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吴国为啥没有跟风弄个五将?

回答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这在三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组合。然而,吴国并没有像魏、蜀那样明确地官方册封“五将”的称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不同

魏国(曹操时期): 曹操作为实际上的汉朝丞相,其势力迅速壮大,最终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存在。曹操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善于用人,也懂得如何通过宣传和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手下的将领如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在平定北方、对外征战中屡立奇功,是魏国军事力量的骨干。曹操在世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五子良将”的说法,但这些将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世(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将其总结出来,也是对他们功绩的一种认可。
蜀国(刘备时期): 刘备集团创业艰辛,从颠沛流离到占据一州,再到建立蜀汉,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风险。他身边汇聚了一批忠诚且能力出众的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些将领不仅是刘备的得力助手,更是蜀汉政权的基石。刘备创业时期,与这些将领出生入死,情同兄弟,关系非同一般。在刘备称汉中王后,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正式册封了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在内的五人为五虎上将(赵云是否在册封名单中尚存争议,但普遍认为他是五虎上将之一)。这既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也是对蜀汉政权合法性和军事实力的展示。
吴国(孙权时期):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统治江东。孙吴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也离不开其杰出的将领。然而,与魏、蜀相比,孙吴的政治格局和战略重点有所不同。

二、 孙吴政权的性质和发展模式

1. 家族政权与士族合作: 孙吴政权是在江东士族的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孙权虽然是君主,但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江东大族的支持来维持统治。这种政治生态使得孙权在提拔和任用将领时,除了考虑个人能力和功勋外,也需要顾及到与各大家族的平衡和关系。这与曹操和刘备个人魅力及军事集团的色彩有所不同。

2. 地域性与长期防御战略: 孙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依托,主要任务是守卫江东,抵御曹魏的进攻。他们的战略重点在于水战和沿江防御。因此,孙吴政权的军事人才虽然很多,但更侧重于水军统帅和地方军事首领。

3. 军事人才的广泛性与分散性: 孙吴政权拥有众多优秀的将领,但这些将领的功绩和影响力分布得更为广泛,而且很多将领的成名和主要活跃时期与“五虎上将”或“五子良将”的定义时期有所重叠但又不完全集中。例如:
周瑜: 孙吴早期最重要的统帅之一,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但英年早逝。
鲁肃: 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军事上的重要人物,但在军事上的专攻不如周瑜、吕蒙、陆逊。
吕蒙: 杰出的军事家,尤其是“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功勋卓著。
陆逊: 后期孙吴最杰出的统帅,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足以与诸葛亮、司马懿比肩,但其主要活跃时期在刘备去世后,与蜀国五虎上将活跃期后期重叠。
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韩当、周泰 等等,都是骁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领。

这些将领个个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很难像魏、蜀那样,在特定时期内,将最顶尖的五位将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官方认证”的超豪华军事天团。孙吴的军事指挥体系更像是群星璀璨,各有其耀眼的光芒,但缺乏一个明确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组合称号。

三、 缺乏一个明确的“册封”动机和场合

魏国的“五子良将”: 这个称号并非曹操本人所封,而是后世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五位魏国名将(于禁、张辽、张郃、徐晃、乐进)放在了“五子传”中,并评价他们“皆良将”。这是一种史家对其军事才能的总结和评价,而非政治上的封赏。
蜀国的“五虎上将”: 这个称号则是刘备在称汉中王后,为了奖赏和表彰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以及被认为包含在内的赵云)而正式册封的。这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军事封赏,旨在提升这些将领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巩固刘备的统治。

吴国的“五将”为何没有出现类似册封?
孙权时期相对稳定: 孙权称帝的时间比曹丕晚,而且其统治相对稳固,不像刘备那样需要通过册封来凝聚人心、展示实力。
将领分布与贡献方式不同: 孙吴的许多重要将领,如周瑜、鲁肃,更多的是早期奠定基业和制定战略的关键人物。而吕蒙、陆逊则是在巩固和扩张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些人物的贡献方式和活跃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最突出五位”的集中度。
缺乏“合集”的必要性: 孙权手下有周瑜、吕蒙、陆逊这样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也有甘宁、太史慈等冲锋陷阵的猛将。孙权并没有像刘备那样面临“必须要整合最核心的几个武将,用一个响亮的称号来代表自己军事力量的最高水平”的特殊政治压力或时机。他更倾向于根据具体战役和任务,灵活调动部署各路将领。

四、 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

虽然没有官方的“五将”称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吴国没有优秀的将领。相反,吴国涌现了大量的军事天才。后世在评述三国时,也经常会将吴国的优秀将领列举出来。例如:

