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何不在活着的时候除掉司马懿势力?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基业,但东汉王朝的残余势力、北方其他割据势力以及南方孙吴的虎视眈眈,都让他始终处于一种高度警惕的状态。政治上的权衡和军事上的布局,都需要他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战场和最直接的威胁上。

司马懿作为一名朝廷重臣,其能力和才能在曹操眼中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在处理政务上表现出色,在军事上也逐渐展露头角。一个如此有能力的人,如果仅仅因为潜在的威胁就轻易除掉,那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曹操需要司马懿来管理朝政,稳定后方,甚至参与军事行动,为曹魏的扩张和巩固出力。他更倾向于“用”而非“除”,希望能够将司马懿的能力为己所用,成为自己巩固政权的一股力量。

其次,曹操并非没有察觉到司马懿的潜力。历史记载表明,曹操对司马懿是抱有戒心的。他曾评价司马懿“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重用”。这句话透露出曹操对司马懿野心的洞察。然而,正是因为这份戒心,曹操反而采取了一种更为谨慎的态度。他可能认为,直接动手清除司马懿,反而会激起司马家族的强烈反抗,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的动荡,这对刚稳固下来的曹魏政权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危险。

况且,司马懿的势力并非一蹴而就。他是在曹丕时期逐渐受到重用,并在曹叡时期权倾朝野。在曹操生命的晚年,虽然司马懿已经崭露头角,但他的羽翼尚未完全丰满,其对曹魏的直接威胁也并非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曹操可能认为,司马懿所依仗的,更多是时势和曹魏内部的权力真空,而非一股真正能颠覆曹魏的独立军事力量。

此外,曹操的政治智慧还在于他懂得平衡。他需要警惕司马懿,但他也需要其他的力量来制衡司马懿,或者说,他希望通过其他忠于曹魏的势力,来牵制住司马懿的发展。如果在司马懿的崛起过程中,没有出现足够强大的反对力量,那么曹操的选择或许会更倾向于观察和等待,而非贸然行动。

最后,我们不能排除曹操对下一代的考量。他已经为曹丕铺好了道路,他希望曹丕能够顺利接班,并能够处理好朝政中的各种关系。如果他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动手铲除像司马懿这样有能力的臣子,可能会让曹丕在权力结构上出现巨大的空缺,从而让他继位后更加难以驾驭局面。曹操可能认为,让司马懿存在,并且在他活着的时候,能够有所制约,比直接将其铲除,更能为曹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总而言之,曹操之所以没有在活着的时候除掉司马懿势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对司马懿的能力有所忌惮,但更清楚直接动手可能带来的更大风险。他倾向于利用和平衡,而非一味地清除。同时,他对曹魏政权的稳定和下一代的权力交接,也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考量。这是一种深沉的政治博弈,而非简单的行动或不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唉。。。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是有题主站在上帝的角度看问题啊!!!悲哀,的确悲哀!!!你连手表都看不懂,还要啥自行车啊!!!

user avatar

因为司马懿跟曹丕关系真的很好,曹操想对司马懿动手曹丕三番五次劝阻了。

当然,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父子俩演了场互相心知肚明的戏。就相当于李世民把李绩贬出长安,告诉李治,回头你登基了再把他喊回来,到时候他就能效忠于你了。

曹操又怎么能知道,曹丕这小子竟然短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在皇宫里跟曹丕发生正面冲突,以及为什么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轻易地“弄死”汉献帝,是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权力运作、政治现实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权力的真空和传递。汉献帝这个时候,虽.............
  •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非仅仅因为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或拥有的势力,而是基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刘备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刘备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象”与曹操的判断标准 “仁德”之名与拥戴者: 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但他深知,在那.............
  • 回答
    曹操的出身,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他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自称“寒族”,这与他“太傅之后”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也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要明确“太傅”这个官职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太傅是古代非常尊贵的三公之一,地位极高。能够担任太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马超选择在父亲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的情况下联合韩遂起兵造反,这一决定无疑是极其冒险和复杂的,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1. 父亲马腾的人质身份的直接压力与不信任感: 政治棋子: 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意味着他成为了曹操手中牵制马超行动的工具。曹操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控制马超和西北的势力。 生命安危的担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说起曹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奸雄”,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最终登基称帝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政治、军事、个人野心,还有那时代特有的规矩,一个都不能少。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法宝”与“枷锁”首先,得从曹操.............
  • 回答
    何进这人,说起来,算是个不得志的官宦子弟。他本身是个屠户出身,能做到大将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妹妹——那位深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皇后。灵帝一死,他妹妹成了皇太后,何进自然就水涨船高,权倾朝野。这时候,宫里有个叫“十常侍”的宦官集团,势力那是相当庞大。他们把持朝政,收刮民脂民膏,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何进身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何不主动举曹操为当世英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掺杂了太多刘备的心机、立场和对未来的算计。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是什么人。他虽然落魄,但骨子里是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理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对曹操,骨子里是带着天然的敌意和警惕的。曹操呢?挟.............
  •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首先,我.............
  • 回答
    曹操这人,真叫一个“韧劲十足”。你说他惨败,那可太多了,官渡大败、赤壁大败,还有宛城张绣那一次,差点把命都丢在里面。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其他诸侯都起起伏伏,甚至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时候,他却能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甚至把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攥在手里。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造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关于“曹操不喜欢曹丕”这个说法,其实在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压倒性的证据来证明曹操“不喜欢”曹丕。更多的是,这段父子关系中存在着一些值得玩味和探讨的细节,使得后人产生了这样的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1. 曹操的继承人选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关于“关羽曾大破曹仁,为何史书不记载”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对史实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有些误传。严格来说,在正史(如《三国志》)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关羽“大破曹仁”的战役。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可能被混淆的事件。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