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如果听取魏延出子午谷计策,功成可能性有多大?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是率领精兵万人,昼伏夜出,沿着绝壁行走,利用谷中迷雾与地形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直抵长安城下。其核心在于一个“快”字,以及对敌方守备空虚的预判。若此计能成,魏延兵临城下,关中震动,曹魏必然措手不及,主力远在其他战线,难以迅速回援。此时,若诸葛亮主力从正面牵制,魏军主力被拖住,那么魏延便可能像一把尖刀,直插敌方心脏,一举捣破长安,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便是此计最大的诱惑力所在,也是魏延敢于献计的底气。

然而,成功的可能性,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暗藏的风险,同样巨大,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

其一,子午谷本身的地形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即使是万人精兵,如何在绝壁上昼伏夜出,不发出任何声响,不遭遇意外滑落,不被巡逻的魏军发现,这本身就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古代的行军,大规模部队的调动,尤其是在如此险峻的地形,一旦出现一丝疏漏,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全军覆没。而且,即便魏延的部队能够顺利通过,其粮草补给也必定困难重重,如何维持数日甚至更长时间的急行军,并且在抵达长安后还能保持战斗力,这是个大大的问号。

其二,对曹魏守军的判断。魏延的计策是基于曹魏主力在外、后方空虚的判断。然而,即使是战略要地的长安,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驻军。曹魏既然能占据天下,其战略布局自然有其稳固之处,即便主力不在,也必定留有重兵防守。魏延的万人精兵,虽然精锐,但面对城池的坚固防御,以及可能出现的守军反击,其胜算几何?一旦被城中守军缠住,无法速胜,那么后援不济的魏延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三,诸葛亮自身的战略考量。诸葛亮素以稳健著称,其北伐虽然屡屡出师,但往往是以粮草充足、兵力有余为前提,步步为营。子午谷奇袭,其风险之高,非同小可。一旦失败,不仅会葬送魏延所率精锐,更可能导致诸葛亮整个北伐大业的崩盘。孔明在世时,最看重的是整体局势的把握,以及士兵的生命安全。魏延此计,虽然诱人,但其“险”字太过明显,诸葛亮很可能认为,将如此巨大的风险,寄托在一个听起来有些冒险的奇袭上,不如稳扎稳打,从正面消耗曹魏的实力,一步步蚕食其地盘。毕竟,他并非没有其他选择,而是可以选择更稳妥的路线,发动更具把握的攻击。

再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北伐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若将希望寄托于一次成功的奇袭,其成功率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便是魏延,他再如何勇猛,也无法保证在如此险峻的地形中,万无一失地完成任务,也无法保证长安守军会完全按照他的剧本来表演。

总而言之,魏延出子午谷之计,如果能克服地形的极端险阻,并且曹魏守军真的如魏延所料般不堪一击,那么其功成的可能性确实存在,甚至可能带来巨大的战略突破。但是,由于其内在的风险过于巨大,对地形的极端要求,以及对敌方判断的潜在误差,使得其成功的可能性,更多地属于一种“理论上的可能”,而非“现实中的高概率”。诸葛亮不采纳,并非因为他不识此计,而是他权衡了风险与收益,最终选择了更为稳妥、更能把握全局的策略。如果真的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赌博”,而诸葛亮,一向不擅长,也极少参与这种高风险的赌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元228年,蜀军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计划向魏国发动大举进攻,以完成刘备的遗愿:北灭曹贼,光复汉室!

这时在蜀军的参谋本部里,有两个军事计划:

一个是诸葛亮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这个比较保险。

另一个就是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历史上诸葛亮最终是采取了自己的第一个计划,结果是虽然经过5次北伐(如果包括后来姜维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维的那更是赚的少赔得多。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魏延的计划是怎样的呢?如果采取的是魏延计划,历史会改变吗?

关于魏延奇袭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魏延的计划到底是怎样的?

两个计划本身的优劣是什么?

