他人臣之极的待遇、让他尽展长才,而他始终运筹帷幄、保他的主君前后无忧。他也接下了教导年幼少主的工作,一字一句手抄加注申、韩、管子等著作,期盼将少主培养成才。
然而天意不佑季汉。在讨伐曹魏进取中原的关键时刻东吴背叛了同盟、袭取荆州并杀害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另一位义弟张飞也因急于复仇被手下谋害。悲愤的主君怒举大半个国家的军力起兵伐吴要为兄弟讨回公道,丞相没有劝阻,也许是因为知道劝不回他,也许是因为夺回荆州本身亦是实现隆中对的必要条件。
主君失败了,夷陵一场大火烧尽了他的毕生心血、断送了季汉的国运。但季汉的神魂未断,忧愤成疾的主君一病不起、却仍在最后的时光中天子守国门将东吴拦在蜀地之外,丞相夙兴夜寐协调上下、稳定季汉风雨飘摇的内部形势,连未及弱冠的少主亦放手将身边亲兵交予能者去平叛、在丞相东行时守护国都的安定。
章武三年,水失鱼。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少主刘禅、将整个季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告诉他的丞相“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丞相含泪拜伏于他的主君榻前,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年轻的少主继承了皇位,但他太过年轻、没有能力应对季汉彼时内忧外患濒临崩溃的局面。所幸少主亦继承了主君的仁爱宽怀,告诉丞相“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给予丞相彻底的信赖和支持,让他可以代君行事而国人不疑。
丞相挑起了荷国的重担。他设计阻退了意图来犯的魏军,修复了与东吴的盟约,平定了南中三郡的叛乱,整顿了季汉国内的经济和秩序,改进了一系列生产设施,发掘培养了满朝贤良,一度风雨飘摇的季汉在他的治理下竟焕发出一片路不拾遗、强不侵弱、国以富饶的中兴气象。
之后,丞相决心兴师北伐,去贯彻他和他的主君的毕生理想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临行之时,丞相写下了这篇《出师表》。在表文中他传达了对故去主君的追念、对少主的嘱托、对这个国家的期盼和他的毕生夙愿,字字啼血,句句含泪。
丞相前后五度北伐,凭借他杰出的才能和全季汉近乎上下一心的支持,以一州之力硬撼曹魏中原九州,逼得魏军节节后退军资匮乏、以至于畏蜀如虎。但季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亦或天意真的不容汉祚延续,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大意失街亭功败垂成,第二、三次北伐资源不足仅为小规模扰敌,第四次北伐因李严误军再次功败垂成。
最后一次北伐,丞相与魏军相持百余日,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中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旧都长安终究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
直到临终前,丞相仍安排了妥善的撤军计划,为少主选好接任的人才。在去世之时,这位执掌一国大权的老臣家中仅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别无余财。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丞相去世后季汉举国哀悼,少主素服三日,废除了“丞相”一职、让他的相父成为这个国家唯一的丞相。有个叫李邈的官员上疏诋毁丞相“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云云,平日性情温柔几乎不动杀伐的少主大发雷霆,将此人下狱诛杀。
