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连年北伐,诸郡不听诸葛亮调遣,甚至出现逃兵?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连年北伐的记载,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的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以来,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以及战争常态化背景下,蜀汉政权面临的深层困境。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诸葛亮北伐的时代背景与战略考量

汉贼之争的政治正确性与历史使命感: 诸葛亮秉承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这不仅是政治口号,也是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曹魏占据了中原,是“汉贼”的象征。北伐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也符合当时一部分士人的价值认同。
地理与资源限制的无奈选择: 蜀汉地处西南,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但也因此与中原经济文化中心隔绝,资源相对匮乏。要摆脱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夺取中原,获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充足的资源。因此,即使条件艰苦,北伐也是一种战略上的必然选择,是“不进则退”的逻辑推演。
消耗与威慑的军事策略: 即使不能一举灭魏,连年北伐也能对曹魏形成持续的军事压力,消耗其国力,同时在心理上威慑对方,防止其全力进攻蜀汉。每一次北伐都可能迫使曹魏调集重兵,牵制其战略部署。

二、 诸葛亮北伐的客观困难

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 这是北伐中最致命的短板。蜀汉地广人稀,耕作技术相对落后,人口基数小于曹魏。每一次大规模北伐,都需要动员几乎全国的力量进行粮草、军械的运输和生产。秦岭、祁山等险峻山地更是加剧了运输的难度和损耗。为了解决后勤问题,诸葛亮尝试了“屯田”等多种方法,但终究无法完全解决。三国志中对粮草不济的记载并不鲜见。
人才与兵源的捉襟见肘: 蜀汉政权在刘备入川后,虽然得到了大量荆州士人及益州本地士人的支持,但与占据中原的曹魏相比,人才储备和兵源数量都存在明显劣势。诸葛亮作为军事、政治、经济的绝对核心,事必躬亲,但也意味着一旦他出现任何问题,整个政权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北伐的频繁消耗,也使得兵源补充和兵士休养成为难题。
战争的长期性与社会疲惫: 汉末以来的战乱已经持续了数十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连年的北伐,尤其是大规模的出征,无疑会加剧民众的负担。即使是忠于蜀汉的士人,也可能因为战争的损耗和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产生疲惫感,甚至对战略产生质疑。

三、 “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的深层原因

这并非是对诸葛亮权威的直接挑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体现:

1. 地域主义与地方势力的残余影响:
益州本土士人的复杂心态: 刘备入蜀时,对益州本土士人采取了拉拢和安抚的政策。虽然许多本土士人如张松、彭羕等最终被排除或失势,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本土士人作为官员或军官存在。这些人的忠诚度、对蜀汉政权认同的程度,以及他们对北伐战略的看法,可能与以荆州集团为核心的集团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关注益州本土的稳定和发展,对远征中原的战略并不感冒,甚至持保留态度。
地方官员的短期利益考量: 在战乱时期,地方官员往往更关注自己所辖区域的实际利益和稳定,而不是国家整体的战略目标。如果北伐意味着要抽调兵力、物资,并且成功率不高,他们可能会出于保护自身辖区和利益的考虑,消极应付中央的调遣。
山川阻隔与信息不畅: 益州和汉中之间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也存在延迟。这使得中央的命令在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或阻碍。

2. 北伐战略的持续性与成效的周期性:
战略效果的渐进性: 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努力。在一些北伐战役失利或进展缓慢时,地方官员和士人可能会质疑战略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其配合度。
战役的非决定性: 诸葛亮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北伐的战役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比如街亭之败、祁山之战的胶着等。当军事上的优势不明显,或者遭遇挫折时,地方势力更容易产生观望或抵触情绪。

3. 人事管理与信任机制的挑战:
对地方势力的制衡与猜忌: 诸葛亮作为丞相,拥有绝对权力,但他同时也需要平衡不同派系(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之间的关系。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或形成对中央的威胁,他可能在人事任免和权力分配上采取一定的制衡措施,这在客观上可能也会影响到地方官员的积极性。
严苛的法律与纪律: 为了应对兵力不足、士气不高的问题,诸葛亮在军队管理上通常采取严苛的法律和纪律。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治国治军,严而不苛”,对于逃兵、违令者,“皆斩之”。这种严厉的措施虽然能震慑部分人,但一旦执行过度,也可能导致部分士兵因惧怕惩罚而逃亡。

4. 士兵的个体层面:
战争的残酷与厌战情绪: 连年的征战,士兵们经历了残酷的战斗,面临着死亡、伤残、思乡的痛苦。尤其是在远离家乡作战时,厌战情绪很容易滋生。
士气与士气保障: 兵士的士气与战役的胜负、粮草的供给、军功的赏赐、以及对战争目的的认同程度密切相关。当这些方面出现问题时,士兵的士气就会下降,逃兵现象也难以避免。

