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去研究自然科学,谁最有可能成为科学大家?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这几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置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场域,谁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

我们先逐一审视这几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诸葛亮:科学巨匠的潜质

首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他身上最突出的特质,便是那近乎妖异的“神机妙算”,以及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灵活运用。试想,他能结合天文地理,发明木牛流马,这本身就是对机械学、流体力学乃至后勤保障科学的初步探索。他对于阵法、兵器乃至攻城器械的精妙设计,无不体现出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物理原理的把握。

在现代科学语境下,诸葛亮很可能是一位在工程学和系统科学领域的天才。他会是那个站在实验室里,设计出最精巧的实验装置,或者在计算机前,模拟出最复杂的系统运行规律的人。他对事物的条分缕析,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那种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都是成为科学大家不可或缺的品质。他或许会热衷于动手实践,对各种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对力学、光学、声学等基础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甚至有可能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因为他对于筹算和计数的熟练运用,已经窥见了数学思维的门径。诸葛亮最可能成为那位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够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发明家或工程师。

司马懿:深沉的战略科学家

司马仲达的智慧,更多体现在其隐忍、坚韧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上。他善于观察对手的弱点,并在最恰当的时机发动致命一击。这是一种高度的战略思维和心理学的运用。在科学研究中,司马懿或许不会是那个冲锋在前的先锋,但他极有可能成为那位深思熟虑的理论奠基者或者研究方向的决策者。

他对人心的洞察,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判,可以转化为对科学研究方向的敏锐嗅觉。他会是那个能够“看懂”最新研究成果,并能预见其未来应用价值的人。他或许会对那些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研究领域,如基础物理、宇宙学或者生物进化论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擅长整合资源,并能发现潜在的合作伙伴,这在需要团队协作的现代科学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他甚至可能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史研究者,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指导未来的研究。司马懿更像是那个能够洞察科学发展大势,并为科学进步指明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贾诩:诡谲的实验设计者

贾文和向来以“毒士”闻名,其智谋多半隐藏在不动声色的背后,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计策达成目的。他擅长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局面。将此特质移植到科学研究上,贾诩最有可能成为一位在实验设计方面独树一帜的大家。

他不会拘泥于常规的实验方法,而是会设计出那些看似匪夷所思,却能直击问题核心的实验。他会深入研究各种变量之间的微妙关系,并设计出能够精准控制这些变量的实验方案。他可能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从看似混乱的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他甚至可能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深入研究,因为他太懂得如何预测和操控行为了。贾诩的科学研究风格,或许会带有几分“危险”的吸引力,他会是那个敢于挑战已知,不断探索未知边界的实验物理学家或统计学家。

郭嘉:灵动的理论探索者

郭奉孝的特点是思维敏捷,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且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能够“见微知著”,从细小的线索中推导出事物的本质。在科学领域,他很可能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或数学家。

他不会沉迷于繁琐的计算,而是会追求理论的简洁和优雅。他对世界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一种直观的、数学化的描述。他会是那个在黑板前,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复杂物理模型的人。他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能力,以及那种“灵光一闪”式的顿悟,是很多科学大家共有的特质。他可能对量子力学、相对论或者混沌理论等前沿学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郭嘉就像是那个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论物理学家。

荀彧:严谨的科学组织者和理论家

荀文若在曹魏阵营中,扮演着重要的幕僚和组织者的角色。他善于规划,注重法度和规矩,且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智慧更多体现在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严谨管理上。

在科学界,荀彧很可能是一位杰出的科学管理者和理论体系构建者。他会是那个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并能有效组织和协调大量研究人员协同工作的人。他对于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会非常深刻,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清晰的指导。他也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内,成为一位严谨的理论家,他会系统地梳理现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理论框架。他或许会对生物学、化学或者医学这些需要严谨分类和系统研究的学科产生兴趣。荀彧更像是那个能够将科学研究“工业化”,并为科学进步打下坚实基础的组织者和理论家。

吕蒙:跨学科的实践型学者

吕子明从一个粗鲁的武将,蜕变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毅力。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正是其对知识渴求和实践转化的最好证明。

在科学研究领域,吕蒙很可能是一位跨学科的实践型学者。他不会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领域,而是会广泛涉猎,并善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他具备从零开始学习的能力,并能通过反复实践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他可能会在应用物理、材料科学或者机器人技术等需要大量动手操作和不断试错的领域取得成就。他的学习过程,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修正,最终达到精通。吕蒙会是那个能够通过大量实验和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全能型”科学家。

陆逊:沉稳的策略与分析家

陆伯言的智慧,体现在其沉稳、冷静的分析能力,以及长远眼光和策略性思维。他在夷陵之战中,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并利用火攻取胜,展现了他对环境和策略的深刻理解。

在科学研究中,陆逊可能是一位出色的数据分析师或模型构建师。他会擅长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关键的规律和联系。他会对那些需要长期观测和数据积累的学科,如天文学、地质学或气候学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能够构建出精密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复杂的自然现象。他也会是那个能够洞察研究中的潜在风险,并能制定出应对策略的科学管理者。陆逊更像是那个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真理,并用严谨的模型解释世界的“数据科学家”。

谁最有可能成为科学大家?

