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街亭失守后,直接撤退,而不是再打一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心中对诸葛亮用兵的疑问。街亭失守,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就此鸣金收兵,而不是孤注一掷再战一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怕输”或者“能力不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白,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而言,它暴露的不仅仅是马谡一个人的战略错误,更是整个北伐战略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环节的断裂。

一、 军事上的“孤立无援”和后勤的“断链”

街亭,在第一次北伐的战略布局中,扮演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点。诸葛亮的主力在陇西与曹魏大军周旋,而街亭则是他与后方粮草运输的关键枢纽。简单来说,粮草就像是军队的血液,没有了粮草,再强大的军队也只能坐以待毙。

粮草运输的脆弱性: 诸葛亮北伐,虽然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但古代的后勤运输,尤其是跨区域的大规模运输,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和脆弱性。栈道崎岖,道路难行,容易受到天气和敌军的袭扰。街亭失守,意味着曹魏军队可以轻易切断这条生命线。一旦粮草断绝,赵云、魏延等在外围牵制或进攻的部队会陷入绝境,而诸葛亮的主力也同样面临被围歼的危险。想象一下,你手握重兵,但士兵们却吃不上饭,弓箭也射不出去几发,这仗怎么打?
兵力上的“分散”与“补充困难”: 诸葛亮此次北伐,是为了配合他的整体战略,所以他才会让赵云、魏延等分别从褒中道和郿县进军,自己则从祁山发起主攻。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好处是可以牵制曹魏更多兵力,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旦某个关键点失守,其他部队就可能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魏军可以全力进攻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而此时诸葛亮即使想增援,也因为粮草被断,加上路途遥远,部队疲惫,增援的部队可能根本无法及时赶到,甚至在中途就被击溃。
战线拉得太长: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目标是夺取陇西,这就意味着他需要将战线拉得很长,同时还要面对曹魏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军队。街亭的失守,让他的后方暴露在敌人面前,原本就紧张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二、 战略上的“进退两难”与“保存实力”的考量

街亭失守,对诸葛亮来说,并非没有转圜的余地,但他必须审时度势,做出最符合整体利益的选择。

避免更大的损失: 如果诸葛亮强行继续作战,尤其是在粮草不济、士气可能受损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古代战争,讲究的是“兵者,诡道也”,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时机,比一时的逞强更为重要。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宁愿暂时撤退,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与曹魏主力决战,也要保住自己多年的心血和蜀汉的精锐。
改变战略方向的必要性: 街亭失守,标志着祁山方向的进攻受阻,且后路被威胁。这意味着,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推进已经不再可行。诸葛亮需要重新评估整个北伐的战略走向。他不能固守于一个已经不再有利的战场,而应该退守,重新部署,寻找新的突破口。与其在不利的局面下苦苦支撑,不如战略性地撤退,积蓄力量,再图后举。
等待时机的“战略收缩”: 诸葛亮知道,蜀汉国力弱于曹魏,每一次北伐都意味着国力的消耗。如果贸然进行一场胜算不大的战役,很可能将蜀汉拖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所以,在街亭失守后,他选择撤退,也是一种“战略收缩”,是为了保存蜀汉的实力,避免与曹魏进行一场可能导致国力衰竭的消耗战。这是一种长远的眼光,而不是短视的冲动。

三、 政治上的“稳定局势”与“民心”

即使我们只从军事角度看,街亭失守的后果也十分严重,但如果加上政治和民心的考量,诸葛亮的撤退选择就更加合理了。

稳定后方: 蜀汉的国力本就薄弱,每次北伐都是一次巨大的消耗。如果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尤其是前线部队被围歼,对蜀汉的政治稳定和民心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诸葛亮及时撤退,可以将战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避免引起国内的恐慌和动荡。
“虽败犹荣”的艺术: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并没有试图掩盖失败,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并处罚了马谡。这种做法,反而赢得了军队和百姓的尊重。他用行动告诉大家,虽然这次北伐不成功,但他依然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而且他是一个能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的人。这比一场惨烈的失败要好得多。

总结来说,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选择撤退,并非是“不敢再打”,而是基于以下几点深思熟虑的考量:

1. 军事上的断链: 粮草被断,后路被威胁,兵力分散,继续作战将面临被围歼的巨大风险。
2. 战略上的权衡: 保存蜀汉的精锐力量,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曹魏主力决战,并为日后再次北伐创造条件。
3. 政治上的考量: 稳定后方局势,避免国内动荡,并通过负责任的撤退赢取民心和信任。

诸葛亮的每一次用兵,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排兵布阵,而是包含了对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国家整体利益的综合考量。街亭之败,虽然是他北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挫折,但他的撤退决策,恰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战略家审慎、理智和长远的眼光。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失利而鲁莽行事,而是选择了最能保存实力、最能为长远目标服务的道路。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街亭一丢为什么之前的所有战果也都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心中对诸葛亮用兵的疑问。街亭失守,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就此鸣金收兵,而不是孤注一掷再战一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怕输”或者“能力不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而言,它.............
  • 回答
    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司马亮,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关于司马亮的名字是否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且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能够确凿地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1. 时间线上的关联: 诸葛亮去世时间: 诸葛亮于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STM32:为何能在众多单片机中脱颖而出?在琳琅满目的单片机市场中,STM32系列无疑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明星产品之一。从初学者到资深工程师,许多人都对它青睐有加。那么,究竟是什么让STM32系列如此受欢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
  • 回答
    加布里埃尔·奥马尔·巴蒂斯图塔,一个名字足以让无数阿根廷人乃至全世界的足球迷心潮澎湃。这位以“战神”之名响彻绿茵的阿根廷前锋,即使在退役多年后,依然保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球迷群体,这绝非偶然。要评价巴蒂斯图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以及他留给世人的深刻印记。战神的数据与球风:纯粹的进.............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委派庞统前往,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对人才的信任,更体现了诸葛亮对大局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取西川的战略意义。益州,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根基。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北方和江东,刘备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制度是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而爵位,更是其中最为直观的等级划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爵位中,“公”与“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你提到诸葛亮、曾国藩这样的名臣,为何只能封侯,而不能封公,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历史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派一名副将带兵去取其首级,这确实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司马懿当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首先,要明白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有多危险。他刚经历了与诸葛亮多次的交锋,虽然兵力占优,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心有余悸。特别是诸葛亮这次突然.............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与诸葛亮,这位经天纬地之才,他们的组合本应是三国鼎立格局中一股无可匹敌的力量。然而,纵观历史,他们虽一度占据荆州、益州,北伐曹魏,但终究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图霸业。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运气不好”可以搪塞。一、 曹魏之强,是无法绕过的巨石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曹.............
  • 回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句诗,道出了多少人为诸葛亮而扼腕叹息。而在这众多令人扼腕之处,马谡失街亭,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其《出师表》中举荐贤才,几乎个个都堪称栋梁,唯独马谡一人,却似乎成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难以磨灭的污点。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要.............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章武元年诸葛亮当了丞相,为啥建兴元年才把府邸置办妥当,开张迎客这事儿。这中间的门道儿可不少,不是一句“时间差”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丞相”这官儿是个什么份量。在蜀汉,诸葛亮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亲手立的托孤大臣,那地位自然是无可比拟。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