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出师表中举荐贤才无一走眼,为何却看走眼了马谡?

回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句诗,道出了多少人为诸葛亮而扼腕叹息。而在这众多令人扼腕之处,马谡失街亭,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其《出师表》中举荐贤才,几乎个个都堪称栋梁,唯独马谡一人,却似乎成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难以磨灭的污点。

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要理解为何诸葛亮这位“知人之明”近乎完美的丞相,会在马谡身上栽了跟头,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背景,诸葛亮自身的考量,以及马谡身上那令人捉摸不透的特质。

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在举荐贤才方面,确实是极为老练和精准的。翻开《出师表》,那些名字如雷贯耳:蒋琬、费祎、董允……“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不亡以待臣,报先帝而散此臣之臣也。此臣之所以不敢辞劳而分死,以报先帝而散此臣之臣也。”你看,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诸葛亮首先举荐的是蒋琬和费祎。“蒋琬,顾命大臣也,先帝知其才,臣亮亦知其才……此人与臣亮同心,可共政者。”“费祎,持节符命,出使吴境,往来相辩,及其出使吴境,其行必以国事为重……此人亦与臣亮同心,可共政者。” 他对蒋琬和费祎的评价是“与臣亮同心,可共政者”,这不仅仅是对才能的肯定,更是对忠诚和政治理念的认同。董允则是“明哲保身”,能够为国家稳定大局的柱石。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在乱世中能够稳扎稳打,顾全大局,且对蜀汉忠心耿耿的政治家。他们的才能,并非惊天动地,而是踏实稳重,能够辅佐诸葛亮完成北伐大业。

然而,马谡却不一样。马谡出身名门,是马援的后代,自幼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军事理论,口才出众,曾与诸葛亮多次探讨兵法。史书上说他“才气过人”,“言论方略,当世无双”。他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军事思想,以及对于战略形势的分析,都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在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能独当一面,非君子之才,君其试之。” 这句话,像是一道警告,又像是一种考量。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对马谡如此倚重,甚至到了“不计前嫌”的地步呢?这里面有几层原因需要剖析:

1.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以及诸葛亮的期望:

马谡确实有才,他的理论水平很高,对军事的理解也颇为深刻。诸葛亮看重的是他“言论方略”中的闪光点,他可能认为,如果能够给予马谡实践的机会,他便能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战功。尤其是在北伐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渴望得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他可能觉得,如果能让马谡这样有潜力的人才得到锻炼,对蜀汉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2. 对“理论家”的战略性需求:

蜀汉国力相对较弱,人才凋零是其固有的难题。诸葛亮手下虽然有姜维这样勇猛的将领,但能够进行战略分析,提出高屋建瓴之策的人才并不多。马谡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他可以和诸葛亮一起商讨军情,对战局进行推演,这种“智囊”的角色,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诸葛亮在北伐期间,面临的是曹魏强大的国力和精锐的军队,需要的是能够提出奇谋妙计,以弱胜强的策略。马谡的理论才能,似乎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3. 诸葛亮的战略布局与人情考量:

北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准备和人才的培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举荐蒋琬、费祎、董允,是为了稳定朝政,确保后勤补给。而马谡,则更像是诸葛亮在军事层面上的一个“重点培养对象”。他可能希望通过这次北伐,让马谡有机会证明自己,也为蜀汉储备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将领。

同时,我们不能排除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人情”的影响。虽然诸葛亮以大公无私著称,但马谡是东吴名士的后代,且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又是马超的故人,在蜀汉内部也有一批支持者。在人才选拔中,有时也会考虑这些因素,希望能将各种力量整合起来,共同为北伐效力。

4. “言过其实”的解读:

刘备那句“言过其实,不能独当一面”,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直接否定了马谡的能力。但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也许他认为“言过其实”是一种“善于表达”、“具有说服力”的才能,而“不能独当一面”则可以通过实践来弥补。诸葛亮可能是在权衡马谡的理论才能和沟通能力,认为他可以在自己手下,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进行锻炼。

5. 对街亭的战略定位存在分歧:

关于街亭的战略地位,诸葛亮和马谡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诸葛亮让马谡驻守街亭,其目的是“进则可攻,退则可守”。街亭地势险要,可以作为北伐的前哨,阻碍曹魏军队的进攻。然而,马谡却认为街亭并非关键,反而因为其“地形便利”而选择了在高处筑营,企图以逸待劳。他的这一举动,完全违背了诸葛亮“依山为险”的设想,也忽视了街亭作为军事要地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属性。

然而,为何最终“看走眼”了?

