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后世的大一统王朝发兵却鲜少有如此规模?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性: 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小国难以生存,唯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被吞并是常态。这种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迫使各国不断扩充军备,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彻底消灭对手、吞并其土地和人口,就必须倾尽国力,投入尽可能多的兵力。一次战役的胜败可能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2.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动员: 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各国人口相较于更早的时代有了显著增长。农业技术的进步(如铁器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支撑了更大规模的人口。战争是全民皆兵的时代,壮年男子一旦被征召,就被视为国家资源,用于战争。国家动员能力相对较强,能够征集到大量适龄男性。

3. “什伍”连坐法与基层组织动员: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建立了更加严密的基层组织,例如秦国的“什伍”制度。这种制度将家庭和个人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连坐法来加强统治和管理。在军事上,它也便于大规模的人口征集和组织。一旦下达征兵命令,基层组织能够有效地将适龄男子送往前线,并进行初步的训练和管理。

4. 军事技术与战略需求: 战国时期,步兵战术和车马配合的战术都得到了发展。为了在战场上占据优势,需要数量庞大的步兵来冲击、防御,配合战车和后来的骑兵。大规模的步兵方阵能够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数量众多的敌人。例如,长平之战赵国围困秦军,双方投入的兵力之巨,正是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所必需。

5. 军事思想与战争理念的转变: 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被视为国家最重要的活动,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同时,战争的规模也与政治目标挂钩,诸侯的野心和扩张欲望直接促使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二、 后世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缩小的原因

与战国时期相比,后世大一统王朝(如秦汉以后)虽然也面临对外战争和内部动乱,但其军队的平均规模以及单次大战役的投入规模却相对缩小,主要原因如下:

1. 政治目标与战略思维的改变:
巩固统治而非兼并: 一统王朝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兼并其他诸侯国,而是巩固已有的统治,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因此,其对外军事行动更多是为了防御边疆、解决边患、进行有限的惩戒性打击或收取贡赋,而非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休养生息”政策: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往往伴随着长期的战乱。为了恢复生产、稳定民生,统治者通常会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意味着不会轻易发动耗费巨大的大规模战争,以免破坏社会经济的根基,引发民怨。
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相较于诸侯林立的战国时代,大一统王朝拥有更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通过外交、册封、分化瓦解等多种手段来处理与周边国家或民族的关系,不一定需要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解决问题。

2. 经济与财政的制约:
战争成本巨大且难以持续: 动辄几十万的大军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包括粮食、兵器、军饷、运输等。即使是强大的统一王朝,长时间维持数十万的军队也可能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一次失败的大型战役,可能导致国库空虚,甚至动摇政权根基。
财政汲取能力有限: 虽然大一统王朝的财政收入比诸侯国更集中,但其财政汲取能力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承受能力的限制。如果过度征税来支持战争,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精兵主义的出现: 在某些时期,统治者会倾向于发展“精兵”,而非“多兵”。通过加强训练、改进装备,用少量精锐部队去执行任务,以降低作战成本和后勤压力。

3. 军事组织与技术的发展:
职业化军队的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逐渐从全民皆兵转向职业化。虽然这提高了军队的专业性,但也意味着国家需要支付更多的军饷和抚恤金,对财政提出更高要求。
骑兵的崛起与战术变化: 汉朝以后,骑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骑兵机动性强,作战方式与大规模步兵方阵不同,其战术对兵力数量的要求可能有所变化。虽然大规模骑兵作战也需要兵力,但其作战模式和后勤需求与战国时期步兵战役可能存在差异。
守城战与攻坚战的演变: 随着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攻城战变得更加困难,但也可能导致攻城战役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受到限制。

4. 社会结构与人口动员的限制:
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大一统王朝的社会结构比战国时期更加复杂,士农工商阶层分明,官僚体系也更加庞大。国家动员的资源不只局限于人力,还包括了工匠、劳役等,这些资源的调配需要更加精细,不太可能像战国时期那样将几乎所有壮年男性都投入战场。
人口政策与兵役制度的调整: 统治者也需要考虑人口的再生产和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劳动力。兵役制度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征兵的频率、兵役的年限等,都可能影响参战兵力的规模。

5. 对战争性质和风险的认知:
汲取历史教训: 历代统治者都会从历史上的失败战争中吸取教训,尤其是那些因穷兵黩武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他们会更加谨慎地评估发动大规模战争的风险与收益。
“仁政”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政”思想对统治者有一定约束作用,虽然在实践中未必完全做到,但大规模的屠戮和耗费,在道义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举例说明: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 秦国和赵国分别投入了约五十万和四十万的大军,这是当时各国动员能力的极限,目的也是为了彻底消灭对方。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 虽然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例如漠北之战,但其投入的兵力虽然庞大,例如出动骑兵数万,步兵数十万,与战国时代动辄几十万的纯步兵方阵相比,其结构和作战方式有所不同,且汉朝当时正处于国力上升期,能够支撑这种规模的消耗。但即使是汉武帝,也并非每次都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且其战争的性质更偏向于边疆的军事行动,而非像战国时期那样“灭国”式的全面战争。
唐朝的安史之乱: 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平定安史之乱时,虽然动用了大量兵力,包括回纥援军,也达到了数十万的规模,但其作战环境和战术也与战国时期有所不同。而且这场战争对唐朝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说明了大规模战争的巨大消耗。

