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创业初期,为什么会遭遇兖州之变?兖州之变对曹操以后战略有什么影响?

回答
曹操创业早期,为何会遭遇兖州之变?这场剧变又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他日后的战略格局?这其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人性的考验,以及对权力本质的深刻领悟。

创业的荆棘:为何曹操会在兖州遭遇变故?

曹操在兖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一个敏感且充满风险的地位。兖州之变,归根结底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双刃剑效应: 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本意是借天子权威为自己行事披上合法的外衣,从而在诸侯混战中占据政治制高点。然而,这种行为也意味着他被深深地绑定在汉室的命运上。当汉献帝被董卓、李傕、郭汜等反复折腾,流离失所时,曹操挺身而出,虽然赢得了“拥护汉室”的美誉,但也承担了保护汉献帝的责任,以及随之而来的潜在风险。

2. 袁绍的强大压力与离间: 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势力无疑是袁绍。袁绍对曹操的崛起感到忌惮,也觊觎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与袁绍可谓是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劣势。袁绍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削弱曹操的机会,他利用了曹操在外征战(比如东征徐州陶谦)的空档期,暗中在曹操后方制造事端,挑拨离间。

3. 内部矛盾与人心不稳: 曹操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在统治和管理方面,尤其是初创时期,仍然存在不足。他征讨陶谦,是为了报杀父之仇,这在道义上无可指摘,但在战略上却抽空了后方,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曹操手下汇聚了来自各地的降将、部曲,这些人成分复杂,忠诚度参差不齐。尤其是曾经跟随陶谦、后被曹操收编的兖州旧部,对曹操的统治并不一定心悦诚服,他们更容易受到外部煽动。

4. 张邈、陈宫的背叛: 这一时期,曹操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他的故友张邈和曾经的部下陈宫。张邈本是曹操的重要支持者,但因为种种原因(一说是为了响应袁绍,一说是对曹操的某些政策不满,或是出于对汉室的忠诚),他选择了背叛。而陈宫,作为当初劝说曹操起兵的重要谋士,其背叛无疑是对曹操最大的精神打击。陈宫深知曹操的弱点,他利用了曹操出征陶谦的时机,说服张邈迎接吕布占据兖州,让曹操腹背受敌。

兖州之变的战略影响:曹操如何凤凰涅槃?

兖州之变,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次几乎让他功败垂成的危机。他从东方归来,发现自己的老巢被占据,家眷和部下陷入险境,那种感觉可想而知。然而,正是这场灾难,也成为了曹操人生中一次极其重要的“洗礼”,深刻地改变了他日后的战略思维:

1. 对后方安全的极度重视: 经历兖州之变,曹操深切体会到了“前线战况激烈,后方却危机四伏”的恐怖。他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后方的掌控和安抚。从那以后,曹操在军事行动时,会格外强调后方的巩固和安全。例如,他会安排得力的大将留守,并建立完善的补给和通讯体系,确保自己的指挥部和家眷万无一失。

2. 更加审慎地处理内部关系与人才: 曹操在乱世中招揽天下英才,但他也因此需要面对复杂的内部关系。兖州之变让他意识到,仅仅依靠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更强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他开始更加注重对部下(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的考察和任用,同时也会对那些潜在的反对势力进行更严密的控制。他对陈宫、张邈的遭遇,也让他对“君臣之道”、“忠诚的代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政治与军事并重,但策略调整: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一大战略,但经历了兖州之变,他更加清楚,仅仅依靠政治名义是不够的,军事实力才是根本。他需要以雷霆手段清除一切潜在的威胁,以武力确保政治地位的稳固。在收复兖州的过程中,曹操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军事才能,他利用各种策略,步步为营,最终成功驱逐吕布,收复失地。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政治上的合法性和军事上的强大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军事实力是政治合法性的最终保障。

4.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强化: 虽然曹操的这一名言更多地被解读为他性格的体现,但毫无疑问,在经历过张邈、陈宫的背叛后,这种心理防线会无形中加强。当信任遭受背叛时,一个人很容易转向保守和多疑。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变得残暴,但他在用人和决策时,会更加权衡风险,并且在必要时,会采取更决绝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事业。

5. 对“人心”的再认识: 曹操在收复兖州后,并没有赶尽杀绝张邈。他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德政”姿态,试图争取民心。然而,这次经历也让他明白,民心并非可以轻易得来,也容易被煽动。他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经营领地,安抚百姓,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总而言之,兖州之变是曹操创业路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也是他人生和战略轨迹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变故,让他学会了在政治、军事、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上更加谨慎、更加成熟。他从这场“涅槃”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统一北方、建立魏国的宏伟事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曹操从一个有为的军阀,成长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家的关键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想理清魏武野望之路,看到兖州之变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巨大的八卦可挖,哎呀我真是不八卦会死呀嘻嘻。。。