尽管有上述种种考量,诸葛亮最终还是在马谡身上栽了跟头。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理论脱离实际的致命缺陷: 马谡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将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他虽然能谈论兵法,但在实际的战场环境中,却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他过于自信自己对兵法的理解,忽略了战场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
对自身能力的高估与轻敌: 马谡在接受任务时,表现出的自信满满,甚至有些骄傲。他对魏延、王平的劝告置若罔闻,固执己见。这种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以及对敌情的轻视,是导致他失街亭的直接原因。
战略执行的失误: 诸葛亮让马谡扼守街亭,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量,希望他能牵制住曹魏的侧翼。然而,马谡却选择了背离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将部队拉到山上,远离水源,被司马懿围困后,无法取水,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这完全是一种战术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北伐大局的动摇。
“知人之明”的局限性: 即使是诸葛亮这样近乎完美的智者,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应变能力,是理论难以完全预测的。诸葛亮可能低估了马谡在实际压力下的心理素质,以及他对“理论”的僵化应用。
刘备遗言的警示: 刘备的“言过其实,不能独当一面”并非空穴来风。或许,诸葛亮在用人时,虽然看到了马谡的才华,但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不能独当一面”的根本性问题,这成为了他一生中一个沉重的遗憾。

总而言之,诸葛亮举荐贤才,往往是基于对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需求的考量。他看重马谡的理论才华和战略分析能力,希望能为蜀汉培养出色的军事人才。然而,马谡本人未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致命的缺陷,加之诸葛亮在人才评估上或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街亭之败。这并不是说诸葛亮“眼瞎”,而是说,即使是绝顶的智慧,在复杂多变的人性和战场环境下,也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马谡之败,也正是“知人”这一古老命题的深刻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选马谡守街亭,并非看走眼了,而是无奈之举;马谡失街亭也不是因为大意,而是以当时蜀军的作战条件,街亭确实难守。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次北伐的进军路线如下:

对照的卫星图如下:

上面斜谷红线是赵云的路线,赵云邓芝被派去作为疑兵,被曹真堵在山里了。诸葛亮自己走的是左侧红线。从蜀军大本营往西,就已经是魏国的地盘,诸葛亮在刚抵达天水附近的时候,就派马谡去街亭了,为了堵住魏国的援军。

诸葛亮策反陇西三郡当地人的势力,靠带路党进了陇西。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进攻这个地方?原因很简单,如果诸葛亮直接从汉中出发,无论是走斜谷、走子午谷、还是走陈仓,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被魏国迎头堵在山区,兵力展不开,然后就会打成消耗战。而山区长途转运粮草,损耗极高,光是负责运输粮草的人路上就要吃掉一大部分。西汉开国,韩信暗度陈仓的案例已经不可复制,原因是韩信那时候,汉水流过整个汉中地区,韩信是靠陈仓水道运粮的,而后来汉中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导致汉水断流,变成了不同流向的两条河流。不仅如此,三国还处于小冰河时期,甚至东汉末年的饥荒、瘟疫,都和这次冰河时期相关,换句话说,三国时期比之前的汉朝几百年都更缺水,陈仓水道水位变浅,诸葛亮基本上不要指望水运了。

而山区作战,很容易打成消耗战,打不了几个月,诸葛亮的粮草就扛不住了,只能退兵,对比之下,诸葛亮北伐的成本很高,而魏国防御的成本很低,魏国只要拖时间就够了。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在试图解决山区运粮的问题。

如果选择天水替代汉中作为基地,从街亭沿上图张郃的进军路线反向进军,只需几十公里就能到达河谷地带,如果急行军,两三天就能进平原,彻底解决了被堵在山区打消耗战的问题。相反,魏国的防守成本大大增加,从长安到街亭有300~400公里,补给线反倒比诸葛亮还长。

