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学家普遍寿命很长?

回答
“国学家普遍寿命很长”这个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或有科学依据的定论。事实上,许多研究和历史观察都表明,知识分子、学者(包括国学研究者)的寿命与普通人群相比,并没有显著的、普遍性的更长。

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国学家寿命长”的印象,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详细讲述”可能产生这种观感的原因:

一、 历史上的个例和名人效应:

长寿名家集中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涌现过一些非常长寿且在国学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学者,例如:
梁启超(18731929): 虽然不算特别长寿,但其人生横跨晚清民国,治学领域广泛,著作等身,对现代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
章太炎(18691936): 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大师,在语言学、国学等领域贡献卓著,享年67岁。
王国维(18771927): 虽英年早逝,但其成就惊人,作为集大成者,其名声影响深远。
陈寅恪(18901969):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无需多言,享年79岁,晚年虽病痛缠身,但仍坚持学术研究。
钱钟书(19101994): 享有“博学鸿儒”之称,享年84岁,一生与书为伴。
季羡林(19112009): 被誉为“国学大师”、“东方学泰斗”,享年97岁,是近现代长寿国学大家的代表。

当这些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宗师”地位的学者,加上他们相对不短的生命历程被广泛传播时,就容易形成一种“国学家普遍长寿”的印象。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名人效应,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个体,而忽略掉那些默默无闻、寿命普通的国学研究者。

二、 治学态度与生活方式的推测(并非普遍事实):

“坐而论道”的传统印象: 相较于体力劳动者,古代和近代的知识分子(包括国学家)大多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工作环境相对稳定,没有繁重的体力消耗。这种“坐而论道”的生活方式,从纯粹的身体消耗角度看,可能比体力劳动者更少受损。
注重养生和养心: 一部分国学家,尤其是受传统文化熏陶较深的学者,可能对养生之道有所研究和实践,例如:
清淡饮食: 相对于现代社会高油高盐的饮食习惯,一些学者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中式清淡饮食,对身体的负担较小。
规律作息(理想状态): 虽然学术研究常常需要熬夜,但一些追求学问的学者,在没有外界过多干扰的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形成相对规律的作息。
精神世界的丰富: 沉浸在书本和学问中,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寄托,这种丰富而宁静的精神生活,可能对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减轻压力和焦虑。一些研究表明,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充实的生活体验与长寿有关。
练习气功、太极等养生功法: 一些学者也可能通过练习这些传统功法来调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对知识的追求带来的积极心态: 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能够为学者带来持续的内在动力和生活乐趣,这可能有助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抵抗衰老带来的消极情绪。

三、 时代背景的考量:

早期国学研究者多为社会精英: 在近代及更早时期,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并从事学术研究的群体,本身就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这些精英阶层通常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医疗保障(相对当时普通人而言)、以及更优质的食物来源,这些都是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
现代医疗条件的进步: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类整体寿命都在延长。如果我们将历史上的国学大师放到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他们生活的年代与后代平均寿命的提升是相符的。

四、 认识上的偏差和主观归因:

选择性记忆: 如前所述,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成功且长寿的个例。对于那些英年早逝或寿命普通的国学研究者,则可能不被大众所熟知,或者其学术成就被强调而生命历程被忽略。
“国学”概念的泛化和误解: 有时人们会将所有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都笼统地称为“国学家”,而忽略了他们具体的年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
将智慧与长寿简单关联: 很多人会潜意识地将智慧、学识与健康长寿划等号,认为“聪明人”、“读书人”就应该活得更久。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愿望或是一种朴素的联想,但并非事实。

需要强调的观点:

科学证据的缺乏: 目前没有确切的、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能够证明“国学家普遍寿命很长”。这更像是一种基于部分名人案例产生的“印象流”或“刻板印象”。
寿命是多因素决定的: 寿命受到遗传、生活方式、饮食、医疗条件、精神状态、社会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将寿命长短简单归因于职业(国学家)是不科学的。
现代国学研究者的多样性: 现代社会,国学研究者也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与普通人无异,也受到现代社会各种健康风险的影响。

总结来说,认为“国学家普遍寿命很长”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名人效应、对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理想化推测,以及部分认知上的偏差。虽然历史上确有令人敬佩的长寿国学大师,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这个群体普遍比其他人寿命更长。

