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只是防守而不主动出击拿下成都?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

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葛亮发动北伐时,曹魏政权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曹叡在位,但内部的派系斗争、士族集团的盘根错节,都让司马懿这位手握重兵的臣子,既是权臣,也是需要小心维系平衡的角色。他要做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去追求一场可能导致自身覆灭的冒险。

诸葛亮的北伐,其战略核心并非“灭魏”,而是“蜀汉复兴”。 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相对弱小,以有限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曹魏,一次决战式的胜利,即便能占领洛阳或长安,也难以长期维持。他的每一次北伐,更像是一种战略消耗,试图通过不断地牵制曹魏的力量,削弱其统治,为蜀汉争取喘息之机,并寻找内部动荡的机会。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不主动出击拿下成都”,首先是出于对战局的清晰判断。

蜀道艰难,后勤补给的巨大挑战: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从斜谷、陈仓等地进攻,正是因为这些路线能够避开曹魏在关中地区的主力。一旦司马懿主动出击,深入蜀汉腹地,他将面临的是如同诸葛亮一样严峻的后勤难题。曹魏的后勤体系虽然强大,但要在复杂崎岖的山地地形中维持一支远离本土的庞大军队,其难度不亚于诸葛亮。一旦补给跟不上,军队就会出现士气低落、战斗力锐减的风险。司马懿非常清楚,冒险深入蜀汉,一旦战事不利,他的军队将面临被包围、被分割歼灭的危险,这远比在相对熟悉的魏国境内作战要危险得多。

诸葛亮的“空城计”和“火攻”并非偶然,而是其战略的一部分: 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虽然常有奇谋,但他的核心战术依然是利用蜀汉熟悉地形、精通水利和火攻的优势。他在祁山、上方谷等地的部署,都是围绕着如何利用地形和火势来迟滞甚至消灭魏军。司马懿也曾因此吃过亏,例如在上方谷的火攻,差一点就烧死了他。这种风险,对于一个需要谨慎行事的大臣来说,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主动出击,意味着要进入诸葛亮最擅长发挥其优势的战场。

稳固阵地,消耗敌军是更现实的选择: 司马懿深谙“兵不厌诈”的道理,但他更相信“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原则。他明白,诸葛亮远道而来,其粮草消耗巨大,而且蜀汉的人口和物力也有限,每一次北伐都是对蜀汉国力的巨大消耗。司马懿的首要任务是守住关键的战略要地,例如长安、洛阳,以及重要的粮道。只要能够守住这些地方,不让诸葛亮的北伐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蜀汉的国力就会被一点点地拖垮。通过坚壁清垒,诱使诸葛亮冒进,然后利用曹魏在兵力、物力上的优势,在最有利的时机给予反击,这比冒然出击要稳妥得多。

其次,司马懿更看重的是其政治上的主动权。

避免成为“背锅侠”: 在那个讲究君臣名分的时代,如果司马懿主动出击,深入蜀汉,战事不利,曹叡自然会将责任归咎于他,甚至可能因此动摇他在朝中的地位。相反,如果他采取稳守策略,即使诸葛亮多次北伐,只要他能成功抵挡,维护边境的稳定,他的功劳会被朝野认可,并且会进一步巩固他在曹魏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他可以借此向曹叡展现自己的忠诚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在与曹爽等后来的政治对手的较量中,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本。

消耗诸葛亮的威望和蜀汉的国力: 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他的北伐并非每一次都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有时也会遭遇挫折。司马懿通过一次次成功的防御,可以有效地打击诸葛亮的威望,同时也消耗蜀汉本就脆弱的国力。每一次诸葛亮的北伐,都是蜀汉一次巨大的损耗,而司马懿的坚守,则是将这种消耗的后果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让蜀汉的统治者看到,持续的战争对他们而言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争取内部支持,避免授人以柄: 曹魏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很多士族和官员对司马懿持观望甚至敌视态度。如果司马懿进行一场大规模、冒险的进攻,一旦战败,必然会给这些反对派提供攻击他的口实,甚至可能引发朝廷的动荡。稳守策略则能让他避免卷入这种高风险的政治漩涡,他可以专注于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并伺机而动。

关于“拿下成都”这个说法,更是过于理想化了。 即使司马懿能突破诸葛亮的防线,一路向南,也并非就能轻易“拿下成都”。成都周边同样有险可守,而且一旦进入蜀汉腹地,蜀汉的残余力量,包括关羽、张飞等人的后裔,以及当地的民心,都可能成为魏军的阻碍。更何况,魏国自身的内部情况,以及长期的消耗,也让其难以支持一场全面占领蜀汉的长期战争。

司马懿真正要做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略利益”。 他的“防守”并非被动的挨打,而是一种主动的“耗”和“诱”。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看穿了诸葛亮的意图,并且知道如何以最小的动作,应对对手最强的攻势,同时为自己赢取时间和空间。

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的态度,是一种非常成熟和理性的战略选择。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也了解对手的优劣势,更清楚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位置。选择坚守,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这是最能确保他个人利益和曹魏政权稳定的策略。他用一场又一场的“防御战”,最终耗死了诸葛亮,也为自己家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这盘棋,司马懿下得比诸葛亮更稳,也更长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看军事联盟司马懿太牛了,为神马诸葛亮北伐他只防守!是不是以逸待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