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初期魏国势力甚至超过春秋未期的晋国?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

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

要理解魏国为何能在战国初期如此强势,首先得看看晋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分裂的。春秋末期,晋国虽然仍然是霸主,但内部的矛盾已经日益尖锐。

三家分晋的根源: 晋国权力的分散并非一蹴而就。起初是六卿(智、韩、赵、魏、中行、范)轮流执政,互相制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六卿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超越了国君。特别是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这四家,他们通过联姻、吞并、控制军政要职等手段,不断蚕食晋公室的权力。
智瑶的野心与覆灭: 智瑶(智伯)是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他野心勃勃,企图一举消灭韩、赵、魏三家,独霸晋国。在灭亡了范、中行两家之后,他联合了赵氏的叛臣,兵临赵氏城下,并派遣使者向韩、魏索要援兵。韩、魏本来就对智氏的强大感到恐惧,又因为智瑶的傲慢和对他们的轻蔑(曾向赵襄子索要土地,并要求韩、魏提供武器,却对他们的兵器不满意,骂其“ inutil”)而心生不满。在权衡利弊之后,韩、魏联合赵氏,在晋阳城下合围智氏,最终大败智瑶,将其灭族。
“三家分晋”的现实: 智氏的覆灭,标志着晋国六卿势力的重组。韩、赵、魏三家成为了实际的权力掌握者。他们并没有选择恢复晋公室的权威,而是各自为政,最终在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瓜分了晋国剩余的土地,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史称“三家分晋”。这意味着,曾经强大的晋国,在政治上已经不复存在,分裂成了三个独立的诸侯国。

晋国分裂之后,其曾经统一的军事力量、政治资源和国际影响力,便分散到了韩、赵、魏三家手中。而魏国,正是这三个继承者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内部整合最为迅速、领导者最为有魄力的一个。

二、 魏国的崛起:人才、改革与地缘优势

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能表现出比晋国末期更强的劲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卓越的领导者与人才的集聚:
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是魏国崛起的关键人物,被誉为战国时期第一位明君。他不仅继承了晋国强大的军事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有着高远的政治眼光和改革魄力。
任用贤才: 魏文侯打破了旧有的政治格局,大胆启用在晋国时期就已经是人才的李悝、吴起、西门豹等。
李悝: 李悝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魏文侯的支持下,他推行了“李悝变法”。这场变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
以法治国: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不分贵贱,人人遵守。
奖励耕战: 鼓励农民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同时重视军事训练,培养战斗力。
任人唯贤: 打破世卿世禄制度,论功行赏,广纳贤才,使得有能力的人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
制定《法经》: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为后世法家学派奠定了基础。
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魏国时期,对魏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军法”。他治军严明,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河西地区,他率领魏军屡次击败秦军,取得了赫赫战功,收复了秦国占领的河西之地。
西门豹: 西门豹是著名的治水家和地方官。他到魏国西部地区(河西),在当地推行兴修水利,治理洪涝,发展农业,改善了民生,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政治清明: 魏文侯能够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并且能够将正确的建议付诸实践。这种开明的政治氛围,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魏国,为魏国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 地理位置的优势:
河西之地: 晋国分裂后,魏国占据了黄河西岸的河西地区。这片土地土地肥沃,土地面积广阔,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河西地区是连接中原与西部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非常关键。
战略纵深: 相较于狭小的晋国,魏国占据了河西之地,有了相对充裕的战略纵深,这为它抵御外敌,发动战争提供了便利。
扼守战略要道: 魏国能够凭借黄河天险,阻挡秦国的东进,同时又能够从中原地区向东拓展,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3. 经济基础的夯实:
农业发展: 李悝变法的核心之一就是发展农业。通过兴修水利、鼓励耕作、减轻赋税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消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手工业与商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兴盛。魏国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为国家积累了财富。

4. 军事上的优势:
高效的军队: 吴起等人的改革,使得魏国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善于使用车战和步兵的配合,战斗力极强。
成功的对外战争: 在吴起等人的指挥下,魏国在战国初期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成就。
攻秦: 魏国多次出兵攻打秦国,特别是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使得秦国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伐韩、赵、齐: 魏国也积极对外扩张,与韩、赵、齐等国争夺地盘,多次取得胜利,显示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胡服骑射”的萌芽: 尽管“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推行的政策,但早在魏国,统治者们就已经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并在军队建设上有所体现,为后来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为什么说“超过”了晋国末期?