魏延计划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魏延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历史上的类似战例的比较。

关于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主要有两个版本:

《魏略》的记载:"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演义》对此事的描写,内容与"魏略"大体相同,许多朋友讨论的时候,也是以这个版本为基准讨论。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陈寿是有"良史"之称的,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者,决然不予采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上,肯定会超过后来的裴松之。像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却是这样表述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与"魏略"的表述,虽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点。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多轻装部队高速出子午谷用闪电战突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线,待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来会合,目标就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切断曹魏潼关内外的联系,由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扫清驻扎于关中的曹魏重兵集团,进而占领整个关中地区。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资料均以为第一个版本是魏延的计划,其实不然,理由如下:

1、军事上第一个版本并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评。因为根据第一个版本,即使魏延计划完全获得成功,也仅是控制了关中的西半部分。当从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国大军赶到后,必将在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与蜀军展开决战,这对擅长复杂地形作战的蜀军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长安一带除了潼关和武关根本无险可守,这对于身经百战,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宿将魏延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蜀国的轻装步兵与以高速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会是什么结果;

3、一旦关中地区成为战场,双方则均无法依靠当地供应粮草,十万蜀军的粮草需要依靠从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渭河的水运从河东、中原方面进行补给,比较方便(曹操当年进攻关中马超韩遂集团就是依靠河东的粮草的),这样蜀军必不能长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汉韩信的模式进行此次作战,应当是要将整个关中包括潼关全部收入囊中。(这将在历史比较中谈到)

4、长安是西汉的旧都,魏国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经过汉朝历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钟繇等数代人的增筑修补,仅围绕城墙一周就有80里长,是座出了名的难攻不落的坚城。即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已是元气大伤,何谈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占长安,也只能将关中魏军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断,而且无法阻击增援大军,若要阻击曹魏的中原军团,就必须控制潼关,从而达到完全获得整个关中的控制权。

因此,魏延计划的第一个版本,从军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计划的第二版本,则完全避免了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三国志·魏延传》所记载的偷袭关中计划才是魏延向诸葛亮提议的真正的计划--既第二版本计划,是比较符合军事规律和历史规律的

这个计划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步兵高速出子午谷抵达长安,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从背后夺取潼关、武关等险要,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部队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进而夺取整个关中及陇西,御敌于潼关之外。

所以,我们下面所说魏延计划均是指《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魏延第二版本计划。

两个计划是指诸葛亮计划和魏延计划。

战略上:

诸葛亮计划是先夺取陇右,居高临下,以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发展;而魏延计划是直接夺取关中,一步到位,奠定光复汉室的基础。

如果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光复汉室,则消灭中原的魏国是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其后才是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历史上看,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中国的有:周(西周)、秦、汉、隋、唐等,而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北方的则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陇右为根据地统一中国或北方的则是一个都没有(其实进了蜀地其实再想发展就难了)。

陇右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上均无法与关中地区相比,因此关中的失陷对魏国的打击是更为严重,韩信暗渡陈仓夺下关中就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要想完成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魏延的计划是比较积极而相对激进的,而诸葛亮的计划是相对平稳,也是比较消极的。这也从历史的实际得到了证明。

战术上:

魏延计划可以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成功,而后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津黄河渡口等地,确保关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军主力的快速增援。由于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不多而且分散,完全可以在随后用步步蚕食之法加以各个击破。还有一点,攻下汉朝旧都长安,这对以兴复汉室为最终目标的蜀军的士气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这对于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国来说,是颇为理想的;

诸葛亮计划则由于路途遥远,相对要花较长的时间,这样,魏军就能赢得时间向关中重兵集团源源不断地增援大军。而且陇右的防御并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陇山隘口外,还有北面的高平迂回线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军的攻击。这样必定要陷入长期作战的被动局面,这对于运输线遥远的蜀军来说,决非是战术上的好选择。

冒险性:

诸葛亮的计划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稳的计划。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历史的实际看,诸葛亮所谓十全之计,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没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于魏军的主力曹真,张郃,郭淮集团已经到达关中,即便马谡没有失守街亭,也会在陇右与魏军展开长期的拉锯战和消耗战,很明显,蜀军从汉中到陇右的运输线过长,根本无法支撑这样长期的作战。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与东汉时期的隗嚣一样--失守陇右

而看似冒险的魏延计划,虽说风险高,然而一旦成功就可以依托潼关、武关、蒲坂津渡口的天险,保卫关中,而这时的关中将成为蜀军可靠的新补给基地,不再依靠陕南的汉中基地去翻越秦岭补给,蜀军最头疼的粮草问题也会随之一并解决。

所以两相较之,诸葛亮计划即使成功也没有最终胜利的希望,而魏延计划一旦成功,可以说光复汉室的计划已经完成一半了。

要实现魏延计划,需要具备哪些必备条件呢?

