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春秋初期版图相对较大,地位也很高的国家到春秋后期乃至战国却成了弱国?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作用的结果。

郑国:从霸主之争到腹背受敌的悲歌

春秋初期,郑国可谓是风光无限。首位国君郑桓公,作为周室的司徒,地位尊崇。他的儿子郑武公更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利用其地处中原腹地的优势,发展经济,整顿军队,很快崛起成为一方强国。郑庄公更是将郑国推向了鼎盛,他“兼并郑、滑、卫、南阳”,甚至能够“制鲁,服宋,压晋,服卫,服陈,服蔡,服叶”,与当时最强大的齐国争霸,一度成为中原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然而,郑国的辉煌并没有长久维持。其衰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地理位置的尴尬: 郑国地处中原,四面环绕着众多实力强劲的国家,如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西方的虢国、秦国等。这种“四战之地”的地理特点,既是其早期发展的优势(便于辐射和影响),也成为了其后期的致命伤。一旦周围强国崛起,郑国就容易成为它们争夺和蚕食的对象。
内部政治斗争的消耗: 郑国在庄公之后,内部的统治集团出现了严重的继承问题和权力斗争。著名的“聃父之乱”和“祭足之乱”等,都极大地削弱了郑国的国力。政治上的不稳定,不仅消耗了国家的资源,更使得国家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去应对外部的挑战。
国力相对不足: 尽管郑国在春秋初期一度强大,但与后来崛起的晋国、楚国、秦国等相比,其国力和人力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当这些大国依靠更为广阔的疆域、更丰富的人口和资源,不断强化自身实力时,郑国就显得捉襟见肘。
战略失误与外部压力: 郑国在应对外部威胁时,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战略选择。例如,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巨头的夹缝中,郑国常常难以周旋,容易成为一方的附庸,另一方攻击的目标。而当晋国和楚国缓过劲来,或者出现新的强国时,郑国就难以抵挡。

到了春秋后期,郑国就已经难以在中原争霸中扮演主导角色,更多的是在晋、楚、齐等大国之间摇摆,甚至被其吞并部分领土。战国时期,郑国更是沦为附属于魏国的附庸,最终被魏国所灭。

宋国:历史遗留的包袱与艰难的生存之道

宋国,作为商朝遗民的封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其首任国君宋闵公,在周成王时期就受到了封赏,拥有一定的疆域和政治影响力。春秋初期,宋国也曾积极参与到霸主之争中,尤其是在齐桓公争霸时期,宋国曾依附于齐国,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宋国成为弱国,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封建制下的先天不足: 宋国继承的疆域相对狭小,并且国内的政治体制也受到商朝遗风的影响,相对保守。这使得其在应对周朝礼乐制度改革和各国变法图强时,显得有些迟缓。
内部权力斗争与政治混乱: 宋国历史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内耗。尤其是国君更迭频繁,权力斗争激烈,导致国家政令不畅,民心不稳。例如,宋国曾发生过“华氏之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作。
地理位置的劣势: 宋国位于齐、晋、楚等强国之间,而且疆域内多是平原,缺乏险要的地理屏障,容易受到周边强国的侵扰和蚕食。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相较于其他新兴的强国,宋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难以支撑其长期的军事扩张和国家建设。
缺乏杰出的战略家: 在宋国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有作为的国君,但相比于其他大国的开国君主和关键时期的领导者,宋国似乎缺乏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杰出战略家。

因此,宋国在春秋后期,虽然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独立,但常常成为晋、楚、齐等国争夺的棋子。其疆域也屡次被邻国侵占。到了战国时期,宋国更是夹缝中求生存,最终被齐国所灭。

鲁国:周公之子的荣耀与维护祖制的困境

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承载着周朝正统的荣耀。其首任国君伯禽,在周公辅政时期就得到了周公的亲自教导,继承了“制礼作乐”的周朝正统。在春秋初期,鲁国也曾是周朝重要的东方封国,在维护周礼、稳定东方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鲁僖公时期,鲁国在“盟会”中也曾扮演过一定的角色。

然而,鲁国之所以最终走向衰落,更多的是因为它在时代变革中的“守旧”:

“周公之子”的政治包袱: 鲁国以“周公之子”自居,强调自己是周朝正统的继承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采取更灵活、更激进的改革措施。它更倾向于维护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而不是像其他国家那样大胆变法。
内部三桓的强大势力: 鲁国最致命的内部问题,便是以“三桓”(孟孙、叔孙、季孙)为首的三大家族的崛起。这三大家族世代掌握鲁国的军政大权,甚至可以“专鲁权,分鲁政”,导致国君权力被架空,国家政令不统一,三桓之间也经常争斗不休,极大地削弱了鲁国的整体实力。
地理位置的限制: 鲁国疆域相对稳定,但也不算辽阔。它位于齐国和晋国之间,容易受到这两个大国的牵制和影响。
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和能力: 鲁国“以礼治国”的传统,以及内部三桓的互相牵制,使得它缺乏对外扩张的强大动力和能力。它更侧重于维护自身的宗法制度和国内的稳定,而非像其他国家那样积极图强。
外部强国的挤压: 随着晋国、齐国等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鲁国在夹缝中生存,其独立性日益受到挑战。尤其是齐国,更是屡次干涉鲁国政事,甚至企图吞并鲁国。

到了春秋后期,鲁国早已丧失了独立的政治地位,成为齐国和晋国等大国争夺的对象。三桓专权成为常态,国君形同虚设。战国时期,鲁国更是一个连“列国”都算不上的附属国,最终被齐国所灭。

总结来看,这三个国家从春秋初期的强盛走向衰落,共同的特点包括:

1. 地理位置的制约: 它们都处于中原地区,四面受敌,容易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
2. 内部政治的动荡: 继承问题、权力斗争、家族专权等问题,严重消耗了它们的国力,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
3. 时代变革的适应性: 它们未能像晋、楚、秦等国那样,及时进行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挑战。
4. 国力相对不足: 与后期崛起的大国相比,它们的整体国力和资源禀赋存在差距。
5. 战略选择的失误: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它们有时会做出不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决策。

郑国、宋国、鲁国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危者,存亡之机也”的道理。在历史的洪流中,唯有能够不断改革创新、适应变化、保持国力强盛的国家,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而那些沉溺于旧有荣光,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的国家,最终都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郑、宋、鲁的衰落,无非是地缘、集权、传统等几个方面的原因,该说的其他答主都会说,我没必要重复。

写这篇答案,只想扭转一个刻板印象——郑、宋、鲁虽向称“弱国”,但也仅仅是比霸主弱而已。放在春秋战国(尤其是春秋)的大环境里,他们其实都该算作“列强”。二流的列强也是列强,别拿豆包儿不当干粮。

国力的强弱,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和齐、秦、晋、楚、吴、越这些当世霸主相比,郑、宋、鲁当然显得弱。但在霸主以外,无论是和倗、霸、井、軧这些压根不见于史籍的小国相比,还是和虞、芮、江、黄这些史书里刚露个脸就被灭掉的npc相比,抑或是和陈、蔡、曹、卫这些长年上演“存亡继绝”戏码的老牌苦主儿相比,郑、宋、鲁都是妥妥的大国、强国,又哪里称得上“弱”?类比现代国际社会,这三国就相当于如今的“老欧洲”或俄罗斯、印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不如中美G2强势,但也都是牌桌上的玩家之一,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归为“弱国”。

换句话说,能在史传中保持存在感,从春秋一直挺到战国的东周诸侯,压根就不可能是弱者。列国相争,玩的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游戏。郑、宋、鲁三国虽然经常被霸主欺负,但作为各自区域内的“小霸”,“兼弱攻昧”那一套同样玩得很溜,偶尔再出几个明君贤臣,刷新政治,整合资源,国势多少都会兴盛。纵向比较起来,这三国的势力一直是有起伏和消长的,并不是一路朝下的持续衰落。