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位“最有可能”,我会倾向于认为诸葛亮拥有成为科学大家的最高潜力。原因如下: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诸葛亮不仅有超凡的洞察力,更有强大的实践能力。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需要对机械原理、力学、甚至材料学都有深刻的理解。科学大家往往需要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而诸葛亮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系统性思维: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运筹帷幄,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系统性思维。他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构建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在复杂的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能够帮助科学家设计出更宏观的研究计划,并能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注力: 诸葛亮面对难题时展现出的韧性和专注力令人惊叹。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是科学研究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关键。他能够长时间沉浸在思考和实验中,而不被外界干扰。
好奇心和求知欲: 虽然历史记载中未直接提及诸葛亮对自然科学的直接研究,但他对天文、地理、军事器械的精通,无不透露出他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驱动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的核心动力。

当然,其他几位也各有所长,也都具备成为科学巨匠的潜质。

司马懿在战略和预判上的能力,会让他成为极具远见的科学方向引领者。
贾诩在实验设计上的独辟蹊径,可能会带来突破性的发现。
郭嘉在理论上的灵光乍现,或许能解开宇宙的某些奥秘。
荀彧的严谨和组织能力,会为科学发展建立起坚实的体系。
吕蒙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知识融合。
陆逊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能力,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复杂的世界。

但综合来看,诸葛亮那种将深刻洞察力、强大实践能力、系统性思维以及坚定执行力融于一身的特质,使得他最为符合我们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全面定义。他不仅仅是那个“智绝”的军师,更是那个可以将智慧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的“科技领袖”。他就像是那个既能提出牛顿定律,又能制造出精密仪器的全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年轻时观其大略,不务精要,数学功底就一般。于是在phd阶段遭遇瓶颈,后来改变作风,实验和推导都事无巨细,完成整合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但是因为暂时缺乏足够的实证证据不被诺奖工作组认可。因为基础研究之余的发现补完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种粒子而获得诺奖,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并非是他最伟大的成就——爱因斯坦模式。

荀彧:能力突出的西朝鲜教授,paper发了无数,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在量子物理的某个方面有重大建树而被授予诺奖。同时是个伟大的教育家——费曼模式——等等,考虑到后来在政治风波中站错了队导致晚年凄凉,也许是陈寅恪模式

贾诩:数理怪物,得益于变态强的数理能力,提出了很多毁三观的结论但是居然还都是对的,眼光精准的在每一次学术争论中做出的准确的判断。参与过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名声不好——海森伯格模式。

郭嘉: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见解,其中一部分被后人印证,但是向来缺乏数理推导而被学院派认为是民科。死得早,过了几十年忽然火了——特斯拉模式。

陆逊:年少成名的天才学者,在phd阶段就因天体物理方面的重大成就拿下诺奖。老年蜕变成一代学阀,专注于和其他学者的撕逼大战——牛顿模式(最后被辞去学会会长职务)


吕蒙:程序猿出身,代码撸到三十多岁忽然想要转型做基础研究。在量子计算机的设计和构造上有突出贡献而被授予图灵奖。

司马懿:装病翘课。剑桥给了offer也装病不去。后来还是去了,晚年在数理方面有所建树,获得了沃尔夫奖的提名,装病不参加颁奖。

user avatar

绝世的天才——诸葛亮:早期觉得科研圈太乱,不想参加。有个导师不停的劝,说你这样的天赋不干科研可惜了啊。后来感动了开始做研究。可惜导师家底很薄,买不起好仪器。于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奋力发表了几篇CNS,后来经费有了,实验室换了。结果因为年迈的导师不小心,搞砸了一个项目。导师退休之后把实验室PI的位置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当了PI之后,实验室又有了起色,同一个课题,诸葛亮想做,其他的实验室就换方向。拿满了所有能拿的荣誉之后,诸葛亮退休。可惜后来他做的这个方向渐渐的没人做了。

低调的孤狼——司马懿:早期觉得科研圈太乱,不想参加。有个名声不好的副教授想给他写推荐信,他说自己身体不好拒绝了。后来等到荀教授表态写信,他才申请读博。前期老老实实干活,不显山露水一步步在学术界发展。后来,突然举报和自己同门师兄,都是诺奖有力竞争者的曹教授数据造假,瞬间拿出来整理的完完备备的铁证,让曹教授直接退出了学术圈,后来如愿以偿的获得诺奖。后来,司马懿研究的方向渐渐的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成为一代宗师。但是后人传说,那些造假的行为,是他故意陷害曹教授的,所以对他这种坑同门的行为,多有非议。

