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被蜀国认可也就罢了,为什么晋国也认可?一般不是诋毁敌国权臣吗?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
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最终在280年灭吴,统一中国。蜀汉在263年被魏国灭亡,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已不复存在。

2. 晋国与蜀汉的敌对关系
晋国(曹魏)与蜀汉是敌对政权,晋国在统一三国后,自然不会对蜀汉的权臣(如诸葛亮)进行正面评价。因此,用户提到的“晋国认可诸葛亮”可能源于误解或后世的重新评价。



二、晋朝对诸葛亮的“认可”可能来自以下方面:

1. 政治与文化上的尊崇
后世对诸葛亮的崇拜
诸葛亮在蜀汉灭亡后,被后世视为“忠臣”“贤相”的象征。晋朝(尤其是晋朝统一后)作为新政权,可能通过文化手段重新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以巩固自身合法性。例如:
《晋书》中的记载:《晋书》是晋朝官方编纂的正史,虽然对诸葛亮的记载可能较为简略,但可能通过“追封”或“追谥”等方式表达尊重。
“忠臣”形象的延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被后世儒家思想所推崇,晋朝作为统一王朝,可能借诸葛亮的忠义形象来强化自身合法性。

“以古鉴今”的政治策略
晋朝统一后,可能通过推崇前朝贤臣(如诸葛亮)来树立自身“承天启运”的正统性。例如,晋朝在统一后对曹操、刘备等人的评价可能有所调整,以符合自身的政治需要。

2. 文学与史学的再评价
《三国志》与《晋书》的记载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较为客观,但晋朝编纂的《晋书》可能对诸葛亮的功绩进行重新诠释,以符合晋朝的政治叙事。
实在《晋书》中,诸葛亮被列为“忠臣”之一,但更多是作为蜀汉的代表,而非晋朝的直接认可。

《三国演义》的文学影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属于小说,但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如“智绝”“忠义”)影响深远。晋朝后世的士大夫可能通过文学作品重新评价诸葛亮,将其视为理想政治人物。

3. 晋朝对蜀汉的“文化整合”
统一后的文化融合
晋朝统一后,对前朝的士族、文化进行整合。诸葛亮作为蜀汉的象征性人物,可能被纳入晋朝的“文化记忆”中,成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晋朝可能通过祭祀、碑刻等方式纪念诸葛亮,以增强对前朝的尊重。

“礼贤下士”的政治姿态
晋朝在统一后,可能通过表彰前朝贤臣(如诸葛亮)来显示自身的仁政。例如,晋朝可能在某些场合提及诸葛亮的功绩,以强调自身“以德治国”的理念。



三、可能的误解与澄清
1. “晋国”与“晋朝”的混淆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诸侯国,与三国时期的蜀汉、曹魏、东吴无直接关系。而晋朝是统一三国后的朝代,与诸葛亮的直接关系较弱。
用户可能将“晋朝”与“晋国”混淆,认为晋朝对诸葛亮有认可,但实际晋朝作为统一政权,对蜀汉的权臣(如诸葛亮)可能更多是文化上的尊崇,而非政治上的认可。

2. “认可”的含义
“认可”可能指文化、历史上的尊崇,而非政治上的支持。例如,晋朝可能通过文献、文学、祭祀等方式对诸葛亮进行追思,但并不承认诸葛亮作为政治领袖的合法性。



四、结论
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更多是后世文化与政治的再评价,而非历史事实。晋朝作为统一政权,可能通过文化手段尊崇诸葛亮的忠义形象,以巩固自身合法性,但并不承认诸葛亮作为蜀汉权臣的直接政治地位。这种“认可”更多是象征性的,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

简而言之:晋朝对诸葛亮的认可,是后世对“忠臣”形象的尊崇,而非敌对政权的直接认可。这种认可源于文化传承与政治需要,而非历史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晋武帝司马炎,爷爷被诸葛亮打过。

爷爷说:活得长是司马家的优良传统。

爷爷就是靠活的长熬死了诸葛亮,还顺带熬死了曹操和曹丕,终于熬到曹家出了个废物。

于是你家坐了江山。

虽然你是皇帝,但得位不是很正。

你是靠篡位登基的。

还是当众把先帝打死这种最不文明的篡位。

所以当上皇帝后,你连忠都不敢宣传。

毕竟你就是不忠的最大典型。

如果宣传忠,别人骂你你连还嘴都做不到。

所以你只能宣传孝。

你篡位时,给了世家大族很多好处,换他们闭嘴,以及承认你当皇帝。

只有以孝立国,将来那些世家大族才不好给曹家翻案,毕竟篡位是大家一起干的,他们骂你没压力,但不好骂自己祖宗。

而你篡位也有了理由。

当皇帝是我爷爷以来一以贯之的梦想,我是在传承爷爷的梦想。

我这是孝!

我没错!

