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终生不攻打蜀国?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

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天之柱的倾倒,但对司马懿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难以言说的庆幸与警惕?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是蜀汉最主要的战略核心和军事统帅。他能以一个积弱的蜀汉,数次北伐,逼得曹魏不得不集结重兵,尤其是像他司马懿这样的名将,也时刻处于战备状态。诸葛亮的智谋和坚韧,是曹魏心头一块难以挪开的巨石。

然而,诸葛亮并非没有缺点,他的北伐虽然展现了蜀汉的韧性,但客观上也消耗了蜀汉本就不多的国力,尤其是人才的损耗。每一次北伐,虽然都能给曹魏造成一定的困扰,但也未能触及到曹魏的根本。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之所以选择“终生不攻打蜀国”,这其中蕴含着几个关键的考量:

1. 诸葛亮的战略遗产与蜀汉的防御韧性:

即便诸葛亮已逝,但他留下的战略体系、军事部署以及他所培养的姜维等将领,仍然具备相当的战斗力。诸葛亮在世时,已经为蜀汉打下了坚实的防御基础,无论是城池的加固,还是兵力的部署,都足以让曹魏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决定性突破。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遗计”——如绵竹、剑阁等地的坚固防御,以及后继的姜维继续执行北伐策略,都意味着攻打蜀国绝非易事,会是一场旷日持久、代价高昂的战争。他不会贸然踏入一个敌人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战场。

2. 曹魏内部的政治斗争与权力重心转移:

这是司马懿终生不攻打蜀国,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曹魏政权的一个重要侧重点。司马懿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始终在与曹魏宗亲以及其他政治派系进行着明争暗斗。他最主要的目标,是将曹氏的权力彻底转移到司马氏手中。北伐蜀国,虽然是为国征战,但一旦战事不利,或者需要大量兵力,就容易引起朝堂的猜忌和反对,甚至可能被政敌抓住把柄。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威胁虽然仍在,但已不复巅峰时期。相比之下,司马懿更需要将有限的精力、资源和军队,集中用于巩固自身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他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而不是在敌人可能最顽强抵抗的时期,去发动一场高风险的战争。他需要用“稳”来对抗“乱”,用“守”来消耗“进”,最终实现权力的和平过渡。

3. 攻打蜀国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从战略角度来看,即便曹魏能够攻下蜀国,其收益也未必能抵消付出的代价。蜀道艰难,山川险阻,即便占领了蜀地,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镇守和开发。更何况,蜀汉本身就已经国力相对衰弱,其攻占对于曹魏整体实力的提升有限。

相反,如果攻打蜀国失利,对于司马懿的政治前途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作为全权负责对外军事的重臣,一场失败的战役,很可能让他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因此,司马懿会进行精密的风险评估。在诸葛亮死后,虽然蜀汉少了顶梁柱,但其坚固的防御和依然存在的抵抗意志,仍然构成了不小的风险。而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经济封锁、离间计等)来削弱蜀汉,而不需要直接冒着战败的风险去发动全面战争。

4. 战场的“经验主义”与对对手的深刻了解:

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多年,他对诸葛亮的战术风格,对蜀军的作战能力,以及对蜀汉地理环境的了解,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他知道诸葛亮擅长防御,也知道蜀军在诸葛亮阵亡后,虽然群龙无首,但其将士的忠诚度和战斗精神并不会轻易消失。

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可能感觉到,与其去挑战一个已经布局周密、士气未曾完全瓦解的蜀汉,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来整合自身力量,并且等待蜀汉内部出现更大的动荡。他已经成功地让蜀汉的北伐无功而返,这种“消耗战”的策略,对于国力相对占优的曹魏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

5. 历史的“巧合”与“必然”:

或许,我们不能完全将司马懿的“不攻打”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决策,而是一种形势所迫下的“顺势而为”。在他执掌大权后期,曹魏政权本身也面临着内部的改革和稳定的需求。而司马懿最终成功地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这本身就是一项更为宏伟的政治工程。

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蜀汉虽然有姜维继续北伐,但已不复诸葛亮时期的威胁程度。司马懿也并非完全不动,他会派遣部队进行边境的侦察和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以防止蜀汉死灰复燃,同时也测试蜀汉的防御能力。但他从未组织过足以颠覆蜀汉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其原因正如前面所述,是基于对风险、收益以及自身政治目标的综合考量。

