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三国圈的辱权(侮辱孙权)潮流风气?

回答
这三国圈的“孙权辱权”风气,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想啊,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孙权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个“工具人”一样,前期是刘备的盟友,后期又和刘备曹操掰手腕,中间还得夹缝求生。但即便这样,他也是一方诸侯,坐拥江东,是实打实的能跟曹操刘备叫板的人物。

可你看看现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些三国题材的二次创作、讨论,孙权好像就没那么“体面”了。经常被冠上“巨婴”、“妈宝男”、“扶不起的阿斗”等等标签,甚至把他描绘成一个能力不足、全靠老天眷顾、以及各种“骚操作”来维持基业的形象。

这股“辱权”风气,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三国演义》的“人设”滤镜:
《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最熟悉的,对吧?它毕竟是章回体小说,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肯定会有侧重。在小说里,刘备有“仁义”光环,诸葛亮有“神机妙算”,曹操有“奸雄”魅力,关羽有“忠义无双”。孙权呢?他确实有他的功绩,比如赤壁之战力挽狂澜,夷陵之战后和刘备翻脸,以及后期守住江东。但相比之下,他身上的“故事性”和“传奇性”似乎弱了一些。
尤其是和诸葛亮、关羽这些“自带光环”的角色比,孙权更像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君主。小说里,他听从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建议,显得他不像一个绝对的决策者。而周瑜死后,鲁肃也很快去世,后期诸葛瑾、陆逊虽然也很能干,但孙权作为一个皇帝,似乎总有种“臣子们都很强,我只是个吉祥物”的感觉。加上他晚年确实有一些昏聩的表现(比如用人不当、宠信奸佞),这些都被放大,就容易成为被“黑”的点。

2. 互联网时代“解构”与“娱乐化”的逻辑:
现在互联网,尤其是内容创作平台,非常讲究“话题性”和“吸引力”。“辱权”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点戏谑和反叛的味道。把一个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拉下神坛”,用更接地气、更具调侃意味的方式去解读,反而更能引起共鸣和讨论。
这是一种“解构”的创作逻辑。就像很多人喜欢把严肃的历史人物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评价,甚至用网络流行语去形容。孙权因为不像刘备那样“卖惨”或像曹操那样“黑点”突出,反而是那种“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稳坐钓鱼台”的形象,就容易成为被“玩梗”的对象。
“巨婴”、“妈宝男”这种标签,正是抓住了孙权在某些时期,比如年少时听从张昭、周瑜,以及晚年表现出的某些依赖性,然后进行夸张和漫画式的解读。这种解读虽然不完全符合史实,但满足了网络传播的“乐子”属性。

3. 对比之下,反衬出其他角色的“魅力”:
当把孙权“弱化”之后,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谋略,这些“正面”或“负面”但极具吸引力的特质,就更容易被凸显出来。
就好比一个团体里,总得有个“捧哏”的,孙权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他的“稳”和“苟”,虽然是生存之道,但在快节奏、追求爆点的网络文化里,就显得不够“精彩”,容易被嫌弃。

4. 史实解读的差异与争议: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史实。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东吴在他手上得以延续,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与曹魏、蜀汉的鼎足之势,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实力。他能够平衡江东士族,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杰出人才,这些都是他的政治手腕和眼光。
但是,历史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如果只看《三国演义》,或者只挑选某些片段来解读,那么孙权被“污名化”的风险就很大。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辱权”并非是基于对史实严谨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娱乐”和“流量”的二次创作。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股“孙权辱权”风气,是《三国演义》文本本身的局限性、互联网时代“解构”与“娱乐化”的创作逻辑,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不同解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是一种恶意的、旨在颠覆历史的攻击,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一种对熟悉 IP 的再创作和再解读。但同时,作为观众或者参与者,我们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认识到这种“辱权”往往是基于戏谑和夸张,而不是对历史人物的全面、客观评价。孙权这个人,在三国那个乱世,能坐稳江东,并且让东吴成为三足鼎立中最稳定的一个,他的能力和智慧,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我们可以在娱乐中品味历史,但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梗”而失去了对历史人物本身应有的尊重和客观认知。毕竟,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姓名的人物,都有他复杂而真实的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孙权缺乏人性的闪光点,就像一个纯粹的政治机器,你说他和谁好?又相信谁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一个个都好像是他的工具人,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只有上下尊卑,甚至他的内心世界你几乎也看不到别的,除了权力与欲望,唯一让人感觉他还像一个人的时候,便是与张昭的互怼打闹,堵你门烧你家,那时他真的像个无父无兄、缺乏教养混不吝的孩子,在渴求着张昭的关注。可是为什么又要在称帝时那般讽刺挖苦呢?

