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时期魏国有两块分开的地?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

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1. 晋国的分裂: 魏国最初是晋国的一个卿大夫家族。春秋末期,晋国逐渐被“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瓜分。
魏氏的崛起: 魏氏家族在晋国时期就以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著称,尤其是魏文侯时期,重用贤才(如吴起、李悝等),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为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瓜分晋国的过程: 三家分晋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被魏斯、赵籍、韩虔三家联合灭掉了智氏家族(另一大卿族),然后瓜分了智氏的土地。不久之后,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了三家的独立地位,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

2. 早期魏国的地域划分:
河西地区: 最初,魏氏的封地主要集中在黄河以西的河西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尤其是河套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基地。重要的城市有安邑(后为魏国首都)、皮氏等。河西地区也扼守着通往西部高原的重要通道。
河东地区: 随着魏国实力的扩张,特别是吞并了晋国的南部地区后,河东地区也成为了魏国的一部分。河东地区同样拥有沃野,并且占据了黄河中游的战略要地,包括后来的首都安邑(迁都后)、临晋等。

二、 导致魏国“两分”的直接原因和历史进程:

魏国“两分”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演变。导致其明显“两分”并形成长期影响的,主要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有关:

1. 黄河的天然阻隔与交通: 黄河作为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大河,其天然的宽阔和水流本身就构成了对交通的巨大阻碍。尽管存在渡口和桥梁,但与陆地交通相比,跨越黄河的难度和成本始终较高。
军事上的劣势: 这意味着魏国无法像一个地理上连续的国家那样,迅速地调动军队,进行区域间的协同作战。当河西地区受到攻击时,河东地区的援军需要绕道或等待黄河渡口,反应速度会受到影响。反之亦然。
经济上的联系: 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存在,但也受到黄河的制约,不如同属一地的地区那样便捷紧密。

2. 秦国的崛起与河西战略: 战国时期,秦国是魏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而河西地区,尤其是魏国在公元前4世纪初期(约公元前387年左右)开始主动向西扩张,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包括今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一带)。
“河西之战”: 魏国在文侯时期,派遣大将吴起镇守河西。吴起在河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魏国在河西的军事力量大增,有效地抵御了秦国的进攻,甚至反攻秦国,占领了许多秦国土地,将战线推到函谷关之外。
秦国的反击: 然而,秦国的强大是缓慢而持久的。在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0年左右),秦国通过一系列战争,特别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秦国对河西地区的争夺从未停止。最终,在公元前312年(或略早,不同史书记载略有差异,一般认为在秦惠文王晚年),秦国大将甘茂成功夺取了魏国的河西地区。
魏国地理格局的改变: 失去河西地区,意味着魏国失去了其西部的重要屏障和战略纵深。更重要的是,秦国占据了河西,使得黄河的河西岸(今天甘肃、陕西一带)成为秦国的领地,而魏国则主要控制黄河的河东岸(今天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带)。这样一来,魏国就形成了河东(核心区域)和河西(早期占领,后被秦夺走,但魏国依然存在一些黄河以西的零散领土,不过不再是连成一片的河西大片地区)明显分开的格局,或者更准确地说,魏国的核心领土集中在黄河东岸,但其战略要地河西已经被秦国完全夺走。

注意: 在秦国夺取河西之后,魏国的“河西”的概念更多地变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区域,而魏国的实际领土虽然在黄河沿岸仍有一些零散的土地,但已经不再是那个强大的河西走廊和连接陇西的战略区域了。此时的魏国,“两分”的说法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其核心区域在黄河以东(魏国大部分国土、首都都在这里),但其与秦国争夺的关键地区河西已经易手。然而,在早期,例如吴起镇守河西时期,魏国是同时拥有黄河以西的河西地区和黄河以东的河东地区的,这两块地是连接在一起的,只是被黄河分隔。那么题主问的“两块分开的地”很可能指的是在秦国夺取河西之前,黄河两侧分别属于魏国的情况,或者即使在河西丢失后,魏国在黄河中下游沿岸仍然有一些分散的、被其他国家隔开的土地,其中核心领土在河东。但更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块分开的地”,是指在强盛时期,魏国同时掌控黄河西岸(河西)和黄河东岸(河东)的大片领土,而这两块土地由于黄河的存在,在地理和战略上就已经是被分割的。

3. 长期的战略对抗与地缘政治:
秦、魏争夺河西: 河西地区是连接关中平原与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冲,也是抵御秦国东出的天然屏障。魏国占领河西,对秦国来说是巨大的威胁,秦国一直致力于夺回河西。而魏国也依赖河西来防御秦国和与西边的赵国、韩国进行联系。
河东的战略地位: 河东地区,尤其是其首都(早期安邑,后迁往大梁,大梁位于河内,亦属黄河以东地区),是魏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它面临着东边的韩国、赵国以及北边的中山国等。

三、 “两分”格局对魏国的影响:

魏国“两分”的地理格局,无论是在其强盛时期(如文侯、武侯时期)还是衰落时期,都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盛时期的优势与挑战:
战略纵深: 拥有河西地区,使得魏国在抵御秦国时获得了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战略纵深。
资源开发: 河西和河东地区都有肥沃的土地,为魏国提供了充足的农业资源。
交通不便与防御困难: 黄河的阻隔也意味着两地之间的沟通和军事调动不如一个整体的国土那样便捷,一旦黄河上的桥梁或渡口被控制,两地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加剧了防御的难度。

