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时代-关原之战结束之后-1600年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之前,日本发生了什么战事或者事件?

回答
关原合战的硝烟散尽,日本迎来了德川家康一统天下的序幕。从1600年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爆发前的这十几年,并非日本历史上的平静时期,而是充满了权力的重塑、地方势力的调整以及埋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

家康的权力巩固与幕府的建立(16001603)

关原合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德川家康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要将这个新生的局面转化为稳固的统治,还需要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行动。

讨伐残余势力: 战后,德川家康并未放松警惕,立即着手解决残余的西军势力。例如,在九州,小早川秀秋、黑田长政等原属西军但倒戈的将领,为了向家康表忠心,积极参与了对负隅顽抗的西军大名的讨伐。毛利氏尽管表面上投降,但其强大的实力仍然让家康有所顾虑,因此对毛利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易和减封,削弱了其在西国的势力。
封赏与领地调整: 胜利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有功大名被大幅度增加领地,势力得到了扩张。而一些之前支持西军,但并未受到彻底清算的大名,也面临着领地被收回、削减或重新分配的命运。这种大规模的领地调整,是家康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既奖励了忠诚,也惩罚了反对者,同时将原本分散的力量集中到忠于德川氏的大名手中。
将军继承与幕府开创: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日本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从以天皇和朝廷为名义的中央集权,转变为以德川氏为首的武家政权。为了巩固这一地位,家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将自己迁往江户,并将其打造成新的政治中心,同时通过《武家诸法度》等法令,对大名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宽永年间初期的治世与潜在危机(16031614)

幕府建立后,家康继续着他稳固统治的步伐,并为二代将军秀忠铺平道路。

“元和偃武”与和平表象: 尽管关原合战被视为战国时代的终结,但真正的“偃武”(止戈)是直到家康去世、秀忠继任将军后才算初步实现。这期间,家康主要通过政治手段和有限的军事行动来压制潜在的反抗。
岛津氏的臣服: 萨摩的岛津氏在关原合战中选择袖手旁观,但作为曾经强大的西国大名,其立场始终受到家康的关注。在关原合战后,岛津义弘为了维护家族的存续,不得不向德川幕府表示臣服,并将一部分领地献上,以换取家康的宽恕。
长宗我部氏的灭亡: 原本在关原合战中支持西军的长宗我部盛亲,战败后其土佐国领地被剥夺。虽然他一度试图在四国地区重新集结力量,但最终在1614年(大坂冬之阵爆发前夕),长宗我部氏彻底被幕府消灭,其残余势力也受到了严密的监控。
对基督教的禁令与“禁教令”的开始: 随着外国传教士的涌入和基督教教义的传播,德川家康开始对这种外来宗教产生警惕。他认为基督教的教义与日本固有的道德观念相悖,并且担心其可能成为西方势力干涉日本内政的工具。从1612年开始,家康逐步颁布了“禁教令”,开始限制基督教的传播,并在一些地区开始迫害基督徒,这为后来的锁国政策埋下了伏笔。
“江户之火”与城市重建: 1607年,江户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城内的大部分区域,包括幕府的官邸。这场灾难成为了一个契机,家康借此机会对江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重建,包括修建更宽阔的街道、更坚固的城墙和更整齐的宅邸。这次重建不仅提升了江户的城市景观,也巩固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
家康的晚年与“大御所政治”: 1605年,德川家康将将军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德川秀忠,但自己并未真正隐退,而是以“大御所”的身份继续掌握实权。这种“大御所政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德川家内部的权力平稳过渡,但也为日后秀忠在幕府初期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埋下了伏笔。家康在晚年积极处理幕府的各项事务,制定法律,整顿官制,为德川幕府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埋藏的隐患:丰臣氏的残余与大坂

在德川幕府权力逐渐巩固的同时,一个巨大的隐患依然存在,那就是曾经掌控日本的大坂丰臣氏。

丰臣秀赖的地位: 关原合战后,丰臣秀赖仍然居住在大坂城,并拥有巨额的财富和领地(五大老、五奉行等制度名义上依然存在)。虽然他的实际权力已经被德川家大幅度削弱,但他作为丰臣秀吉的儿子,在日本民众心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声望,尤其是在过去依附于丰臣氏的旧臣中。
家康对丰臣氏的警惕: 尽管家康对秀赖采取了怀柔政策,例如让自己的孙女(秀忠之女)嫁给秀赖,试图通过联姻来控制丰臣氏,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对丰臣氏的潜在威胁保持高度警惕。他知道,只要丰臣氏还存在,就永远是德川幕府统治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方广寺钟铭事件”的导火索: 随着家康的去世,秀忠继任将军,但家康在幕后对丰臣氏的制衡并未停止。进入1610年代,一些事件开始逐渐激化双方的矛盾。其中最著名的是“方广寺钟铭事件”。1614年,丰臣氏为了修复京都的方广寺,铸造了一口巨大的钟,钟铭上有一句“君臣”二字,被德川家解读为“国家安康”和“父母死亡”的含义,意指咒诅家康。这成为了德川家向丰臣氏发难的绝佳借口,也为大坂冬之阵的爆发埋下了直接的导火索。