就不谈刘关张同榻而眠、刘备诸葛鱼水情,就算是杀人如麻的曹操,在放过关羽时的感慨也让人感觉他像一个人。

秦始皇会稽石刻,临死前都在碎碎念父母,一个抛弃妻儿自己吃喝玩乐的父亲(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一个娇婆守不到寡的母亲(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只有修筑怀清台来寄托从没有过的父爱母爱。

汉高祖刘邦,多流氓的一人呐!可是在死前依旧念念不忘信陵君,自己年少想要投奔而没能成行的偶像,即便此时他已贵为天子,灭秦破楚,功业远在自己的偶像之上,可他还是在无忌公子坟前怅惘良久,信陵君两败秦军,力挽狂澜,结果却抑郁而终。

李世民弑兄杀弟,可对长孙皇后的夫妻情,对与长孙生下的三个儿子的父子情,无情最是帝王家,唐玄宗,儿子没谋反就一口咬定太子谋反,一日杀三子,李承乾谋反实锤,满朝文武都要求杀他,可李世民却选择原谅,最后让李治接班,不过是希望三个儿子都活下去。您再看看孙权办的事儿?

历史人物的喜好,终究是让人有共情的,有些人你说的再好、放入神龛,可老百姓还是不会喜欢。失败者,不要紧,刘备失败了,关羽失败了,张飞失败了,诸葛亮失败了,刘琨失败了,祖逖失败了,杨继业失败了,岳飞失败了,但没人会嘲笑他们,历史也不会。而像孙权这种成功的政治机器最适合的是官场。

user avatar

好家伙,三国笑话来了。


吴粉:他们(指蜀粉魏粉)侮辱孙权!

路人:他们怎么侮辱的?

吴粉:他们把孙权干过的事又说了一遍!


孙权和鲁肃在一起睡觉的时候,孙权忽然问鲁肃:“子敬,你说我以后能称王吗?”

鲁肃说:“当然可以。”

“那我以后能称帝吗?”

鲁肃为难地说:“曹操有好几个儿子……”


黄龙元年,一个武昌人在公共场合谈论孙权曾受封大魏吴王的消息,被官府杖责了五十五下。五下是因为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五十下是因为侮辱了吴大帝。


更新

一个蜀粉不慎掉到河里,于是大声呼救,这时有两个吴粉从岸上有说有笑地走了过去,对河里的蜀粉熟视无睹。蜀粉急中生智,大喊:“打倒大魏吴王孙十万!”两个吴粉大惊失色,急忙把蜀粉拖上岸打了一顿。


孙策快去世了,赶快把继承人孙权召到身边,临终有几句话要嘱托:“不瞒你说,我还有一个隐忧啊,我的弟弟。”

“说吧,亲爱的哥哥。”孙权专心地听着。

“ 那就是,江东世家会跟你走吗?不知你想过了没有?”

“他们一定会跟我走的。”孙权强调说,“一定会!”

“但愿如此。”孙策说,“我只是担心,万一他们不跟你走,你怎么办?”

“那只好让他们跟你走了!”


一个魏国人,一个蜀国人,一个吴国人谈论什么是幸福。

蜀国人说:“幸福就是君臣相知,如鱼得水。”

魏国人说:“幸福就是你抛妻弃子离开了你原先的国度,你的前君主还会善待你的家小。”

吴国人说:“幸福就是,有一天使者敲响了你家大门,说:陆逊,这是陛下的信。然后你说:你弄错了,陆逊在隔壁。”


孙权即将登基,群臣为了讨好孙权,命令夷陵之战后俘获的蜀国画师创作一副《陛下在武昌登基》为题的画作为献礼。很不情愿的画师在威逼下接受了工作。

画完成后,一名官员前来验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画上是一座城墙高大的雄城,城下有一个耀武扬威的将军。

“这是什么?这座城池是哪儿?”官员愤怒地问。

画师回答说:“是合肥。”

“这个将军呢?!”