除了春秋初年的“小霸”,郑国在春秋晚期曾有过一段“中兴”。因为子产执政,对内团结“七穆”,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对外又利用“弭兵”的机遇,在大国的夹缝中赢得了发展空间,国力有了较大提升。 有了这个底子,献公、声公时期的郑国表现活跃,先灭了楚的与国许,又伐周之六邑,不仅拓展地盘,还出兵干涉了晋国内战。当时卫太子蒯聩为赵简子戎右,“望见郑师众,太子惧,自投于车下”,可见郑国军容壮盛,实力不俗。至于战国以后,郑国内乱不断,可在韩国的屡屡进攻之下,仍苦撑了近八十年才被灭国。八十年什么概念?新中国才成立七十年啊,好几代人了。这样的表现,已经比绝大多数春秋诸侯都要强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宋与郑、鲁同为春秋初年的千乘大国,虽然没有强到可以称霸的程度(宋襄公泪目),但也不是一个任人随意揉捏的小角色。而且和郑、鲁不同的是,宋国的政权未曾下移,所谓“诸侯唯宋事其君”——诸如卿大夫干政、陪臣执国命一类的现象,在宋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君权还是相对强大的——这在列国争雄的游戏场中,算是一个很强的Buff加成了。春秋争霸的高潮期,宋国基本上采取联晋抗楚的策略,对外表现相当强硬,始终都是一支能够左右国际局势的重要力量。到春秋末年的景公时代,宋国虽无力与大国争衡,但作为一方小霸是没问题的。“城成周”事件,宋国令薛、滕、郳三国代役,以至于薛宰抱怨:“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可见其态度之强横。此后二十多年,宋国又有侵郑、灭曹、拘执小邾国君的战绩,完全就是一个二流霸主的做派,又怎能称之为“弱”?战国之后,宋又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一波扩张,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宋君偃更是“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武功盛极一时,又陡然被灭,如此具有传奇色彩的国家,绝不是一个“弱”字就可以简单定义的。(考虑到“戴氏取宋”的问题,康王这一波崛起不该记入子姓宋国,当删,原因见分割线以后的追记)

鲁国本也是春秋初期较为强盛的诸侯之一,虽然一度衰落,但在僖公时还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军力不容小觑。它跟在齐、晋的屁股后边,伐郑、侵蔡、分曹,增加了不少领土。此后虽然政治昏乱,时为大国所制,但它对临近小国的攻伐和吞并,却一直都没有过停止。仅春秋中晚期来说,宣公九年吞并根牟,成公六年灭鄟,襄公十二年灭邿,春秋末又灭鄅,对杞、邾、莒这几个稍大的国家,同样也是侵伐不断,吃下了不少土地。而进入战国之后,“三桓”突然衰落,鲁穆公改革图存,国力得到了一定的充实,还在平陆击败齐师。鲁景公时尚能败邹服薛,称雄于泗上。文公时更是趁着五国伐齐的“历史机遇”,取得了徐州之地……滚刀肉一样的鲁国,周旋于齐、越、楚、魏等大国之间,一直苟到了公元前256年才告灭亡。公元前256年什么概念?这时候秦始皇都三岁了。能死在“秦王扫六合”的前夜,已经比它春秋时的老冤家姜姓齐国多活一百多年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总体来说,在东周列国兼并相争的食物链上,郑、宋、鲁的营养级还是很高的,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般弱小。况且,如果仅从保存宗庙社稷的维度来比较,这三国的表现甚至比晋、齐、吴、越这些春秋霸主还要强一些——国势虽然不如,但国祚却相对绵长,也算是另一种标准下的成功了。

++++++追加的分割线++++++++

评论区几位朋友提醒,说有关宋国晚期历史的叙述不对,应该把“戴氏取宋”的内容写进去。这确实是我的疏失,犯错了就必须承认。但在认错之外,我还是想另为自己的论点辩护几句:

1“戴氏取宋”其实算是个历史上的悬案,《史记》《战国策》未载,是后代史家从《左传》《竹书纪年》《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钩沉索隐出来的一段史事。前贤的论证固然充分,但就目前的材料来说,皇喜、司城子罕、剔成、易城盱这四个名号所指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被戴氏所弑的到底是后昭公还是桓公,“取宋”的到底是戴族中的乐氏还是皇氏,诸多问题,其实都还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但不得不承认,我写这篇答案的时候脑子里全是“五千乘之大宋”这种冷烂梗,的确没有认真查书。而且为了突出自己的“论点”,同时也是为了行文的简短和流畅(我力求每个国家的篇幅都差不多),我就下意识地剪裁了史实,单取《史记》之说,把宋康王默认为公室嫡流,有意避开了“戴氏取宋”这个需要长篇大论但又难以说清楚的重大命题。这确实是学问不精,投机取巧,误导了大家,如今已经修改了答案,在正文后做出了标注,以求匡正视听。