如果非要找出一些“可能支持”这种印象的因素,那就是那些历史上确实长寿的国学大师们,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相对优越的条件(如较好的生活保障、相对平和的心境、对养生有一定了解等),这些因素在当时有助于他们延长生命。但这些因素并非国学本身所独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精英或注重养生的人士也可能具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饶宗颐、钱钟书你说他们是国学家倒也罢了。

你说杨绛也是国学家?冰心也是国学家?巴金也是国学家?老舍也是国学家?请问他们是哪个领域的学者?音韵?训诂?经学?史学?古典文学?他们有哪几本专著?发了什么论文?

季羡林倒真是学者,可他的研究领域明明是梵语、吐火罗语、印度学等方面,你说这是国学?难不成题主是印度人?

“国学”这种伪概念一日不消灭,象题主这样的糊涂蛋就得多糊涂一天。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上似乎普遍文学史都不好。包括很多知名写字还看的过去的大v。

媒体炒作基本就欺负大众没读过近代文学史


巴金靠什么出名?家春秋。这本书是写一个大家庭怎么崩溃的。一些有为青年怎么死的。被社会吞噬的。

这是国学?这是反国学差不多。

巴金家里标准的大家族。其父当过县太爷。

巴金不姓巴。人家姓李。巴金是笔名。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他其实早期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也有人认为巴枯宁对他影响不小。

因此巴金这名字就很不国学。

不管怎么说,他们正是对孔子国学与旧社会绝望的青年。是新青年的小字辈。

跟国学扯不上关系吧。

保守主义者是林纡 辜鸿铭等人

另外,其实巴老很不想长寿。作为一个见过鲁迅的人,中国近代文学的活化石。他很早就提出想死。

他早就不能写作了。不过奉旨活着。所谓锻炼,不过在床上挥舞自己干枯的手臂而已。

所以问为什么长寿

因为医学发达。不准他安乐死。

————

老舍其实旧学底子也很一般。读其诗论,看其赞美花色千种,花色千重则失笑。

他出名是因为他能用英文写作。所以有了世界级的影响。

他其实是个小说家。还是个外文小说家。许多小说先有英文版再有中文版。

所以他有诺奖提名。

他能成国学大师,说明学一门外语多重要。

想想莫公言。那群瑞典老头子的品味实在不敢恭维。

————

杨绛先生是搞翻译的。她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堂吉柯德最早的译本就是她搞的。

至于她写的那些东西。大都是荔枝蜜的水准。

这个岁数经历过这么多还能这么傻白甜也是不容易的。

她为什么能成为国学大师?

多学几门外语,嫁个好丈夫很重要。

为什么能长寿。

人老了,保持一颗傻白甜的心很重要。

文学水准倒在其次。

所以少对你们父母长辈的朋友圈大肆批判了。

一个人不知道的事情很多。只要不是致命骗财的错误。多顺着话说吧。

———-

季老要是国学大师,也应该是三哥的。

————

钱钟书某些研究领域,勉强算是国学吧。

其实要是论起国学的评价。传统认为小说地位很低。

若不是西学东渐,发现小说在西方为正宗。中国古小说许多经典,连作者都搞不清楚。

旧时候,章太炎这样的,才能叫国学大师。

读个西厢记,宝玉都挨了一顿毒打。你要写西厢记。那就不是一顿打的问题了。

你才是写小说的,你全家都是写小说!

你祖宗十八代都是写小说的!

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作者都是后来考据出来的。

生前为什么不敢署名?

丢不起祖宗这人啊。

要是写白话小说。那就是双重丢人。

————-

国学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

写荔枝蜜的是杨朔,我记错了。久不翻书,闹了笑话。

特此道歉。但是因为我的错误所以不改前文。

不过杨绛先生以翻译与外国文学研究著称。

不过冰心杨朔也包括杨绛,读其文章明显一股傻白甜风格。

当然这个年纪,经历这么多还能傻白甜也是一种难得的风格。

我记得冰心有篇,48-49年写的。

兵荒马乱,果脯败亡在即。逃难的一堆。她居然仍然在赞美维持秩序的巡警。由此赞美人性之美。

我其实至今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才是真果粉?

