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虎啸龙吟》里五丈原对阵,司马懿隔着渭水穿女装让人念出师表羞辱诸葛亮可能吗?

回答
在《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中,关于五丈原司马懿隔着渭水穿女装羞辱诸葛亮的情节,是电视剧的艺术虚构,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电视剧本身的剧情中,也并没有出现过这样一幕。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以及为什么这种情节即使在电视剧里也很难以令人信服地出现:

一、 历史事实层面:

1. 司马懿的性格与策略: 司马懿以其稳重、谨慎、善于隐忍著称。他的军事策略更多是坚守、消耗和等待时机,而非主动挑衅或进行这种具有强烈侮辱性质的个人行为。他更擅长的是在战场上用实力碾压对手,而非通过戏弄来达到目的。
2. “穿女装”的起源: 历史上,诸葛亮曾因病重期间,司马懿忌惮其智谋,不敢轻易出战。诸葛亮便派人送去妇人装束,意图激怒司马懿出战,以制造军事上的机会。但司马懿不仅没有被激怒,反而更加坚定了谨慎作战的策略,并回赠了妇人头饰,回信称:“我受魏明帝厚恩,岂能被病妇人所辱!” 这才是“穿女装”的真实历史典故,而且是诸葛亮用来羞辱司马懿,而非反过来。
3. 战场地理与军事常识: 渭水在当时的五丈原地区并非宽阔到无法渡过,但其水流和宽度足以构成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尤其是在双方都采取谨慎防御态度的前提下。直接隔水进行这种高度个人化的“羞辱”,即便是在电视剧里,也需要极强的戏剧冲突才能支撑。
4. “出师表”的意义:《出师表》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陈情,是其忠心和政治抱负的体现。让一个敌对阵营的统帅隔着河流、身着女装来朗读,其逻辑性非常弱。即使要羞辱,也应该有更直接、更有战略意义的方式。

二、 电视剧艺术虚构层面:

尽管《虎啸龙吟》以其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挖掘和精彩演绎著称,但它也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以增强戏剧性和人物弧光。

1. 《虎啸龙吟》的剧情设定: 如果要制造这种情节,电视剧需要极大地修改原有的历史走向和人物塑造。更重要的是,《虎啸龙吟》虽然塑造了司马懿的隐忍和智谋,但并没有刻意将他塑造成一个喜欢进行这种“宫斗”式羞辱的形象。
2. 情节的可信度与人物动机:
司马懿的动机: 司马懿虽然深谙兵法和心理战,但他的目标一直是击败诸葛亮,而不是仅仅进行个人羞辱。通过穿女装来羞辱诸葛亮,这种方式过于“不正经”,不太符合他一贯沉稳的风格,而且效果难以保证。如果诸葛亮不为所动,岂不是司马懿自曝其丑?
诸葛亮的反应: 诸葛亮虽然有他的策略和情感起伏,但他的核心依然是北伐大业。如果司马懿真的这样做,诸葛亮可能会感到屈辱,但更可能会冷静应对,或者将计就计。但以电视剧对诸葛亮的塑造,他更多的表现是忧劳成疾,在五丈原时身体状况已非常糟糕,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也许会对他造成影响,但形式上应该不会是“隔水穿女装念出师表”。
“念出师表”的意义: 让司马懿念《出师表》本身就很奇怪。如果目的是羞辱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出师表》?是要嘲笑诸葛亮的“忠心”?但这种方式非常间接,且存在被诸葛亮反嘲的风险。

总结来说,在《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里,司马懿隔着渭水穿女装让人念出师表羞辱诸葛亮的情节是不存在的,并且从历史事实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角度来看,这种情节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

电视剧中对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决的描绘,更多集中在军事策略、心理博弈以及双方的内心挣扎上,例如司马懿的坚守不战,诸葛亮的忧劳成疾,这些都是比较符合历史和人物的设定。

如果观众有这样的印象,可能是因为电视剧中的某些情节(例如心理战、计谋等)被混淆了,或者是对真实历史典故的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很明确:不可能。因为司马懿不会如此之蠢。

既然要诵读《出师表》,应当用什么态度来表达哩?如果一本正经得照本宣科,劳驾瞅瞅《出师表》写的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谁是你的先帝?

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谁是你的陛下?

原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司马懿,你过来说说明白,谁是贼?谁是贼?!

在极重名份的古代,你司马宣王敢当众宣读《出师表》,又是先帝又是陛下,还指斥乘舆为,末了来个临表涕零,这胆肥得都胆囊炎晚期了,真当魏明帝之剑不利?