1、 战术突然性。利用刘备死后5年蜀军没有在北线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蜀国比较有名的军事将领如张飞,黄忠,马超等均已去世给魏国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战役的保密工作,用闪电战发动突然的袭击;

2、 速度。隐蔽地作好一切准备工作,高速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诸葛亮出祁山地图诸葛亮出祁山地图3、 吴国的配合。利用吴国的陆逊、朱然、诸葛瑾集团在沿长江一线的下邳,合肥,襄阳等重镇发动大举进攻(或与其联合计划)、魏军的战略机动部队东进,无暇西顾之机,适时发动,使魏军在短时间内难以调动重兵进行有力的反击;

4、 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国关中地区防御力量并不强,曹真和张郃集团仍旧还在襄阳前线防御东吴,可以保证蜀军突击部队可以迅速达到战役目标,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军击退;

5、 蜀军集中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大的指挥力量,不可犹豫,务必速战速决,一战成功,否则这样的战机将不会再有。

那么,以上5个条件蜀军是否具备呢?分析如下:

第3、5个条件,是完全取决于蜀国自己和东吴的同盟,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

第1个条件,主要取决于蜀军自己。因为汉中方面相对出口较少,很容易进行信息封锁,特别是战役准备的最后阶段,应当能够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轻装部队所走的子午谷,人烟稀少,也没有什么迂回道路,只要先派出便衣侦察队和特工,清理和秘密封锁道路,就可以保证在部队出子午谷前不被对手知晓;

第2个条件,也主要取决于蜀军自己,还部分依靠上帝的帮忙--不要下雨(要知道曹真的三路大军合围汉中的计划就因为一场大雨给浇没了)。由于蜀军是以大编制的山地兵团为主要战力,在秦岭中快速行进应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按照计划要求快速进军的;

第4个条件,则主要取决于敌人,部分受到蜀军战前烟幕放没放成的影响。不过只要前面几个条件(尤其是第一个)做到完美无缺,魏军也就不会察觉到蜀军的企图,就更别说增加兵力或更换指挥官了。

假如前述5个条件完全满足,那魏延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就极大:

诸葛亮完全可以选择在吴国的重兵集团于东线大举进攻的时候,发动这次战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样与吴国的陆逊在战前就确定下联合发起攻击的时间,这样一来,魏军在洛阳和许昌方面的战略机动兵团极有可能会调往东线,当蜀军在西线发动时,魏军机动兵团就需要再掉头西进,那魏军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了。

蜀军当时已经集中了近十万大军,参加这次进攻,加上多年的物资准备和稳固的后方,以及魏延、赵云、吴懿、高翔、王平等战将,可以说对曹魏关中守军处于绝对的优势。

根据在汉中呆了十年的魏延的计划,蜀军轻装部队经过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长安。而从长安到潼关的距离约为130公里,也既370汉里,根据司马懿打孟达用8天走1200汉里的行军速度,平均急行军的话每日可走150汉里,这样一来,魏延集团再要3天左右应可赶到潼关一线。如果魏延军在长安作战3天(只要击退长安守军或把其吓的不敢出来即可),再赶到潼关,也是不会超过8天的时间即可完成,而魏军增援的大军却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赶到(包括长安去洛阳报告3天、魏军商讨对策1天、兵力集中调动2天、向西开进4~5天,潼关到洛阳约有215公里,既614汉里),故从时间上魏延军完全可以提前占领潼关。由于当时潼关处于魏国内地,故平时不会有什么守关部队,并且是潼关背后偷袭,时间还可再缩减一些。

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会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进发到关中(应是前军轻装军,不用完成攻城任务),可以留部分兵力,继续合围还可能在坚守的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要地,主力迅速东进与魏延军于潼关会师,再分兵北进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关,封锁另外的两个进入关中的通道。至此,北上进攻关中的计划全部完成。

还剩下的唯一的问题是:长安魏军有多少兵力,指挥官是谁,会坚守长安吗?

