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国,蜀国谁才是抗魏主力?

回答
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虽然都与曹魏政权长期对峙,但就“抗魏主力”而言,蜀汉的地位和贡献更为突出,承担了更主要的战略进攻任务。

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蜀汉:战略上的进攻方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一方

地理位置和战略目标: 蜀汉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北有曹魏强敌,东有东吴盟友(但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意味着蜀汉的战略目标是主动北伐,收复中原,才能实现其政治合法性。因此,蜀汉从建国之初就以进攻态势为主,不断尝试从汉中或上庸等地突破曹魏的防线。
诸葛亮、姜维的北伐: 诸葛亮在位期间,发起了著名的“五次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每一次北伐都对曹魏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消耗了曹魏的兵力和资源,牵制了曹魏的战略部署。诸葛亮通过屯田、修栈道等方式,为北伐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屡次在战略和战术上给曹魏造成困难。
姜维的持续抵抗: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他的北伐事业,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持续对曹魏进行进攻。尽管蜀汉国力有限,但姜维多次以少胜多,例如在沓中之战、疆川之战等都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了实现北伐,甚至不惜倾尽蜀汉的国力,将前线士兵的家属也迁往边境,这种决心和毅力是空前的。
战略牵制作用: 即使蜀汉的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其持续的军事行动有效地牵制了曹魏大量兵力在北方边境。这使得曹魏无法全力以赴地进攻东吴,也为东吴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如果没有蜀汉的不断骚扰,曹魏很可能在某个阶段集中力量突破东吴的江防。
兵力投入: 蜀汉国力相对较弱,但其投入到北伐战争的兵力比例却非常高。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通常都动用了蜀汉相当大一部分的兵力,这对于国力有限的蜀汉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消耗和风险。
承受外部压力: 蜀汉不仅要面对曹魏的强大军事压力,还时常要应对东吴的“猜忌”和潜在的冲突,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对北伐事业造成了影响。

二、 东吴:战略上的守成方和防御反击者

地理位置和战略目标: 东吴占据荆州和扬州,拥有长江天险,其立国之本是“保境息民”,利用长江天险与曹魏进行对峙。东吴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巩固和防御自己的疆域,并伺机反击。
防御战的辉煌: 东吴在战略防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东吴联合蜀汉,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数十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孙刘联军的胜利,更是将曹操的兵锋阻挡在长江以北,为东吴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关键时期。
消耗战和局部反击: 东吴也并非完全被动防御,他们也进行了多次消耗战和局部反击。例如,关羽镇守荆州时,虽然最终失利,但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曹魏的进攻。吕蒙袭取荆州后,又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的夷陵之战,东吴陆逊大败刘备的蜀军,显示了东吴在防守反击中的强大能力。
战略纵深和资源优势: 相较于蜀汉,东吴拥有更广阔的土地和更充沛的人口和经济资源,这使得其能够承受更大的战略消耗,并且有能力在长江沿线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
防御为主的战略思维: 东吴的战略决策者,如孙权,更多地倾向于以稳固防守、等待时机为主的战略。他们虽然也对曹魏进行过军事行动,但从未像蜀汉那样以统一全国为目标进行大规模、持续性的战略进攻。

三、 对比总结:谁是“主力”?

虽然东吴在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在漫长的对峙中也进行了多次有效的防御和反击,但从 “抗魏主力” 的概念来看,蜀汉更为符合。原因如下:

1. 主动进攻的战略意图: 蜀汉的战略核心是北伐,其立国宗旨就决定了它必须主动挑战曹魏。而东吴的战略核心是巩固和防御,其进攻行为更多是伺机而动或出于防御目的。
2. 战略进攻的持续性: 蜀汉诸葛亮、姜维的北伐,虽然屡败屡战,但其战略进攻的性质和持续性是曹魏其他政权无法比拟的。这种持续的战略压力,是东吴的防御所无法完全替代的。
3. 承担更多风险的意愿: 蜀汉倾尽国力进行北伐,这本身就带有巨大的风险。一旦北伐失败,对国力相对薄弱的蜀汉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打击。东吴虽然也与曹魏有摩擦,但其在战略上的保守性,使其能够规避这种高风险。
4. 战略牵制作用的体现: 蜀汉的北伐,无论成功与否,都迫使曹魏在北方投入大量兵力,从而减轻了东吴的压力。这种战略牵制作用,是东吴的防御本身难以主动实现的。

可以这样理解:

蜀汉是那个总是试图打破僵局,发起战略性挑战的角色,是矛。
东吴是那个主要依靠地利和实力进行防御,并伺机反击的角色,是盾。

在“抗魏”这个共同目标下,蜀汉承担了 战略进攻的“主力” 角色,而东吴在 战略防御的“主力” 角色,并辅以局部反击。如果没有蜀汉持续不断的北伐,曹魏的军事力量很可能会更早、更有效地集中于对付东吴。

当然,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是复杂而动态的,蜀汉和东吴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相互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蜀汉在抗击曹魏的战争中,其主动性和战略进攻的性质,使其更能被视为抗魏的“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自建安年初奉衣带诏以来,便一直奉行讨汉贼的路线,前后依附于袁绍、刘表。官渡之战,袁绍诸军中,唯有刘备深入敌后,推进到许昌百里之内。寄寓荆州后,刘备也曾率军打穿南阳郡,攻至南阳郡最北端的叶县。他没有立锥之地,只能寄人篱下,但绝对是讨曹的领军人物,堪称表率。

直到赤壁前,天下是个什么形势?

远的不说,单说荆州附近的情势,曹操统一北方,而长江南部为主体的益州刘璋,江东孙权是早服膺于曹氏的态度,随着荆州刘表病故,刘琮举州而降——长江以南三个“军阀”都在割据一方,手握数万之众的情况下选择顺从。

唯有刘备这支辗转中原,远窜荆蛮,流离失所的流浪军,屡遭重创依然坚持抗曹。回头孙权加入抗曹大业,抗曹主力便因此是孙权,只因为孙权的地盘和兵力比刘备多?

联军赤壁、南郡二役过后,联军一共收割五郡地盘。其中南郡是周瑜和刘备联军攻取,而荆南四郡为刘备独立攻占。若将南郡的战果多半分,等于刘备军攻略了四个半郡,而吴人只攻取半个郡。你管吴军叫主力?只因为吴军比刘备军人数多么?

主力,主力,谈得是力量,而不是人数多寡。

谈对抗曹操的主要力量,看的就是谁对曹操集团时刀子利,割肉多

再看当时的孙权是个什么反应,把自己手里仅存的战果“南郡”分给刘备。

抗曹主力是谁,能有啥异议,你说孙权是主力,孙权自己都投了反对票。

充其量是刘备集团常年没有根基,底子薄弱,需要增加力量。

可人家就算在“虚弱期”,攻略曹军地盘也比已历三世的江东孙氏厉害多了不是?

等到刘备的根基逐渐稳固,又从曹军手中夺取汉中和东三郡——四个郡的地盘,到了诸葛亮时期地仅一州,还能拿下阴平、武都二郡。

那么根基比刘备深厚,兵力比刘备集团要多的孙权集团,在攻略曹氏方面到底有啥建树和作为,能担得起“主要力量”这四个字?

攻伐之下,最大的战利品是南郡,还是和刘备联手攻下的。其余都是县级单位,好意思拿来和人家夺取曹魏十个郡的战斗力比??

没错,孙权集团前后二次背盟,从刘备集团手中夺得荆州;孙权集团对曹魏也不乏大获全胜的战绩。从扬州之地扩张到坐拥三州,但可惜,都是从盟友身上割肉,到底让北方,让曹魏损失多大地盘了??

刘备入蜀,图谋益州时,曹操的选择是啥?不是趁着刘备不在去攻荆州,反倒是选择攻孙权。诚然孙权足以自保,曹操亦不能克,但这选择本身就在说明谁更好捏不是?等到诸葛亮、张飞等入蜀,唯余关羽镇荆州,曹魏大军所向依然是江东。却在孙权背盟降曹夺取荆州后,曹魏毫不吝啬的开始屡屡加兵吴人占领的荆州。

刘备占据的荆州,空虚到就剩下关羽了,曹军始终不主力趁虚而入。吴人占据的荆州,曹军毫不客气的说打就打,这待遇怎么就差这么多呢?

讲道理,关羽四个郡不到的兵力能打得曹操有迁都的想法,能打残曹仁、于禁,回头被徐晃揍了一顿,依然还保证隔绝汉沔,围困襄阳的局面。

吴人从荆州北上,打没打出过这种效果来?

对抗北方的主力,不是看刘、孙哪家的地盘多,哪家的兵力多,哪家的交战次数多,而是看哪家攻略的曹氏地盘多。

曹操最早设立的防线是汉中——襄阳——合肥。

刘备集团能攻破汉中,还是在曹操主力去救的情况下。孙权集团有没有攻破合肥,甚至是孤立无援的合肥也打不动对吧。

当刘备集团拔出汉中,下一步进攻襄阳时,孙权集团选择的不是攻合肥,试图压制北方全部防线,使其战略重心被迫后移,而是选择臣服于北方,背刺队友,帮曹氏解围。

这特么叫抗曹主力?

