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国应不应该把荆州还给东吴?

回答
这个问题,历来是许多三国迷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要说蜀汉应不应该把荆州还给东吴,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政治、军事、战略上的考量,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

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荆州这块地到底对蜀汉有多重要。刘备当初之所以能从曹操手中夺取荆州,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襟带南北,沃野千里,人口稠密,是南征北战的战略要冲。对于志在恢复汉室、北伐中原的刘备来说,荆州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后勤补给和兵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纵深,是实现“隆中对”战略设想的基石。如果失去了荆州,蜀汉的北伐大业将变得更加艰难,甚至可以说是无从谈起。

再说了,当初孙刘联盟,虽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但合作的基础之一就是共同对抗曹操。而荆州的归属问题,其实在联盟之初就埋下了隐患。周瑜生前是有意要完全夺回荆州的,只是当时他能力有限,再加上曹操的威胁,才暂时与刘备分享。后来,诸葛亮又以“荆州牧”的身份坐镇荆州,可以说,虽然名义上是联合,但蜀汉在荆州经营得风生水起,势力也逐渐稳固。

那么,东吴为什么会一直耿耿于怀,想要回荆州呢?主要还是因为荆州的关键战略位置。孙权也深知,没有荆州,东吴的长江防线就会出现巨大的缺口,很容易被北方的曹魏从侧翼进攻。而且,荆州往北可以威胁洛阳,往西可以直达蜀汉腹地,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块战略价值极高的土地。东吴一直视荆州为自己的核心利益,自然不会甘心长期让蜀汉占有。

再反过来想,如果蜀汉真的把荆州“还”给东吴,那么在政治上,刘备的集团就显得十分被动。当初刘备以“借”荆州的名义进入,后来又出兵攻取了其中的南郡,这本身就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如果现在乖乖还回去,等于承认了自己理亏,并且在士大夫眼中,也会显得刘备的政治手腕不够强硬。更何况,孙权在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已经多次派人交涉,希望能够划分荆州,甚至提出过以湘水为界。但关羽一直态度强硬,并不把东吴放在眼里,这更是加深了孙权的不满。

从军事上讲,荆州一旦还给东吴,蜀汉的北伐之路将何去何从?失去了荆州这个跳板,刘备只能依靠险峻的巴蜀之地,进行短促、孤立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更不用说,如果东吴与蜀汉翻脸,东吴从荆州出兵,蜀汉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东吴方面的感受。关羽在荆州的表现,确实有些过于自信,甚至可以说是傲慢,得罪了不少东吴的将领,尤其是吕蒙。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夺取了关羽的性命,这更是让孙刘联盟彻底破裂,仇恨也因此结下。在这种情况下,说“还”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荆州已经是以武力夺取了。

所以,你说蜀汉应不应该把荆州还给东吴?从蜀汉自身的发展和北伐大业来看,绝对是不应该的。荆州是蜀汉能够与曹魏抗衡,实现“兴复汉室”梦想的关键。一旦放弃荆州,蜀汉的战略主动性将荡然无存,最终可能也难逃被蚕食鲸吞的命运。虽然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道义和关系,但对于一个政权而言,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看,刘备集团在荆州问题上的坚持,虽然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但从其长远战略来看,也是情非得已,甚至是“不归还”的更优选择。当然,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失去荆州,就等于失去了北伐的根基,最终诸葛亮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这其中的因果,多少都与荆州的得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应该,大争之世何来归还一说?本是大汉的土地,先前为皇叔的同宗刘表之地,后被曹操窃据。再后来赤壁大战后,皇叔积极恢复大汉秩序,况且荆州从未属东吴管辖,何来归还一说?

那个时候大家出来混不就是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吗,如果连这个基本目标都放弃了,刘皇叔何必拉起一票人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历来是许多三国迷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要说蜀汉应不应该把荆州还给东吴,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太多政治、军事、战略上的考量,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荆州这块地到底对蜀汉有多重要。刘备当初之所以能从曹操手中夺取荆州,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荆州地处.............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首先.............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俗语,看似是对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无奈慨叹,实则深刻揭示了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存在的几个重要弊端。这并非全盘否定诸葛亮的才干,而是从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他那位高瞻远瞩的“隆中对”之下,所显露出的现实困境与决策上的局限。首先,对“平衡”的过度追求,反而导致了人才的“平均主义”。.............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中,虽然“马忠”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位射杀了关羽的吴国将领,但蜀汉阵营中同样拥有一位同样名为马忠的武将。这两位同名的马忠,在各自的阵营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也各有千秋。要评价哪位马忠的水平更高,我们需要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战绩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来细致.............
  •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为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基业,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关节太多了。当然,要说最大的转折点,那必然是荆州之失。你想啊,三国鼎立,是个什么局面?魏国坐拥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这是天然优势。吴国守着江东,富庶之地,水军天下无双,也是一方诸侯。而蜀汉呢?偏安一隅.............
  • 回答
    蜀汉后期,李严因运粮不力而被罢官,这桩事在正史中记载得相对清楚,但仔细推敲,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存疑”之处。正史中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是此事的关键史料:“亮南抚夷越,北威曹丕。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亮率众出斜谷,与张郃战于街亭,为吴懿、张芝所败,亮拔出。…….............
  • 回答
    如果蜀汉在治理上完全抛弃诸葛亮“从严”的治国理念,而全盘采纳法正的“从宽”思路,那么蜀汉的命运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很难简单概括为好或坏,而是会导向一系列复杂的后果,其详细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法律层面: 法律的权威性与执行力下降: 诸葛亮“从严”的精.............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虽然都与曹魏政权长期对峙,但就“抗魏主力”而言,蜀汉的地位和贡献更为突出,承担了更主要的战略进攻任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蜀汉:战略上的进攻方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一方 地理位置和战略目标: 蜀汉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北有曹魏强敌,东有东吴盟友(但存在.............
  • 回答
    讲到蜀汉为啥对马超不重用,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刘备不信他”就完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要我说啊,这几个方面都得往里头瞅瞅:一、马超自身出身与身份上的“微妙”首先得明白,马超跟刘备那帮子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不是一路人。刘备他们是桃园结义的老兄弟,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那是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引人遐想。假设在正史中我们熟知的历史轨迹发生重大改变,蜀汉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真的能够北伐成功,甚至灭掉了曹魏,那么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会如何对待这位名义上的汉朝皇帝——汉献帝呢?这其中涉及到的政治考量、刘备的个人性格以及当时的大局,都是值得细细揣摩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假设,它触及了三国历史中最核心的战略问题之一:地理与国力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果蜀国和东吴的国力和地理位置对调,诸葛亮真的有可能北伐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蜀国和东吴各自的优劣势,以及这种对调会带来哪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清楚,所谓的“国力”不仅仅是.............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认识误区。蜀国(蜀汉)恰恰是汉朝历史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准确地说,蜀汉是汉朝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由刘备建立的政权,它继承了汉朝的正统性,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曹魏、东吴共同构成了汉末及三国时代的历史格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蜀国(蜀汉)不算汉朝历史,其实反过来说.............
  •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马超最后去蜀国之所以会郁郁寡欢,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远非简单的“不得志”可以概括。以下将从他的个人经历、政治地位、心理状态、以及蜀汉集团的内部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个人经历的剧变与理想的破灭: 从军阀割据到寄人篱下: 马超的一生是戏剧性的。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