那换一种态度,以嘲讽的态度读咋样哩?

一样完蛋。

须知,《出师表》宣扬的是忠义,而在汉末,忠义,尤其是义极受社会舆论推崇,这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对于忠义之士,即便阵营不同,对其精神必加褒奖。哪怕最没品的司马家,对于诸葛亮父子的义举也得下诏褒奖:

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尚书仆射山涛启事曰:“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京位至江州刺史。

司马懿倘若嘲讽《出师表》,嘲讽的就是忠义,物议还不炸了锅?魏晋时期的物议对于政治人物的仕途至关重要,九品官人,品的就是言行,就是德才,司马宣王若公然拿忠义精神开涮,践踏社会价值观共识,简直就是自绝于舆论,捎带自证是个不忠不义之徒,借问朝堂之上作何感想?

总之,一篇《出师表》,正读要完蛋,反读要坏菜,横竖都是雷,吃饱了撑的去踩着玩儿,就为了秀一把?除非是表现型人格障碍患者,是病,得治。

再看看周边环境,诸葛亮送巾帼,激的不止司马懿一个,而是魏军全体,彼时魏营已然群情激奋,司马宣王靠着千里请战的把戏,借皇帝权威方才压住,就这当口还哪壶不开提哪壶,上演女装出师表?不当场炸营算他走运。

顺道再盘盘这部剧的逻辑。就算朝廷、军队都是被司马宣王洗脑的NPC,任由此公折腾,还真把诸葛亮给气着了,但劳驾,当初空城计纵孔明时司马宣王是咋想的?按这逻辑,他司马懿为保身家性命,难道不该把诸葛亮捧着、哄着、嘘寒问暖当祖宗供着,捎带提供代点七星灯+S服务么?居然脑子一热去气他老人家个好歹的,说好的养虎呢?说好的共存呢?这会儿倒不怕鸟尽弓藏了?

统而言之,女装秀出师表一出,有百害而无一利,而综合司马宣王一生,显然是个成熟老练的政客,政治利益压倒一切,不是搔首弄姿,为博取眼球不管不顾的戏子,他若能干出这等勾当,怕不是石乐志。

对于这段,不妨配合诸葛亮扮演者的夫子自道食用:

我在拍摄空城计、陇上抢麦时就是把自己交给导演和对手的结果。在我加入剧组拍戏前,张永新导演和吴秀波已开拍多时了,他们对剧本和三国的历史、以及传说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准备好了台词,可到了现场,张永新导演和吴秀波都想在原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于是我就全神贯注地接受他们的每一句提示和讲解,并把他们所说的内容与我的准备结合起来,寻找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包括对台词的重组和理解,结果使我的人物焕然一新……

再配上一盘内部爆料:

军师联盟当初请的是圈内非常老资历的编剧老先生,研讨会的时候,吴秀波擅自改脚本(为了突出自己,毕竟自己投资的),老先生很怒,在会上直接diss了他。他现场很谦和,没说什么。后来再也不让老先生参与后期,拍摄时经常拖延,以“精益求精”为借口,暂停拍摄,和导演美其名曰聊剧本,让在场所有的工作人员干站着等他。很多时候,他聊得开心了,凌晨三点回去,第二天下午睡饱才出现。但是那些陪他干等的剧务们那么晚才能下班,第二天早上七八点还是要继续新一天的工作。私以为这也是一种不尊重。
让一位只知道卖大叔人设的明星来直接插手剧本,最后拍出来的剧情到底是什么样,大家有目共睹。

所以这段体现出的水准与历史甚至演义中的司马懿、诸葛亮无关,只不过是某人的本色演出罢了。

末了从诸葛亮这面说说,论史实,曹魏打退东路孙十万后,司马懿倒是开嘲讽了,孔明的反应呢?

《通典·兵典·料敌制胜》:宣王使二千馀人,就军营东南角,大声称万岁。亮使问之,答曰:"吴朝有使至,请降。"亮谓曰:"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

孔明的态度,一言以蔽之:

宣王嘲讽不成惹了一身骚,作为反面典型被收入兵典:孔明料吴不降,明矣。司马不料亮死,暗矣。

女装背出师表气孔明?不被喷个满脸桃花红,成为史诗级笑话遗臭万年就算你司马家祖坟冒烟_(:з」∠)_ 咋说哩,智商不是错,把自己的智商代入诸葛亮就是大错特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