这里的“超过”并非指魏国在整体历史上的成就,而是指在战国初期,魏国所展现出的活力、扩张性和整体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确实比春秋末期那个内耗严重、已经开始走向分裂的晋国要强大得多。

晋国末期: 晋国末期,虽然名义上还是霸主,但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国君权威旁落,六卿各自为政,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对外虽有霸主之名,但实际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更多的精力被消耗在内斗中。
魏国初期: 魏国通过三家分晋,实现了内部的整合,并且在新君主的领导下,迅速完成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它抓住了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向外扩张,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它所展现出的那种锐意进取、以法治国、任人唯贤、军事强盛的面貌,与晋国末期的衰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结来说,战国初期魏国的强势,是其前身晋国分裂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明君的领导、贤才的辅佐、深刻的改革以及优越的地缘条件,迅速整合国家力量,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态势,使得魏国在初期就表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天下最强的国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战国初期的魏国势力超过了春秋时期的晋国,这显然是太夸张了。有些人平时不认真看书,就是喜欢乱带节奏。

当年晋国尚在的时候,除了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鲜有诸侯国敢与晋国公开叫板。而且在漫长的春秋时期,中原秩序一直由晋国主导,晋国也一直有众侯之长的美称,只有偶尔那么十几二十年时间由楚国主导(楚成王晚年、楚庄王中晚年)。

晋楚两国体量相当,长期争霸。但是你细看两个超级大国直接硬刚的十三场战争,其中晋国获胜十一场,楚国获胜两场。可以说在晋楚百年争霸中,晋国在军事上占据了绝对上风。

晋国获胜的十一场为:城濮之战、方城之役 、柳棼之战、颖北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湛阪之战、晋破楚方城之战。

楚国获胜两场为:邲之战、北林之战,皆在楚庄王时期;

战国时间由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算起,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结束。前后一共183年的时间,战国初期,那也就是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340年这段时间。

魏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强,但是并没有获得主导中原的地位,只能说是在自家周围斩获颇丰,进而威逼四邻。

魏文侯开启李悝变发后,魏国实力大增不假。但是你认真看看魏国的一系列军事与外交操作后就知道,魏国能胜是在吃晋国的老本,一旦韩、赵不配合,魏国立刻被打回原形。

魏国立国初期,在秦国斩获颇丰。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9年这十年间,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威逼秦国腹地——关中平原。但是此时的秦国处于内乱状态,其本身也谈不上什么大国、强国。秦孝公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可以概括此时的秦国:“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一波军事行动,只能说是魏国捡了软柿子捏捏。

公元前408年,魏国出击中山国,并找赵国借道。最后的结果是赵国借出了道路,魏国也虐了一把中山国的这碟小菜。但是由于魏国与中山国并不接壤,无法吞并,最终被打残的中山国被赵国吞并。这一波嫁衣做得是真漂亮,真心不知道当时的魏文侯是怎么想的,估计是纯粹想炫耀武力。

软柿子捏完了,魏国开始雄心勃勃地找齐、楚这样的大国练练手了。不过魏国并没有胆子单挑齐、楚,而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促成韩、赵、魏三晋联盟从而进行争霸。

公元前405年,齐国卿大夫田悼子去世,齐国发生内乱,田布杀死了公孙孙,田会就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反叛,投靠赵国。田布派兵包围了廪丘,田会派人向三晋求援,於是三晋联合出兵救解。