我这篇只是告诉大家他们的主要成就。

缅怀先贤,重要的不是浮名。更不是媒体炒作出来的这些浆糊。

我读完了杨绛的堂吉柯德,读完了老舍小说选,读完了围城,巴金的家春秋其实很苦逼,读起来一股黏糊感受。一股都是社会他人父辈错的中二病风格。

典型的错的是世界。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合理性。但读起来总是不舒服

人是个好人。更适合搞翻译而不是写东西。写东西我以为是要有点名士气与元气的。与聪明性灵劲的。

太苦逼太呆总让我想起史铁生。

所以我读的是他的反思录。嗡嗡嗡后写的。

———-

老舍受到英国文学影响很深是公认的。

特别是狄更斯。

他的小说英文发布的有些。我记得好像老张的哲学,二马等都有英文版。

甚至是英文先于中文发表。他先用什么写的不知道

具体是哪篇忘记了。

今天712(股票)走势诡异,我在盯盘。没空搞太学术的东西。去考据这些

随手搜了一篇

有报道说,佚失原稿近70年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在美国被发现了英文原始译稿。《饥荒》未曾发表过的第21章至36章,共十万七千多字,经由学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回译,将重见天日,在2017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全文刊载。这两天,这个被视为是文学界的特大喜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不过,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场媒体的狂欢,因为学界、老舍家人一直保持静默。

首先应该澄清报道中的两个出入:一、佚失的原稿是老舍的中文原稿,英文译稿一直在美国图书馆中,不存在佚失的问题;二“在美国被发现英文原始译稿”一句表述不准确,被发现的“13段”或“13章”原本就没有中文版,而是英文原稿,不是译稿,其他部分才是译稿。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饥荒》中的“13段”,曾在国内出现过。1981年美国出版过《四世同堂》 英译本 《黄色风暴》 ,里面有最后的13段,后由马小弥转译为中文发表在1982年第2期的《十月》杂志上。但这13段并不是老舍的中文稿译稿,而是经过美国出版社和编辑“动手术”和大量删减后的英文稿的节选本和删改本。

此次赵武平先生翻译的13段,是老舍及其英文译者浦爱德合作的英文稿(这应该是最贴近老舍意愿的英文作品)。老舍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认为,这13段由老舍口述,浦爱德用英文写成,再由老舍进行润色、加工和修改。在我看来,这13段的版权不专属于老舍,浦爱德也应该有份。马小弥转译的底本是节选本和删改本,赵武平发现并翻译的底本是原创的英文稿(不是回译),原创的英文稿自然比节选本和删改本更有意义、有价值,同样对研究老舍也更具史料价值。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这个文本很微妙,“因为单从语言来说,它不是老舍的。(傅光明语)”

老舍是老北京,其作品的语言是非常独特的,他人不太容易模仿。无论是马小弥的转译,还是赵武平的翻译,最好的效果也只能是接近老舍的语言,但终究不是老舍的语言。况且,转译或翻译的底本是英文,众所周知,英文与中文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这13段的语言风格更接近于浦爱德的语言风格。这13段英文稿的发现,对于《四世同堂》,对于老舍,终究都有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明摆在那里。所以,学界、老舍家人一直保持静默。老舍的女儿舒济只是说,“我要再研究一下,不能胡说八道。”舒济的这个“不能胡说八道”,是对自己说的,恐怕也有警示他人的含义吧。

当然,赵武平发现老舍英文原稿的意义谁也不能抹杀,尤其是在老舍逝世50周年之际。《饥荒》缺少的“13段”没有中文原稿是一大遗憾,但是有英文稿“13段”,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呢?这“13段”明年《收获》杂志第一期要刊载,据称,明年二三月,全新版本的《四世同堂》也将由活字文化策划推出,这对老舍研究和老舍的粉丝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只是,对其评价一定要准确合理,比如对“13段”的表述无论是“完璧”还是“归来”,都要加上引号。因为,这“13段”没有原创的中文稿,只有原创的英文稿,其能否与老舍的《四世同堂》其他部分融为一体还是一个问题。因此,一些夸大的称赞语还是要慎用。

user avatar

为什么作报告的老红军普遍寿命很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