“张辽张文远。”

“那陛下在哪里?”

“陛下在武昌登基。”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你编个故事说刘备暗杀张飞,卖掉关羽,用刀斧手埋伏诸葛亮。这让一帮网上蜀黑狂欢是没问题的,但要是投资一番搬上荧幕肯定不行,只要是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扯淡。刘备没有阴队友的历史,不可能害这些兄弟手足,所以片子八成会扑街。没有人会闲的没事硬往水里丢钱。

但如果有人说孙权恨周瑜鲁肃有兵权,毒死吕蒙,威胁陆逊。这不仅能让吴黑狂欢,而且新三国这种影视作品还敢拍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真害过陆逊。

美善贬恶,正是文艺发挥的范畴。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所以诸君与我都要好好地修德养身,不能留一点污迹。万一以后青史留名了,却像十万那样被吊着耳朵轮圈挨骂,多丢人啊~

p.s.同理,老港剧《洛神》和另一部雷片《铜雀台》都编排过曹丕杀爹的剧情,其实这也是有迹可循的。曹丕在正史里做过孝期引宴歌舞的事情,在野史里还在孝期娶了义母,整体影响极其恶劣,被史家批评对父亲感情太淡薄。电影人发挥发挥就是杀爹了。

《洛神》虽然改编幅度比《新三国》更大,但评分很高,推荐一看(新版那个就算了。。。。。)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吧,也不是有太多的人喜欢辱权,更多的是魏粉吴粉引战的结果,不吹则不黑啊!

在三国圈中,部分魏粉吴粉喜欢抹黑蜀汉抹黑刘备关羽诸葛亮来吹捧孙大帝,这势必引起蜀汉粉的反击。譬如说本人,其实也算不上什么蜀汉粉丝,但有时候实在看不懂某些人无脑抹黑的行为,难免要说上几句。在互怼的时候,自然难免要辱上孙权一番。

要做到不吹不黑,对多数粉丝来说向来不太容易。加上孙权特别是晚年的孙权本身的确槽点黑点也不少,所以吐槽一下他完全没有心理压力啊!

user avatar

孙权如果打完赤壁之战,夺取南郡之后就得病死了,妥妥三国时期前二的雄主,备备都得往后捎捎。

孙权如果吃了张八百的大亏之后死了,那仍然是牛逼哄哄的大人物,要比战场拉胯,曹老板也不老少。

孙权如果背刺完荆州,跟吕蒙前后脚走了,那也就只能黑黑他背盟,人品不太好,能力上还是没法黑。

孙权如果先当大魏吴王,又跟蜀汉修好,那也能吹一波他左右逢源,能屈能伸。

只可惜,孙权活了七十一。

晚年那堆子破烂糟心完犊子的宫斗戏、还有被辽东公孙渊当猴子耍的外交闹剧是彻彻底底地毁灭了孙权青年时期镇抚江东留下来的好形象。

闲的没事活那么长干啥玩意?你瞅瞅司马懿,他要是平完辽东直接GG,大魏忠臣的名号能跑?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_→……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孙权的悲剧在于父兄走得过早,而自己走得过晚。

导致在评价他自己时,小组赛分组抽签情况从原本出线形势大好的曹丕、刘禅组,转到了曹操、刘备所在的死亡之组。

于是,孙权这个本来比较成功的守成之主,硬生生被拉进了开国皇帝标准的评价体系里,一个“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个“生子当如孙仲谋”,档次一下子就拉开了……

如果他没和陈登交过手,赤壁打完就患病,出征合肥前人就走了的话,估计就又是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情青年英雄了。