之后,少主延续了丞相所构建的政治体系,信赖重用丞相留下的贤良们、将他们一一安排至恰当的位置,亦继续稳步支持着北伐事业。蒋琬荷国持重,费祎理政安民,董允匡正朝纲,姜维力战克敌,还有许许多多的忠良们焚膏继晷,共同支撑着季汉延续了近三十年。在这近三十年中季汉始终是后三国内政最稳定的国家,自始至终没发生过一起君臣不和或血腥政变。
只是一州对九州的严酷局势、被诅咒一般的恶劣国运仍然持续,世间却再也没有丞相这样能够内外兼顾力挽狂澜的奇才了。季汉兹制渐亏,形势一日不如一日,北伐进取和内政修理之间日渐顾此失彼,丞相选拔的那些贤良们也一个接一个耗尽心血倒在征途之中。曾经年轻的少主也渐渐变成了鬓发花白的老皇帝,苍生离乱的世道却依然望不到尽头。
蒋琬持政的时期,对外已现疲软,他意图造舟东下和招安羌胡助力北伐却中途病倒;费祎持政的时期,专心内务、治理出一片承平之景,却错过了曹魏内乱最激烈的时期;之后费祎遇刺身亡,连能够维持内政治平的人都没有了,姜维倾国之力连年北伐试图搏一条出路,却劳而无功、又因胡济临阵失约遭遇惨败。
后主终究不是先主、丞相那样的大英雄,没有那般杰出的才能和坚强的心灵。他陷入了绝望,也信任了错误的人,以至于在季汉的最后数年中荒废朝政。没有了丞相,没有了那些贤良们,他什么也做不了了。
他还是没有忘记他的相父和那些曾经支撑起季汉的英烈们,尽管这些回忆已变成了折磨。在季汉最后的数年中,他为故人们追封谥号,并抛下君臣伦常和自己的身后名、逾制为丞相立了庙。上下两千多年封建帝王史再没有第二个君主对自己的臣子这样做过。
最终,魏国结束内乱大军压境,后主征信鬼巫没有积极布防。兵临城下之际他没有选择和姜维等人、和丞相的子嗣那样殊死一搏以身殉国,而是选择投降装傻演出了“乐不思蜀”这样一出滑稽戏。他究竟只是单纯的自我放逐,还是想保全性命,还是想保护臣民们、还一方太平,直至他孤独终老于洛阳亦无人知晓。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丞相和先主的故事、季汉群英的故事,包括这篇《出师表》,皆由季汉旧臣陈寿记录在了史书《三国志》中,随后又由裴松之参阅众家进行了增补。后主的故事亡佚较多,但亦有大致记录。
这些故事也为百姓们口口相传,并为包括晋朝在内的历代统治者们铭记称颂。丞相的名字长驻武庙十哲,百姓纪念,文人歌思,与其他季汉英烈一同在历朝历代的追念崇敬中逐渐神化。
季汉灭亡了,但季汉之魂仍长盛不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施仁布泽、还天下太平的愿景,指引着一代代华夏人砥砺前行。杜工部,范文正公,岳武穆……丞相的身影仿佛藉历代英烈之躯一次次地复苏,成为整个民族的脊梁。
再后来,元末明初士人罗贯中写下《三国演义》,令季汉的故事家喻户晓广布天下,乃至名扬海外、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之一。
只是直到清朝灭亡、封建帝王史终结,世间再无如丞相和刘氏父子这般美好的君臣际遇,再也没有人能够复制季汉两朝的千古绝唱。或许这也是后世人追念青史时经常有意无意将后主遗忘、排除出这段羁绊的原因和结果之一吧。
一千八百多年时光过去。曹操墓已成被忘却多年的废墟,孙权墓成了明孝陵的一角,司马家的陵寝更是湮灭于时光中无迹可寻。但先主的惠陵、季汉的太庙历经风霜,先主和丞相君臣合祀,以成都武侯祠闻名于世,至今仍门庭若市香火不绝;后主为丞相修建的祠庙,勉县武侯祠,亦得以穿越千年光阴长存至今。时至今日能够对作为“胜利者”的晋朝历史说出一二的人并不多、大多也就能说一句五胡乱华和“何不食肉糜”,却几乎人人都知道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单骑救主、赤壁大火、白帝托孤、六出祁山……然后顺带吐槽一句“扶不起的阿斗”。
丞相、先主、后主、季汉群英们今日仍然还活着,活在民族记忆和人们的心里,活在一篇篇史料、文献、小说、杂文、影视剧作、游戏、漫画、同人小作等等之中,仍在不断演绎新的故事。
有形之物终将消逝,而无形之物可以永生不朽。
在这个故事最后,丞相这篇《出师表》亦穿越千年光阴,出现在了题主的课本上。
要好好对待这篇课文哟,题主(´▽`)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