孟德野望之兖州

渊源

老曹和兖州是很有渊源的,老曹在陈留(属兖州)创的业,张邈是当时的陈留太守,老曹第一笔融资来自张邈的部将卫兹,“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所以说老兄弟张邈和他背后的兖州士人,是老曹天使投资人。

关于兖州

乱世初期,兖州势力还是很强悍的,属于军事强藩,反董联盟里,五镇诸侯是兖州势力,反董联盟并未屯兵一处,袁绍屯兵河内,袁术屯南阳,兖州势力四镇屯兵酸枣,“太祖到酸枣,诸军兵者十余万”。

但兖州缺少一个军事强人,兖州刺史刘岱太弱,既无法和诸侯们竞争,也无法有效控制兖州所有力量,州和郡之间势力分割凌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这些人名义上归刘岱节制,但实际上有很强的独立性。程昱洞悉这些弊病,所以拒绝在刘岱幕中任职。

乱起

在别的问题里说过,董卓西奔之后,关东诸侯之争以二袁之争为主导,兖州势力没有参与乱世的竞争,但也不得不面对站队的问题。

袁绍没有平定河北,和公孙瓒对峙的时候,双方都对兖州怀柔,袁和公孙都与刘岱和亲,都要他表态,最后靠程昱的决断,才偏袁一点。山阳太守袁遗因为袁绍堂哥所以偏袁绍,张邈偏袁绍。总体上说,此时兖州势力是中立观望的,刘岱表态偏向袁绍,也只是表态,无实质的军事行动。

紧接着袁绍破公孙瓒,在河北站稳脚跟,对兖州这块肥肉开始有想法,老曹此时作为袁绍的头马,开始为老大做事。

老天很帮袁绍啊,正好此时“黑山贼…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东郡太守王肱不能御”,袁绍对王肱说,哎呀黑山贼打你耶,很疼吧,来,我家小弟小曹同学很能打,替你扛一扛。

老曹被徐荣击破,在河内休养生息了一阵,老大叫做事,立马出兵东郡。王肱对老曹说,艹尼玛哟,你打黑山贼打就打了,打我干嘛哟。老曹说,嘻嘻,你猜。老曹打了几个胜仗之后,马上取代王肱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刘岱被打脸,自己兖州治下的郡,被人家冀州牧表了个太守,浙江省委书记任命了南京市长,江苏省委书记心都碎了。

袁绍的好运气还没到头,“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兗州”,刘岱对阵黄巾战死,兖州无主,陈宫这些兖州士人被迫劝谏老曹领了兖州牧,袁绍大赚。

但这对曹操,绝非好事。

乱至

为毛说领兖州牧对老曹不是好事呢,这先要理清一些概念。

在古代,并不是说成为某地行政首脑,就可以控制这个地方,在君权和最底层民众之间,是隔着乡绅这个强大阶层的,乡绅与行政首脑的关系,才是对这个区域控制的晴雨表。

君权或者说中央权力,控制乡绅有两种方法,要么直接灭掉,要么怀柔拉拢。游民民族入侵、各种农民起义以及本朝,都是强硬到底,直接屠灭乡绅,重新建立依附自己的乡村次序。其它朝代,就只能怀柔拉拢。

具体到三国时代,想要控制一州一郡,就必须得到州郡里的世家门阀和寒族豪强的认同。以李典家族为例,李典他大伯李乾,是兖州山阳郡的地方豪强,“(李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曹操领兖州牧的时候,李乾投靠曹操,这也就意味着李乾家族认同和支持曹操,李乾家族在乘氏势力很大,等同于“乘氏”这个地方接受曹氏的统治,曹操派下去的官僚,收粮纳役的时候才会得到支持,而不是反抗,曹氏政权才真正在这个地方具有动员能力。

最后再举个反例,看看没有搞定门阀和豪强,后果有多严重。

老曹东郡打黑山贼,领兖州打黄巾,帮袁绍破公孙瓒,打得袁术满大街跑,在徐州势如破竹,这样一路大胜,在陈宫吕布之乱之后,瞬间落魄到差点北上投袁。

ok,理清这个背景,此时兖州的棋局就很清晰了。

兖州势力:兖州三股势力,世家门阀、地方豪强、寒士。寒士影响力最小,如程昱等,投靠支持曹操,地方豪强部分投曹,如李典家族,门阀士人则完全是被迫接受曹操,而没有真正认同他。

所谓怀柔拉拢,说白了,就是利益交换,要我支持你是吧,简单啊,你能给我什么。

能出头的寒士,都是有头脑的,比较看重长远利益,老曹鸡贼又能打,程昱们觉得有上市的希望,所以效忠。

地方寒族豪强,有势力没名位,政府领导换届,自然积极迎合,老曹自然很懂,厚遇李典们,部分豪强也效忠。

世家门阀,本来就占据了兖州各种要职,属于股东级别的人,老曹一个空降ceo,还是敌对公司派来搞无间的,能允诺个毛。老曹又是出了名的王党,向来走集权的路线,自己领了兖州,东郡太守还不舍得交出来,给了夏侯惇,陈宫们肺都气炸了,效忠个鬼啊。