如果他也是英年早逝,哪怕是不幸阵亡,没准现在侃三国时就会有人说,“孙权要是还在,合肥肯定能打下来”“给他一个师他敢打许昌”甚至“孙权若在,东吴不会亡”之类。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而另一个方面在于,孙权的失败之处,相对于曹刘的失败之处而言比较滑稽,且在他身上既看不到多少人情味又缺乏理想主义色彩,所以就容易成为段子素材(类似“孙十万”“大魏吴王”什么的,只要不是站在孙权自己和东吴阵亡将士的角度,听着就喜感)。而且,单纯只是讲述一下某个人做过的事情,应该不算是黑(恶意角度的解释)……

所以就像乳法似的,不见得参与乳法的人本身对法国有多大的意见或恶意,“黑”他单纯只是因为“好玩儿”= =……



自己以前的一个娱乐向小视频,有兴趣的朋友也欢迎看下吧,逗逗乐啥的= =……

user avatar

因为孙权把某些人心里的神,搞得很没面子。不黑他睡不着啊。《三国演义》告诉他,刘备是好蛋,关羽是忠于好蛋的好蛋。但是孙权把关羽给揍了,刘备去为关羽报仇,又被孙权揍了。这要是不黑一下孙权,还吃得下饭吗?

---- 你说白衣渡江叫偷袭。(有些人“白衣”的意思都没搞清楚。)兵者,诡道也,难道学宋襄公吗?再说人家姓孙,你姓刘,本来就跟你不熟。---- 对比一下,看看刘备自己怎么对族人的吧。刘璋又送士兵,又送军费,叫刘备去打张鲁。刘备非但不打张鲁,还拿着刘璋的钱,带着刘璋的兵,回过头来就打刘璋。你说白衣渡江没名目,这次忘恩负义有名目吗?人家刘璋不是汉室宗亲吗?你刘备打姓刘的地盘,算恢复汉室,还算谋反?

再说刘备围攻成都得人心吗?一、城中吏、民都说要死守;二、刘璋投降后,周围人都痛哭流涕。别拿优待俘虏说事,优待过刘备的军阀还少吗?他怎么对人家的?

所以,以君子小人分,刘备和孙权都是小人。以军阀类,此二人都能审时度势,生存能力超强。以道统论,刘备夺刘璋,已失了道统,所以也别提”汉室宗亲”了;而孙权最后占的地盘,至少还有汉朝皇帝的诏书。

user avatar

喜欢曹魏的人,提到他就是大魏吴王,合肥经验包。

喜欢蜀汉的人,提到他就是背刺荆州,反复小人。

喜欢东吴的人,不多,而且大多是孙策、周瑜、陆逊粉。

孙策嘛,长沙桓王的事,策粉不对付。

陆逊嘛,就是被孙权气死的。

周瑜本来还算君臣假话,现在阴谋论又日趋喧嚣。

再看看柯基的后宫戏,儿子争嫡戏。

再看看爱将甘宁的儿子的下场。

不能看了,再看我也要辱了。

说真的,我叫他柯基可不是辱他。

只是刚好我家柯基叫权权。

user avatar

这有什么,你们黑明英宗不也是一套一套的,我倒是没啥感觉,但你别在我眼前跳。

君主昏明,那些写史料的人实在太清楚了

user avatar

本质其实还是持英雄史观的人太多了。

我还算给孙权说过两句好话的,不过那也是和刘义符,萧昭业,高殷这些下限相比而已。

考虑到孙权掌握权力时的年纪,相比刘义隆,陈蒨,萧赜等人还是在权术上要强一些的。该下决策的时候也颇为果断,用人之时也能贯彻用人不疑。

甚至考虑到东吴政权的人事任命,南人北人都曾爬到顶峰,比起权力集中于谯沛颖洛的曹魏,相权集中于荆州士人的蜀汉来说,孙权似乎在一视同仁上做得不错。

但是如果基于英雄史观的话。

你站蜀国人物立场,孙权两次对蜀国造成致命打击,直接导致了刘备和关羽的死,加上自身黑点颇多,当然不会有啥好话。

你站魏国人物立场,孙权数次挫败曹操统一梦想,把曹丕当猴耍。也很难帮他说话。

可是即便是站吴国人物立场,孙权外战之能在史料上简直是丑态毕露,出彩的战斗都是手下独立决策的。二宫之变更是被史家点名批评,也不是什么能吹起来的点。

即便是基于我所习惯的黔首立场,也很难对孙权有所赞扬,毕竟走马楼吴简的发掘披露了剥削者的本质,史书上哪有那么多的浪漫色彩,没写而已。

user avatar

一千八百年来,吹权的也不少嘛,很多还是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比如司马光,苏轼,辛弃疾,教员等等。