衰落时期的弊端:
被秦国蚕食: 秦国占据河西后,魏国的西线防御压力剧增。黄河成为了秦国东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土分裂与内耗: 在战国后期,魏国国力衰退,周边国家(尤其是秦国)的不断侵扰,使得其原本就分散的领土更加难以守住,也更容易被各个击破。秦国对河西的攻占是魏国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战略重心转移: 失去河西后,魏国的战略重心不得不更加侧重于河东地区,而河东地区也面临来自东部和北部的更大压力,特别是后期魏王营(魏惠王)为了避免秦国进攻,将都城从安邑迁往黄河以东更远的滑(即大梁),这更说明了其河西领土的失守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安全。

总结来说,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主要是因为:

1. 历史原因: 从晋国分裂而来,继承了晋国在黄河两侧的领土。
2. 地理原因: 黄河本身作为天然界限,将魏国国土分隔开来,虽然同一时期也存在连接点,但从地理性质上就是被分割的。
3. 政治和军事原因: 魏国在强盛时期,为了抵御秦国,积极向西扩张,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区,从而同时拥有了黄河以西和以东的大片领土。而秦国的崛起和对河西的不断争夺,最终导致了魏国失去河西,使得其国土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核心领土集中于黄河以东,但历史上对河西的控制是其早期辉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失去也标志着魏国走向衰落。

因此,魏国“两分”的格局,是历史、地理、军事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也是理解战国时期魏国兴衰历程的关键。在不同时期,“两分”的内涵和地理范围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在于黄河作为天然分隔线,以及魏国在黄河两侧领土的得失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现代人对古代的领土理解有偏差,时间越往前,人类所开发利用的土地越少,想象一下,当你没有任何现代机械,也没有帮手,完全是孤身一人,纯靠双手开垦土地时,给你十亩、一百亩、一千亩有太大区别吗?

看先秦典籍,有两个词颇为重要,第一是“城”,扩地百里、千里一类的说法,远不如夺城若干出现得频繁,另一个词是“野人”,即使是在本国境内,也有野人出现,这个野人与“国人”相对,是指不接受政府统治但也享受不到政府保护的人。

我们看惯了用颜色标识的地图,以为一国就是一块地方,其实正确的先秦地图应该是一系列圆点与细线,圆点代表城池以及城池周围的已开发土地,细线代表道路,在线与圆点之外,其实不属于任何一国。

各国彼此征战,大趋势是界线越来越清晰,可赵、魏、韩有个特殊情况,他们原是一国,分为三国,因此界线混乱。各城的归属一是取决于三家的战略需要,二是取决于城主本人。战国时期是贵族治国,各城城主全是各家的子孙或是姻亲。晋国一统时,将三家(其实是六家)子孙到处分封,等到分裂时,谁都要归属离自己最亲的那一家,哪怕中间隔着其他人。

秦国夺打上党,上党城主与下属讨论之后,决定投降赵国,就是这个道理,上党城主在亲缘上必定与韩国更近,但是在地理上离赵国更近。无论怎样,与韩、赵全都沾亲,与秦国却是敌人,所以宁愿归赵而不愿降秦。当然,赵国因此倒霉,那是另一个问题。

所以这种领地分开的情况,在韩、赵、魏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它国干涉,三家征战加妥协,早晚也会以城换城,将国界变得清晰,但是没来得及完全,就被外敌消灭,问题就此解决。

多说一句,城池代表已开发地区,因此城的多少是一国实力极为重要的指标,一味地开扩领土,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楚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它的领土太大,城池建设跟不上,距离较远,以至于在史书中很少看来楚国各城彼此援助的例子,与齐、鲁、三晋形成鲜明对比。而秦国的郡县制,比贵族制更好地适应新夺来的城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要不惜远涉重洋,宁可绕过强敌赵国,也要执意吞并那个夹缝中的中山国,其根源在于一个“势”字,更在于一个“利”字,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利”。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山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冲,但国力相对弱小,更像是一块插在中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口、经济、组织能力、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笼统地说“战国百万,明清十万”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或简化,但大体上反映了两个时代军队规模的显著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能动员“百万”大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名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分裂:催生军事才能的温床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03年)的核心特征是幕府将军的权威衰落,各地守护大名(原地方长官)纷纷割据,互相攻伐,形成了以地方大.............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割据,战乱频仍,按照常理推断,人口应当是直线下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和推测,这个时期的日本人口呈现出了一种逆势增长的态势。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模式的演变以及文化观念的转变。首先.............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本愿寺(特别是石山本愿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大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崛起,更是一场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本愿寺的核心力量——一向宗(或称一向一揆)。一向宗是净土真宗的一个分支,由亲鸾开创,以.............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刀之所以成为主战武器,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技术、文化以及战场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战国时代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而是各地大名割据、诸侯混战的时代。打了仗,就得有人冲锋陷阵,这些人就是武士。而武士的身份.............
  • 回答
    应仁之乱,这场发生在室町时代中期,从1467年延续到1477年的大规模内乱,并非简单地切断了室町幕府的统治,而是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影响深远,为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要理解为何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幕府权威的彻底崩塌:在应仁之乱爆发.............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