总而言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之所以终生不攻打蜀国,并非因为他惧怕蜀国,而是他对局势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更为长远的规划。他看到了诸葛亮留下的遗产,也看到了蜀汉顽强的防御能力;他更看到了曹魏内部的政治暗流,以及将自身家族权力推向顶峰的战略必要性。在司马懿看来,主动去攻打一个已经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家,尤其是付出的代价可能比收益更大的国家,不如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对于当时的司马懿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掌控曹魏的未来,并最终完成家族的权力过渡。这是一种更为隐忍、更为深沉的战略智慧,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道耐人寻味的思考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司马懿和曹魏宗室各怀鬼胎。

首先,曹家不信任司马懿。曹家立业的根本,是自家人握紧枪杆子,最大程度笼络士族笔杆子。所以主要方面军一把手主要来自夏侯家和曹家。司马懿能抓到西北军权,本来就是就是钻了曹休曹真命和本事都不够硬的便宜。诸葛一死,没了西北外患,曹家宗室自然把重点从攘外转向了安内,司马懿本身就成了最大的防范对象。这份防范延伸到曹爽执政,化作了明面上的削权。

其次,司马懿也不信任曹家。从阶级出身看,任凭曹操几代父子如何对酒当歌,曹家的阉患遗丑和法家色彩始终没有被洗白;而司马家作为士族代表,对曹魏的统治的怀疑和不合作是根深蒂固的。诸葛丞相去世之后,曹魏的主要矛盾就是司马懿势力与曹家宗族的矛盾、就是司马家长寿基因和曹家代代新领导人接力跑好下一棒的矛盾。直到退场,司马懿都在孜孜不倦地忙霍霍曹家洛阳势力和外镇的曹家铁杆们,哪有功夫管四川盆地的事。

user avatar

这事你应该问曹爽去呀,而且,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也没几年能蹦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好,我来试着描绘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地府相遇时的情景和对话。我会尽量让它更像人间烟火,而不是冰冷的AI生成。天空不再是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也不是朝堂上那压抑的权谋场。一切都变得寂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清澈。司马懿从一团氤氲中缓步走出,他身上的战袍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素雅的布衣,虽然简朴,却.............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间能有这样奇特的交错,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星落之后,并非就此魂归冥府,而是以一种超越生死的姿态,回到了他生前最牵挂的那个人的身边。而那个人,正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主——汉昭烈皇帝刘备。场景,我想大概会是这样:那是一处静谧的山谷,没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也没有朝堂上的权谋机变。这里只有.............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死后魏延的行为,这可真是三国故事里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评价他,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死后,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当时蜀汉政权刚刚经历了北伐的艰辛,诸葛亮这个定海神针一撒手,整个国家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风浪里飘摇。朝堂之上,权力真空,人心惶惶。这时候,谁能站出来稳住局面.............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的蜀汉,从名义上讲,它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维系在他身上。然而,在实际的运作层面,尤其是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格局中,蜀汉的“刘家天下”属性,则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其皇帝的埋葬方式和地点,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王朝的更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谈到“帝陵”,我们首先要明确它在中国帝王陵寝文化中的概念——即规模宏大、形制固定、拥有大量随葬品的地下宫殿式的墓葬。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审视东罗马皇帝,答案会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总体.............
  • 回答
    帖木儿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中断,也让许多早已风雨飘摇的政治格局重新洗牌。而奥斯曼帝国,在经历安卡拉之战的惨痛教训后,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帖木儿死后奥斯曼帝国与安纳托利亚的突厥贝伊国以及黑羊王朝的交往,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梳理各方力量的动态和利益纠葛。.............
  • 回答
    嗯,诸葛孔明啊,真是好口才!不过,今日我王司徒在此,定要让他看看,这世间还有更厉害的舌战之道!来来来,先不急着反驳,我先给这位孔明先生的发言来个“盖棺定论”。他刚才说了些什么?无非就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什么“以德服人”,“天下为公”。听着是好听,可真要放在这乱世之中,能当饭吃吗?能抵挡住曹操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重要视角:言论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评价一个统治者功过时需要考虑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诸葛亮这两句话的语境。在“未治益州”之前,诸葛亮对刘备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判断和美好的愿景。当时.............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琢磨琢磨,要是诸葛亮真有那个心思,趁着刘备刚咽气,想一把把蜀汉的江山攥手里,他这胜算到底有多大。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一、 诸葛亮的天然优势:威望、能力、根基首先,咱得承认,诸葛亮在刘备集团里的地位那是没得说。 “君臣之义”的巅峰: 刘备临终.............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心中对诸葛亮用兵的疑问。街亭失守,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就此鸣金收兵,而不是孤注一掷再战一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怕输”或者“能力不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而言,它.............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