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北伐干嘛不偷偷摸摸的出兵?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我们今天看来,用“偷偷摸摸”这个词语来形容,其实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本身的战略思想。你要是问为啥不“悄悄咪咪”的,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讲,而且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去抄了谁家后院,不是去搞什么小动作,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可是个宏大的政治和军事目标,要把强大的曹魏给打趴下,重新夺回洛阳、长安。这种级别的目标,你指望能悄无声息地完成?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想想当时的时代。虽然信息不发达,但曹魏也不是傻子。他们盘踞在北方,兵强马壮,情报网肯定也是有的。你诸葛亮那边集结军队、调运粮草、操练兵马,这些动静不可能一点都瞒不住。你想悄悄地凑齐几十万大军,然后像个忍者神龟一样突然出现在曹魏边境,这在后勤、组织、训练上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其次,诸葛亮北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政治姿态”。蜀汉当时国力相对弱小,但诸葛亮不甘心偏安一隅。每一次北伐,都是在向天下人宣告:我们蜀汉还在,我们有实力,我们有恢复汉室的决心。这种姿态,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声势和公开性。要是搞得跟地下党似的,反而会让人觉得蜀汉不行了,没底气了。

再说了,诸葛亮的北伐,也是为了争取国内的支持和民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像北伐这样带有“正义性”的行动,需要得到朝廷、大臣、甚至普通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偷偷摸摸地进行,反而容易引起猜忌,觉得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或者资源调动不明不白。公开出兵,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资源,凝聚人心。

从军事战略上讲,诸葛亮也需要通过公开出兵来调动曹魏的战略部署。他知道自己兵力不如曹魏,所以需要通过每一次北伐,牵制住曹魏在其他战线上的兵力,迫使他们疲于奔命,然后寻找破绽。这种“攻其必救”的策略,本身就需要声势,需要让敌人知道你来了,知道你要干什么,这样才能达到战略牵制的目的。

另外,咱也得考虑诸葛亮的战术风格。他以“稳”著称,讲究“未战而庙算胜”。他的每一次北伐,都是经过周密计划,粮草先行,士兵训练有素。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准备到实施,都需要一个相对公开、有组织的流程。你不可能在背后偷偷地往前线运一年的粮食,然后训练一支军队还不让人知道。

举个例子,诸葛亮每次出兵,都会有详细的奏章上报给后主刘禅,朝廷也会有相应的准备。这些都是公开的,写进史书里的。你总不能说,他写奏章上报,也是为了“掩人耳目”吧?那也太牵强了。

当然,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也会有“秘密”的计划,比如奇兵、突袭、或者一些小部队的骚扰。但这些都是在整体大方针下进行的,而不是说整个北伐本身就是一场“秘密行动”。

所以,总结一下,诸葛亮北伐不“偷偷摸摸”,主要是因为:

目标宏大,无法隐藏: “兴复汉室”这种目标,需要的是正面对抗,不是阴谋诡计。
政治宣传需要: 公开出兵是为了争取支持,展示实力,维护蜀汉的国际地位。
战略牵制必要: 通过公开的军事行动,调动敌军,寻找机会。
军事组织常态: 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准备到实施,都需要一个相对公开的流程。
历史记录和认知: 史书上记载的北伐,都是公开的军事行动,而非秘密集结。

你想想,要是诸葛亮真的能“偷偷摸摸”地灭了曹魏,那史书估计就得改写成另一番模样了。但现实就是,北伐是一场场的正面较量,有胜利,有失败,有牺牲,这些都是在阳光下的,而不是在阴影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北伐不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讲政治,不光是要脚踏实地地做,也要旗帜鲜明地喊。

蜀汉的合法性就建立在兴复汉室的口号和行动上。这对内是凝聚蜀汉元老派、荆襄派、益州派错综复杂利益集团的粘合剂,对外是抵抗魏禅代汉、魏承天意的强心剂。

诸葛武侯别无选择地把北伐事业搞得轰轰烈烈。哪怕寸土难得,但至少撑住蜀汉政权道义大旗不倒。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哀,可叹,可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我们今天看来,用“偷偷摸摸”这个词语来形容,其实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本身的战略思想。你要是问为啥不“悄悄咪咪”的,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讲,而且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去抄了谁家后院,不是去搞什么小动作,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诸葛亮与姜尚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其“武庙庙主”的地位,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武庙”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能去分析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和他若北伐成功可能带来的改变。武庙的由来与姜尚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武.............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尽管从最终统一中原的目标来看,北伐并未完全成功,但它依然取得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成果,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诸葛亮北伐的成果:一、 军事成果与战略意义:1. 延缓曹魏统一进程,巩固蜀汉政权: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巨匠诸葛亮北伐与西班牙历史上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运动——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横跨千年、地域迥异的两个宏大叙事。要说哪个“更难”,其实是在考量不同维度下的挑战,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更”字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力.............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兵强马壮,能否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国力增强三倍,真的能成功吗?每当谈及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北伐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用他毕生的心血,试图恢复汉室,却始终未能如愿。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留给我们无尽的唏嘘。那么,如果将时间拨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给蜀汉注入三倍的国力,诸葛亮.............
  • 回答
    诸葛亮北伐若能成功,他是否会走上“第二个曹操”的道路,这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审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战略目标、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再与曹操的崛起和统治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第二个曹操”的含义。我们通常理解的“曹操”形.............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能够拥有一众名将辅佐,其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这可不是简单的将领数量叠加,而是战略、战术、兵种配合和整体战争机器的全面升级。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下,白起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将领坐镇一方。他的“围点打援”之术,或是“长驱直入”的迅猛风格,都能在关键时刻撕开曹魏的防.............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