根据魏延的战前侦察,魏长安守将是安西将军夏侯茂:

《三国志·夏侯敦传》记载:"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

《魏略》记载:"茂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与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记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长安守将乃从未带兵作战,不喜军事,没有谋略的皇帝女婿,由于是西线无战事,才派来此地做官的。这样的将军,一旦蜀军突然出现于长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脚乱,哪里还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呢?从魏国后来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国后来得到诸葛亮扬声从斜谷而出,马上就把长安方面的指挥官换成了曹真。

魏军在长安一带有多少部队呢?根据《魏略》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由于魏国根本没有想到蜀军会发动进攻,所以关陇地区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军守备各城镇,而基本没有机动的野战部队。关中沿秦岭的要点有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地,如果前三镇各1~2千兵守备,长安5千兵,估计在这一线撑死也才有1万人。可是由于是分散部署,很难对抗蜀军的闪电战进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还会有5千到1万兵力用于防备羌族骑兵等对各郡的侵扰。

故,在长安能用来反击魏延军的封顶也就五六千人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魏延敢于用5000轻装兵长途奔袭长安的原因。否则,如果长安魏军兵力超过1万的话,恐怕魏延的疲惫之师要在长安城下被吃个精光了。

魏延军以主力击退长安的守军,而后留下负粮的5000人,自己率精锐5000东进夺取潼关等地,利用当地民众的粮食做补给,短时间内不可能挨饿。这样一来,魏延计划成功实现,关中为蜀所有,统一大业的基石奠定矣。

这里面其实最关键的就是长安的魏军指挥官。如果是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人,将不会守在城里,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与魏延军的距离,牵制住魏延,即不作战又不让其顺利东进或搜集粮食,以赢得时间。

但是夏侯茂不会有这样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帮助其指挥。即使这样魏延还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牺牲负粮的部队--上去对郭淮兵团死缠烂打,自己的精兵迅速东进夺取潼关。

所以,我认为魏延军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担心魏军会在子午谷里埋伏,这是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担心:首先蜀军的前提就是保密,魏军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极为险峻,两面不是峭壁就是悬崖,大部队是不可能埋伏的。

还有人以为子午谷在魏国境内,实际上根据地图,子午谷在蜀国一侧,不过离魏兴郡比较近。魏延作计划时,孟达还没反(后来司马懿到了城下他也还未来得及造反呢),魏兴郡也一直在申耽、申仪兄弟手里,魏延制订计划当然要考虑这面的情况。

还有人担心诸葛亮大军20天出不了斜谷。注意,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之所以跑那么慢,是因为他不需要着急,因为已经与吴国约定同时进攻,走的慢一些,魏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吴国那边。这也是军事常识问题。

还有人担心,魏军会不会从新城、魏兴郡一带进攻汉中呢?可以说是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新城等地到汉中也都是高山峡谷,道路艰险,魏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部队并做好进攻准备--即使在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响应、魏国形势危急而汉中空虚的228年,在这个方向魏军也根本没有任何的动静,何况当时司马懿正带领4万多大军刚刚在新城把孟达给吞了。

魏延为什么要计划出子午谷呢?我们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那是因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现在长安附近,才能抢在长安部队前面到达潼关,因为从汉中去潼关,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条路--魏延的计划一切都是为了抢占潼关天险。

历史上最成功的汉中偷袭关中的战例,就是魏延要模仿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了。我们知道,这个战役的成功,使刘邦完全占有了关中地区。刘邦就是依靠关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打败了百战百胜的霸王,统一了中国(当然还有许多因素)。

我们来进行对比分析:

1、兵力对比

关中兵力对汉中兵力:

刘邦时期:汉军有兵力5万(带入汉中3万,又发展2万);关中三王有5万(其中雍王章邯有近3万,塞王司马欣、翟王董彝各有1万多一点)。兵力对比1比1。

三国时期:诸葛亮军有兵力8~9万(魏延1万偷袭,诸葛亮大军7~8万);关中魏军有1万,加上北部的郡兵合计2万左右。兵力对比4.5比1。

(以上韩信兵力数字引自《中国战争史》,三国兵力参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评析》)

2、突然性:

两个时期汉中方面都具备出其不意的条件,其中刘邦是主动制造的多一些,而三国时则是自然形成的。

3、牵制性:

刘邦时由于齐国的田氏家族反项羽,使项羽大军被牵制在山东地区,一时难以西进。加上张良那封麻痹信的作用,为刘邦占领关中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三国时,诸葛亮则可以充分利用吴国的力量吸引魏军机动兵团于东线,但是相比之下,魏军的增援会比项羽西进速度快的多。

4、战术:

韩信采取了不被敌坚守要点所牵制的战术,在集中主力击破阻击的敌军后,除留下部分兵力围困坚守废丘城的章邯外,主力迅速东进潼关、武关一线,完成了正整个的战略部署(当年8月出陈仓,月底已经占领潼关一线,甚至兵出武关了)。即使项羽很快西进,也无法攻入关中了。随后再逐步攻克内部那些被围困的城堡:

3个月后,攻拔陇西;6个月后,攻拔北地,俘虏章平;10个月后,攻占废丘,这时才完全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这已经是刘邦在彭城大败回来后的事情了。

所以魏延计划也是学习韩信,进入关中后,不急于占领长安等大城镇,而是先抢占割断关内外联系的潼关、武关,再回过头来慢慢收拾那些坚守的城镇。何况很多城镇看到已经被切断、包围,响应、投降的不在少数(比方诸葛亮一出祁山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信以魏延的5000精兵应可以击破长安附近可能的阻击(也是5000人)。

5、后方的实力

诸葛亮是四川、汉中的实际控制人,加上已经治理了多年,比起秦末时期的巴蜀,应当说经济实力更强一些,这方面只会强于刘邦。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时期的情况非常的相似,只有两点区别:

1、项羽被齐王田荣所牵制住,不能很快抽身,所以韩信并没有派部队去抢占潼关;而魏军机动兵团在洛阳附近,很可能快速增援关中,所以魏延计划必须抢占潼关,以阻击魏援军。

2、韩信面对的关中守军兵力与其差不多,所以韩信集中兵力对其进行突击,胜利后再安计划挺进潼关、武关等地;诸葛亮军则比魏关中守军兵力强大的多,消灭这些分散守城的魏军不是难事,而时间则更加关键,所以要兵分多路。

诸葛亮军在各个方面都优于韩信军,唯一的不足是魏军的增援将比项羽快很多。所以只要魏延军能按计划完成抢占潼关等地的任务,这个战役是必定会取得成功的。

就好象是要完成关门打狗的任务,魏延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潼关这个"门"关上并且锁死;至于打狗的任务嘛,诸葛亮的大军完成起来真是爽到不行啊。

如果说古代的例子不行,那就举个现代的例子吧:在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所担负的就是魏延军的任务(魏延军任务还带有些战略性),其就是要突然、秘密的抢占敌后方的三所里、龙原里,切断敌军退路,阻击美军增援,玩上一个关门捉贼。穿插成功的38军,被彭德怀情不自禁地称为"万岁军"。

其实如果说这个战役真的得手的话,估计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会把这个经典战例奉为圭臬了。

所以,根据以上的史料和分析,可以认为:

1、魏延计划的中心是抢占潼关,进而占领整个关中地区,而不是攻占长安,占据咸阳以西地区。《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计划是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

2、魏延计划是蜀国以弱胜强、甚至统一中原(乃至全中国)的最佳计划;

3、魏延计划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成功希望,而风险并不是很高;

4、魏延的计划作为一个一战成功的计划,风险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即便失败了,也不过损失万来人,而对诸葛亮出斜谷的主力兵团不会有任何损失,更不会危及蜀国的整体安全;

5、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根本就没有什么十全必克的军事计划。为了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这样的风险是值得冒一下的。何况就连被诸葛亮称为十全必克的平取陇右计划,最后还不是一个兵败街亭,损失2万多人的结果吗?