另一方面,诸葛亮选择进攻天水,虽然距离远,但行军路线却是往西,魏国从长安支援,距离比支援斜谷或者子午谷要远得多,另外,从天水向长安报警本身也会耽误时间。

尽管如此,诸葛亮进攻天水,要跋涉几百公里的山路,时间依然很紧张。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要想成功,是建立在成功策反了当地势力、有带路党的情况下,赶在魏国支援到来前扫平陇西三郡,然后以陇西三郡为基地,在街亭,甚至街亭更靠东的地方,与魏国援军打一次消耗战,击退魏国第一批援军后,依托地利建城。这个新建的城,就是第二次北伐的出发点,从此处出发,10天就可以抵达长安城下,且不要求急行军。由于此时已经丢失了荆州,只有掌握了陇西三郡,防御成本很低,且进攻成本也很低,响应速度快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隆中对》的「待天下有变」。

在街亭建城后,诸葛亮其实是可以往西进凉州的。蜀国缺马,北方平原作战不可能不靠骑兵,占据雍凉后可以组建骑兵,然后就像董卓或者马超一样,反过来进军长安。

诸葛亮选择进攻陇西等地方,另一个原因是魏国在此的军事实力比较弱,而魏国之所以在此的军事实力弱,原因也很简单,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已经是经过山区长途行军后才抵达天水的,补给线远比从汉中到斜谷或者子午谷要长,实际上这已经是兵家大忌,诸葛亮已经相当于断绝后勤补给了。因为这点,魏国认为诸葛亮是不太可能进攻陇西的,所以陇西的军力薄弱。而诸葛亮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搞地下工作策反了三郡当地人。“三郡望风而降”,这里的望风而降,其实并不是指魏国在这三郡的军队和官员都投降了,而是指当地世家大族投降了。这些人投降的方式当然不是把城池拱手相送,而是向诸葛亮提供后勤支持。这也是诸葛亮在三郡投降后却不能直接带兵去街亭的原因,如果不把三郡掌握在魏军手里的城池给拔掉,那么诸葛亮一转身,这些魏军只要在当地大族中搞一次大屠杀,诸葛亮立马就会断绝所有补给。所以,诸葛亮必须先扫清魏国在当地的军事力量,然后才能支援街亭。

以上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背景和他的战略构想。

街亭之战的关键点在哪儿?

实际上,街亭之战只是第一次北伐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点在哪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目标是陇西的原因前面已经解释了,主要是为了给后续北伐选择一个离长安所在平原更近,而离从长安出发的魏国支援更远的基地,避免被堵在山区。另一方面,选择一个从汉中出发往西的目标,意味着魏国的援军也得从长安出发往西支援,相比之下长安比汉中还更靠东面,支援需要的里程更长。不仅如此,从陇西往长安报警,需要传递军情的距离也更远;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后,在山地行军,泄露消息的可能性更小,魏国得到消息的时间就更晚。而且魏国在陇西的军事实力薄弱。

然而缺点在于,虽然诸葛亮从汉中出发离陇西,比魏国援军从长安出发离陇西更近,但诸葛亮走的是山路,更难走,更绕,而魏国援军走的绝大部分是平原,可以跑得很快。

另外,实际上诸葛亮走超过300公里的山路去进攻陇西的时候,后勤补给已经跟不上了,按照蜀国后来几次北伐的表现,每次蜀国只能准备好约9个月的粮草,而再考虑到长途转运,实际能支持诸葛亮作战的时间很短。支持诸葛亮走斜谷、陈仓都不够,何况是往西绕道几百公里山路的陇西呢?

诸葛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出的办法是策反了陇西当地大族,直接在陇西当地获得补给。然而,这并不是说陇西当地人直接就把粮草送到诸葛亮的部队了。需要诸葛亮进陇西后,建立一套转运系统,从陇西当地各处汇集粮草,然后转运到作战前线,这已经相当于一个替代性的行政班子了,这个需要时间,还需要防止这套行政系统受到魏国当地驻军的破坏,所以诸葛亮还得分散军队把没投降的魏军拔掉。

而对于魏国来说,只要援军进了陇西,就相当于进了诸葛亮的粮仓,陇西无法在当地处于战乱威胁的情况下,还继续汇聚粮草供应诸葛亮,诸葛亮就只能退兵,否则就要断粮了。所以,如果魏国援军进了陇西,实际上诸葛亮这次北伐就失败了,后续也就没有交战的必要了。

