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何弊端?

回答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俗语,看似是对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无奈慨叹,实则深刻揭示了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存在的几个重要弊端。这并非全盘否定诸葛亮的才干,而是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他那位高瞻远瞩的“隆中对”之下,所显露出的现实困境与决策上的局限。

首先,对“平衡”的过度追求,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平均主义”。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肩负着恢复汉室的重任,自然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蜀汉集团本就人才凋零,荆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以及后来的东州集团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派系隔阂和利益诉求。诸葛亮需要在这几股力量之间寻求平衡,以维持政权的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他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和机会分配给更多的人,而不是集中优势资源培养或重用少数顶尖人才。他需要让各个派系都有“出头”的机会,以安抚人心,避免内部分裂。这导致的结果是,许多有才能但未必是“超凡脱俗”之辈,得到了关键的位置,而真正的“大将之才”却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早期离世、与派系不合、或者本身能力就存在局限)未能充分涌现或得到极致的发挥。廖化,作为一名勤勤恳恳、忠心耿耿的将领,能在军中久任,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平均分配”的结果。他的“先锋”之职,并非是因为他能力超群,而是因为当时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而他本人又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稳定性。

其次,缺乏对“军事天才”的敏锐洞察和有效培养机制。相较于曹操集团,蜀汉在军事人才的储备上,尤其是在能独当一面的统帅级人物上,显得尤为匮乏。诸葛亮本人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但在军事指挥上,虽然也有成功的战役,但更多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缺乏那种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天才式”闪光。

他更注重军队的纪律、粮草的供应、战术的部署,这些都是“治军”的精髓,但却忽视了对“将才”内在潜质的挖掘和培养。我们看到,蜀汉后期,虽然有姜维等后起之秀,但他们更多的是诸葛亮意志的继承者,而非能够独立开创辉煌的军事统帅。诸葛亮在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方面,似乎更看重“德”和“稳”,而非“才”和“勇”。他没有像曹操那样,身边聚集着如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张郃等一批能征善战、各有专长的名将。这种对军事天才的“可遇不可求”的心态,以及缺乏系统性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蜀汉后期“无大将”的重要原因。

第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个人模式,也可能限制了人才的成长。诸葛亮为了蜀汉事业,几乎是事必躬亲,从内政到军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决策。这种“全能型”的领导者,虽然保证了初期政权的稳定和高效运转,但也在无形中压制了下属的成长空间。

当所有重要的决策都需要经过诸葛亮本人时,其他有才能的将领,哪怕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也很难有机会去独立承担重任,去做出决定性的指挥。他们更多地是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这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将所有的阳光和养分都吸收了,下面的小树苗自然难以茁壮成长。廖化之所以能做先锋,也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个“听话”且“靠谱”的执行者,而那些可能更有创新性、但也可能更“桀骜不驯”的将领,则没有获得同样的机会。

最后,时代局限与人才的断层。蜀汉集团在早期,确实汇聚了一批人才,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相继离世,而新一代的将领,却未能完全填补他们的空缺。这其中既有战乱导致人才损耗过快的原因,也有人才培养周期长、青黄不接的自然规律。诸葛亮虽然努力,但面对着人才自然的“新陈代谢”和时代的残酷竞争,也难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

总而言之,“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俗语,并非简单地指责诸葛亮,而是透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折射出他在用人战略上,由于时代背景、政治考量、个人风格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所存在的难以避免的弊端。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但他在“军事人才挖掘和培养”这一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说是弊端也不对,我认为是用人口味的问题。

刘备是典型的带头大哥性格,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在用人上抓大放小,只要有能力不必责备求全。正因如此才能带出来二爷、张飞、魏延这样能力超群但个性极强的将领。同时皇叔在用人上也是非常有魄力,打下汉中之后,越过张飞直接拔擢魏延为汉中太守。事后也证明,只要魏延在汉中独当一面,蜀汉北境无忧。

诸葛亮士人出身,其性格文雅严谨,考虑问题全面但是冒险精神不足,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诸葛亮带出来的人都是缺点较少,但是特长不明显。例如蒋琬、董允、费祎等人均是道德上无可挑剔,但是开拓性不足的内政治理型人才。