此年,三晋以魏军为主力,魏将翟角为主帅,与包围廪丘的齐军展开大会战。联军以分散而灵活机动的步兵,包围袭击排列成密集车阵的齐军,齐军战败,损失车辆二千及三万军队,联军把屍体堆成二个高丘。而联军的谋士宁越向赵将孔青建议,将齐军的屍体还给齐国,让齐国的人怨恨他们上面的人,使得上面的人无法再命令他们的人作战,因此齐国无法继续抵抗。

田布在龙泽与联军再战,又被打败,联军乘胜长驱直入追击,围攻齐国西边的关塞平阴(今山东平阴县),并攻入了齐长城,迫使齐国的执政者屈服 。

三晋重创齐国之后,有联合起来伐楚。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和榆关,从此大梁被魏国占有。楚国势力被迫向南退缩,魏国势力延伸到黄河以南。这是魏国的高光时刻,也是霸业的巅峰期。三晋伐齐、楚获得大胜,这算是魏国一家实力的体现吗?我看从本质上讲,还只能算是晋国对齐、楚的胜利。这一波,魏国充分利用了三晋的资源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并不代表魏国强于曾经的晋国。

历史总是朝着有趣的方向发展,三晋联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经历着考验。既然分了家,那肯定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公元前383年,国力日渐强盛的赵国在未经魏国允许的前提下,出兵攻打卫国,以图争霸中原。卫国立刻向魏国求救,魏国觉得赵国太不把霸主当回事儿了,于是也立即出兵救卫,魏、赵两国在战场上直接刚了起来——棘蒲之战爆发。

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楚军穿越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驻军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联军大败魏军,赵军乘机攻占魏国棘蒲(山东省魏县南)、黄城(河南省内黄以西)等地。这一回,魏、赵两国彻底翻脸。

与此同时,韩国也没闲着。公元前375年,乘着魏国与楚国交战之际,在不打招呼的前提下把魏国的保护国——郑国,给灭了。韩、魏关系也遭重创,由此三晋联盟名存实亡。

接下来我们看看魏国单飞后的战绩:

一、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作为当时的霸主,魏国当然不能忍。于是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领精兵八万伐赵,很快魏军就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并且围困了邯郸。

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国派出了那个时代最靓的组合——田忌、孙膑。大神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围魏救赵的故事不必我多说,是个中国人都知道。总之桂陵之战的最后结果就是,魏军战败,主帅庞涓被俘虏。

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魏国虽然战败,但是元气未伤,霸主之名稍稍受损。魏惠王见状,立刻组织一波会盟,率领小弟们朝觐周天子,用来检测自己霸主的成色。不过没想到的,韩国居然带头公开抵制魏惠王组织的这一波活动。魏惠王一时脸上挂不住,勃然大怒,立即让庞涓率领大军攻打韩国,韩国一时抵挡不住只好向齐国求援。

齐国再一次把最靓的组合派了出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赛马没得玩了,这二位大神只好率领齐国大军再次开拔攻魏。这一次,齐军再次兵锋直指大梁,迫使魏军从韩国撤回。庞涓带着桂陵之战的羞愤,急于寻找齐军主力决战。孙膑提前预判到这一幕,于是直接玩了个“减灶之计”,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

庞涓在接连三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魏国遭此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综述:

就军事智慧而言,魏国跟晋国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想当年晋国玩得多花,假道伐虢、退避三舍那都是穿越时空的经典智谋。反观魏国,几乎都是靠着魏武卒硬刚,留下的经典战例不多。

在外交智慧上,魏国也比晋国差远了。晋国高层十分善于纵横捭阖,各种阴谋鬼计层出不穷。例如培植吴国势力直接掏了楚国的肛。魏国呢,就连起码的三晋联盟都维持不住更不要说玩合纵连横了。