所以,第一次北伐的关键在于拖延魏国支援的时间,利用时间差完成对陇西的实质占领和资源整合。

往西进军是为了拖长魏国支援的距离;拍赵云做疑兵,是为了拖延魏国收到消息后作出判断的时间,曹真带着部队跑去斜谷道了,接到消息当然比在长安更晚,而且被赵云黏住了,那也不是说退就能退的。后来支援陇西的张郃,部队从长安出发,然而张郃本人是从洛阳跑过来的,因为曹真自己被拖在斜谷道了,只能向更远的地方求援。这实际上又耽误了不少时间。

而马谡去街亭堵魏国援军,实际上是拖延魏国援军时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守街亭的作用仅占整个拖延计划的一小部分。这道防线仅在魏国援军来得早,而诸葛亮还没来得及拔掉陇西当地守军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而走到这一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实际上已经岌岌可危了。

张郃的援军只是先锋,如果张郃能顺利进入陇西,那这次战役魏国就已经获胜了,如果不能,那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援军派来。依照古代的行军速度要求,哪怕只是正常行军,张郃从长安到街亭也只需要10天,后续援军需要集结时间,但也只会比张郃晚个集结的时间。马谡即使挡住张郃,如果诸葛亮迟迟不能赶到的话,马谡面对魏国后续援军依然会战败。

而从魏国的角度来看,街亭之战获胜的原因是张郃支援得够快,一方面判断诸葛亮主攻方向的速度够快;另一方面,张郃大部分时间是平原行军,且是国内行军,依托沿途补给,行军速度快。

所以,街亭之战的关键其实是诸葛亮占领陇西的速度和魏国的支援速度。即使马谡挡住了张郃,也只能给诸葛亮多争取10来天的时间。

为什么派马谡去街亭,而不是其他人?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其实蜀国人才是比较缺乏的,这时候诸葛亮带了哪些人呢?赵云、邓芝、魏延、吴懿、马谡、王平,后面的就不数了。诸葛亮带出去的人里,赵云邓芝当疑兵去了,对上了曹真,魏延在给诸葛亮当前部,诸葛亮在接收陇西三郡。吴懿在哪儿我没查到,估计要么在诸葛亮身边,要么就在管诸葛亮的后路。

上图就是马谡刚去街亭的时候的情况,天水三郡名义上归蜀国了,实际上诸葛亮只是靠策反当地人进入三郡,并没有真正控制三郡。此时郭淮因为刚好在附近视察,在诸葛亮到达前,郭淮就已经在天水组织兵力抵抗,此时天水的行政、军事两套人马都是齐全的。

根据诸葛亮的战略构想,诸葛亮扫平陇西三郡和魏国支援之间,必须存在一个时间差,让诸葛亮在接收三郡,并将三郡转变成自己的后勤基地后,还能带着军队去堵魏国的援军,让战斗发生在山区。这样魏国的补给线远比诸葛亮的补给线长,而山区又展不开兵力,只能打成消耗战,魏国就会面临诸葛亮后来几次北伐的尴尬,没粮了自己就得退回去。这点才是随后诸葛亮能够守住三郡的基础。但诸葛亮并不确定自己控制三郡需要多长时间,也不确定魏国援军抵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找个人去守街亭。马谡去守街亭时,诸葛亮正在清扫马谡的后背,接收三郡投降的人员,并且在进攻郭淮。

从这里也就看出来了,为什么让马谡去守街亭,而不是让魏延高翔去守街亭,原因很简单,清扫陇西比守街亭更重要。魏国的综合实力远强于蜀国,张郃带领的援军只是第一批抵达的部队而已,后续能补充的援军远多于诸葛亮,诸葛亮需要尽快抽出在陇西清扫的兵力支援街亭,和魏国在山区打成拖延势态,而那时候三郡得能够向诸葛亮稳定提供粮草补给。如果诸葛亮清扫陇西花费时间太长,哪怕派去守街亭的人很给力也没用,整个计划还是会失败。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军事史上很常见。

书生不宜掌兵。这种生死搏杀的游戏,气度相当重要。这是后人的总结,诸葛亮那个时候没那么多案例供他总结。

比如麦克阿瑟大帅。他军事理论有问题吗?组织能力有问题吗?