最后我还是不得不提一下,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先住以身经百战的经验告诉诸葛亮,千万不能重用马谡,可惜诸葛亮固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俗语,看似是对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无奈慨叹,实则深刻揭示了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存在的几个重要弊端。这并非全盘否定诸葛亮的才干,而是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他那位高瞻远瞩的“隆中对”之下,所显露出的现实困境与决策上的局限。首先,对“平衡”的过度追求,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平均主义”。.............
  • 回答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虽然在小说中并没有确切的字面记载,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俗语,用来形容蜀汉后期将才凋零,人才匮乏的困境。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表达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普遍困境: 历史背景: 蜀汉政权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人才的局限性。.............
  • 回答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看似戏谑的俗语,实则深刻揭示了蜀汉政权后期面临的一场严峻的人力资源危机。要理解这场危机的成因,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个事件,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等层面的多重因素交织影响。首先,早期人才的凋零与流失是这场危机最直接的导火索。蜀汉的建立和巩固,很大.............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严峻的挑战,也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拷问。但如果抛开道德的束缚,仅仅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这十万残兵为大魏征服蜀吴呢?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资源整合能力,而且成功的几率依然渺茫,因为身体的残缺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核心思路:将残缺转化为“特殊兵种”,发挥其剩余能力,同时规避其致命弱点。第.............
  • 回答
    蜀汉与东吴在三国时期的互动,确实是历史上一段充满复杂情感的篇章。要说蜀汉的“迷”(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蜀汉的支持者或研究者)对东吴“心态爆炸”,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东吴在与蜀汉的直接军事对抗中,确实取得过一些显著的胜利,但“吊打”和“无败绩”这样的说法,如果将其理解为绝对.............
  • 回答
    关于姜维的才能,说他是曹魏边境一参军,蜀中俊杰无一人能比得过他,这种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但如果细究起来,可能就有些偏颇了。咱们得把这个说法拆开来看。首先,姜维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确实,姜维最初是在曹魏当个小官,是个参军。按理说,这种出身不算显赫,更算不上是那种“高居庙堂”的角色。在那个时代,很多名臣.............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中,虽然“马忠”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位射杀了关羽的吴国将领,但蜀汉阵营中同样拥有一位同样名为马忠的武将。这两位同名的马忠,在各自的阵营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也各有千秋。要评价哪位马忠的水平更高,我们需要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战绩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来细致.............
  • 回答
    这个问题,历来是许多三国迷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要说蜀汉应不应该把荆州还给东吴,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政治、军事、战略上的考量,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荆州这块地到底对蜀汉有多重要。刘备当初之所以能从曹操手中夺取荆州,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荆州地处.............
  •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为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基业,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关节太多了。当然,要说最大的转折点,那必然是荆州之失。你想啊,三国鼎立,是个什么局面?魏国坐拥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这是天然优势。吴国守着江东,富庶之地,水军天下无双,也是一方诸侯。而蜀汉呢?偏安一隅.............
  • 回答
    蜀汉后期,李严因运粮不力而被罢官,这桩事在正史中记载得相对清楚,但仔细推敲,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存疑”之处。正史中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是此事的关键史料:“亮南抚夷越,北威曹丕。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亮率众出斜谷,与张郃战于街亭,为吴懿、张芝所败,亮拔出。…….............
  • 回答
    如果蜀汉在治理上完全抛弃诸葛亮“从严”的治国理念,而全盘采纳法正的“从宽”思路,那么蜀汉的命运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很难简单概括为好或坏,而是会导向一系列复杂的后果,其详细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法律层面: 法律的权威性与执行力下降: 诸葛亮“从严”的精.............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虽然都与曹魏政权长期对峙,但就“抗魏主力”而言,蜀汉的地位和贡献更为突出,承担了更主要的战略进攻任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蜀汉:战略上的进攻方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一方 地理位置和战略目标: 蜀汉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北有曹魏强敌,东有东吴盟友(但存在.............
  • 回答
    讲到蜀汉为啥对马超不重用,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刘备不信他”就完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要我说啊,这几个方面都得往里头瞅瞅:一、马超自身出身与身份上的“微妙”首先得明白,马超跟刘备那帮子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不是一路人。刘备他们是桃园结义的老兄弟,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那是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