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啥不留着吕布配种?

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留着吕布配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对“优秀基因”和“战力传承”的一些思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规甚至有些猎奇的角度,但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一些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详细的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古代中国,即便有对优秀基因的模糊认知,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配种”概念去针对人类。 古代社会,特别是战争年代,对“优秀”的衡量标准主要集中在武力、智谋和忠诚度等方面。然而,这个问题仍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 曹操的政治考量:吕布的威胁性远大于其“遗传价值”

吕布的威胁是现实且直接的: 吕布是当时天下第一猛将,他的个人武力无人能及。在战场上,他一人就能抵挡千军万马。曹操当时正在统一北方,吕布占据的徐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且吕布屡次背叛,先是丁原,后是董卓,最后是刘备。这样反复无常、个人实力又极其强大的军阀,对曹操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留下吕布等于留下隐患: 即使曹操能将吕布囚禁或控制,以吕布的性格和实力,他随时可能寻机逃脱,或者在内部挑起事端。从政治角度来看,曹操需要的是绝对的忠诚和可控的力量,而吕布恰恰是这两者的反面。
“配种”的观念与政治现实脱节: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他的首要任务是稳固自己的统治,扩张势力。他不会花精力去考虑如何“遗传”吕布的武力,因为这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他更倾向于收服和利用已有的资源,而不是冒着颠覆的风险去培养一个潜在的“武力继承者”。

二、 曹操对“优秀基因”的认知方式与现代不同

更注重后天培养和团队作战: 曹操虽然也看到了个体武力的重要性,但他更懂得如何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如何发挥整体的力量。他麾下有张辽、关羽、赵云(如果说的是三国演义,虽然赵云不是曹操的部下,但也是那个时代的顶尖战将),这些人虽然未必有吕布那样的单挑能力,但在战阵配合、冲锋陷阵、领兵作战等方面都非常出色。曹操更看重的是将领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家族传承与个人能力是分开的: 古代社会确实有血统的观念,但更多的是体现在贵族身份和世袭的权力上,而不是单纯的“武力遗传”。即使曹操欣赏吕布的武力,他也不会认为这种武力可以通过“配种”的方式传给自己的子孙。他更希望子孙能够继承他的政治智慧、谋略和领导才能,而这些是通过教育和政治历练来培养的。
吕布的“优秀”是单向度的: 吕布的优秀主要体现在个人武力上,他在政治上的愚钝、反复无常是显而易见的。曹操需要的是能够治国安邦的继承者,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夫”。

三、 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解读

正史的记载: 《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了曹操斩杀吕布的过程。曹操在围困下邳后,最终俘虏了吕布。据史书记载,曹操在得知吕布请求充当自己的前驱,为自己牵马之后,一度有所动摇,想要收服吕布。但是,刘备在此时进言,说吕布曾经怎么对待丁原和董卓,暗示吕布不忠。这成为了曹操下定决心的关键。史书中并没有任何关于曹操考虑“配种”的记载,这更印证了这并非当时的主流想法。
《三国演义》的渲染: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化,他的勇猛无双达到了极致。即使在演义中,曹操对吕布的态度也更多的是“既想收服又忌惮其武勇”,而非“想利用其基因”。演义中刘备的那番话,也只是强调了吕布的不可靠性。

四、 现代“配种”概念的误读

“配种”在古代更多用于畜牧: 古代社会确实有对优良种马、战马的选育和“配种”,这是出于军事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但将这种概念直接套用到人类身上,是现代的视角投射。
伦理和道德的限制: 即便是在古代,虽然一些行为可能在我们看来比较残忍,但像直接将俘虏进行“配种”以获取其基因,在当时也是难以想象且违背社会伦理的。这更像是科幻小说或后现代的解读。

总结一下,曹操不留着吕布“配种”的原因,从历史和当时社会观念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治风险巨大: 吕布是极其危险的敌人,收留他就是埋下巨大隐患,违背了曹操稳固统治的基本原则。
2. 对吕布“优秀”的认知不同: 曹操更看重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吕布的单打独斗虽强,但在政治和军事整体上并不符合曹操对优秀人才的全面要求。
3. “配种”观念不适用于人类: 这种将人类个体进行“优良基因”选育并繁衍的观念,在古代并不存在,更别提付诸实践了。
4. 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曹操更相信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来塑造人才,而不是依赖所谓的“遗传”。

所以,当曹操在战场上击败吕布,并且在刘备的提醒下,出于政治和安全考量处决吕布,是他最理性、最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选择。关于“配种”的想法,更多的是一种现代的、带着一丝黑色幽默的想象,而非历史事实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字「孟德」;又不是字「孟德尔」

评论区也有位小伙伴很秀 @benzedrine

曹操和孟德尔就是一个人,史书有云:「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孟德尔。」

再更:

评论区越秀越多,孟德斯鸠也来了

user avatar

1、曹操既然能把吕布抓住,说明曹操更胜于吕布,为啥不自己配种而要用自己手下败将的种呢?


2、对于人类这个物种,配种成功后,怀孕就十个月,生下来至少也要到16岁才能发育完全,20岁才到弱冠之年。换言之要体现战斗力至少要17年的功夫,要成为大将至少21年,时间太长,相当不划算。

曹操198年擒吕布,就算马上开始配种大业,也要到220年才能有一员大将出现,嗯,220年曹操已经嗝屁了……

user avatar

谢邀,能被邀请回答这么高端学术的问题,深感荣幸!