总而言之,战国时代的大规模战争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格局、社会动员能力和军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诸侯争霸、优胜劣汰的直接体现。而后来大一统王朝的军队规模相对缩小,则是政治目标转变、经济制约、军事技术演进、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统治者对战争风险认知提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并非说后来的王朝就没有强大的军队,而是其军队的规模、构成和运作方式,以及发动战争的决策逻辑,都与战国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战国史书的夸张,更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中国古代计数没有“千”之类的不学无术之话。这实际上和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是有关系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直到唐代玄宗时期,才开始实行募兵制度,也就是招募职业化军人。而在此之前,历朝历代几乎都是实行兵农合一的方式。也就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很明显,会导致职业化军人出现的原因,就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有足够剩余资产来供养战斗力明显提高的职业军人。

事实上,有更多资料显示,在唐代以前的朝代,也有不少职业化军人出现过,但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即使是如史书中的齐之技击,魏之武卒,秦之锐士这些需要长期训练,已经相当于半职业化军人的精锐部队,在非战时期,依然是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饥荒...

在春秋时期,诸侯碍于周礼制度的限制之下,对征募兵员尚有所节制。依照周礼,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而对“军”这个单位也有严格限制,标准为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但实际上,如晋国,楚国这些国力较为雄厚的诸侯,早就私底下打破这种限制了,比如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已经有非常明确的上下两军,而到了文公时期,参与城濮之战的晋军出动了上中下三军,而这三军规模已经达到战车700乘,士兵五万到七万左右,显然远远超过了周礼中对“军”的规格要求。甚至于到了文公后期,晋国在三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行”,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六军的规模。

说到底,会出现兵力越来越多的状况原因,非常简单,既然打仗,谁都想打赢,所以总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动员更多的士兵,来增加自己的兵势。

而到了战国七雄时代,周王室对全国局势早已失控,诸侯纷纷称王,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几乎动不动就是灭国之战。如郢都,临淄,邯郸这些各国的都城,都曾经不止一次被敌对方占领过,所以每当面临战争时,各国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全国总动员”,出现几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规模的会战,绝非史书夸张,而是非常符合逻辑推断的历史事实。

直到数百年后的隋代,这种全国总动员的习惯依然存在,隋灭南陈,伐高丽,都动员了上百万的大军...

而唐代以后,除了职业化军人的出现,还有军队职能的细分,比如专门负责后勤运输的辎重兵。显然,职业化的军队不需要,也不可能实现“全民皆兵”,否则任何帝国都不可能负担的起了。

这一点,其实不止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的。古罗马帝国在面临军事险峻局面时,比如斯巴达克斯起义,汉尼拔远征,都曾经有过“暴兵”行为,人口总数其实并不多的罗马帝国,一度将超过三十万以上的军队送上前线血拼。而到了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两个拼的你死我活的帝国,最大规模的会战,也没有超过十万人,甚至到战争后期,这个规模还在不断缩小,比如卡斯蒂永战役,装备火炮的法军总数不到万人,但已经足以影响整个战争的胜负了。

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人口基数的总增长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化改善,军队规模又开始逐渐变大,这就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千万不要以为古代养不起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军队,那只是还没到要拼命的时候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的亲信武将在关原之战时为何会大批投靠德川家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一件捋。首先,你得明白,丰臣秀吉这个人,虽然能力超强,从一个织田家的小侍卫一路爬到天下人的位置,但他的死,给整个日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秀吉在世的时候,压得所有.............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本愿寺(特别是石山本愿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大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崛起,更是一场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本愿寺的核心力量——一向宗(或称一向一揆)。一向宗是净土真宗的一个分支,由亲鸾开创,以.............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像北方诸侯那样,大规模地向南方相对“空白”的区域扩张,而选择与中原的强邻争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白”地带的性质。今天我们看到的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在战国时期并非完全.............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想要筑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绝非仅仅有钱有地就能拍脑袋决定。那些大名家臣、豪族、国人众之所以能拥有自己的城池,背后是实力、政治地位、地理位置以及时局的综合考量。一、 实力是根本:从经济到军事,样样不能少 强大的经济基础: 筑城是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
  • 回答
    关原合战的硝烟散尽,日本迎来了德川家康一统天下的序幕。从1600年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爆发前的这十几年,并非日本历史上的平静时期,而是充满了权力的重塑、地方势力的调整以及埋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家康的权力巩固与幕府的建立(16001603)关原合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德川家康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
  • 回答
    应仁之乱,这场发生在室町时代中期,从1467年延续到1477年的大规模内乱,并非简单地切断了室町幕府的统治,而是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影响深远,为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要理解为何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幕府权威的彻底崩塌:在应仁之乱爆发.............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悖论:为什么看似更具革新精神的改革者,反而未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而那个更倾向于“守旧”的胜利者,又为何能稳坐江山?这其中的原因,远比“进步”与“守旧”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这两个概念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织田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