日军登陆的时候,他虽然兵力捉急。但是十几个小时一令不发是怎么回事?还不是和马谡一样——压力太大蔫了。

但是这个劲头一过。防御组织得还是有板有眼的。没吃大亏,然后那时候美国太需要胜利了。媒体就把麦大帅打造成大英雄了。

等心理这关一过。老实说,麦大帅没太多好指责的。等到开始局部反攻。他也会对手下爱将下死命令了——拿下布纳,否则死。

哈尔西够果断了吧?还不是上了日本人诱敌的当。忘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登陆场。要不是美国驱逐舰玩起玉碎冲锋,塔菲三号早就完蛋了。为什么?还是不心态崩不住。太想立功。

斯普路恩斯够稳了吧?但是听到大和号出来了。还不是开开心心带着战列舰往上冲。

但是他的心态就好,是真正的大将气度。

眼看日本人好像要跑,果断放弃了那一代海军军人最浪漫的梦——巨炮对轰。还是让飞机上了。

相比美军。日本人就更崩不住了。

几条小驱逐舰冲锋你就怕了?别忘了你是来特攻的啊?干一个够本,干两个就是赚啊。

昭和男儿也会怂——这就是人性啊。

user avatar

按照汉昭烈的意思,蒋琬早就被剁成饺子馅了,蜀汉的三代核心找谁去?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有意思的是,蒋琬的遭遇与庞统如出一辙: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更不必说忠勇无双糜国舅,天下义士孟子度,香港太守廖公渊,轻寇致害冯领军之流,一个个闯的祸比马参军大老了去了,是不是应该就此得出结论,诸葛亮识人远过刘备?诸葛亮凭什么要对刘备言听计从?严格而言,孔明后期不就是在擦刘备晚年用人失误的屁股?

再看另一位天下英雄曹孟德,白地将军夏侯妙才头悬敌营,完体将军夏侯元让生平无胜,待若亲子陈公台……说起来都是泪,几乎被玩得就此除名。前脚刚立下FLAG【魏种且不弃孤】,后脚脸就被打肿。

孙权……后期不应该问这位用错了谁,该问用对了谁。

相较而言,在长期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人物中,诸葛亮错用人的例子最少,能拿出来上纲上线的大致仅有马谡一位,末了却被冠以不会用人的帽子,找谁说理去?

倒果为因,论事所忌。

为什么有马谡一误?很简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便再慧眼如炬,算无遗策,临了临了,照样免不了被永远健康的亲密战友啪啪打脸。

天下识人最难,曹操和于禁混了一辈子,还是没看出这哥们是何许货色。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何况马谡不但有谋略,更有历练,并非纸上谈兵者流:

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这是一份很完整的履历,有文有武,从中央到地方。汉末太守军政合一,且处于越隽这号夷汉杂居的火药桶,显然马谡拥有一定的军事实操经验。

更重要的是夷陵战后蜀汉人才凋零,诸葛亮急于构建新的人才梯队。超拔人才是经常性动作,譬如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是坐直升飞机一飞冲天。南征三路大军统帅之一的马忠,章武年间不过是区区县长,同样无甚军事经验。

相较之下,马谡与诸葛亮接触时间更长,相知更深,超拔又有什么奇怪?何况还给上了保险,不但安排了王平等宿将,还制定了具体的用兵方略。易言之,即便马谡依令而行有了闪失,锅也是领导背。

谁承想,马参军选了最离谱的作死方式——违抗军令呢?

人不是机器,平时的天才面对突发事件的考验经常成了蠢材,此类例证举不胜举。

同样,军国大事也不是玩游戏,诸葛亮也不可能看到马谡的数值,即便看了也无卵用,谁知道这哥们有隐藏属性,一慌乱智谋9X直接掉成了5X?

世界充满了偶然,优秀的领导人能做的也仅仅是提高成功的几率罢了。只不过诸葛亮比较倒霉,这个小概率事件出在天下形势已定,弱势方容错率极低的时刻。

user avatar

具體點,你說出師表中哪個沒看走眼?

user avatar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


于是第一次北伐:“亮违众拔谡”“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结果却是:“大为郃所破。”“亮戮谡以谢众。”


至此,很多人便得出了诸葛亮识人不明的黑点。


那么马谡是否具备才能呢?答案是肯定的。《资治通鉴》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此言不虚。诸葛亮平南中,马谡曾进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很明显,马谡不是纸上谈兵的泛泛之辈,他的建策是收到实际效用的。个人看来,这无疑加重了诸葛亮对马谡的赏识度,进而直接造成北伐时诸葛亮“违众拔谡”的局面。


回到一伐,马谡战败、街亭失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三:

其一,“谡违亮节度”,马谡行动不听指挥;

其二,“举动失宜”,优等生考试发挥失常了;

其三,“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主将飘飘然不纳谏。


然而,造成这三个原因的始发要素,仍然是“亮违众拔谡”,所以,如果非要说诸葛亮“识人不明”的话,也未为不可。


然而好像,也就不明了这一次吧,一次吧,吧……

user avatar

昭烈帝识人的声誉,已经被糜国舅败光了。

纵然有十个二爷,也扛不住一个糜国舅猪队友。

武侯不过是忠心无双,时时刻刻想着怎么给昭烈帝圆一下。

马谡明明接的军令是守城,他居然去守孤山,井都没挖出来就先守为敬。真不知道为什么敢这么浪。

user avatar

答主曰:“庐江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可为良才?”

题主笑曰:“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答主曰:“司马骠骑,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可为良才?”

题主笑曰:“司马懿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非良才也。”

答主曰:“有一人名称武圣,威镇神州:关云长可为良才?”

题主曰:“关羽刚而自矜,非良才也。”

答主曰:“有一人才智谋略,世之奇士:郭奉孝乃良才也?”

题主曰:“郭嘉不治行检,非良才也。”

答主曰:“临淮鲁子敬,可为良才乎?”

题主曰:“鲁肃谦下不足,如此狂儿,何足为良才!”

答主曰:“如刘备、曹操、孙权等辈皆何如?”

题主鼓掌大笑曰:“此皆一将之智,何足挂齿!”

答主曰:“舍此之外,吾实不知。”

题主曰:“夫良才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遵八荣八耻之规,守五讲四美之德者也。”

答主曰:“谁能当之?”

题主以手自指,后环指四周,曰:“今天下良才,惟中国网友耳!”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马谡也好,孔明也好,刘备也好,都很有才能,都有不足之处,都不会被所有人喜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句诗,道出了多少人为诸葛亮而扼腕叹息。而在这众多令人扼腕之处,马谡失街亭,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其《出师表》中举荐贤才,几乎个个都堪称栋梁,唯独马谡一人,却似乎成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难以磨灭的污点。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 回答
    在《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中,关于五丈原司马懿隔着渭水穿女装羞辱诸葛亮的情节,是电视剧的艺术虚构,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电视剧本身的剧情中,也并没有出现过这样一幕。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以及为什么这种情节即使在电视剧里也很难以令人信服地出现:一、 历史事实层面:1. 司马懿的性格与策略: 司马.............
  •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
  • 回答
    这可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要是哪位御主能在《Fate》系列里召唤出那位顶顶大名的——诸葛孔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卧龙”),那场面,啧啧,绝对是风起云涌,说不定能把圣杯战争的走向直接掰成一条全新的轨迹。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召唤出来的这位诸葛孔明,是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而不是什.............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说诸葛亮在隆中时,出于感性还是理性才跟着刘备下山,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事儿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感性”或“理性”就能概括得了的。人呐,哪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咱先从“理性”这头说起。你想啊,诸葛亮那时候在隆中,那是“隐居”,不是“流放”。他饱读诗书,胸怀天下.............
  • 回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尤其是在躬耕南阳,隐居于乡野的文人雅士,生计问题总是绕不开的。诸葛亮,这位后来名垂千古的智者,在尚未出山辅佐刘备之前,他的生活并非毫无烟火气。首先,作为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士人,诸葛亮自然不会完全脱离社会。尽管他选择避世,但也不可能完全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他可能会有一些熟识的.............
  • 回答
    说起郭靖对襄阳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会提到诸葛亮而非刘秀,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的笔下。咱们得结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还有金庸老爷子的一些创作思路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雕侠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末年,此时的襄阳正面临着蒙元的巨大威胁.............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出山前没有工作经验,这其实是个有点想当然的说法,毕竟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出山”前到底在做什么,但从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测来看,他并非是个完全与世隔绝、两手空空的普通农夫。首先,诸葛亮虽然隐居于隆中,但他的生活并非全然的“无所事事”。他并非是那种完全埋头苦读,与世隔绝的书呆子。相反,史书中有描.............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我们今天看来,用“偷偷摸摸”这个词语来形容,其实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本身的战略思想。你要是问为啥不“悄悄咪咪”的,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讲,而且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去抄了谁家后院,不是去搞什么小动作,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