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只是防守而不主动出击拿下成都?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

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葛亮发动北伐时,曹魏政权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曹叡在位,但内部的派系斗争、士族集团的盘根错节,都让司马懿这位手握重兵的臣子,既是权臣,也是需要小心维系平衡的角色。他要做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去追求一场可能导致自身覆灭的冒险。

诸葛亮的北伐,其战略核心并非“灭魏”,而是“蜀汉复兴”。 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相对弱小,以有限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曹魏,一次决战式的胜利,即便能占领洛阳或长安,也难以长期维持。他的每一次北伐,更像是一种战略消耗,试图通过不断地牵制曹魏的力量,削弱其统治,为蜀汉争取喘息之机,并寻找内部动荡的机会。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不主动出击拿下成都”,首先是出于对战局的清晰判断。

蜀道艰难,后勤补给的巨大挑战: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从斜谷、陈仓等地进攻,正是因为这些路线能够避开曹魏在关中地区的主力。一旦司马懿主动出击,深入蜀汉腹地,他将面临的是如同诸葛亮一样严峻的后勤难题。曹魏的后勤体系虽然强大,但要在复杂崎岖的山地地形中维持一支远离本土的庞大军队,其难度不亚于诸葛亮。一旦补给跟不上,军队就会出现士气低落、战斗力锐减的风险。司马懿非常清楚,冒险深入蜀汉,一旦战事不利,他的军队将面临被包围、被分割歼灭的危险,这远比在相对熟悉的魏国境内作战要危险得多。

诸葛亮的“空城计”和“火攻”并非偶然,而是其战略的一部分: 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虽然常有奇谋,但他的核心战术依然是利用蜀汉熟悉地形、精通水利和火攻的优势。他在祁山、上方谷等地的部署,都是围绕着如何利用地形和火势来迟滞甚至消灭魏军。司马懿也曾因此吃过亏,例如在上方谷的火攻,差一点就烧死了他。这种风险,对于一个需要谨慎行事的大臣来说,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主动出击,意味着要进入诸葛亮最擅长发挥其优势的战场。

稳固阵地,消耗敌军是更现实的选择: 司马懿深谙“兵不厌诈”的道理,但他更相信“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原则。他明白,诸葛亮远道而来,其粮草消耗巨大,而且蜀汉的人口和物力也有限,每一次北伐都是对蜀汉国力的巨大消耗。司马懿的首要任务是守住关键的战略要地,例如长安、洛阳,以及重要的粮道。只要能够守住这些地方,不让诸葛亮的北伐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蜀汉的国力就会被一点点地拖垮。通过坚壁清垒,诱使诸葛亮冒进,然后利用曹魏在兵力、物力上的优势,在最有利的时机给予反击,这比冒然出击要稳妥得多。

其次,司马懿更看重的是其政治上的主动权。

避免成为“背锅侠”: 在那个讲究君臣名分的时代,如果司马懿主动出击,深入蜀汉,战事不利,曹叡自然会将责任归咎于他,甚至可能因此动摇他在朝中的地位。相反,如果他采取稳守策略,即使诸葛亮多次北伐,只要他能成功抵挡,维护边境的稳定,他的功劳会被朝野认可,并且会进一步巩固他在曹魏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他可以借此向曹叡展现自己的忠诚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在与曹爽等后来的政治对手的较量中,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本。

消耗诸葛亮的威望和蜀汉的国力: 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他的北伐并非每一次都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有时也会遭遇挫折。司马懿通过一次次成功的防御,可以有效地打击诸葛亮的威望,同时也消耗蜀汉本就脆弱的国力。每一次诸葛亮的北伐,都是蜀汉一次巨大的损耗,而司马懿的坚守,则是将这种消耗的后果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让蜀汉的统治者看到,持续的战争对他们而言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争取内部支持,避免授人以柄: 曹魏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很多士族和官员对司马懿持观望甚至敌视态度。如果司马懿进行一场大规模、冒险的进攻,一旦战败,必然会给这些反对派提供攻击他的口实,甚至可能引发朝廷的动荡。稳守策略则能让他避免卷入这种高风险的政治漩涡,他可以专注于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并伺机而动。