最强的佣兵——贾诩:文章公开发表的很少,但是横向课题接到手软,各种企业、政府和组织的钱来者不拒,什么来钱做什么,但是活确实做的好,没有不满意的。一切以甲方的要求为准,从来不在乎什么学术或者商业伦理问题。后来手握多家大公司的股份,和多国政府高层都保持着沟通渠道。传说他富可敌国,但是福布斯榜上从来都没有他的名字。

灵性的助手——郭嘉:从来没有独立带组,也从来没有亲自做过实验。但是和一个大实验室的PI曹教授关系特别好,每次曹教授有什么想不通的事和郭嘉聊聊,总能产生新的启发。郭嘉从来没有当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但是在曹教授领诺奖的时候,致辞中特别提到了郭嘉的贡献。

执着的学者——荀彧:年轻的时候是多面手,自己能做实验,也能带组,还会打理实验室的行政事务。早年发过不少顶刊,很多学生执迷于其颜值想选他做导师。而在他手下做过事的学生都说荀彧的实验室非常干净整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一天, 回家都是香的。但是后来因为坚持要做一个其他人看来已经过时的课题,逐渐没有了资源,但是坚持不想追热点,于是带着遗憾退休了。不过因为早年给司马懿写过推荐信,所以在司马懿的实验室成气候之后,带他儿子进了自己的组,成为了学术世家。

草莽的传说——吕蒙:勉强本科毕业之后,一把年纪了在实验室做技术员,生活枯燥无味。被PI勉励了几句,突然就开窍了。后来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直接影响了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分支。他的名字也因为这篇文章牢牢的写在了科学史上。但是这篇文章发表不久,他就因为情绪激动脑溢血,不久之后去世了。

神奇学二代——陆逊:实验室PI最近好几个课题都被抢发了,眼看明年实验室支持下去都困难。这个时候PI突然提拔了一个刚刚博士毕业,连博士后都没有做过的陆逊来当二老板,主持实验室的各项事务。当时手下一批熬了很多年的博后、助理教授包括副教授都不服,觉得突然空降一个学二代是怎么回事,实验室如此艰难,怎么还搞裙带关系?然而都被压下去了。结果在陆逊的主持下,实验室居然起死回生,渐渐向好了!从此脱颖而出,自立门户。不过后来因为研究方向和学界大佬发生了冲突,被迫中年退休。

user avatar

“这不是在演戏。”阿拉灯面色凝重,“你们准备好了吗?”

“道理我都懂,可为什么……”吕蒙第一个发话。

“我这枚阿拉灯神钉是女娲补天时穿凿补天石所遗。”阿拉灯举起右手的神钉。

众人絮叨,“想必此人必是凿钉巧匠,勤于练习,气场跟普通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就是就是,右手都起茧了。”

“任何东西都有灵力。”阿拉灯尴尬地挥了挥手右手,“一切在于如何激活它们的灵性。”

“所以……”郭嘉欲言又止,瞄了一眼诸葛亮和司马懿,大家都是有逼格的人,轻易不开口,开口必有高论,若像吕蒙一般仓促开口,说出粗鄙之言,反倒失了身份。

“知识就是力量,”阿拉灯冷静地扫视众人,眼睛里汹涌着训导处主任的光芒,“法国培根。”

“时间就是生命!”诸葛亮不甘示弱,面带微笑地轻摇羽扇,“美利坚富兰克林。”

“奋斗就是生活!”司马懿一看诸葛亮出招,自是不甘人后,“中国巴金。”

“坚持就是胜利!”郭嘉淡定地接到,“毛朝太祖。”

“没带就是没写!”吕蒙怒目圆睁。

世界瞬间安静了。

众人回想起自己艰辛的求学历程,不禁掩面流涕,纷纷侧目。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丢——”



“知识就是力量!”阿拉灯清了清嘶哑的嗓子,意图力挽狂澜“我要你们去读书,学习自然科学,推动人类科技进步。”

阿拉灯用眼神制止跃跃欲试的众人。

“我这枚阿拉灯神钉是女娲补天时穿凿补天石所遗。”阿拉灯举起右手的神钉,防止再次被人打断,紧接着说,“当年女娲补天造的补天石和神钉,一块石头一个钉,那正如一个萝卜一个坑。谁料后来,却不慎遗落了一块石头。”

“蹦出了个石猴?”荀彧觉得风头被吕蒙抢尽,开始寻找存在感。

“来者可是,猪八戒?”