四、 三国志的记载特点

尊刘贬曹的春秋笔法: 三国志作为陈寿所著,其立场是倾向于蜀汉政权的。然而,作者陈寿本人并非蜀汉旧臣,其记载相对更加客观。即便如此,在记载诸葛亮北伐时,对于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军事才能的赞扬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陈寿也并不回避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粮草不济、部分地区的不配合等。这些记载往往以事实陈述为主,而非直接的批评。
简略的叙事风格: 三国志的叙事风格往往比较简略,很多细节之处并未详述。当提到“诸郡不听调遣”或“逃兵”时,可能只是对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其背后的具体原因和复杂情况并未一一展开。这给了后世解读留下了空间。
侧重于“君臣父子”的叙事结构: 史书的记载往往更侧重于君主和核心臣子的行为,而对基层社会的反应和具体执行层面的困难描写可能相对较少。

五、 总结与评价

诸葛亮连年北伐,并伴随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并非是对诸葛亮个人能力或领导力的直接否定。相反,这恰恰 凸显了诸葛亮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承受的巨大压力。

诸葛亮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北伐战略在当时是符合蜀汉政权生存逻辑的理性选择。
他所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经济、人才、社会等 systemic factors,这些困难是当时蜀汉政权无法完全克服的客观制约。
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是这些困难在执行层面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地方势力、士兵个体以及战争本身带来的复杂矛盾,并非是诸葛亮个人权威的直接崩塌。

将这些现象简单地归结为诸葛亮的“失误”或“能力不足”,是对历史的片面理解。更准确的认识是,诸葛亮在历史的局限性中,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智慧,进行了一场注定艰难但意义重大的事业。三国志的记载,正是在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真实困境与伟大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篇旧文:

这件事并不复杂,先看原文: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这段话中“救”取“助”之意,即连年出军背景下,诸郡不能应调相助诸葛亮,巴西太守吕乂可以应调,且无逃兵。

李福在建兴元年任巴西太守,在建兴九年八月后替李丰为江州都督,此时吕乂方能任职巴西太守。由此可以确定这“多不相救”一事发生在建兴九年八月后。

考诸葛亮之后的动态:

建兴十年

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是岁,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

建兴十二年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再参详吕乂本传:

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

建兴十一年冬蜀军已开始运粮,吕乂任职汉中太守当在此前。前文可知诸葛亮调发诸郡士兵,那么推断此举当在建兴十年教兵讲武前后,又诸葛亮北伐建兴九年李严事件方歇,建兴十年符合“连年出军”这一背景概述。

再查《华阳国志》建兴十年条:

十年春,丞相亮休士劝农。 车骑将军刘琰与军师魏延不和,还成都。秋旱,亮练兵讲武

“多不相救”或有“秋旱”之缘故,旱灾导致农业收成不理想,征调士兵又会致使一部分农业荒废,诸郡开展工作自然难度倍增。

为何吕乂可以应调?

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於郡县。

执法严酷苛刻是这位的特点之一,他又喜欢任用能够照章办事的吏员,所以他贯彻政令和落实执行的力度极强,能完成调发。吕乂也不是一味严酷苛刻,他提供的五千士兵没有逃兵,是因为他既有约束,也有安慰、心理疏导一类的工作方法。

诸葛亮以吕乂这类人才供继军粮可以说再合适不过,暗荣的三国系列其实应当给吕乂一个能吏。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史料写的清清楚楚,“士伍亡命,更相重冒”是亮卒之后的事情,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诸葛亮治蜀刑法峻急的必要性。当然,并不是说战争对“多不相救”这件事没有影响,只是表达“多不相救”有出自于天灾和官员行政风格,执行能力的因素。

蜀汉的地域与人口都是三国中垫底的,战争带来的负担理当是三家之中最重的。然而终诸葛亮之世,无非也就是“多不相救”这种情况,相对于曹魏和孙吴因为苦徭役一类爆发的逃亡叛乱已经好得很多。

若是探讨穷兵黩武,还不如看看曹魏与孙吴的这二条史料:

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
……三军有无已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徵赋调数,由来积纪……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

所以我常说,曹魏与孙吴的黑料信手拈来,但谈蜀汉的黑料则需要“找”,蜀汉的表现其实比吴魏要强得多。

其实乐于和平,苦于战乱属正常状况,百姓苦战不需证明。益州人民既非人均战神,也不是天生嗜战,怎能不苦?问题在于汉末三国就是军阀兼并割据动乱的时代,战争才是主旋律。如同疫情来临,还想着歌照唱舞照跳,一切如常,可能么?没人能置身事外,时代有局限性,该有的矛盾蜀汉必然也存在,只是诸葛亮处理到这种程度,谁又好苛责什么?