2、答案里引用“诸侯唯宋事其君”,描述的主要是春秋时的情况,这不是我的论断,而是当时楚国人的论断。宋国卿大夫夺权的发展进度远较晋、齐、鲁、郑等国为迟。至少在景公以前,其君权一直是相对强大的,这对宋国的争霸和生存,也确实是有益处的。而后来的“三族共政”以及“戴氏取宋”,并不能反过来否定春秋时的史实。

3、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把“戴氏取宋”的历史加入叙述,本篇答案的立论也仍然是成立的。宋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是一个仅次于霸主的二流小霸,这应该没什么争议。而据杨宽先生考证,戴氏正式篡宋,至少是公元前356年以后的事了,它仍旧比绝大多数东周诸侯都活得长,已然算是胜出了。此外, 戴氏毕竟出自宋国公族,由它取代公室的位置,也算是肉烂在锅里,勉强可以类比为后世的东汉、季汉之于西汉,和田氏、赵氏、魏氏这种鸠占鹊巢的纯粹外来户还是有区别的(狗头保命)。

user avatar

有关春秋的问题,个人了解的内容着实有限。

对此,仅限于用比较基础的知识解答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题主的疑惑。


首先第一个问题:

郑国、宋国、鲁国在春秋初期是否为版图相对较大?

答案是肯定的,郑、宋、鲁三国在春秋初期的中原诸侯国中无疑属于国力最强也是最具权势的诸侯国之列,这一点毋庸置疑。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

到了春秋后期,郑国、宋国、鲁国是否变成了弱国?

答案是——这不是一道判断题,它的答案绝对不是对与错这么武断。

因为,郑国、宋国、鲁国原本就不能划分为一类。

前面我的朋友 @陈栋-来耳 的答案已经说的很全面了,郑国、宋国、鲁国到战国时期绝非弱国。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

实际三者也并不是同一等级的诸侯国。如果我们盲目将三者化为一类进行讨论,也许并不能透彻地看出三者在春秋中后期乃至战国时期的处境和生存方式。


以上是 @布哈林 制作的公元前453年的列国示意图,即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的时间节点。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宋国在体量上明显较大,所据城邑包括有彭城、雎阳、定陶等重镇,且占据多条自西向东的水道。单从国土的情况看,可以说宋国有些和战国晚期的魏国有一定相似之处,直观点的话,它有点接近魏安釐王时期的魏国的缩小版

相比宋国而言,鲁国要显得弱势不少,不过两者差距并不是特别大,而郑国、卫国两国无论在体量上还是地缘上都要比宋国弱势得多,但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弱国。就在这张图里,我们能看见弱国的真实处境——就是下方那个擅长唱、跳、Rap、篮球的蔡国——什么时候被捏死,全看楚惠王的心情。

总结来说:

至少在战国初期,宋国在体量上完全可以进入“战国”之列;而鲁国虽不能像“战国”一样具有发动兼并战争的资本,但本身依旧是有一定实力的诸侯国;郑国、卫国的日子明显不怎么好过,不过还是有一定周旋的本钱;反观蔡国,则是真正凉透的弱国了。


说到这里,就会引发出一个新的问题:

为什么宋国经过春秋中后期的发展,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强国的体量,而鲁国、郑国、卫国就不可以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看一下春秋前期的列国情况:

上图中,三个红圈分别是之后齐国、晋国、楚国主要的扩张范围。

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即使三个霸主级的诸侯国扩张到了极致,也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威胁到宋国的领土。白圈所示的郑、卫、鲁、陈、蔡等国,正好成为了宋国与列强的缓冲地带,由此给宋国带来了相比于其他中原诸侯国更大的生存空间。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重要信息:

宋国的“弱”只是相比于霸主国的假象,如果我们不把晋国视为中原诸侯国的话,那宋国在春秋中后期实为中原列国之中的最强者。

也正因为宋国的实力和所处的位置,它和霸主国也就必然会产生有一系列的合作。

在春秋时期,宋国和齐国的关系还算得上稳定,目的也无外乎要南北夹击鲁国(红剪头)。

除此之外,宋国也会和晋、楚两国之间进行一系列斡旋。对于晋、楚、齐三国对霸主一位的争夺,外带卫、郑等国的归属(红剪头),这些问题虽然不能说要看宋国的脸色,但强国能不能够拉拢到宋国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败。

很多朋友在这时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

宋国又为什么不能像后来的魏国一样,在中原地区坐大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3点原因:

1,春秋时期,强国在兼并诸侯国方面所消耗的人力成本、物资成本和时间成本是远高于征服蛮夷方国的。由于宋国周边以诸侯国为主,它无法像秦、齐、晋、楚一样鲸吞临近的方国和零星的诸侯国,所以在扩张效率上是远低于前四者的。

2,相比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列强之间的牵制是比较有限的,由此就引发了列强可以相对从容地干涉中原列国的扩张。尤其在霸主时代开启以后,强国开始“圈养”吃不掉的列国,宋国想要打破霸主“圈养”下的秩序而大肆扩张也就不会很容易了。

3,最后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存在“先天不足”的玩家要想破局——必须要赶上有某些天赐良机和某种传奇性的超长发挥。

比如,后来魏国能在中原坐大,大致有三个扩张的重要时间节点,既魏文侯末期至魏武侯时期,魏昭王后期,魏安釐王后期,在以上三个时期也都出现了“大洗牌”级的天下动荡和传奇人物的精彩表演。

反观宋国,在春秋近3个世纪之中,能找到的机会就比较有限。

第一个机会应该是齐桓公逝世以后,当时宋襄公和齐孝公建立有合作关系,由此让宋襄公产生了建立齐、宋、楚联合霸权的想法。

公平来说,宋襄公的“称霸”行动在当时确符合一定政治逻辑。我们要看到:

一者宋襄公本人在当时确实是最具威望的君主;

二者齐宋联盟在当时也确实是除楚国之外最具实力的力量;

三者楚国当时尚未被诸夏所接纳,加入齐宋联盟确实对楚国比较有利。

不过,宋襄公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并不通畅的楚廷,决策者能否具有比较超前的“理性”。

最终,残酷的现实给了宋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这之后,宋国终于抓住了最后一次机会——弭兵之盟。当时,宋国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以弱国的姿态但实际是通过外交权谋胁迫着晋、楚完成了会盟。

那么,弭兵之盟究竟能给宋国带来什么呢?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宋国的竞争对手其实从来不是霸主国,而是郑、鲁这些中型诸侯国。

回看一下地图我们会发现:

只要晋、楚的秩序存在,郑国的萎缩就无法避免。而弭兵之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郑国的萎缩,但也会锁定郑国衰弱的走向,同时晋、楚还会为这个缓过劲来的郑国而巴结宋国,这样一来宋国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被这么玩出局了。

另一方面,宋国的另一大对手鲁国完全被夹在齐、晋、宋之间,只要宋国有一个合理的也稳定的理由倒向楚国,鲁国也就要遭受齐、晋、楚的三重盘剥。也就是说,在郑国还为给晋、楚的双倍贡赋而烦恼时,鲁国已经要面临齐、晋、楚的三重盘剥了。至于宋国在其中自然不会起什么好作用,那么鲁国再想翻身就难上加难了。

也就在弭兵之盟以后,宋国坐稳了中原东部地区最强国的宝座,由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宋国在战国初期拥有相对可观的国力。

不过,随着三晋的强势崛起和楚国的浴火重生,郑国这一缓冲地带被“晋”、楚彻底打穿,期间还出现有宋君被韩国俘虏的尴尬场面。

最终,宋国被夹在了齐、楚、魏之间。相比于熟悉的老对手,新来的“邻居”显得格外的腻歪又异常狠毒。自此之后,宋国只能在齐、魏的尔虞我诈之中随波逐流。到了宋康王时期,宋国虽然依靠宋、赵、秦联盟有过一段高光的表现,但也由此失去了最后一点外交纵深。接下来,宋国也就难逃被齐国的贪婪和魏国的阴谋所吞噬的命运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郑国和鲁国:

前面说过,宋国和郑国、鲁国明显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诸侯国。实际上,郑国和鲁国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郑国严格来说其实并非“诸侯国”,而是周室的采邑主,期初领地十分狭小,到了东周开端才突然开始扩张。

关于郑国,我们需要注意2点:

第一点,相比于宋、鲁等国,郑国在春秋前期的扩张效率是非常惊人的,其膨胀速度甚至超过了地处蛮夷之地楚、晋等国,从仅有10座城邑的小采邑快速膨胀为了一个大中型诸侯国;

第二点,郑国的快速坐大确实极具视觉效果,甚至被称为“小霸”,但这种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它本身的狭小和中原地区本不易快速扩张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指出,即使在郑国最招摇的那段岁月里,它也从未能压制住周、陈、卫、宋等竞争对手,相比于真正意义上的霸主实际差距还是很大的。后来,郑国的膨胀又陷入了停滞,有些观点将其归咎于内乱,其实说的并不太全面。这里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属于郑国的“红利期”已经过了,郑国也开始像其他中原诸侯国一样面临着扩张低效的问题。

那么,郑国是否能在某个特殊的天赐良机下依靠传奇般的发挥再度坐大呢?

当时确实出现了一次良机,不过比较遗憾,它却被晋文公的传奇无情地夺走了。

在晋文公继位的那段时间,周室发生了内乱,晋国单方面入洛平叛,被周室“赐”予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至此,晋国一举转变为了中原诸侯国,而且是一个体量十分庞大的中原诸侯国,随之而来的则是秦、楚两国的关注——从此以后,郑国周边的全部纵深被列强挤压殆尽。

在弭兵之盟以后,郑国确实算是缓过了一口气,还曾一度出现了子产治下的国力提升。不过,此时的郑国也只能在“强”与“弱”这方面有点建树,所失去的“势”已经再也无法获得了。

到了战国初期,面对重组过后的“晋”与楚,郑国虽然对韩国有过一些有效的反击,但也仅限于此。到了魏武侯时期,郑国的东部领土——也就是大梁地区——早已成为了三晋和楚国的角斗场。又赶上韩、赵、齐等国君主的集中逝世,魏、楚两强就郑国东部领土的归属问题终于放开了手脚,此时郑都所在的西部领土被韩国吞并也就在所难免了。

反观鲁国,它与郑国存在着太多的差别。

在西周后期及春秋初期,鲁国可以说是最具权势的诸侯国之一。鲁国在当时的权势一方面来自于本身的体量,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和周室的紧密关系。而随着周王室权威的瓦解,鲁国的权势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鲁国存在的3点先天劣势:

1、鲁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政治习惯上都偏向于保守,因此在扩张效率上自然会低于各方面都持开放态度的齐国;

2、鲁国是春秋中前期罕见的同时被两大强国夹击的诸侯国——也就是齐国和宋国,而且很快就要面临晋国的渗透——这一点在小国林立的春秋时代是并不常见的;

3、鲁国同时还是被两大商业强国包夹——齐国尽东海之利,宋国作为殷人之国原本就在工商业方面见长,更兼占据有一系列水道——这一点让鲁国的处境更加窘迫。

也正因如此,尽管鲁国在春秋中前期和齐国在军事领域上的较量并不落下风,但随着齐国垄断海盐业务又着力发展工商业以后,鲁国就很难在经济战和外交战上取得什么建树了。

接下来,随着齐国霸权的不断强化,也伴随宋国的权谋手段愈发高明,鲁国就只能沦为侍奉者。

不过,“侍奉者”的姿态固然难受,但不代表慢性自杀。到了战国时期,鲁国及其他泗上列国成了宋国的小跟班,而宋国也成了周边大国的大跟班。相比于卫国被齐、赵、魏包夹的尴尬,鲁国只要跟着宋国站队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就算站错了队跟着宋国再度投诚也不会挨太多刀子。可以说,只要有宋国的存在,鲁国只要表现的矜持一点点,然后随着宋国站一下队即可。就算有强国想对泗上列国动刀,也会先收拾宋国而懒得搭理鲁国。