关于子午谷奇谋,我只想举两个例子。一、曹操北伐乌桓,回来却重赏劝他不要北伐乌桓的人。请问:为什么?因为曹操的军队差点渴死在沙漠。那么,奇袭乌桓是对是错?我想:如果给曹操再来一次选择的机会的话,曹操肯定不会同意奇袭乌桓。二:那就是邓艾奇袭成都。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近闻武侯在日,曾拔一千兵守此险隘,后主废之。"请问:邓艾奇袭成都是对是错?如果诸葛亮还活着的话,或者刘禅或姜维不把这一千兵调走的话,邓艾只有死路一条。可见,魏延只是赌长安没有防备。凭魏延的武功和谋略才智,(刘备把汉中交给魏延而不是张飞就可以看出魏延的才干)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这样的结论,可能喜欢诸葛亮的朋友不高兴,可是不管诸葛亮出于什么原因(性格谨慎、不善出奇兵、压制魏延)而没有实行这个计划,但这并不影响诸葛亮的伟大和智慧。(如子牙、韩信复生 则必用此计 若说难度也远比邓艾奇袭成都 李靖千里奇袭襄平低的多)

内容源于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如果刘禅听信谗言,真的将诸葛亮杀了,那后世对他的评价,怕是会比现在还要糟糕百倍,甚至千倍。这不仅仅是“昏君”两个字能够概括的,那将是一笔刻骨铭心的罪恶,足以让他在史书上留下永世的污名。首先,从忠臣贤相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那个时代罕见的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连年北伐的记载,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的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以来,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以及战争常态化背景下,蜀汉政权面临的深层困境。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如果能把我们现在的流行乐曲,比如那些充斥着电子节拍、合成器音色和直白歌词的歌曲,呈现在肖邦、李斯特这些伟大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面前,画面感十足。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可能性,而且相信他们各自的反应肯定会千差万别,毕竟他们都是极具个性的艺术家。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他们身处的环.............
  • 回答
    五丈原的秋风,带走了诸葛亮,也熄灭了北伐的熊熊烈火,留下无尽的想象与惋惜。如果,如果命运没有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给他设下终点,这位卧龙先生的下一步棋,又将如何落下?这并非一个简单推测,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及蜀汉的实际国力来细细剖析。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诸葛亮选择继续他那“高卧隆中”的隐居生活,彻底与世无争,那么曹操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相较于历史的真实轨迹,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能毫无阻碍地实现他的雄图霸业。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缺席对曹操统一事业的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更是刘备集团.............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穿越情景!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世界,他们能否统一维斯特洛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满策略与斗争的图景。一、 蜀汉穿越《权力的游戏》:优势与劣势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蜀汉穿越而来的“集体”具.............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三国能否统一,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人物命运、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项一项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满状态”和“多活三十年”这两个前提。“满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诸葛亮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他巅峰时期的智谋、战.............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选择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蜀汉的命运,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人才、民心等诸多层面,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路径:一、蜀汉内部的变化与壮大: 农业与经济的深度恢复与发展: 稳.............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这几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置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场域,谁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我们先逐一审视这几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诸葛亮:科学巨匠的潜质首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他身上.............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若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智者,能够放下彼此的恩怨,在一盘小小的棋盘前对弈,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决战开始之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这不是寻常的对弈,而是两位宿敌智慧与谋略的直接碰撞,是多年沙场上的心照不宣在棋盘上的具象化。诸葛亮,这位“卧龙”,.............
  • 回答
    诸葛亮北伐若能成功,他是否会走上“第二个曹操”的道路,这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审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战略目标、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再与曹操的崛起和统治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第二个曹操”的含义。我们通常理解的“曹操”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