总而言之,从1600年关原合战结束后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前夕的这十几年,是日本从战国时代向江户幕府早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德川家康在此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建立了稳固的幕府统治,同时也为日后彻底消灭丰臣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历史的暗流仍在涌动,为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冲突积蓄着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生了不少事呢。

首先德川家康论功行赏,对关原之战里的功臣进行分封。

其次对西军各大名进行处罚,该砍头的砍头(比如石田三成),该削藩的削藩(比如上杉、毛利、佐竹、织田)。

最后于1603年德川家康担任征夷大将军、开创了江户幕府。

同年下令全国大名都得帮着修建江户城,谁敢不来就表示对自己不尊重,于是全国大名都来了...还把孙女嫁给了丰臣秀赖。

1604年发布法律发展经济,特别鼓励贸易。同年要求全国大名都得送人质到江户城,谁敢不来就表示对自己不尊重。

1605年德川家康把位置让给儿子德川秀忠,自己回到老家駿府(如今日本静冈市,不过实际上他出生在隔壁的冈崎而长大在骏府),表面上退居幕后但实际上仍然握有实权,这样就形成了“江户---駿府”这种两权并立的体制。同年催促丰臣秀赖上洛,如果丰臣秀赖服从,那么表示我德川家康已经骑在你头上了,你敢不来就表示你瞧不起我,结果丰臣秀赖不鸟自己,生了一肚子气。不过好歹抽了几口来自于南蛮的烟草,表示味道很不错老夫很喜欢。

1606年再次下令全国大名都得来扩建江户城,谁敢不来就表示对自己不尊重。寻思着老家是不是该彻底翻修一下,于是吩咐手下人测量地形准备筑城。再次抽了几口来自于南蛮的烟草,表示味道真不错下次你们给老夫多弄点。

1607年正式修筑駿府城,开启大御所政治,安排林罗山等人给儿子德川秀忠上课,会见天主教传教士,多抽了几口南蛮的烟草,结果乱扔烟头不小心引发大火把駿府城天守阁给烧了(实际上是其他人失火烧的,但在后人的野史逸话里改成了他抽烟烧的)。

1608年扩建駿府城,自己不说话,瞧谁敢不来。

1609年积极搞外交,先允许荷兰人开设商馆,又回见了大难不死漂流至日本的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希望与他们多搞点烟草贸易。同年任命外号为“暴躁boy”的儿子德川赖宣为駿府城城主(后转移去了纪州藩)、最小的儿子德川赖房为水户藩藩主。

1610年准备修建名古屋城,这下没人敢不来了。同年积极搞外交、与笔友西班牙国王写信。

1611年德川家康终于在二条城见到了丰臣秀赖,看样子这小子不能留啊!同年制定法律来针对东北地区的各个大名,并改革贡米制度。笔友西班牙国王回信了,还送了个南蛮钟,老夫很高兴。

1612年与天主教撕逼。急招儿子德川秀忠回老家开会。

1613年正式与天主教死皮脸皮,宣布全国禁教令,仅允许几个国家开设商馆。调查西部各大名的底细,准备打仗。

1614年“国 家 安 康、君 臣 丰 乐”(方广寺钟铭事件),丰臣秀赖你小子瞧不起我!我要灭了你!


哦对了,额外科普一下德川家康自己的駿府政权,它还有个名字叫大御所政治,大御所是指退居幕后的德川家康本人,你可以理解为“退休老领导的领导班子”。

因为德川家康没退位的话,有很多事情被“征夷大将军”这个位置所束缚住了,自己想做却不能做,但是退休以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做了,毕竟自己名义上已经退休了,爱怎么做是自己的事你们管不着。