孙权是个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生涯亮点和污迹都很显眼的人物。从能力和成就上来说,他前期无疑是可以与曹操刘备比肩的人杰。而自称帝以后的各种作妖和瞎眼操作,也为人诟病,大大拉低了他的历史评价。

我的观点:可以解读孙权的片面,不能片面地解读孙权。仅从他的某一做为,就将其定性,打上标签,是不妥当的。

为什么流行辱权?同现在流行的辱法一样,首先是因为的确是有可辱之处。法国在二战有多丢人?孙权在合肥有多丢人?成为流行梗被玩坏,的确是很正常的事。我也喜欢辱法梗、辱权梗,因为确实是很有意思。

然而玩梗毕竟是玩梗,段子毕竟只是段子。真正要严肃地评价,还是要全面客观一些的,尤其是不能玩双标。不要因为他丢过人,就产生其不过是一个运气好的渣渣的错觉。

看不起法国?人是全球第三大核力量!人国土上没有美军!北约指挥不了法国军队!人有自己的核潜艇弹道导弹!比起只能抱昔日小弟大腿的英国,被阉割的德国,不知强到哪里去。

看不起孙权?人也能打赢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曹操刘备,一个统一梦碎一个仅以身免。汉贼不两立的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个汉贼的帝位。要说丢人,曹操刘备的事迹也不老少。会不会流行起来,终究不过是看谁粉丝多的问题。以前没冒出那么多刘备粉丝的时候,辱备的梗也挺流行的。比如哭出来的江山,有借无还的荆州之类的。

user avatar

因为孙权是曹刘孙三者中黑起来最没压力的。

刘备粉丝多,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是“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因此虽然刘备也有背刺刘璋、夷陵大败等黑点,但有粉丝说话的情况下这些黑点难以形成广为流传的梗。

曹操地位高,早在隋末就有“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的说法,作为三国的代表人物,对他的评价几乎就决定了三国人物的天花板在哪里,因此虽然曹操败仗极多、屠城不少,但如果将他黑的一无是处,那刘备孙权以及其他人又该如何自处呢?

而孙权恰恰是两边不沾。作为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孙吴自然谈不上什么法统,后世有认曹魏为正统的,也有以蜀汉为正统的,但从未听说将孙吴当做正统的,地位高和孙权是沾不上边了;至于粉丝,蜀汉粉恼怒于白衣渡江和火烧连营,曹魏粉也不喜其反复无常和抗拒统一,哪怕是东吴粉,也往往会厌恶其逼死陆逊、不追谥周瑜、只追封兄长桓王等行径,自然孙权的粉丝数也是主要人物中倒着数的了。