你觉得自己的安排很棒,只要后代再宣传几十年,这事儿也就差不多过去了。

然后你发现了一个问题。

继刘家、孙家和曹家之后,你家也开始出废物了。

而且是比那三家的废物加起来都废物的废物。

而且是你儿子。

你不知道怎么办才能把皇位传下去。

你看了看自家的发家史,觉得满朝都像你爷爷和你爹。

你害怕他们和你一样孝顺。

你很迷茫。

这天你出门散心,看到一个快乐的肥宅。

你爹封他做安乐公,满朝文武没人对他有敌意。

你想起这个人叫刘禅,明明高度近似自己的儿子,可他当皇帝时就没人篡位。

你努力思考原因。

想起了诸葛亮的故事。

user avatar

你只看到了国别之间的利益差别,没看到阶级之间的利益差别。

作为统治阶级,诸葛亮真的是满足了皇帝所有的梦想。

能文能武,忠心耿耿,人格魅力爆表,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把皇上当亲儿子一样宠着,即便皇上是个麻瓜,即便王国快要gg,一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家殉国,不拉帮结派,不威慑皇权的同时还整顿朝纲,把不忠于皇上的和威慑皇权拉帮结派的收拾掉,死前还都把后事布置好,准备了两个接班人以防万一,真就是把饭喂到皇上嘴里了还不够,又给皇上买了几箱方便面午餐肉应急。

作为皇上,哪怕你比刘禅还过分,每天早上10点再起,起来斗蛐蛐,玩女人,政务全都甩给诸葛亮,诸葛亮顶多上两个奏折劝劝你,绝无任何非分之想,替你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转危为安,每天无偿加班,工资低廉,到死家里就那几颗桑树。还能吓得敌国不敢对你有非分之想。

就算是偶像剧里女主角都没有刘禅这个待遇。

所以作为皇上,哪怕诸葛亮是敌国的人,你也羡慕,你也希望你的臣子像诸葛亮学习,恨不得手下人人都是诸葛亮,这样你就可以快乐人生了。而且越是敌国越吹捧,才越有影响力,才能促使大家像诸葛亮学习。。。

user avatar

汉朝也没怎么诋毁项羽,项羽能进本纪,项家的人不光没被灭了,不少还在汉朝当官。三国时期依然残存一些春秋遗风,曹操对关羽的欣赏和成全,刘备和牵招的刎颈之交等等,立场归立场,有些人出众的能力和个人魅力,真不是想掩盖就能掩盖的了的。历史上往往公忠廉能四者能占其一,就可以名垂青史,诸葛亮是四者全占,岂有不流芳百世的道理。历史上权倾朝野的权臣又是忠臣,能全身前生后名的屈指可数,在三国时期的人眼里想到的应该是周公伊尹。我们今天看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就像神话一样飘渺,没实感,但三国时期的人看距离他们一千多年的周公伊伊也一样没实感。但当你以为的神话真实发生在你的身边时,你又是什么感觉,震撼佩服崇敬恐怕都有。这也是三国时期的人看诸葛亮的感觉,可以说他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是个传奇了。民心这种东西可能是最好忽悠的,也是最难忽悠的,1800年里成都武侯祠香火不断,即使温格也没人敢拆了他,三国的最后胜利者司马家却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很多时候,只有擦去时代的尘埃,才能给予其真实的评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如今围绕“诸葛亮是否是蜀国第一臣”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变化和对“臣子”这个概念理解的深化。这并非是对诸葛亮功绩的否定,而是基于更细致的史料解读和更宽广的评价维度。想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方方面面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将.............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落凤坡,一个本该成为传奇落幕之地,却上演了最悲壮的意外。若那一日,倒下的不是庞统,而是诸葛亮,蜀汉的命运,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崩塌。天柱倾颓,群龙无首的混乱开端庞统的死,已令蜀军士气大振,更何况是诸葛亮?这位蜀汉的擎天之柱,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诸葛亮之死,绝不仅仅是失去一位大将,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废长立幼”或“自己称帝”是否能改写三国历史,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有多大,我们只能基于当时的已知信息和可能的推演来想象。而且,我们得跳出“AI”的框架,用一种更像是历史爱好者、甚至是当年亲历者的口吻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这东西,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治国,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以及他那些精妙的计谋。但抛开这些光环,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蜀汉百姓的日子究竟过得怎么样?跟同时期的魏国和吴国比起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咱们得先明白,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摊子。刘备虽然建立了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李云龙带着他的“亮剑”营穿越到三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太多,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李云龙那个营是什么配置?按照《亮剑》里的设定,一个加强营,加上李云龙这个“鬼才”指挥官,以及他的核心部下,比如楚云飞(如果他也能穿越的话)、孔捷、丁伟、孙德胜这些老战友。这支部队的特.............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把诸葛亮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而且身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就顺着这个假设,来仔细推敲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基本前提: 诸葛亮是山东人: 在我们这个假设里,诸葛亮出生于山东,而当时的山东大部分地区属于曹魏的势力范围。他是个山东人,这意味着他出生在一个.............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将诸葛亮换成汉初三杰,这无疑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话题。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这三位人物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军事、后勤和政治谋略的巅峰。那么,如果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三国时期辅佐刘备,蜀汉能走多远?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这三杰各自的特长以及在三国时期可能.............
  • 回答
    如果蜀汉在治理上完全抛弃诸葛亮“从严”的治国理念,而全盘采纳法正的“从宽”思路,那么蜀汉的命运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很难简单概括为好或坏,而是会导向一系列复杂的后果,其详细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法律层面: 法律的权威性与执行力下降: 诸葛亮“从严”的精.............
  • 回答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俗语,看似是对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无奈慨叹,实则深刻揭示了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存在的几个重要弊端。这并非全盘否定诸葛亮的才干,而是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他那位高瞻远瞩的“隆中对”之下,所显露出的现实困境与决策上的局限。首先,对“平衡”的过度追求,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平均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核心换成汉朝初年的刘邦、韩信、张良和萧何,蜀汉能否实现统一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新蜀汉”的阵容。刘邦,这位出身草莽,却能聚集人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皇帝,他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而韩信,这位“兵仙”,其.............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假设,它触及了三国历史中最核心的战略问题之一:地理与国力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果蜀国和东吴的国力和地理位置对调,诸葛亮真的有可能北伐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蜀国和东吴各自的优劣势,以及这种对调会带来哪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清楚,所谓的“国力”不仅仅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