袁绍:这个棋局,袁绍是很清楚的,他不是不想怀柔,可是帐下已经被河北大族占据,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了,连颍川系卡位都卡不过河北大族,气得荀彧改换门庭投了曹操,更别提兖州士人了。

所以他准备硬抗,为毛他激化曹操和张邈的矛盾呢,政坛操盘手们都是没有节操的,他不可能以个人恩仇为原则做事,他就是想引发老曹和兖州士人的对决,拿小弟老曹当炮灰,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反正自己基本盘在河北,兖州打花了他也没损失。

曹操:袁绍虽然也是人杰,但论鸡贼,老曹还是稍胜一些,老曹早就看出来袁绍没安好心,也想出了破解之策。

老曹的想法,兖州局势先稳住,能吸收的力量先吸收,重现再找一个远离是非的安身之所,很明显,这个地方是徐州。

老曹两次征徐州,路线很有意思,“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老曹第一次东征,过彭城,已经打残陶谦,陶谦已经退守到东海郡,这时候逼降陶谦,是绝对有可能的。

但老曹不,继续打,第二次东征,“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如果老曹纯粹要灭陶谦,这次路线就该继续东走彭城,直击陶谦,但老曹改换路线,北走琅琊,从琅琊向南,打到东海。

而且两次都杀戮极重,第一次“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第二次“所过多所残戮”。

老曹为毛要这样做呢,肯定不是因为父仇,成大事的人是不会依靠个人情感来做决策的,老曹是吸取兖州的教训,两次东征的屠杀,不仅仅是屠杀平民,时也打残了徐州门阀和豪强,极大的削弱徐州原有地方势力格局。

两次东征路线的不同,是把这种策略在徐州全方位的推行

当然,还有一个更妙的事,老曹的老家谯沛紧挨着徐州最重要的两个郡,彭城和下邳,老曹打残徐州,就可以引谯沛宗族填徐州,极大的巩固对徐州的控制。

可惜,袁绍虽然智商比不过老曹,但也没差太多。

乱终

吕布乱起,老曹的家底瞬间没了,陈宫们也没占到太多便宜,果然是两败俱伤的格局。

但这个时候,老曹还是没有放弃徐州的,“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此时吕布未平,老曹明显是换基地的心思,兖州四战之地丢给吕布,让吕布和兖州士人在二袁之间纠葛。

为毛没取徐州呢,因为两个人,袁绍和荀彧。

袁绍在最初已经看穿了老曹想开溜,“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摆明了派朱灵过来监视。陶谦死前,已经放话把徐州交给刘备了,而刘备是投靠了袁绍,才机会领徐州,徐州的士人陈登、孔融们也已经入了袁绍阵营,在这个问题里,说得很清楚了

为何刘备不管多落魄都有人跟随?

所以袁绍一点机会都没有给老曹,当然,还好荀彧给了老曹机会。

老曹要拼了家底取徐州的时候,被荀彧劝住了,荀彧干了两件事。

再看这句“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陶谦快死时候,徐州已经被袁绍纳入势力范围了,刘备已经成为徐州新主了,这个时候老曹还要取徐州,就是和袁绍撕破脸的节奏。

荀彧劝老曹别取徐州的时候,说了很长一段话,说到底就是怕徐州没拿到手,兖州又丢了,但老曹听了劝之后,分分钟就破了吕布,所以这个时候,荀彧真正担心取兖州不是吕布,而是袁绍。

所以老曹忍住了,没有和袁绍撕破脸,继续承认袁绍老大哥的地位。

荀彧干的另一件事就众所周知了,荀彧对老曹说:没了徐州,不能东进,那咱西进啊,俺代表颍川人民欢迎您。

后续

老曹把基本盘迁到颍川之后,对东线改变策略。

对兖州,控制和监视,“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兗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守,都督兗州事。”

对徐州,默认独立,但要求立场中立,先是拉拢刘备,“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不从。

吕布在白门楼表示效忠的时候,老曹犹豫了,但刘备代表袁绍说话,老曹还是不想跟袁绍撕破脸。

最后把徐州交给地方豪强臧霸,“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但各郡地域从新分割,加强内部牵制,“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终于写完了,手都打残我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创业早期,为何会遭遇兖州之变?这场剧变又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他日后的战略格局?这其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人性的考验,以及对权力本质的深刻领悟。创业的荆棘:为何曹操会在兖州遭遇变故?曹操在兖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一个敏感且充满风险的地位。兖州.............
  • 回答
    .......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曹操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魄力和远见。他发布的“求贤令”以及“唯才是举”的政策,在当时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寒门和普通平民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曹操的“求贤令”与“.............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说谁“更难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表演技巧的广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期待。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留着吕布配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对“优秀基因”和“战力传承”的一些思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规甚至有些猎奇的角度,但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一些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古代中国,即便有对优秀基因的模糊认知,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