“江东十二虎臣”: 这是民间和一些笔记小说中对孙吴早期十二位功勋卓著的将领的称呼,虽然不是官方的,但可以看出民间对吴国将领的认可。这十二虎臣通常包括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操、徐盛、潘璋、丁奉等。这个列表的范围比“五将”更广,也体现了吴国人才济济的特点。
“吴国四大都督”: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位都是吴国举足轻重的军事统帅和战略家,他们在不同时期为孙吴政权的生存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说法也侧面证明了孙吴军事人才的层次和分量。

如果非要找出吴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将领,那么周瑜、吕蒙、陆逊这三位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巨星。再加上江东十二虎臣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如甘宁的勇猛、黄盖的坚韧,就已经很难再从中挑选出“最突出”的另外两位,来组成一个与魏蜀同等级别的“五将”称号了。

总结:

总而言之,吴国没有像魏、蜀那样明确地弄出“五将”的称号,并非因为吴国没有杰出的将领,而是由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政治与历史机遇不同: 孙吴的政治结构、发展历程以及面对的外部压力,与魏、蜀存在差异,没有形成册封“五将”的特定政治动因或时机。
2. 人才的分布与特点: 孙吴的优秀将领众多且分布广泛,各自特点鲜明,很难像魏蜀那样在特定时期内集中推举出“最顶尖的五位”并赋予一个统一的称号。
3. 称号的来源不同: 魏国的“五子良将”是史家总结,蜀国的“五虎上将”是君主册封。吴国没有出现类似的史家总结或君主册封活动。
4. 民间已有其他概括方式: 民间和后世更多地采用“江东十二虎臣”或“吴国四大都督”等方式来概括吴国杰出的军事人才。

与其说吴国“没有跟风”,不如说吴国以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政治文化,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和评价其军事人才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气不行。

“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和“江表虎臣”这种说法,在陈寿笔下已诞生近二千年,属于有据可依的素材。

唯独五虎上将这个说法实际上没啥素材,却最先成团,遥遥领先几百年。

然后才有了五子良将这一说。

没有人气,跟风也还是没人气,甚至都不好意思跟风。

别说和五虎上将比,就是五子良将,也足使江表多少虎臣相形见绌。

蜀汉的五虎上将,属于四个超人气巨星带上一线明星黄忠组团。

曹魏的五子良将,属于为了抗衡五虎上将这说法,划拉下将近二千年无人问津的素材强行成团。

孙吴的十二虎臣,属于将近二千年都没脸成团的淘汰选手。

跟风弄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五虎上将这个说法出现几百年来,鲜有人有脸跟风弄。

user avatar

因为凑不出五个啊。


太史慈:我武力94!

甘宁:我武力93!

周泰:我武力91!

凌统:我武力88……

徐盛:我武力87……


周瑜:我统率98!

鲁肃:我统率92!

吕蒙:我统率91!

陆逊:我统率95!

程普:我统率86……


周瑜:我智力98!

鲁肃:我智力94!

吕蒙:我智力92!

陆逊:我智力97!

张昭:我智力88……


大乔:我魅力95!

小乔:我魅力98!

孙尚香:我魅力92!

步练师:我魅力91!

吴国太:我魅力75……


孙权:成个团怎么就那么难呢??

user avatar

东吴阵营中的战将们,如果论上阵单挑厮杀的武艺,确实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所以,就被关羽蔑视为“江东鼠辈”。



由于孙策属于诸侯级别的大boss,他虽然武艺不错,但不能算到虎将的行列中来,只好另外再排五个。

我的观点,东吴如果排五虎将,应该是:

1.甘宁、2.太史慈、3.程普、4.凌统、5.周泰

一、甘宁

为什么要把甘宁排在第一位呢?通常概念,我们总认为,太史慈是东吴第一猛将。但实际上,太史慈的战绩并不理想。



太史慈打过不少仗,但他从未斩杀过一个有名有姓的敌将,干掉了不少喽啰兵。这一点他和曹魏第一勇士典韦很相似。论牌子,硬得很。要论战绩,实在拿不出手。

甘宁就不同了,咱们来看看甘宁的战绩表:

1. 凌操 —— 被甘宁射死

2. 邓龙 —— 一刀砍死

3 黄祖 —— 被甘宁从后一箭射死

4. 朱光—— 被甘宁用铁链砸翻,部下拥上前乱刀砍死

5. 蔡薰 ―― 被甘宁一箭射死

6. 马延 —— 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

7. 张顗 —— 甘宁手起一刀,将张顗斩于马下

8. 曹洪 —— 交锋二十余合后,曹洪败走 (有诈败因素)

