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文臣出身,为什么谥号忠武?为什么被追封武兴王?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其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被后世誉为“智绝”。关于他的谥号“忠武”以及被追封为“武兴王”,这背后蕴含着历史评价、政治考量以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崇。要深入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评价体系来解读。

一、 谥号“忠武”:忠诚与军事才能的双重肯定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号,更是对其一生功业和品格的盖棺定论。诸葛亮的谥号——“忠武”,无疑是对他毕生事业最恰当的总结。

“忠”:尽忠报国,鞠躬尽瘁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标签,便是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从刘备“三顾茅庐”而出的那一刻起,诸葛亮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刘备的事业紧密相连。他辅佐刘备,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弱小势力,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刘备临终前,他受托孤之重,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尽管当时蜀汉国力相对弱小,内忧外患不断,诸葛亮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

他“夙夜忧叹,えず坐不安席”,为了完成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他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每一次北伐,都倾尽全力,消耗了蜀汉大量的国力。即便在军事上屡屡受挫,甚至因此积劳成疾,他依然坚守岗位,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写下的《出师表》,一篇篇感人至深,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汉室的忠贞和对后主的殷切期望。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忠”字最生动的诠释。在那个乱世,君臣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任和忠诚,诸葛亮以他无与伦比的忠诚,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武”:军事谋略,运筹帷幄

虽然诸葛亮以文治闻名,但他的“武”并非虚设,而是体现在其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上。他并非亲临一线挥刀砍杀的猛将,但他的“武”在于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

从“隆中对”为刘备勾勒出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到赤壁之战中借东风一把火,奠定三分格局;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巩固后方,到其后期六出祁山,与曹魏名将司马懿斗智斗勇,这些都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治军,能够以较少的兵力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并且多次取得战役的胜利,例如街亭之战前的部署、五丈原前线的调度等等,都体现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

“武”在谥号中,也包含了对一位政治家军事策略和管理能力的肯定。诸葛亮作为丞相,负责国政的同时,也主导了蜀汉的军事行动。他的“武”,是智慧的武装,是战略的体现,是有效组织和调动军队的能力。

因此,“忠武”这个谥号,是对诸葛亮一生最贴切的评价。它肯定了他作为臣子对国家的绝对忠诚,也肯定了他作为领导者在军事上的卓越贡献和卓越才能。在古代评价体系中,文臣如果能够同时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是难能可贵,也更能获得高评价。

二、 追封“武兴王”:历史功绩与政治需要的结合

诸葛亮生前官至丞相,封为武乡侯。他死后,蜀汉朝廷追封他为“武兴王”,这其中的原因则更为复杂,既有对他个人功绩的追尊,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考量。

追尊个人功绩的至高荣誉

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改革措施,如严明法度、发展农业、推广教育等,都极大地增强了蜀汉的国力。在军事上,他更是蜀汉对外征伐的灵魂人物。

蜀汉政权本就是偏安一隅,需要不断树立榜样,来激励人心,巩固统治。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是对他生前功绩的最高肯定。从“侯”到“王”,这是爵位的提升,意味着对他个人地位和贡献的最高级别的认可。选择“武兴”作为封地名,更是直接关联到他一生戎马、开拓进取的历史功业。“兴”,代表着兴盛、发展,而“武”则呼应了他的军事才能。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的功业和精神让蜀汉得以“兴旺”。

政治考量与巩固统治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进入了后刘备时代,由刘禅继位。此时的蜀汉,虽然有诸葛亮的辅佐,但国力仍然与曹魏和东吴存在差距。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定海神针”,他的离去对政局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有几层政治意义:

1. 确立诸葛亮的崇高地位,稳定人心: 诸葛亮去世时,许多人都对蜀汉的前景感到担忧。通过追封他为王,既是对他个人忠诚和功绩的最高褒奖,也是在政治上确立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绝对核心地位,以此来稳定朝野上下,激励士气,让人们知道虽然诸葛亮离开了,但他所代表的精神和功绩依然被最高程度地肯定。
2. 强化诸葛亮作为蜀汉建国功臣的形象: 在刘备集团中,诸葛亮是核心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追封他为王,更是将他塑造成蜀汉政权不可或缺的奠基者和守护者。这有助于巩固刘氏政权的合法性和统治的稳定性。
3. 传承诸葛亮的政治遗产和精神: 诸葛亮所倡导的忠君爱国、勤政爱民、严明法度等政治理念,是蜀汉政权重要的精神财富。通过追封他为王,也意味着蜀汉政权要继承和发扬诸葛亮的政治遗志,继续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
4. 应对后继者的挑战: 诸葛亮之后,费祎、董允等继任者虽然也颇有才能,但与诸葛亮的声望和影响力相比仍有差距。追封诸葛亮,也一定程度上为后继者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标杆,通过突出诸葛亮的伟大,来衬托现有统治的合理性,并要求后继者同样以诸葛亮为榜样。