德川家康回到老家后招揽了许多人才,组成了一个200多人的庞大参谋、顾问团(具体数字记不清了),涵盖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甚至还有外国人---比如英国人三浦按针(游戏仁王里主角的原型),德川家康通过借住这个顾问团的力量制订了各种详细到发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幕府做不出来的法律来管理天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原合战的硝烟散尽,日本迎来了德川家康一统天下的序幕。从1600年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爆发前的这十几年,并非日本历史上的平静时期,而是充满了权力的重塑、地方势力的调整以及埋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家康的权力巩固与幕府的建立(16001603)关原合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德川家康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关原之战如果西军获胜,战国时代的走向,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实力、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这绝非一句“德川家康倒台,丰臣氏复兴”那么简单,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变数和值得推敲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使西军赢了,也不代表丰臣家的天下就能立刻稳固。石田三成等人拥立的是年幼的丰臣秀赖,这本.............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想当年,我石田佐吉,本是近江佐和山的一个小人物,却因着主公丰臣秀吉大人的赏识,一步步爬到了五奉行之一的位置。如今,老天爷好心,让我重回那改变日本历史的关原之战前夕。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什么也要弥补前世的遗憾,让德川家康那老狐狸尝尝失败的滋味!第一步:夯实基础,稳住阵脚(战前准备)前世我虽尽力,.............
  •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
  • 回答
    在日语中,“顿顿吃饭团”这一表述可能存在翻译或表达上的混淆,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日本战国时代(14671603年)饮食文化及社会阶层关系的详细解析: 一、日本战国时代的饮食结构1. 社会阶层差异 大名与武士:拥有稳定的领地和资源,饮食相对丰盛,常以肉类、鱼类、米饭、豆制品、酒.............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攻城战,绝非你想象中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人头和攀爬城墙。那是一场集合了智慧、勇气、技术和血腥的残酷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变数。坚固的城池是战争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白,战国时代的城池可不是你现在看到的那些被修复得漂漂亮亮的旅游景点。它们是为战争而生,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土垒与木栅: .............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女子使用的“筑山殿”、“华阳院”这类称呼,并非单指她们在宫中的具体居所,而是一种对她们身份、地位以及与特定场所关联的尊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命名习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国时期的日本,尤其是武家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她们的名字使用方式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女性在.............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追溯到它之前的那段岁月。一、 应仁之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战国时代的直接导火索,普遍认为是 应仁之乱(14671477年)。这场看似是幕府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战乱与变革的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涌现出了无数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往昔,不禁要问一句:这些名将,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战国时代的“名将”头衔,背.............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改名改姓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随意为之。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条文限制,但背后涉及的社会习俗、家族荣耀以及个人身份认同,使得改名改姓这件事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和考量。武士为何会改名改姓?战国时代,是个充满变动的时代,武士的身份也常常随着时势而变。改名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确实存在着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并且在战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不过,与欧洲中世纪那种以全副武装的重装骑士为核心的骑兵概念有所不同,日本战国时代的骑兵更侧重于机动性、突击和侦察,其构成也更为多样化。骑兵的出现与发展:日本骑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在古墳时代,日本就受到中国大陆的影.............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想要筑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绝非仅仅有钱有地就能拍脑袋决定。那些大名家臣、豪族、国人众之所以能拥有自己的城池,背后是实力、政治地位、地理位置以及时局的综合考量。一、 实力是根本:从经济到军事,样样不能少 强大的经济基础: 筑城是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
  • 回答
    当然可以!日本战国时代攻城时,投石车绝对是能派上用场的攻城器械,不过它在当时的日本使用情况和效果,可能跟我们脑海中“罗马炮火”那样铺天盖地的景象有些许不同。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首先,说投石车,我们通常会想到两种主要类型:一是那种大型的、需要多人操作的扭力投石机,比如欧洲中世纪常见的“巨型投石机”;.............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美食,与其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不如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求生存、展露力量的体现。那个年代,战争频仍,粮食往往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国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与时代背景下的朴素风貌,而非今日琳琅满目的精致料理。要详细说清楚战国时代的美食,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1. 食材的来源.............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本愿寺(特别是石山本愿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大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崛起,更是一场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本愿寺的核心力量——一向宗(或称一向一揆)。一向宗是净土真宗的一个分支,由亲鸾开创,以.............
  • 回答
    宫本武藏,这个名字在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初期划时代的武将、剑客身上,承载了太多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将他简单地定论为“欺世盗名之辈”,恐怕是过于武断了,至少不能忽视他身上那些实实在在的闪光点和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妨先从他被贴上“欺世盗名”标签的原因说起。最主要的证据,或者说最常被提及的质.............
  • 回答
    将日本战国时代的军队与同时期的欧洲军队进行比较,就像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放在一起审视一样。虽然两者都处在那个时代冷兵器作战的顶峰,但它们在组织、战术、技术和文化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士兵的构成与训练: 日本战国时代: 核心是足轻(Ashigaru),也就是步兵。他们通常由农民或下层武士组成,接受过.............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刀之所以成为主战武器,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技术、文化以及战场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战国时代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而是各地大名割据、诸侯混战的时代。打了仗,就得有人冲锋陷阵,这些人就是武士。而武士的身份.............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竹枪确实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武器,并且具备杀伤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竹枪与现代的塑料或处理过的竹子混为一谈。那个时代的竹枪,尤其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竹枪”这个词在战国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削尖一根竹竿。竹枪的种类与特点: 普通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