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钱钟书你说他们是国学家倒也罢了。
你说杨绛也是国学家?冰心也是国学家?巴金也是国学家?老舍也是国学家?请问他们是哪个领域的学者?音韵?训诂?经学?史学?古典文学?他们有哪几本专著?发了什么论文?
季羡林倒真是学者,可他的研究领域明明是梵语、吐火罗语、印度学等方面,你说这是国学?难不成题主是印度人?
“国学”这种伪概念一日不消灭,象题主这样的糊涂蛋就得多糊涂一天。
因为知乎上似乎普遍文学史都不好。包括很多知名写字还看的过去的大v。
媒体炒作基本就欺负大众没读过近代文学史
巴金靠什么出名?家春秋。这本书是写一个大家庭怎么崩溃的。一些有为青年怎么死的。被社会吞噬的。
这是国学?这是反国学差不多。
巴金家里标准的大家族。其父当过县太爷。
巴金不姓巴。人家姓李。巴金是笔名。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他其实早期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也有人认为巴枯宁对他影响不小。
因此巴金这名字就很不国学。
不管怎么说,他们正是对孔子国学与旧社会绝望的青年。是新青年的小字辈。
跟国学扯不上关系吧。
保守主义者是林纡 辜鸿铭等人
另外,其实巴老很不想长寿。作为一个见过鲁迅的人,中国近代文学的活化石。他很早就提出想死。
他早就不能写作了。不过奉旨活着。所谓锻炼,不过在床上挥舞自己干枯的手臂而已。
所以问为什么长寿
因为医学发达。不准他安乐死。
————
老舍其实旧学底子也很一般。读其诗论,看其赞美花色千种,花色千重则失笑。
他出名是因为他能用英文写作。所以有了世界级的影响。
他其实是个小说家。还是个外文小说家。许多小说先有英文版再有中文版。
所以他有诺奖提名。
他能成国学大师,说明学一门外语多重要。
想想莫公言。那群瑞典老头子的品味实在不敢恭维。
————
杨绛先生是搞翻译的。她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堂吉柯德最早的译本就是她搞的。
至于她写的那些东西。大都是荔枝蜜的水准。
这个岁数经历过这么多还能这么傻白甜也是不容易的。
她为什么能成为国学大师?
多学几门外语,嫁个好丈夫很重要。
为什么能长寿。
人老了,保持一颗傻白甜的心很重要。
文学水准倒在其次。
所以少对你们父母长辈的朋友圈大肆批判了。
一个人不知道的事情很多。只要不是致命骗财的错误。多顺着话说吧。
———-
季老要是国学大师,也应该是三哥的。
————
钱钟书某些研究领域,勉强算是国学吧。
其实要是论起国学的评价。传统认为小说地位很低。
若不是西学东渐,发现小说在西方为正宗。中国古小说许多经典,连作者都搞不清楚。
旧时候,章太炎这样的,才能叫国学大师。
读个西厢记,宝玉都挨了一顿毒打。你要写西厢记。那就不是一顿打的问题了。
你才是写小说的,你全家都是写小说!
你祖宗十八代都是写小说的!
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作者都是后来考据出来的。
生前为什么不敢署名?
丢不起祖宗这人啊。
要是写白话小说。那就是双重丢人。
————-
国学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
写荔枝蜜的是杨朔,我记错了。久不翻书,闹了笑话。
特此道歉。但是因为我的错误所以不改前文。
不过杨绛先生以翻译与外国文学研究著称。
不过冰心杨朔也包括杨绛,读其文章明显一股傻白甜风格。
当然这个年纪,经历这么多还能傻白甜也是一种难得的风格。
我记得冰心有篇,48-49年写的。
兵荒马乱,果脯败亡在即。逃难的一堆。她居然仍然在赞美维持秩序的巡警。由此赞美人性之美。
我其实至今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才是真果粉?