可是,在宋国这条大腿把自己玩死以后,鲁国虽然失去了北方齐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威胁,但南边又多了魏国这样一个阴险的邻居。再之后,楚顷襄王忽然对泗上用兵,当时别说鲁国,魏国被打得都有点蒙,而这时候鲁国偏又成了泗上最大的诸侯国,自然成了新的靶子。

到了战国晚期,楚考烈王趁着秦昭襄王和范雎大秀蜜汁操作时终于捏死了鲁国,泗上地区自此被魏、楚瓜分。其实这事挺有意思,晋(魏)、楚两个发源于西中国的诸侯国,在战国末期都转化为了东方诸侯,基本横移了两个现代中国省的直径,倒能看出宋、鲁所在的泗上地区到底有多大吸引力。


总结来说:

郑国本身是春秋早期“扩张红利期”的特殊产物。随着红利期的结束,它也就不可能维持扩张的势头了。期间,郑国能够始终保持有比较客观的实力,尤其在蛮夷肆虐的那个年代了,周、陈、卫、南燕等国都曾被中国戎折腾到伤筋动骨,但郑国整体稳定,可见它确实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霸主时代的环境下已经再也无法转化为崛起的力量了,到了战国时期被瓜分也就再说难免。

而鲁国本身的红利期其实是在西周时期,它是周室在东方的一颗钉子,就是要盯着齐国、宋国这些异姓诸侯国。如果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的话,鲁国就像东汉末期派到地方上的官员,他之所以能压住地方的门阀,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背后中央的站台——但在中央倒台之后,他能选择的只有要么融入那些曾经被监视的门阀,要么就陷入被门阀包围的命运——当然,被包围的结果也不算太坏,毕竟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给彼此留一口饭吃倒也合人情。