9. 乐进 —— 战不数合,乐进诈败

10. 乐进 —— 被甘宁一箭射中面颊

11. 沙摩柯 —— 甘宁被一箭射中头颅,逃至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

甘宁总共参加过11场战斗,斩杀或重伤8名敌将。这战斗效率,杠杠滴,比孙策都要高。

所以完全有理由占据五虎将之榜首。

二、太史慈

太史慈应该排在第二位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太史慈的战绩很一般,除了曾经与孙策那场恶斗之外,再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了。



咱们来看看太史慈的战绩表:

1. 群盗 ―― 连搠十数个贼人下马

2. 孙策 —— 无数合

3. 程普 —— 大战三十合

4. 某将 ―― 一箭将城上敌将的右手钉在护城板上

5. 王朗 ―― 两人交锋回合数不明,后来太史慈与周瑜、程普、孙策围殴击败了王朗

6. 张辽 —— 大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

太史慈总共参加过6场战斗,胜了2次,平局有3次,干掉十几个喽啰兵,没有斩杀一个有名有姓的敌将。

这样的战绩与他东吴第一猛将的名号完全不匹配,实在是有点过誉了。

所以只好把他排在第二位。

三、程普

老程普的武艺是相当不错的。当年在孙坚手下时就立下过汗马功劳,后跟随孙策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奠基立业屡立战功。



看一下程普的战绩表:

1.胡轸 ―― 战不数合,程普一矛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

2.蔡瑁 ―― 不到数合,蔡瑁败走

3.黄祖 ―― 程普飞马来擒黄祖,黄祖逃走

4.吕公 ―― 战不数合,程普一矛刺吕公于马下

5.太史慈 ―― 两人大战三十合,未分胜负

凌普五战四胜,斩杀敌将2人,战绩还是相当不错的。他还曾经与太史慈大战三十合战成了平手,丝毫不惧太史慈。

五、凌统

凌统的战绩也有点拿不出手。做为东吴阵营中年轻一辈的翘楚,他那两下子挺令人失望。



看一下凌统的战绩:

1.徐晃―― 混战一场,徐晃夺路而走

2.张辽―― 五十合,不分胜负

3.乐进―― 三十合,不分胜负

在赤壁之战时,凌统率部截杀曹军,遇到徐晃,双方大战,曹军安全撤走,徐晃也随后而退。凌统完全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推断,他根本奈何不得徐晃。

凌统在濡须口与张辽有过一次大战,双方战到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后孙权恐凌统有失,下令收兵,可见凌统落于下风。

凌统还曾与乐进交锋,双方战了三十回合,未分胜负,后曹休施放冷箭,射倒了凌统的战马,差点被乐进干掉。

五、周泰

严格地来说,周泰的武艺不能算太强,但他非常勇敢,屡次舍生忘死,护卫孙权,勇悍忠诚。所以在五虎将的行列中给他留了个位置。



看一下周泰的战绩表:

1. 张南 —— 手起刀落,周泰将张南砍于水中

2 .曹仁 —— 战三十余合,曹仁败走

3. 许褚 —— 周泰和韩当两人夹攻许褚,战三十余合,平手

4.众魏军 ―― 周泰杀透重围,两救孙权,再救韩当,遍体鳞伤

5.沙摩柯 ―― 大战二十合,周泰斩杀沙摩柯

二十合斩杀沙摩柯是周泰的最好战绩,但与韩当两人联手夹攻,仍奈何不得许禇,证明周泰的武艺并非有多么高强,但勇气是很罕见的。

总的来说,除甘宁外,东吴战将们的战斗成绩都不理想,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完全不能与曹魏和蜀汉的猛将们相提并论。

user avatar

吴国的五位都督

周瑜,鲁肃,吕蒙死得太早,没得活到孙权成为大魏吴王,吴大帝后分封群臣。

陆逊陆抗父子同传,是君主的肺腑。那是诸葛亮,荀彧叔侄那种级别的。


本来还有一个人能够成为东吴第一大将,就是太史慈。

能像张辽一样奋勇,也能像关羽一样都督一方。亏在孙权官职低,自己又死的早。


其次是朱然,跟渣权关系好,但是战功不够传奇,江陵的城防是关羽建立的,你借助前人的城防,再加上你的敌人曹真,张郃,夏侯尚名气不够。而且靠瘟疫来临苟赢的。要不是潘璋,你就苟死在江陵了。

同样是守城的郝昭,因为诸葛亮的名气,自己的评价也跟着高起来了。


朱桓,全琮算半个,有石亭大功,但被后人所累。朱异被冤杀,全怿一家投敌。充分证明了给孙家打工有破家灭门的危险。



吴国那十二位武将,用八个字概括

生的卑微,死的窝囊。

程普:按说有赤壁之战三分之一的功劳,但是在周瑜传里面当了背景板,又被吕蒙拉出来说,几败国事。你一个幽州人,比起老乡刘备,张飞,一辈子的最后死于平定叛乱。儿子也混不出头,惨惨惨。