我这篇只是告诉大家他们的主要成就。
缅怀先贤,重要的不是浮名。更不是媒体炒作出来的这些浆糊。
我读完了杨绛的堂吉柯德,读完了老舍小说选,读完了围城,巴金的家春秋其实很苦逼,读起来一股黏糊感受。一股都是社会他人父辈错的中二病风格。
典型的错的是世界。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合理性。但读起来总是不舒服
人是个好人。更适合搞翻译而不是写东西。写东西我以为是要有点名士气与元气的。与聪明性灵劲的。
太苦逼太呆总让我想起史铁生。
所以我读的是他的反思录。嗡嗡嗡后写的。
———-
老舍受到英国文学影响很深是公认的。
特别是狄更斯。
他的小说英文发布的有些。我记得好像老张的哲学,二马等都有英文版。
甚至是英文先于中文发表。他先用什么写的不知道
具体是哪篇忘记了。
今天712(股票)走势诡异,我在盯盘。没空搞太学术的东西。去考据这些
随手搜了一篇
有报道说,佚失原稿近70年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在美国被发现了英文原始译稿。《饥荒》未曾发表过的第21章至36章,共十万七千多字,经由学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回译,将重见天日,在2017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全文刊载。这两天,这个被视为是文学界的特大喜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不过,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场媒体的狂欢,因为学界、老舍家人一直保持静默。
首先应该澄清报道中的两个出入:一、佚失的原稿是老舍的中文原稿,英文译稿一直在美国图书馆中,不存在佚失的问题;二“在美国被发现英文原始译稿”一句表述不准确,被发现的“13段”或“13章”原本就没有中文版,而是英文原稿,不是译稿,其他部分才是译稿。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饥荒》中的“13段”,曾在国内出现过。1981年美国出版过《四世同堂》 英译本 《黄色风暴》 ,里面有最后的13段,后由马小弥转译为中文发表在1982年第2期的《十月》杂志上。但这13段并不是老舍的中文稿译稿,而是经过美国出版社和编辑“动手术”和大量删减后的英文稿的节选本和删改本。
此次赵武平先生翻译的13段,是老舍及其英文译者浦爱德合作的英文稿(这应该是最贴近老舍意愿的英文作品)。老舍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认为,这13段由老舍口述,浦爱德用英文写成,再由老舍进行润色、加工和修改。在我看来,这13段的版权不专属于老舍,浦爱德也应该有份。马小弥转译的底本是节选本和删改本,赵武平发现并翻译的底本是原创的英文稿(不是回译),原创的英文稿自然比节选本和删改本更有意义、有价值,同样对研究老舍也更具史料价值。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这个文本很微妙,“因为单从语言来说,它不是老舍的。(傅光明语)”
老舍是老北京,其作品的语言是非常独特的,他人不太容易模仿。无论是马小弥的转译,还是赵武平的翻译,最好的效果也只能是接近老舍的语言,但终究不是老舍的语言。况且,转译或翻译的底本是英文,众所周知,英文与中文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这13段的语言风格更接近于浦爱德的语言风格。这13段英文稿的发现,对于《四世同堂》,对于老舍,终究都有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明摆在那里。所以,学界、老舍家人一直保持静默。老舍的女儿舒济只是说,“我要再研究一下,不能胡说八道。”舒济的这个“不能胡说八道”,是对自己说的,恐怕也有警示他人的含义吧。
当然,赵武平发现老舍英文原稿的意义谁也不能抹杀,尤其是在老舍逝世50周年之际。《饥荒》缺少的“13段”没有中文原稿是一大遗憾,但是有英文稿“13段”,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呢?这“13段”明年《收获》杂志第一期要刊载,据称,明年二三月,全新版本的《四世同堂》也将由活字文化策划推出,这对老舍研究和老舍的粉丝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只是,对其评价一定要准确合理,比如对“13段”的表述无论是“完璧”还是“归来”,都要加上引号。因为,这“13段”没有原创的中文稿,只有原创的英文稿,其能否与老舍的《四世同堂》其他部分融为一体还是一个问题。因此,一些夸大的称赞语还是要慎用。
为什么作报告的老红军普遍寿命很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