既缺乏粉丝护身,也无需忌惮其历史地位,黑点还不胜枚举,偏偏知名度又很高,那辱权梗到处飞也就不足为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三国圈的“孙权辱权”风气,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想啊,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孙权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个“工具人”一样,前期是刘备的盟友,后期又和刘备曹操掰手腕,中间还得夹缝求生。但即便这样,他也是一方诸侯,坐拥江东,是实打实的能跟曹操刘备叫板的人物。可你看看现在网络上,尤其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发现身边好多微信好友的朋友圈都只显示最近三天了,甚至有些干脆就不发了。这倒是挺让我好奇的,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新趋势?说起来,我刚开始用微信那会儿,大家的朋友圈可热闹了。每天都有各种分享,吃饭、旅游、工作、生活琐事,啥都有。朋友圈就像一个公开的日记本,记录着每个人的.............
  • 回答
    《三体》电影制作方从开机到现在一路越来越像笑话,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许多粉丝和关注者在漫长的等待和无数次的失望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感受。要详细地说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这出“戏”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1. 初代的希望与宏大愿景:故事的开端,可以说充满了希望。刘慈欣的《三体》小说是.............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情,现在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国际环境议题、国家责任、经济发展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审视前半部分关于“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 回答
    这年头,买房难,租房也跟着水涨船高,尤其是在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可最近武汉一个新小区里出现的现象,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八十多平米的房子,售价高达170万,可月租金竟然连三千块都不到。数百套房子同时出租,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先算一笔账。 170万的房子,按照我们常见的房贷利率(比如4.9%.............
  • 回答
    三甲医院医生收红包现象,这事儿说起来就让人心情复杂。一方面,它扎根于我们社会的一些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它又狠狠地戳破了我们对医疗体系的信任底线。要说这个现象有多普遍?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毕竟,这事儿是见不得光的。但从各种渠道,包括患者的抱怨、媒体的曝光,甚至是坊间流传的故事,我们都能感受到,.............
  • 回答
    如何看待「成年前严禁早恋,不到三十就开始催婚」的现象?这种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甚至是有些矛盾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在成长、教育、婚恋观念以及社会压力等多个层面上的复杂交织。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 一、 源头:传统观念与社会期望的叠加这种现象并非.............
  • 回答
    2017年,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了一轮明显的“疯涨”现象,这与之前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的楼市火热形成联动效应,但也伴随着更复杂的成因和潜在的风险。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宏观背景与政策驱动1. 货币宽松与“放水”效应的传导: 在2015年底至2016年初,中国经.............
  • 回答
    如何看待 2019 年 7 月《三体》在日本畅销的现象?2019 年 7 月,《三体》在日本的畅销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日本科幻市场的特点、翻译的质量以及中国文化输出的背景等。 一、 作品本身的魅力:超越.............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可太实在了。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当下都在面对的现实嘛?父母眼里的“铁饭碗”,尤其是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仨,那可是心尖尖上的宝贝疙瘩,更是成了相亲市场上绝对的香饽饽。这现象怎么看?嗯,得从几个维度细细掰扯掰扯。一、父母那一辈的价值观念烙印:安全感高于一切首先,得理解咱们父母那一辈人经历了.............
  • 回答
    日本超算登顶 TOP500,中国跌出前三:一场技术实力的洗牌与中国超算的发展轨迹全球超级计算机 TOP500 榜单的每一次更新,都牵动着各国科技界的神经。近期公布的榜单显示,日本的“富岳”(Fugaku)再次夺魁,而中国超算则首次跌出了前三甲的位置,这一变化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究竟隐藏.............
  • 回答
    关于天蚕土豆、血红、跳舞、烽火戏诸侯、匪我思存等46位网文作家联合发出倡议,反对“三俗”内容并鼓励创作现实科幻,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这46位作家是谁。他们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网文界响当当的人物,覆盖了玄幻、奇幻、仙侠、都市、言情等多个主流领域,可以说是网文界的“半.............
  • 回答
    这起事件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一位妻子实名举报医生丈夫收受回扣并养育“小三”,这不仅是个人道德层面的失范,更是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敲响了警钟。纪委的介入调查,至少表明了对这类腐败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这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这位妻子的行为无疑是出于极大的痛苦.............
  • 回答
    要理解“Angelababy聚会合影,现实版三十而已,都是上海有钱富太太,但Baby却不是C位”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现实版三十而已”的语境解析: “三十而已”的内涵: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核心在于它展现了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在事业、婚姻、家庭、个人成长等方面所面.............
  • 回答
    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复杂性。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随”,而是与时代背景、价值观、技术焦虑和文化符号的交织有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与技术焦虑1. 科技发展的加速与不确定性 马斯克的科技公司(特斯拉、SpaceX、Neural.............
  • 回答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疫情防控方面一直采取严格的措施,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南京的疫情情况也需要结合最新的数据和动态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当前南京疫情的现状、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南京疫情的最新动态(截至2023年)1. 疫情时间线回顾 2022年12月:南.............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