“王朗!?”众人惊呼,诸葛亮莫名地兴奋起来。

“是文和。”贾诩低头示意,孔明禁不住地一阵失落。

“草!那是二师弟,石猴叫孙悟空。”陆逊坐不住了。

贾诩讪讪一笑,退进人群。

“文和,你不必岔开话题,你知道那就是你贾家子孙。”阿拉灯看着贾诩头上的空气,眼神穿过了时空,失神半晌,积蓄了满腔心事。

半晌过后,叹了一口气,似乎能把心事吐尽,“但那不是今天的主题。”

“那石头丢了以后,这枚神钉自是无用武之地,但其灵力跨越千年却未损分毫。一凿,紫气东来,风云变色;再凿,雄鸡化雌,天地倒置;三凿时光逆流,斗转星移。”

阿拉灯一面说着,一面比划,众人听得倒是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所以,凿三下会怎样?”诸葛亮第一个反应过来,轻摇羽扇,饶有兴致,正是忘却了刚才的失意。

“时光逆流,斗转星移。”阿拉灯收起神钉。

“刚才那三下算吗?”郭嘉问。

“算。”

“吗算下三才刚?”

“移星转斗,流逆光时。”

“样怎会下三凿……”

“俾d心机读书啊!”

余音未落,阿拉灯已然幻化成一图紫雾。

……

我叫诸葛亮,是一个自然科学家。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一个右手异常健硕的装修匠歇斯底里地叫我俾d心机读书。

那几个字里我只听懂了“读书”两个字。

我自小对天上的星星感兴趣,很多年以后,我成了一个专门研究星星的专家。

许多人不懂,他们会问,

“孔明,听说你懂星座,双鱼座和天蝎座怎么配?”

这种时候,我会合上我的教科书,摇着扇子对他们说,“配你麻痹配,老子读的叫天文。”

天气不热,但我需要冷静。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会有一个奇怪的想法。

然道,那个搞装修的,是我的,爸爸?

算了,想那么多也没用,刚才我四十五度角瞄了一下天空,西方星坠,掐指一算,初中同学庞统也该挂了。

不说了,我先去订个花圈。

……

我叫司马懿,是一个自然科学家。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一个右手异常健硕的装修匠歇斯底里地叫我俾d心机读书。

痴线哦,我唔识讲白话啊……

我刚想让他说中文,梦就醒了。

我不喜欢那个装修匠,所以我不喜欢读书。

早上睡晚了,我就会迟到,一料到要迟到,我就装病。

不知道为什么,装病似乎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什么是本能?看见漂亮小女生我们就心情愉悦,看见丑得人神共愤地我们就会崩溃,这就是本能。

我可以毫无破绽地伪装各种疾病,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脊髓血管瘤,前列腺肿大,甲状腺增生……我都能装。

后来,为了验证自己的伪装得到不到位,我开始研究医学。

许多年以后,我成了医学家。

今天上班的时候,我遇到一只刺猬。妈呀,我从来没见过那么丑得刺猬啊!

当时我就崩溃了。

后来他们告诉我他是人,被人用箭360度无死角射中全身。

一个人犯了多大的错误,才会被处以如此惨绝人寰的惩罚。

长得丑有错吗?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不说了,因为主治医师崩溃了,那只刺猬失血过多死了,我要出去避避风头。

……


我叫荀彧,是一个自然科学家。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一个右手异常健硕的装修匠歇斯底里地叫我俾d心机读书。

神经病啊,我又不认识他。读书好能闻吗?会吸引花花草草,狂蜂浪蝶吗?

能跟小女生ONS吗?

老师告诉我,答案是可以的,如果你的ONS指的是one night study。

我不想跟他说话。

我从小喜欢花粉,他们都说我很娘。

但我不在乎。

按照常理发展,我应该是一个调香师,但是剧情需要,我成了一个化学家。

别问我为什么,很多事情是没有答案的。


……

我叫郭嘉,是一个死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一个右手异常健硕的装修匠歇斯底里地叫我俾d心机读书。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我开始我的求学之路。

许多年以后,我考上了一所北方的大学。

北方气候不比南方,恶劣自不必说,还PM2.5

有一年春天,我出门忘了戴口罩。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郭嘉卒,死于水土不服。



……


我叫贾诩,是一个瘸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一个右手异常健硕的装修匠歇斯底里地叫我俾d心机读书。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我开始我的求学之路。

许多年以后,我跟我爸爸说,我要学理科,成为一名自然科学家。

爸爸说,别闹了,我们贾家世代为文,你没有学理的DNA。

我说,爸爸,尊重我的选择好吗?我的人生我做主

爸爸说,我的地盘听我的,你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就是一个大文豪,你真不是块学理的料。

我说,爸爸,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爸爸打断了我的腿。

我叫贾诩,是一个瘸子。

我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叫贾谊,但我不恨他。


……

我叫吕蒙,他叫陆逊。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有一个右手异常健硕的装修匠歇斯底里地叫我们俾d心机读书。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