严肃地讲,曹魏确实有配种制度,而且是云配种。比如曹丕就曾大搞寡妇回收制,地方把寡妇送到中央,进行二次分配。屌丝娶熟妇,寡女嫁壮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本质上也是提高生育率的配种制。曹丕的人人妻搞得轰轰烈烈,和太守KPI挂钩,以至于出现被寡妇。

这还是国营的,民间先进性教育更进一步,迭代为共享老婆(四兄弟娶一妇案)。

那么曹操作为共享交配先行者,留着吕布配种,也是很合理的。

然而楼主提出的派个排卵期妇女就能怀个吕小布过于理想化,即使吕布也不能保证次次一发入魂。那么吕布没射中的妇女要不要再和别人睡?不能。因为以当时的医疗水平,中靶时间接近的话分不清是吕布的还是老王的,精心培养的吕布军团就变成了绿箭军团。所以正确的办法是,选择排卵期依次分布的30个妇女与吕布常住,轮流打靶,射中的拉出去养胎再换上替补。

这笔账是这么算的。

团队组建: 吕布1只,精壮妇女编制30。

命中率:五发一中,这和辕门射戟不一样,七分看天意,三分靠打拼。

男儿率:50%

婴儿夭折率:30%,这个估算已经很低了。

吕布被捕时起码40岁,就算养生进补,好状态最多保持到60岁。

吕布军团将在219年完成,人数500。但219年也有很多婴幼儿,还要培养训练15年,实习期还要死1000个后爹。

一直到234年,历时整整36年,吕布军团才最终成军,这一年曹操已经死了,曹丕也死了,连吕布被捕时还未成年的诸葛亮都死了,时代进入战略均势期。一时无用武之地,500吕营留在首都继续配。

当然,给吕布找30个妇女容易,给吕营找15000个就难了。配种方法也要迭代,每月派500排卵期妇女多对多群配,彻底优化团队成本。一个月下来按说都能怀上,一年去掉女婴和夭折的还有两千多个。产量可观,前景光明,就是不知道陪杀的后爹够不够用。

再过十五年,第三代吕布也相继入军,加上第二代500原始股,以及老二代提前生的吕三代,这只神秘军团已经壮大到三千人左右。配种还不能停!正是产量爆发期,几十年后配到百万大军就可以秒天秒地了。

即便此时的三千人,也能干成点事了。

公元249年,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师在曹魏首都中枢“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是啊,谁想到养殖场冒出来三千人反了曹家,还能把城外曹爽正规军吓得腿软。

有道是:配种人,天不负,铁杵成针,三千吕布终灭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留着吕布配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对“优秀基因”和“战力传承”的一些思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规甚至有些猎奇的角度,但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一些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古代中国,即便有对优秀基因的模糊认知,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
  • 回答
    关于“曹操不喜欢曹丕”这个说法,其实在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压倒性的证据来证明曹操“不喜欢”曹丕。更多的是,这段父子关系中存在着一些值得玩味和探讨的细节,使得后人产生了这样的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1. 曹操的继承人选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阵营不与曹操合作,反而选择联吴抗曹,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和刘备团队的战略考量。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刘备集团的核心目标与生存逻辑: 建立根据地,实现汉室复兴的宏大愿景: 刘备虽然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但他最根本的目标是拥有自己的地盘,建立一个稳固的根.............
  • 回答
    说起曹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奸雄”,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最终登基称帝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政治、军事、个人野心,还有那时代特有的规矩,一个都不能少。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法宝”与“枷锁”首先,得从曹操.............
  • 回答
    .......
  • 回答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何不主动举曹操为当世英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掺杂了太多刘备的心机、立场和对未来的算计。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是什么人。他虽然落魄,但骨子里是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理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对曹操,骨子里是带着天然的敌意和警惕的。曹操呢?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曹操用人与情感的复杂性,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政治与人情的多重考量。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境、人物关系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招降关羽的“官爵与赏赐”,这在当时绝对是极具诱惑力的。关羽是什么人?他虽然是刘备的部下,但其武艺超群,忠义无双.............
  • 回答
    何进这人,说起来,算是个不得志的官宦子弟。他本身是个屠户出身,能做到大将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妹妹——那位深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皇后。灵帝一死,他妹妹成了皇太后,何进自然就水涨船高,权倾朝野。这时候,宫里有个叫“十常侍”的宦官集团,势力那是相当庞大。他们把持朝政,收刮民脂民膏,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何进身为.............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关于曹操与刘邦谁更胜一筹,以及为何曹操未能最终一统天下,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就着这历史的烟云,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曹操这人本事绝对不小。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枭雄,这可不是盖的。论军事才能,曹操是实打实的行家,官渡之战以少.............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我要去说服关羽,不要放走曹操。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我就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直冲脑门。要知道,我现在身在许都,而关羽,就在那虎牢关外,正风光无限地护送着曹操返回洛阳。而我,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因为乱世而颠沛流离的书生,要去面对那位“威震华夏”的万人敌?这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可是,不劝说,又能如何?.............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曹操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在正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有大量的记载。然而,正如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样,在他耀眼的光环之下,也隐藏着一些不为常人所熟知、或者被历史洪流所模糊的侧面。以下是一些关于曹操可能不为常人所知,或者被大众忽略的细节,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厚造诣与热爱大众往往.............
  • 回答
    提到曹操和苻坚,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他们同样波澜壮阔的征服史,以及同样令人扼腕的南征惨败。然而,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遭遇类似的军事打击后,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藏着历史的必然性,是两人各自的性格、治国理念、政治手腕以及所处时代的细微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南征惨败的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人物命运的关键点。如果马超真的像他父亲马腾一样,选择入朝为官,而不是走上造反的道路,他会不会被曹操所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马腾一家在曹操那边的处境。马腾,字寿成,是东汉末年一位有名的将领,凉州人,长期镇守边疆,势力不小。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