在战略选择上,魏国更是比晋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当年晋国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压制楚国北上,但是同时也利用众诸侯对“南蛮”的恐惧来巩固自己中原老大的地位。魏本来有很好的机会,魏文侯先于其他国家进行封建改革,国力最强。结果,在战略出击上频频失误,没有一个主攻方向,四面出击,得罪了全世界。从外交上讲,魏国本来并非四战之地,活活被自己给打成了四战之地。就这样的战略水平居然被说成能超过晋国,要是晋文公听到了,棺材板肯定压不住了。。。

最后给各位老铁上一段魏惠王的自述,他自己也明确回答了魏国是否强于晋国。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对孟子说,自己继位以来被齐、秦、楚接连打败,从而感到非常羞耻。此时的梁惠王正逢事业低谷期,所以急需富国强兵之法,同时也需要一点心理安慰。正好魏出于晋,梁惠王于是把自己祖先的荣光抬出来告诉孟子,我梁惠王今天来找你,是为了恢复往日晋国荣光。

结果孟子跟梁惠王哔哔了一堆“施仁政,行王道”的儒家道理。分析一下孟子的回答,君主问孟子如何迅速富国强兵,孟子根本说不出来像样的方法,而是告诉梁惠王要树立“孝悌忠信”,再来求强,这相当于啥也没说。社会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估计秦二世都上位了,儒生们还奋斗在建立儒家理想社会的道路上。况且孟子也没告诉梁惠王如何做才能快速实现“孝悌忠信”。魏国的燃眉之急,孟子根本解决不了。梁惠王听完,觉得孟子说的啥也不是。更可气的是,孟子最后还加一句“王请勿疑”,我估计当时的梁惠王都要崩溃了。

user avatar

实际上,魏国继承的主要是晋国的原始股,即山西地区(还有一些不相连的飞地)。晋国早期发家就是在山西,山西至今简称晋。韩国和赵国实际主要是河北地区,部分河南地区,是晋国扩张的结果,政治上必然存在老晋势力和新晋势力之间的冲突,最终结果是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既然是老晋国的底子,战斗力自然不差,毕竟都是与秦国、狄人长期作战积累下来的战力。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政治斗争产物,但与历史潮流是相背的。这个时期的大势是国家积极扩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以与其他大国相抗衡。韩赵魏自己作死,把规模降下来,虽然分晋后通过自主合作形成类似独联体这样的组织,但凝聚力和一个国家无法比拟,最终被秦国一一收拾了。

最后说一下,整个春秋到战国的历史,反映了围棋的一个重要规律:金角银边草肚皮。

从《春秋列国传》可以看出,早期活跃在中原政治舞台上的是郑国,其他还有卫、宋、陈、蔡等国。郑国早期的优势关键在于其与周王的亲近,在周作为中央政府还有一定掌控力的背景下,郑实际上狐假虎威,拥有一定权力(这就和官员类似,离领导越近,权力越大,提拔概率越高,其实能力未必多强。后台一旦倒下,就一起被清洗了)。在和平时期,这是个好位置。但是,春秋是一个纷争的时代,野心家辈出,各方势力正在进行大洗牌,中央政府很快被架空,几乎被忽略。这时,位于河南中原地带的这批国家的劣势马上显现出来,四面都是敌人,国防成本太高,而且同族争斗,容易被非议。所以,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国家基本处于被包围状态,很难扩张,而且彼此间吞并也会受到大国势力左右,自己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反,战国七雄,实际是齐楚燕秦晋(韩赵魏),都位于周边,这样至少保证后背的安全,至于相邻的夷狄,由于非我族类,可以大肆进攻,吞占其土地以扩张势力,同时锻炼战力(典型如胡服骑射)。所以,晋占了山西后,向河北扩张,楚沿长江向南扩张(受到吴的阻击),齐占了山东半岛,最后占了鲁,秦向西扩展。比较可惜的是燕,只是向朝鲜方向扩张,没有在晋之前占狄人的土地拿下河北,最后只能在战国争雄时沦为配角。韩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类似中原国家,战力居下游,一旦屏障魏国(山西部分)被秦拿下,很快就被灭国了。魏国迁都大梁(开封)也是昏招,最后陷入四战的不利局面,而且早期比较猖狂,出头的椽子先烂,国力早早受损,最后被秦灭。