数降数叛曹操父子的孙权政权叫抗曹主力,还是降曹主力,心里没点字母么?

很多人都喜欢搬出孙权对刘备集团的作战胜利,这和抗曹谁力量更大有啥关系?

很多人还喜欢搬出孙权对曹氏集团的各种胜果,请问孙权集团从曹氏身上夺取十个郡没有?

蜀汉军队是真正能攻出去,抢曹氏地盘的,而吴人这方便能力相差甚远。

所以,谈主力要搞清楚,你谈的到底是谁的兵力多,地盘大,还是谁的力量能从曹氏手里抢地盘。

一个从盟友身上扩张,从曹魏身上无法扩张,还数次投降的集团。

一个从盟友身上扩张,从曹魏身上也扩张,再困难也不投降的集团。

一个万年过不去合肥,一个早早就夺取汉中,且因为前者的背叛而失去襄阳战场的控制权,你觉得他们在对曹氏作战方面是一个量级的么?

就算把刘璋这件事拿出来抵消孙权背刺荆州,就能掩饰孙权集团对曹魏时扩张的无能?就能抵消孙权拔刀向队友,帮着曹魏解襄樊之围的善举?就能看着诸葛诞召吴军入寿春对抗魏军,然后几万吴军稀里糊涂的玩完?

这就是主力啊?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也未必等于主力。

一支军队里可以有主力和偏师,也分精锐和XX。

user avatar

当然是吴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吴、蜀相较,吴作为魏的臣子自然是内,还有一个给魏毁灭性打击的晋,更是内得不行

蜀哪能跟晋、吴比抗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虽然都与曹魏政权长期对峙,但就“抗魏主力”而言,蜀汉的地位和贡献更为突出,承担了更主要的战略进攻任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蜀汉:战略上的进攻方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一方 地理位置和战略目标: 蜀汉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北有曹魏强敌,东有东吴盟友(但存在.............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极其关键的战役,孙权在夷陵击败刘备的蜀汉军队,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然而,在这个蜀汉实力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曹魏的皇帝曹丕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没有趁机大举进攻吴国或蜀国,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曹丕当时的战略目标、国内情况、军事.............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方,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无疑会随着实际形势的演变而有所侧重。但若要笼统地说,魏国军事力量的主要对手是蜀还是吴,情况其实颇为复杂,需要分开来看。首先,从魏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曹操时期,乃至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与吴国在长江沿线有着持续不断的交锋,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之所以没有吴国或蜀国人,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文学发展方向以及曹魏政权的强大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建安七子:曹魏政权的文学代言人建安七子,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年2.............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严峻的挑战,也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拷问。但如果抛开道德的束缚,仅仅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这十万残兵为大魏征服蜀吴呢?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资源整合能力,而且成功的几率依然渺茫,因为身体的残缺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核心思路:将残缺转化为“特殊兵种”,发挥其剩余能力,同时规避其致命弱点。第.............
  • 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中,虽然“马忠”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位射杀了关羽的吴国将领,但蜀汉阵营中同样拥有一位同样名为马忠的武将。这两位同名的马忠,在各自的阵营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也各有千秋。要评价哪位马忠的水平更高,我们需要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战绩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来细致.............
  • 回答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这在三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组合。然而,吴国并没有像魏、蜀那样明确地官方册封“五将”的称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不同 魏国(曹操时期): 曹操作为实际上的汉朝丞相,其势力迅速壮大,最终成为三国中最.............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治国,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以及他那些精妙的计谋。但抛开这些光环,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蜀汉百姓的日子究竟过得怎么样?跟同时期的魏国和吴国比起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咱们得先明白,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摊子。刘备虽然建立了蜀.............
  • 回答
    要说魏、吴、蜀三国中,为何魏国和吴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显得比蜀国更为激烈和复杂,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建国基础、统治模式到权力结构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了各国政治斗争的走向。一、 蜀国的政治基础与权力结构:天然的“一极化”相较于魏吴,蜀国的政治斗争烈度相对较低,其根源在于蜀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天然“一极化.............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假如”。如果庞统和法正这两位蜀汉的顶级谋士都健在,刘备集团的命运是否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能否最终统一三国,灭亡曹魏和东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们还在世的那个关键时期,并分析他们的才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会带来哪些改变。庞.............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争霸,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然而,若我们抛开“天命所归”的滤镜,冷静地审视这三股力量,会发现曹魏和蜀汉在各自的轨道上,似乎都陷入了某种“不可能”。曹魏,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盛的一方,其优势毋庸置疑。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军事实力的基石最为稳固。然而,曹魏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