韩当:作为黄盖的救命恩人,参与赤壁,夷陵两大战役,却混不出头,是真的能力不行。再加上儿子当了叛徒,又被吴军斩杀,严重影响评价。

黄盖:有赤壁之战破曹首功,却被射入水中差点淹死,要不是韩当救命,这功劳就被周瑜拿完了。同样,也是死在武陵叛乱中,后代也不成器。


以上是孙坚老臣


蒋钦:作为孙策的创业元老,本来有机会有成为五虎将的名气,但是捞不到砍关羽的功劳,却捞到了关羽水淹七军带来的瘟疫,因此病死。儿子更惨,首次领军与魏国作战,阵亡了。

周泰:充分证明了,做领导的保镖也能够名扬后世,前提你领导提携你。

董袭:充分证明了,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陈武:被张辽打死很光荣咩?要不是你的庶子混成太子四友,按你这死法,能不能有传还两说。


以上是孙策老臣


甘宁:你这能力,投曹操,刘备更好,不至于把你塞在一堆人里。

凌统:充分证明了,周泰在领导心理比你重要。

潘璋:本来你有机会成为东吴版关羽,但是你杀了正版的关羽,就别怪文人把你安排给关兴斩首。

徐盛:你吓跑了曹丕又能怎么样,我们只会记得你被张辽打飞。

丁奉:出场太晚,敌人知名度过低。



至于一堆孙姓武将和外戚,虽然有大功,但辨识度太低了。

孙贲,孙辅兄弟被孙策,孙权兄弟打压

吴景,徐琨事迹不出名。

孙瑜孙皎被周瑜吕蒙盖章为程普的翻版。

不要说孙峻孙綝兄弟了,简直就是未来两晋南北朝皇族内乱的预演。


以上,提到的所有人,大部分人的后代都被渣权和渣权的儿子孙子,或杀死,或抄家,或流放,或变成平民。就陆家笑到最后,也是算复仇了。充分证明了,跟孙家混,下场挺惨的。


一切都赖孙十万活的太苟了。

user avatar

因为政治不正确啊。

东吴的风水真的很邪门,除了孙权。我们数吧。

周瑜,病死,时年三十五岁。

鲁肃,不知道怎么死的,时年四十五岁。

吕蒙,病死,时年四十一岁。

甘宁,病死,年龄不详,但他死于215~220年之间,应该也是三十岁到四十岁

周泰,病死,年龄不详,同甘宁应该也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

凌统,病死,年龄两说一说二十九一说四十九。。

徐盛,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潘璋,不知道怎么死的,年龄不详,死于234年,可能比较大。

董袭,淹死,年龄不详,死于213或者216年,也就差不多和甘宁他们一个年级。

蒋钦,病死,年龄不详,死于220年。也差不多和甘宁他们一样。

程普,病死,年龄不详,死于215年,但因为他是孙坚一辈的,所以年纪应该不小。

韩当,病死,年龄不详,死于226年,比较年长。

陆逊,气死,这个活得久,六十二岁。

黄盖,病死。

这阵亡名单一拉出来一大半病死。而且年龄都偏小。我为毛列这个呢……你要知道无论五虎上将还是五子良将,都是民间的称呼,因为这十个人五五分组,在同一个列传里面,属于对所在势力贡献比较大的外姓(他喵的魏国那些比较牛逼的都在诸夏侯曹列传里面)。他们为什么能进列传呢?因为比较牛逼。要么打过大仗威震华夏,比如黄忠、马超、关羽。要么经验丰富,比如赵云、张飞、张颌。要么经验刷的多,比如徐晃、乐进、于禁。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东吴名将的名单……你说打过大仗吧……曹老板就不说了。备备哥这边从赤壁之战、南郡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好多故事可以写啊。东吴的大战……你如果不把合肥算进去也就赤壁夷陵。襄樊之战赶了个尾巴还是偷袭,拿不出手。

你要知道刘备打赤壁之战的时候47岁。刘备62岁病逝,也就是说他的功绩基本上都是40岁以后打出来。而东吴的武将,四十五岁之前就报销一大半。讲道理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时间并不多。

加上陈寿也不喜欢吴国《三嗣主传》这个名字就差把吴书改成藐视了。你本来仗打的就不多。史官写的时候还跟你泛泛而谈。然后就跟糟了天罚一样,病死一大堆。你觉得这样人气能行?民间不认可你,官(chen)方(shou)藐视你 你哪儿来的五将?江表十二虎臣凑合凑合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