user avatar

1,

魏国在战国初期对秦的胜利主要集中在魏文侯中期的吴起伐河西之战。

这场战争目的在于夺回之前晋卿火并时被秦军夺取的失地。当然,魏军的成果也仅限于次,接下来吴起就被调往东方配合乐羊攻击中山去了。

其他时候,都是魏国在挨秦国的打,包括阴晋之战。

我一直不知道“秦失河西、趋于亡国”的历史段子是怎么编出来的。

2,

魏军攻取楚国的大梁一带是利用了三晋联盟。

客观来讲,三晋联合和六卿的晋国确实不是一回事,但要以此说明魏国比晋国强多少应该不大有说服力。

另外,魏国与楚之间的战争并非一直是优势,商於一带的战略要地就应是楚军从魏国手中夺取,楚军还曾数次在黄河一带活动。

3,

魏对齐最辉煌的胜利是魏文侯末期的三晋伐齐之战,当时晋军攻进内长城,并逼迫齐廷交出齐康公。

同理,这次也是三晋联合行动。

实际上,齐、魏两国的战争互有胜负,齐国多次在魏国的黄城一带活动。

4,

总之,魏国在战国初期固然强大,但目前流传的历史段子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魏国的强大。

至于相比于晋国,魏国在不利用三晋联盟的情况下,未必强于晋国——除非是晋卿武装火并的特殊时间节点上。

至于为什么有出现这种历史段子,估计有3个原因:

一是《求贤令》中的政治语言称秦国之前如何如何遭到三晋的欺凌,更兼《少儿版史记》这类读物又经常把秦孝公一朝以前的段落省略掉,这就让一部分人臆想出秦国被魏国打得很惨的场面;

二是战国初期的记录极为简略,仅有魏国的记录相对有些阅读乐趣,这就让历史段子手只关注魏国,进而形成了魏国一家独大的错觉;

三是魏惠王前期的魏国十分强大,又因为魏惠王的名声不佳,这就让很多人错以为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魏国一定更强大。

但说一千,道一万,战国前期终归是历史段子手发挥的重灾区,出现什么神奇的观点都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要不惜远涉重洋,宁可绕过强敌赵国,也要执意吞并那个夹缝中的中山国,其根源在于一个“势”字,更在于一个“利”字,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利”。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山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冲,但国力相对弱小,更像是一块插在中原.............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曹操创业早期,为何会遭遇兖州之变?这场剧变又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他日后的战略格局?这其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人性的考验,以及对权力本质的深刻领悟。创业的荆棘:为何曹操会在兖州遭遇变故?曹操在兖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一个敏感且充满风险的地位。兖州.............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要探讨霍去病在漠北战绩是否“胜过”明初的徐达、李文忠等名将,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命题。因为两位时期、对手、作战环境和战术目标都有显著差异,直接进行“胜过”的论断略显片面。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理解霍去病漠北之战的突出之处,以及为何它能在历史评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一、 时代的背景与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口、经济、组织能力、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笼统地说“战国百万,明清十万”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或简化,但大体上反映了两个时代军队规模的显著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能动员“百万”大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名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分裂:催生军事才能的温床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03年)的核心特征是幕府将军的权威衰落,各地守护大名(原地方长官)纷纷割据,互相攻伐,形成了以地方大.............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割据,战乱频仍,按照常理推断,人口应当是直线下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和推测,这个时期的日本人口呈现出了一种逆势增长的态势。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模式的演变以及文化观念的转变。首先.............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