至于宋国,严格来说它本身并不具备“红利期”,或者它全程都是“红利期”。在春秋时期,它的缓冲空间是最广阔的;在战国前期,它周边还有泗上十二诸侯作伴足够应付列国的拉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纵横时代的开启,宋国应不具备纵横所需的庞大财力和巨大政治影响力,但是足够的外交纵深还是能让它“行王政”促成一段亮眼的表现。尽管宋国的结局相比于郑、鲁更为惨烈,但却是战国七雄外的诸侯国中唯一为自己在历史长卷中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斗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命名的一些规律和历史背景。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宋国是“朝”,而辽国是“国”,而且还不是“辽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朝”和“国”虽然都指代政权或统治区域,但在古代的用法和含义上是有细微区别的,尤其是在被后世历史学家命名的时候。 一、“宋”.............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大金国对宋朝如此“念念不忘”,想要“攻灭”的念头从未断绝,我们需要从金朝本身的历史定位、政治格局、经济需求以及军事能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这绝非一日之寒,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国家战略和民族心理的投射。首先,我们得明白金朝的“汉民”这个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大金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它的统治核心是女.............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朱元璋的“得国最正”之说,实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论断,背后隐藏着他登基称帝的合法性构建策略,以及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与韩宋政权的关系,以及他如何为自己的统治“正名”。韩宋政权:一个寄生于乱世的旗帜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宋政权在元末乱世中的定位。韩林儿的韩宋政.............
  • 回答
    宋朝与大理国的马政对比,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话题。一边是疆域辽阔、土地肥沃的宋朝,一边是全境皆山、地貌崎岖的大理国,然而在马匹的繁育和质量上,宋朝却常常要仰仗大理,甚至每年都要从大理购买。这背后,大理国的马政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是什么让宋朝的马政难以企及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两个国家的地.............
  • 回答
    郑国,在春秋初期,可谓是风光无限,挟着先发优势,一度成为天下瞩目的霸主。可说到底,它终究与“春秋第一霸”擦肩而过,这背后,是时势造英雄,也是英雄被时势所困的必然。要详尽地解释为何郑国未能问鼎“春秋第一霸”的宝座,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郑国自身的局限性:底子不厚,根基不稳别看郑国初.............
  • 回答
    中国男足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长期不佳,归化球员的引进和上场时间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许多球迷和舆论将国足的失败归咎于“归化球员上晚了”,但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复杂性。 一、归化政策的初衷与实施背景1. 政策初衷 中国足协在2015年启动归化政策,.............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陈清晨在世界奥运会上连续爆粗口反而获得国内赞同”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公开可靠的媒体报道或权威资料佐证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可能的情况包括:1. 信息误传或误解 陈清晨是中国羽毛球女双名将(与贾一凡搭档),以技术稳定、作风顽强著称,从未有公开记录显示她在国际赛事中出现过类似行为。可能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足球近年来的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现象,也反映了许多球迷的失望和不解。国足1比5惨败于泰国,而大运会男足却能4比1战胜巴西,这两个结果看似矛盾,但背后隐藏着足球运动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比.............
  • 回答
    “国足不努力也能拿高薪”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和情绪化,但确实触及了中国足球产业中一些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高薪来源与市场逻辑的扭曲1. 巨额商业赞助与转播收入: “国家队”的特殊符号价值: 中国国家队代表着国家.............
  • 回答
    理解您对国行Switch和国行PS5在游戏兼容性上差异的困惑。这背后涉及了主机厂商的运营策略、政策法规以及市场定位等多个层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核心的差异点在于:任天堂对Switch游戏发行的“一刀切”策略与索尼在PS平台上“区域码”和“内容审查”上的差异化处理。 国行Swit.............
  • 回答
    “国学家普遍寿命很长”这个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或有科学依据的定论。事实上,许多研究和历史观察都表明,知识分子、学者(包括国学研究者)的寿命与普通人群相比,并没有显著的、普遍性的更长。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国学家寿命长”的印象,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详细讲述”可能产生这种.............
  • 回答
    国漫之所以呈现出“多为彩漫”的趋势,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远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有创作者理念的演变和整个行业生态的塑造。一、 时代与技术的进步: 从黑白到色彩的自然跨越最直观的原因,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进步为色彩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回答
    “国漫不学日漫学韩漫”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国漫在借鉴和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日漫的深远影响,也有来自韩漫的日益增长的启发和吸引力。 而且,这种“学习”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消化吸收后进行本土化创新。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日漫的深远影响与国漫早期发展.............
  • 回答
    问到国乒天下无敌这事儿,那可真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是有门道、有故事的。你想啊,能在高手如云的国际乒坛一直站在顶端,那得是啥样的实力和体系才能支撑啊?首先,得从最根本的说起,那就是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参与度。乒乓球在中国,那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贵族运动,而是街头巷尾、公园学校都能见到的普及项目。你随便去.............
  • 回答
    国潮这股风,真是刮得越来越猛,一股脑儿地扑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服鞋包到零食饮料,再到手机数码、家居用品,仿佛一夜之间,所有能沾上“中国制造”、“中国设计”标签的东西,都变成了大家追逐的新宠。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力量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催生了这个“火爆”的局面。要我说,这事儿得.............
  • 回答
    国足,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期望,也饱含了无数的失望。近些年来,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可以说是“跌跌不休”,让无数球迷心痛,也引来了广泛的讨论。为什么国足会越来越不行?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各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足球基础薄弱,青训体系的“空心化”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足球最基础的层面.............
  • 回答
    魔兽世界国服合服的问题,这确实是不少玩家茶余饭后,或者说在论坛、社交媒体上会反复提起的一个话题。为什么感觉国服的合服进度不像有些玩家期待的那样紧锣密鼓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或者“意愿问题”就能完全解释的。我尽量从几个方面跟你唠唠。首先,咱们得明白合服这事儿不是小打小.............
  • 回答
    为什么国足跌跌撞撞,我们依然为之牵挂?国足,早已不是一块简单的足球皮提到中国男足,无数球迷心中都会升起一股复杂的情感——那是爱,是恨,是无奈,更是深深的期盼。他们跌跌撞撞,屡屡失利,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的一个“标签”,但奇怪的是,即便如此,围绕着这支球队的话题度却从未减退,关注度更是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