“武兴王”这个封号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包含了对诸葛亮功绩的概括和对政治现实的考量。他的“武”,代表了他毕生的军事奋斗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他的“兴”,则代表了蜀汉在他手中获得的兴盛和发展。

总结

诸葛亮文臣出身,但他的“忠”和“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他的忠诚是其政治生涯的基石,而他的军事才能则是实现其忠诚目标的重要手段。谥号“忠武”,是对他一生功业的精确概括。而追封“武兴王”,则是在其身后,对他的个人功绩给予最高级别的肯定,同时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以巩固蜀汉政权的统治和传承其政治精神。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后世对诸葛亮崇高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会儿没后世分得那么清楚……

吕布一开始在丁原手下还当过主薄,神奇不?

user avatar

诸葛亮是文臣出身?

说是法师出身还更贴切些吧!

诸葛亮第一个职务是“军师中郎将”,成都平定后晋为“军师将军”,先主称帝后晋为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一出祁山失利后,又降为右将军,三出祁山后复为丞相。实际上诸葛亮从来没有担任过文职,又何来文臣出身一说?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

“忠”就不说了,汉代对“武”的定义就是对内能平定祸乱,保全疆土,威服百姓;对外频繁征战,劳动百姓,但无开疆拓土之功。这个“武”字简直是为诸葛亮定制的,再合适不过了: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其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被后世誉为“智绝”。关于他的谥号“忠武”以及被追封为“武兴王”,这背后蕴含着历史评价、政治考量以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崇。要深入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评价体系来解读。一、 谥号“忠武”:忠诚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组织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笼统地说,“北美部落”涵盖了极其广泛的地理区域和多样化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一些普遍的认知,比如北美原住民社会与东亚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及印加文明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尝试从.............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关于丁公陶文、贾湖符号、良渚陶符这些被视为早期文字的可能性,以及它们是否已经被“解读出语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在探索中的领域。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来看看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争议点以及一些具体的解读尝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解读出语句”这个标准,在.............
  •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
  • 回答
    谈论诸葛亮与曹操的文学造诣,这实在是一个颇有意思且值得细细咀嚼的话题。两位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闻名于世,另一个则以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著称。但抛开政治军事上的光环,单就文学而言,他们究竟谁能与谁比肩?这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以及历史影响来细细.............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短史记”4月29日发布的《刘备和诸葛亮是如何压榨蜀国老百姓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刘备和诸葛亮“仁德”和“贤能”的形象,转而聚焦于他们在统治蜀国过程中,为了维持政权、支撑战争,必然会对百姓施加一定的经济和劳役压力。文章可.............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浙江大学关于将《环球时报》发文或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到10万+等作为学术成果认定标准的规定,自公布以来,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项规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规定的出发点和可能的目标。高校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引入多样化的成果形式,旨在鼓励教师将学术研.............
  • 回答
    在阅读西方奇幻(西幻)文学时,不同读者群体往往会对某些元素产生强烈的反感或不适,这些“雷点”通常源于文化敏感性、刻板印象、叙事逻辑或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常见的雷点,并结合不同读者群体的反应进行说明: 一、种族与文化刻板印象1. 种族刻板印象 典型表现:将种族与“野蛮”“.............
  • 回答
    这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游戏里的机翻汉化绝对是我的快乐源泉。那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把剧情搞得跟意识流段子集似的场面,想想就忍不住嘴角上扬。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JRPG里。游戏本身是个挺严肃的奇幻冒险,讲的是主角要去讨伐邪恶的魔王,拯救世界苍生。开头那段剧情,是主角刚从村子里出来,接受一位老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漫画叙事中一个非常巧妙的层面——视觉语言的构建。大友克洋在《大炮之街》里运用架空文字来营造赛博朋克那种疏离又熟悉的未来感,确实是个高明的技巧。这种“形似现实文字的架空文字”,不仅仅是给画面增添一点“异世界”的风味,它能传达很多信息,甚至影响读者的情绪和对世界的感知。要说有.............
  • 回答
    要说十字军诸国“反超并取代”拜占庭,从而“引领西方文明”,这其实是一个过于简化甚至有些失真的说法。准确地说,十字军东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甚至可以说加速了它的衰落,而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则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复杂的推手作用,而非直接的取代和引领。首先,我们得明白,十字军东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这里使用“不完全”是因为读者评判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一环。1. 专业性和技术性门槛: 语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关于“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个说法,尤其是出自一位像霍真布鲁兹老爷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之口,确实容易引发讨论。咱们分开来看:1. 为什么会有“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样的说法? 创作的价值与付出: 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无论.............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