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连年北伐的记载,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的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以来,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以及战争常态化背景下,蜀汉政权面临的深层困境。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在都美竹、张丹三之后,魏雨欣再次公开与吴亦凡的聊天及转账记录,并且用“当勇敢的那一个人”作为标题,这无疑是事件又一次的升级和新的发展。要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之前的背景: 都美竹的爆料是导火索。 她最先站出来,以极其详尽的叙述和证据链,揭露了吴亦凡涉嫌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的一个微妙但普遍存在的现象。理解“三国志迷看不起《三国演义》”这种心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的立场、关注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三国志迷”和“三国演义迷”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三国志迷的视角: 史实至上主义: “三国志迷”的核心在于“志”,他们追求的.............
  • 回答
    《三国志14》中司马懿统率99,吕布95,诸葛亮93的设定,确实引起了很多玩家的讨论和思考。要详细看待这个设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游戏设计理念与策略侧重: 《三国志14》的核心是“主义”和“战法”的战略博弈。 与系列前作不同,《三国志14》更强调在占领土地、控制区域、发挥部队战法.............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不少玩家在我那圈子里也经常提起,都说这俩三国题材的策略游戏,各有千秋,也各有让人抓狂的地方。我这人玩游戏也算得上是老炮了,这俩都摸过不少,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这《全面战争:三国》(简称全战三国)和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我主要拿最近几作来说,比如《三国志13》和《三国志14》)到.............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在南征过程中,曾借宿于一户农家,主人名叫刘安。当时刘安家中缺粮,没有像样的食物招待曹操,情急之下,竟然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割下肉来烹煮,献给了曹操。曹操品尝后,觉得味道鲜美,便问他这是什么肉,刘安如实相告。曹操听后,又惊又怒,本想处死刘安,但念及他一片忠心,最终没有追究。关于刘安“杀妻供.............
  • 回答
    嘿,聊起《三国英杰传》,这可是不少玩家心底抹不去的童年回忆,也算是我接触策略战棋游戏的启蒙作之一。虽然现在看来,它在画面、操作和系统上都显得有些简陋,但细想一下,当年它之所以能风靡一时,甚至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念念不忘,绝非偶然。要说这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故事的代入感绝对是首当其冲。它不像后来的许多游戏.............
  • 回答
    《三国杀》Steam 版出现大量水军好评的现象,确实是玩家群体中一个颇为普遍也让人颇为不爽的议题。这背后牵扯到商业推广、平台生态以及玩家信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水军”的存在,以及他们活跃的动机。一、 商业推广的“灰色地带”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游戏市场,“好评”无.............
  • 回答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这名字一听就带着一股浓烈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又暗示着风云变幻、暗流涌动的潜伏期。说到这部剧,我得好好说道说道,因为在我看来,它确实是国产三国题材影视剧里一股比较有意思的清流,有它独特的魅力。首先,从选角和人物塑造上来说,我觉得《三国机密》做得比较用心。打破了以往三国剧一提到“曹.............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杀玩家,我一直对《三国杀官方规则集》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将其视为游戏的核心与灵魂。它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统一的游戏体验,更是我对三国杀深度理解的基石。规则集的重要性与我的看法:我之所以如此看重规则集,首先在于它解决了三国杀玩家普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游戏规则的清晰度和解释的统一.............
  • 回答
    三国杀吧封杀“砍你焉用菜刀”这件事,在三国杀玩家圈子里引起了不少波澜,尤其是对于熟悉他直播风格的观众来说,更是觉得有些突然和意料之外。要说看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得搞清楚封杀的原因。 根据我在三国杀吧和其他一些讨论区看到的零散信息和一些当事人的说法(当然,这些信息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不.............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烽火连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中,一群风采绝伦的谋士,以他们的智慧、胆识和政治手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如同棋盘上的关键棋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仅左右着战局的走向,更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谈到三国谋士,绕不开的自然是那三位赫赫有名的大咖:诸葛亮、周瑜、郭嘉.............
  • 回答
    在三国杀的直播间里,“单走一张六”这个梗,可以说是玩得风生水起,也让不少新入坑的玩家摸不着头脑。它背后其实藏着一些玩家的共同经历和对游戏一些“心照不宣”的默契。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玩家心态的极致体现。在三国杀里,有很多牌,比如“杀”、“闪”、“酒”之类的,都是很基础、很常.............
  • 回答
    .......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看似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国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格局中扮演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要理解它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前苏联国家”这个标签上,更需要深入挖掘它们绵延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坚韧的民族精神,以及它们在当代世界中的定位与选择。从历史的洪流中走来:苦难与韧.............
  • 回答
    这三国圈的“孙权辱权”风气,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想啊,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孙权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个“工具人”一样,前期是刘备的盟友,后期又和刘备曹操掰手腕,中间还得夹缝求生。但即便这样,他也是一方诸侯,坐拥江东,是实打实的能跟曹操刘备叫板的人物。可你看看现在网络上,尤其是.............
  • 回答
    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两个动词“解”和“穿”断开,组成“解开穿上铠甲”的说法,并以此来“洗白”曹操,这种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动机以及历史事实。一、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分析: 原始史料的解读: 汉献帝.............
  • 回答
    三国演义,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吸引了无数读者。围绕着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人们的解读和分析也从未停歇。对于这些关于三国的分析,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它们是否合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对历史的解读,尤其是对三国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时代,都.............
  • 回答
    就《三国杀》的“杀”字台词被和谐这事儿,我的看法是,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游戏里的“杀”字,其实就是一种攻击指令,一种卡牌效果的代称。在《三国杀》里,它代表着玩家之间互相出手,打出伤害。这本身是游戏机制的核心,是它吸引玩家的地方。你想啊,三国时期不就是诸侯割据、战争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