关于“拿下成都”这个说法,更是过于理想化了。 即使司马懿能突破诸葛亮的防线,一路向南,也并非就能轻易“拿下成都”。成都周边同样有险可守,而且一旦进入蜀汉腹地,蜀汉的残余力量,包括关羽、张飞等人的后裔,以及当地的民心,都可能成为魏军的阻碍。更何况,魏国自身的内部情况,以及长期的消耗,也让其难以支持一场全面占领蜀汉的长期战争。

司马懿真正要做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略利益”。 他的“防守”并非被动的挨打,而是一种主动的“耗”和“诱”。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看穿了诸葛亮的意图,并且知道如何以最小的动作,应对对手最强的攻势,同时为自己赢取时间和空间。

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的态度,是一种非常成熟和理性的战略选择。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也了解对手的优劣势,更清楚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位置。选择坚守,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这是最能确保他个人利益和曹魏政权稳定的策略。他用一场又一场的“防御战”,最终耗死了诸葛亮,也为自己家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这盘棋,司马懿下得比诸葛亮更稳,也更长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看军事联盟司马懿太牛了,为神马诸葛亮北伐他只防守!是不是以逸待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要理解陈宫为何在FGO中对司马懿推崇备至,而对诸葛亮的态度则更为复杂甚至带有贬低,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陈宫这一角色的设定,以及他与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在游戏剧情、历史影射以及陈宫个人经历上的种种关联。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陈宫在FGO中给人的整体印象。陈宫,字公台,历史上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以智谋和口才.............
  • 回答
    关于司马懿穿上诸葛亮送的女装,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历史段子,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它更像是民间传说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通常是基于《三国演义》或其他民间演绎。我们不妨就从这个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来细说。故事的起因,通常是为了描绘诸葛亮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在《三国演义》中.............
  • 回答
    司马懿:严苛家教下的政治野心与子孙的成功之路司马懿的家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苛”。他本人是出了名的老谋深算,政治嗅觉敏锐,对权力的渴望更是赤裸裸的。这种性格必然会渗透到对子孙的教育中。1. 严酷的训练与政治洗礼:司马懿深知,在曹魏政权下,想要立足甚至更进一步,靠的绝非一时之勇,而是长久的隐忍.............
  • 回答
    空城计之所以成了千古流传的计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司马懿最终选择了“不放一箭”离开,而不是选择杀死诸葛亮。这其中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权谋和对局势的精妙判断,绝非简单的一时疏忽或心慈手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司马懿的冷静判断与对诸葛亮的深刻认知: 诸葛亮的声望与能力: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不.............
  • 回答
    好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实力对比以及历史时势的博弈。同样是“托孤”,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选择截然不同,背后原因可谓环环相扣,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从 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接受的是曹叡的托孤。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但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曹芳年纪尚.............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争论,也是很多三国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这俩人可以说是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活”,要硬分个高下,还真得从不少方面掰开了揉碎了去看。咱们先说说诸葛亮。提到诸葛亮,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绕不开。他的厉害,绝大多数体现在他那颗忠心耿耿、为了蜀汉鞠躬尽瘁的心。军事.............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老百姓们从前爱把诸葛亮、关羽这些人物供起来,现在回头看看,好像曹操、司马懿这些“反派”或者说“实用主义者”反倒越来越得人心了。要我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咱老百姓看事情的角度、对“成功”的定义,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导向都在悄悄挪窝。从“忠义”到“能力”的转移:你想啊.............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名副将带兵去取其首级,这确实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司马懿当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首先,要明白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有多危险。他刚经历了与诸葛亮多次的交锋,虽然兵力占优,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心有余悸。特别是诸葛亮这次突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