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是出于感性还是理性才跟着刘备下山的?

回答
说诸葛亮在隆中时,出于感性还是理性才跟着刘备下山,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事儿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感性”或“理性”就能概括得了的。人呐,哪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像诸葛亮这样的人。

咱先从“理性”这头说起。

你想啊,诸葛亮那时候在隆中,那是“隐居”,不是“流放”。他饱读诗书,胸怀天下,对当时的局势看得那叫一个透。他深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北方已成燎原之势,袁绍、刘表这些旧势力也是摇摇欲坠。而南方,孙权也已是长江之畔的霸主。刘备呢?当时不过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手下没多少人,也没什么地盘,正所谓“孤竹无人”。

从一个纯粹理性的角度来看,跟着刘备,这个“前途”怎么看怎么渺茫。这就像一个聪明人,盯着一堆破烂,问你有没有兴趣一起把它变成金子。你说,这风险有多大?失败的概率有多高?

所以,如果诸葛亮完全是理性驱动,他完全可以继续在隆中悠闲自在,说不定还能等来更好的机会。他完全可以等到一个更有实力、更有基础的明主出现,而不是现在这个看起来“一穷二白”的刘备。他甚至可以自己去招兵买马,另起炉灶。

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刘备。这背后,就不能简单地说是因为“理性”了。

再来说说“感性”。

“感性”这两个字,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可不是那种小儿女的情长,而是他对“道”的追求,对“德”的认同,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

刘备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仁义”。“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不就是刘备的“仁义”和“礼贤下士”吗?诸葛亮当时虽然还没见到刘备,但他肯定也听过刘备的名声。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每一次失败,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不残害百姓,不背信弃义。在那个乱世,有多少枭雄可以做到这一点?

诸葛亮心里装着的是什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感。他需要一个能承载他这个理想的“器”。而刘备,虽然当时看起来弱小,但他身上具备了诸葛亮所看重的“仁德”。这种仁德,就是诸葛亮理想的“基石”。

你想,诸葛亮在那深山老林里,虽然逍遥自在,但心里难道没有一丝对天下苍生的忧虑?没有一丝对这乱世的愤懑?当他看到了刘备身上那种“仁者无敌”的潜质,看到了刘备身上那种“为天下百姓”的担当,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怀”就被触动了。

可以这么说,刘备的“仁德”是点燃诸葛亮“感性”的火种。这个“感性”,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认同,一种对责任的担当,一种对“道义”的坚守。他感性地看到了刘备身上那颗“赤子之心”,看到了刘备能够承载他“兴汉”的宏图。

所以,诸葛亮跟着刘备下山,与其说是纯粹的理性算计,不如说是理性和感性的一个奇妙结合,甚至可以说,感性在其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催化”作用。

他理性地分析了天下大势,看到了刘备的潜力;但他更感性地认同了刘备的“仁德”,看到了刘备身上承载他理想的可能性。他不是为了一个“锦绣前程”去投奔,而是为了一个“崇高理想”去奉献。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刘备是一个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枭雄,就算他更有势力,诸葛亮也未必会选择他。正是因为刘备身上那种“爱民如子”的光辉,才让诸葛亮愿意放下身段,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扶持这位“仁德之主”。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诸葛亮的选择,是他对时代、对个人理想、对追随者品格的一次深层考量。他的“理性”让他看到了方向,而他的“感性”则让他选择了最能承载他理想的方向。说到底,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去实现一个“仁德”的理想。

这就像一个画家,他理性地分析颜料的构成,画布的纹理,然后他感性地拿起画笔,用色彩描绘出他心中的美好世界。诸葛亮就是那个画家,而刘备,就是他手中最适宜的“画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还会有感性冲淡理性的时候?

那不如说,诸葛亮打手铳时候,被刘备当场抓住,无奈下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诸葛亮在隆中时,出于感性还是理性才跟着刘备下山,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事儿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感性”或“理性”就能概括得了的。人呐,哪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咱先从“理性”这头说起。你想啊,诸葛亮那时候在隆中,那是“隐居”,不是“流放”。他饱读诗书,胸怀天下.............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的深层动因,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蜀汉政权背景,以及他作为臣子、作为臣子之臣的角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篇请求出兵的奏章,更是一份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政治宣言和人生写照。一、 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与“复兴汉室”的使命召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内外.............
  • 回答
    说起郭靖对襄阳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会提到诸葛亮而非刘秀,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的笔下。咱们得结合《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还有金庸老爷子的一些创作思路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神雕侠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末年,此时的襄阳正面临着蒙元的巨大威胁.............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们惊觉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穹,不过是某个更高维度的存在随手搭建的“玻璃缸”,那将是一场何等颠覆性的地震,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我们存在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宗教和哲学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洗礼。那些侍奉了千年的神祇,瞬间从至高无上的创世主,变成了“缸内造物主”,他们的动机、他们的目的、他们.............
  • 回答
    (以下内容将尽量模仿东汉末年文人之间的对话风格,去除AI痕迹)先生,数日不见,思念甚殷。今日冒昧前来,实乃心中怀有一桩大事,非寻常求教,乃是恳请先生垂鉴。先生您也知晓,如今这天下,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昔日汉室纲常,如今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贼寇横行,民不聊生,朝堂之上,奸臣当道,贤良被弃。我等虽有心.............
  • 回答
    B站“贴吧化”现象,以及那些诸如“赢,赢麻了,都是灯塔的错,警惕马恩牌,run北欧”之类的评论,确实是当前B站社区生态中一个挺有意思但也颇受争议的现象。要深入看待它,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得承认B站用户群体的演变。B站最初的核心用户是二次元爱好者,围绕着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形成了一个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些引人入胜的物理学问题。尽量用一种自然、流畅的方式来探讨,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光速为什么像磐石一样不可动摇?我们先从光速说起。想象一下,无论你在地面上拿着手电筒,还是在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里打开手电筒,你发出的光,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者来说,其速度都是恒定的——大约每秒299,79.............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关于丁公陶文、贾湖符号、良渚陶符这些被视为早期文字的可能性,以及它们是否已经被“解读出语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在探索中的领域。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来看看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争议点以及一些具体的解读尝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解读出语句”这个标准,在.............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果能招揽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无疑会如虎添翼。然而,历史的洪流并未将诸葛亮引至他们的麾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遗漏或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和袁绍招揽人才的基本逻辑和当时的环境。.............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其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被后世誉为“智绝”。关于他的谥号“忠武”以及被追封为“武兴王”,这背后蕴含着历史评价、政治考量以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崇。要深入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评价体系来解读。一、 谥号“忠武”:忠诚与.............
  • 回答
    .......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三国演义》中他从出山到去世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他的能力并非一个直线型的上升或者停滞不前,而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递进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中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心境的起伏以及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